徽班进京打一成语-徽班进京历史的开始

更新:08-1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国学自测(六)

1.下面选项中,哪一部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中国通史》

2.中国古代有七曜之说,国外也用七曜日分别对应一个星期的七天,现在日本、韩国的日历上,还在使用七曜来计日,下列对七曜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星水木火土

B日月金木水火土

C日月云金木水火

D日月火土云木金

3.“滥觞”中的“觞”本意是什么?( )

A开端 B影响 C酒器 D浮起

4.“徽班进京”指哪些徽班:( )

A三庆

B四喜

C春台

D和春

5.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

A杜工部

B李太白

C高常侍

D柳柳州

6.古代乡试第一名又被称作( )

A状元

B解元

C会元

D榜眼

7.《水浒传》中大闹飞云浦的是( )

A林冲 B吴用 C武松 D杨志

8.我国古代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我们常说的“润笔”指什么( )

A替人研磨墨汁

B为人作序

C文章书画稿费

9.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完美熟悉的词语,它就是( )

A梅兰竹菊

B春夏秋冬

C风花雪月

D阴晴圆缺

10.宣纸得名于它的( )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D使用人群

参考答案

1.A 不间断地记叙各个历史时期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也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记载一个国家、地区或世界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该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的历史。

2. B 古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为七曜。

3.C“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古代文人玩的一种群体游戏叫“曲水滥觞”,意思是用酒杯盛上酒,放在上游河面循曲水而下。文人们列位于两岸,看到酒杯停在自己面前了,就端起来一饮而尽。“滥”是“漫溢”的意思。“滥觞”即“漫过酒杯”。本义为河流源头水很少,只能漫过酒杯,现指事物的起源。

4.ABCD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开始,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先后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来到北京演出,史称“四大徽班”。

5.B 太白,是李白的字。杜甫曾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又被称作“杜工部”。常侍是中常侍或散骑常侍的简称,秦与西汉的中常侍,东汉以宦官充之。魏、晋以下的散骑常侍,均由士人充当。唐代诗人高适,人称高常侍。柳宗元,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6.B 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7.C 武松醉打蒋门神后,又被诬陷盗窃。武松因此被判刺配恩州。期间张都监又指使押送武松的两位公差,在途中将其。武松早有察觉,到飞云浦,在两人下手之前,将其杀死。

8.C 润笔,是指拿毛笔泡水这个动作,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这样毛笔较坚挺强韧容易吸附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

9.C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10.C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2002年安徽宣城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

——————————

#高考 #高中作文 #作文 #议论文 #押题

「四大徽班进京」是怎么回事?

相信「四大徽班进京」的说法你一定不陌生,但「四大徽班」都有哪四家?他们是什么时候进的京?他们为什么进京?「徽班」演出的是什么戏?「四大徽班进京」又为何促成了京剧的诞生?这些疑问恐怕你不见得了解。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二百多年前去一探究竟吧!

在清代中叶,我国各种地方戏剧开始兴盛起来,由梆子腔、秦腔、徽调、楚调等为代表的「花部」形成了与「雅部」昆曲争胜的局面。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并驻跸扬州,扬州也成为了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戏曲荟萃之地,各地戏曲艺人纷纷流向扬州,而其中尤以安徽、江苏等地的班社最多,「徽班」的名号也就此打响。

1790年,为了给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祝寿,常年在扬州演出的安庆「三庆徽班」受召到京城演出。当时三庆班的台柱是著名的旦角高朗亭,祝寿演出大获成功,三庆班也赢得了「京都第一」的声誉。由于徽调剧本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深受北京观众的欢迎,三庆班在祝寿演出后就继续留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

三庆班在北京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后续又有四喜、春台、长春、启秀、霓翠、和春、双庆、合福等徽班相继进京,日益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班社最终合并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并各具特色。民间流传着「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的说法。

清朝初年,北京主要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三大声腔争胜的场所,后来更接地气的「花部」几乎挤占了「雅部」昆曲的所有空间。各有所长的四大徽班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纷纷改良剧目、唱腔,在原有徽调的基础上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最终在道光年间形成了集各种戏曲之长的「国粹」——京剧。

从三庆班首次进京到京剧的最终形成,至少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后世公认的「京剧」程长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程长庚与张二奎、余三胜作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当时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在京剧的强调、表演形式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贡献。

提到程长庚,就不能不提以他为代表的「同光十三绝」。《同光十三绝》本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墨彩如生,吹气欲活」。这幅京剧史上非常重要的画作描绘了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处于京剧形成时期的重要名角,堪称京剧界的「开山之祖」,后世我们熟悉的很多京剧大师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

「四大徽班」中,当年最火的非三庆班莫属,但是论后世的开枝散叶,不太抢眼的「四喜班」做得最好。四喜班的班主是当时「三鼎甲」之首的张二奎,同治四年由姚増禄领班。同治十一年,梅巧玲接任班主之位,而他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爷爷。1913年,梅兰芳开始掌管四喜班,后来班社散落,梅兰芳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转自鹅说)

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守正与创新”再思考

图集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记者 王志艳)自1790年以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他们以鲜活的民间题材内容,生动朴实的百姓化审美,激发出戏曲艺术的勃勃生机。众多名角同城竞技、花雅争胜,孕育并催生了被后世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

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芳华倏忽间,经数代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京剧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徽班进京为后人留下金山般的富有矿藏,徽班所体现的包容性、开放性、取长补短等精神特质仍然是发展繁荣当下戏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11月11日,在京举行的“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剧协分党组、驻会副陈彦如是说。

座谈会由安徽宣传部、中国戏剧家、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联、安徽演艺集团共同主办,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及安徽等省市的十余位专家,他们围绕“徽班进京的历史渊源”“徽班对戏曲发展的贡献及启示”“京剧和徽剧的守正创新”等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守正:优秀传统剧目需要高水准继承

作家肖复兴在《身段的绝响》中曾写到:“看京戏讲究的,一是听唱腔,二是看身段,这样程式化的艺术,欣赏的就是这样的程式。”程式化的形成过程中,一代代艺术先贤的贡献不可估量。

“不忘先贤、不忘过去、不忘根本,才能明确戏曲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说,京剧院拥有20多个流派的传人,每年演出800场,多数是源自徽戏的传统剧目,“敬畏先贤,是京剧人不能忘却的品质。”

谈及戏曲艺术的传承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认为,注重培养人才队伍,让那些优秀、经典的传统剧目得到高水平地传承至关重要。

为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自8月起,北京京剧院精心推出了流派经典剧目展演。重点演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九位京剧流派艺术大师,以及余、奚、杨、叶、姜、李等20多种流派的经典剧目,迟小秋、胡文阁等各流派传承人及优秀中青年演员悉数亮相。

今年还恰逢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先生、荀慧生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尚小云大师诞辰120周年北京京剧院尚派经典剧目展演”在长安大戏院开幕,从11月11日起陆续上演了《双阳公主﹒问樵》《乾坤福寿镜》等。其中青年演员周美慧挑起了《汉明妃》《梁红玉》两部重头戏。

11月11日晚,经典剧目《汉明妃》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新华网王志艳 摄

今年是周美慧进入北京京剧院的第7个年头,4岁学戏至今,青衣、花旦、刀马旦……文武兼修,90后的她曾是京剧院尚派的唯一传人,师从尚小云的长孙女尚慧敏以及李莉、张艳玲、周百穗等名家。

展演期间,周美慧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尚派强调文武并重,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青年戏曲演员,我的责任就是练好基本功,把京剧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继承发扬下去。”

陈彦认为,四大名旦严格来说都是创新者,但创新的前提是在传统继承上已经达到了高水准。

创新:传统文化要延续生命须与时俱进

清代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中曾记载徽班的特点:“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多位专家认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正是徽班留下的优秀传统,值得继承发扬。

“当代戏曲艺术如何出好作品?如何赢得观众?我觉得越是臻于完善的境地,越是面临如何突破僵化的考验。”陈彦谈到,乾隆时期的花部雅部之争,徽班作为花部在竞争外亦有借鉴,博采众佳,花雅兼容,在门户林立中形成了开放风尚。

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研究员毛时安持相同观点:“‘花雅之争’实际上代表了时代趣味和古典趣味的矛盾。传统文化要延续生命,首先要吸纳,集不同流派百家所长;其次是消化,从声腔、表演等细节方面形成新的风格,适应新时代、新观众、新审美,才能形成新的艺术魅力。”

座谈中,多位专家均提到,戏曲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他们建议要注重培养造就一批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

以尚派为例,尚小云先生在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俊,洒脱大方”的艺术风格。上世纪20年代,他还创演过一批时装戏,其中一出叫《摩登伽女》,穿印度服装、跳英格兰舞,用上了钢琴、小提琴伴奏。这种戏曲风格即便放在今天,也极为大胆。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戏曲的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也面临着创新。今年上半年期间,京剧名家王佩瑜与视频网站联手打造了一档京剧脱口秀《瑜你台上见》,就收获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

还有许多青年戏曲人依托短视频平台,借助直播、综艺等手段为戏曲打call。周美慧也尝试通过直播等新形式推广戏曲,由此接触到了不少新的观众群体,包括很多学生。

但她也坦言,戏曲的“破圈”还是任重而道远,“京剧要发展离不开观众,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走进剧场,希望所有戏曲人的付出都能被看到、被认可。”

责任编辑: 翟子赫

【徽班进京打一成语-徽班进京历史的开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德高望重造句、德高望重造句怎么造 下一篇:心不在焉拼音【心不在焉拼音慷慨淋漓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