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象箸推理,见微知著”
人教社《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可以列举商代箕子“象箸推理推理”的故事。网上搜集一下相关的视频,结果发现西瓜视频转载一台的谈话节目,居然张冠李戴,把箕子的见微知著,变成了比干。
详见:https://www.ixigua.com/i6688466054470959630/
影响比较大的综艺节目,还是要注意尊重史实,不要给他人造成误导。
现分别引用原文,以及介绍一下箕子。
一、箕子、比干为不同的人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段话出自《论语.微子》,说的是商纣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商纣王残暴无道,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在屡次劝谏不被接受的情形下,选择了离开。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在屡次劝谏不被接受的情形下,装疯为奴。比干是商朝的王族,担任太师辅助商纣王,最后因强谏商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认为他们三人虽然选择的道路不同,结局也不相同,但都是为国为民,所以这三个人是商朝末年的三位仁人。
二、《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昔者,纣为象箸(筷子),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盛羹器皿),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粗劣食物),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酒糟堆成的山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译文:
从前,商纣王让工匠定制了一双非常精致的象牙筷子,太师箕子见了十分恐惧。他认为,象牙筷子一定不会用在陶土烧制的菜碗上,肯定得配以犀角或宝玉制作的杯盘;而象牙筷子和犀角宝玉杯盘一定不会用来装盛豆叶熬煮的汤汁,肯定得配以牦牛、大象、豹子胚胎这样的珍馐;既然吃牦牛、大象、豹子胚胎这样的珍馐,一定不会穿粗布麻衣,住柴门茅屋;肯定得配以九重锦衣、广室高台。箕子越想越害怕,经过劝谏自觉回天乏术之后,干脆披头散发,装疯卖傻,退隐山林。果然,没过几年,商纣王真的过起了“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商纣王朝也因奢而亡。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所以《老子》说:“能够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就叫做明。”
三、《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译文:
箕子是纣的亲属。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时,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由于纣王淫佚无度,箕子进谏,纣王仍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人臣的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便离他而去,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并隐居弹琴聊以自慰,所以人们传颂他的曲子为《箕子操》。
四、箕子
箕子,名胥余,帝乙的弟弟,是纣王的亲叔叔。官太师,封于箕,故称箕子。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果然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箕子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尹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看到比干因直谏遭挖心而惨死,箕子预感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发装癫,披发佯狂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王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灭。箕子趁乱逃出朝歌,在陵川过着隐居的生活。武王建周后,求贤若渴的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箕子,恳切请教之道。
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讲故国的坏话。武王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武王听后,十分钦佩,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但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他不愿做周的顺民,不肯出山,武王无奈。因怕武王再次来请,箕子便迅速率领弟子和商朝的遗老故旧,匆匆离开陵川向东方而去,到达。
箕子带去的5000人中,包括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他们把中原文明带到,教化臣民,使古习行中国礼乐制度,衙门官制、饮食起居逐渐沿习中原习俗。被那里的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
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微子篇》(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商纣王荒淫无道,)微子(进行劝谏,结果商纣王不听,只好)离开了商纣王,箕子(因劝谏商纣王不听,装作疯癫却)被贬为奴隶,比干因强行劝谏商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说:“殷朝(虽然无道,)仍有三位仁人啊!”
想了解这章句《论语》,我们得先认识认识商纣王。
商纣王是帝辛。为什么叫纣王呢?这就牵涉到中国“谥法”了。从周朝开始,中国才有《谥法》的,谥号是用于总结帝王、诸侯官员的生平,并予以评定的一种称呼,相传为周公所创。谥法分为上、中、下三等,相当于表扬型、同情型、批评型。《谥法》原文中说,“杀戮无辜,贼仁多累,残义损善曰纣。”可见商纣王当帝的时候,是残暴不仁,作恶多端,这就与“纣”的定义很符合,所以他死后就给了他一个“纣”的谥号。在古代“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西周为了证明自己起兵推翻商朝的合理性,他就得把天下最恶的都强加到商纣王的头上,这样呢,就为自己起兵伐纣,取而代之提供了合理的理由。
孔子的学生子贡针对一拥而上抹黑“帝辛”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篇》)他一语道破了千年积毁现象的本质:“天下之恶皆归焉,”所有的、见过的罪恶和能想象到的罪恶,都归于“帝辛”的头上,这是不公平的。
我们来看“微子去之”这句话。
“去”是离开的意思。
“之”代指商纣王。
微子是周朝时期分封的宋国始祖,名启,后世尊称为微子、微子启、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记载,微子启出生时,他的母亲尚未被帝乙立为正妃,后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叫仲衍,微子和仲衍算是庶出。他的母亲被封为正室时,生了第三子受德。按照当时“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的规定,帝乙死后,应立受德为王,也就是帝辛,周朝贬称为商纣王。
商纣王荒淫无道,众叛亲离,国势日衰。微子多次劝谏,结果商纣王不听,微子便远离开了他。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微子持商王室宗庙礼器,来到周武王军营前,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向周武王请罪,并得到周武王的宽宥。
周公平定武庚(商纣王的儿子)叛乱之后,考虑到微子在殷商遗民中的威望较高,于是封其为“上公”,让他率领殷商遗民迁于宋城,建立宋国,以继先祀。微子接受了周朝的分封,成为宋国的开国始祖,死后被埋葬在宋城外。微子去世后,弟弟微仲(仲衍)继位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孔子是仲衍的十五世孙。
我们再来看“箕子为之奴”这句话。
《史记•殷本纪》、《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箕子,名胥余,是商纣王的叔父,多次向商纣王进谏,而不被采纳。
箕子辅佐商纣王,见他进餐用象牙筷,感觉太奢侈,叹曰:“今天用象牙筷,明天就想用美玉杯来配。玉杯象牙筷有了,就想远方还有什么珍奇玉碗可用,宝马良驹可骑。然后就想华美的宫殿和楼阁,奢侈之风就会从此起。这种风气不能助长。”箕子也苦心劝阻商纣王,但是商纣王依然挥霍无度,就是不听忠言。
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我身为国家的臣子,劝谏不听,我就离开,是彰显了帝王的恶,而使百姓认为我忠。我不忍心这样。”
箕子知道祖宗成汤王所创五百多年基业,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比干被挖心之后,他也害怕灾祸临身,索性披发佯狂,隐居起来鼓琴自悲,弹唱“箕子操”。
商纣王发现箕子是假装疯狂,便把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河南省西华县,古称娲城或箕城。娲城,据说是与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有关;箕城则是源于商朝的箕子,这里的箕子读书台,就是当年箕子幽禁读书的地方。箕子装疯,给后世避祸的贤士指出了一条明路,如战国时期的孙膑装疯……直到周武王灭商朝后,箕子才得以释放。
《西华县志》上说:“《史记》武王克殷,访问箕子以天道,箕子以洪范陈之。”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怎样治理国家,箕子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洪范九畴》内容比较庞杂,难懂,简单说几条要领:第一,提到“五行学说”,第二提到“天人感应”学说。第三,“王道学说”。其中“王道学说”提出了:君主王者应该公平公正,“毋偏毋党,王道荡荡”,保护民众。“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同时提出了爱民、重道德、任贤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周代“圣王之道”推崇的思想。周武王想重用箕子,但箕子说;商朝灭亡了,我不会做新王朝的臣仆。
《易经》里有“箕子明夷”卦辞。意思是箕子能够在暴虐之时韬光隐晦,藏于艰难之中而保持正直品德,最终显示光明之德。
我们最后来看“比干谏而死。”
“谏”的本义是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后引申为“就一揽子解决方案进行细分推敲后,给出最佳选择建议。”古代下对上为“谏”,上对下为“劝”,现代通用为“建议”了。
比干,名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殷商王室的重臣。从政40多年,他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这段话的大意是,比干叹息说:“君主有过错,做臣子的不进谏是不忠诚,害怕死而不敢说是不勇敢,君主有过错,臣子进谏而君主不采纳,臣子因此而死的,是忠诚到了极点的行为。”于是到摘星楼强谏三天不离开。商纣王问他有什么可依靠的,比干回答说:“我的依靠就是平时经常做仁义之事,这就是我的依靠。”商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是有七窍的,难道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杀掉比干,并把他的心剖出来观看。
比干的直言进谏,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但他说真话的精神,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历久弥新。
对于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个人的做法,孔子给予积极的评价,说:“殷有三仁焉。”
“微子去之”是说因为商纣王的荒淫无道,微子为了国家的发展大计进行劝谏,结果商纣王听不进去。微子选择的方式是离开了商纣王,目的是让商纣王明白,像亲哥哥都要离开你,为啥啊?原因就是你的残暴不仁。商纣王是“本性”难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江山易改。”
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我们要明白,“不可则止”并非“不可则死”。由此可见,“微子去之”与孔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主张最为相合。微子无法力挽狂澜,这是时代的悲剧,并不是微子的悲剧。既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时局,“去”也许是一种好的选择。在那种情况下,远离“非仁”,也是践行“仁”的一个方式吧。
可是,从《史记•殷本纪》记载来看,比干对微子出逃的行为并不赞同,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比干认为;忠诚商朝是自己的使命,即便因此而死,也是死得其所。在一次劝谏中,他惹恼了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这种当仁不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的确值得点赞。比干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但是如果“舍生”并不能“取义”,那么,这样的“舍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在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这么说来,比干似乎缺少一些变通,尤其是面对不可理喻的商纣王时。
看到比干“被剖心而死”这个现实后,箕子没有逃,也没有死,他选择了装疯卖傻。一些人看来,箕子既没有微子的果决,也没有比干的正气。殊不知,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论语》中多处记载,南容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宁武子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封箕子为侯。相传,箕子到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还施用八种简单的法律,来防止和解决人们的争执,史称“箕子。”
孔子评点历史人物,既不僵化,也绝不失原则,而是注重与时俱进。微子、箕子、比干,都是纣王的亲近之人,面对暴君,他们根据自己所处的境况,“义之与比”,选择了正确之路。“仁”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者,爱人。”微子是“去之”,箕子是“为之奴”,比干是“谏而死”。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求仁没有固定的道路,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心存天下人,这就是“仁”,做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这是“小我”的表现,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就称不上“仁”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反观我们,在心里或多或少的,总想找到一条最正确的路,一旦答案变得唯一,路径就变窄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的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死的原因不一样造成。人的一生,不光是活着,更要紧的是活得有意义。真正的仁人志士是坚持信仰,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他为了国家的进步,能像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做到像道光年间的禁烟英雄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话,一个人的生命才活得有质量、有价值,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自己的父母之邦。
崇高的人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自我人生价值的实践进程中呈现出来的。微子、箕子、比干的“仁”与商纣王的残暴相比较,善恶、高下立见。一个国家“亲小人远贤臣”,贤者都纷纷离开了,这样的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其实,孔子并不是希望贤者离开父母之邦,他周游列国,就是想弘道于天下,为了国家更好,为了天下万民,即使颠沛流离,依然“不怨天不尤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天下的贤者都能回来,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尽管现在的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大家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撂挑子,就撒手不管了,那么谁还会为国家走上正道鼓与呼呢,谁还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奉献呢!
杜甫感人至深的一首诗,借男女新婚私房话表露民间疾苦,别出心裁
有人说命运之神会为每个人都写好剧本,不过显然命运之神还有很多事要忙。在100多年前命运之神给了画家梵高一个人生剧本,而这个剧本在1000多年前已经被另外一个人用过,那个人就是唐朝的杜甫。尽管后世将杜甫称为“诗圣”,和李白并称李杜,但是在杜甫有限的58载岁月中,竟尽是生活的苦涩。
杜甫所处的时代很特殊,历经唐玄宗、肃宗及代宗三朝,正是大唐帝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转折年代。其标志性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叛乱。杜甫因逃避这场战乱流亡到了蜀地。杜甫在这个地方待了四年,写了二百多首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写。其中《三吏三别》,深刻地描写出了给带来的不幸,同时也表达出杜甫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能感受到杜甫这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爱民的真挚之情。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深谙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规律。他很懂得大背景下的小小人物给人的震撼力量。杜甫善于撷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善于通过典型,典型人物反映深刻的现实。杜甫对现实的描绘不是简单的照录,他更像一名高明的导演。他能把平凡小为艺术奇葩,他能使寻常人物熠熠生辉。
如借寻常人家男女新婚私房话,表露民间疾苦的《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别”之一,作于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丈夫头天结婚,第二天就要去九死一生的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面对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带给的巨大不幸。
首四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写出女主人公新婚之夜就要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心情。其中“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以比兴领起,用兔丝比作自己,蓬麻比作丈夫,体现出新婚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因为封建社会的女人要依靠丈夫才能生活。接着“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两句,女子说,她现在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了,真不如弃之路旁了。开篇即作新妇口吻,起句哀怨凄绝。
接着“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八句描写新婚惜别之情。“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暮婚晨别”,“席未及暖”,匆促之状可见。“君行守边”,“妾身未明”,今后如何生活?“无乃”、“何以”,以反诘语气兼表判断性的副词和疑问副词,在委婉的叙说中加强了她的痛苦心情,语言真挚朴实,感情深刻动人。
接着“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八句,女主人公追忆新婚前后之事。“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女主人公说,我出嫁前,我的父母是非常疼爱我的,我是父母的宝贝。“生女有所归”“归”即归宿,着落。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然出嫁,就得“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
可是如今,“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苍黄”同“仓皇”,即紧张,匆忙。也就是说,而今你却要到那生死未卜的战场去,万一不测,我该怎么办呢?既然这样,“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也就是说,我也决心随你前去,生死在一起。但又怕这样反而要把事情弄得更不好了。更何况,里是不允许有妇女的。这段话,刻画了女主人公那种心痛如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描写上,用词准确,非常细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在心理,表意也深刻。
接着“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八句,写女主人公强忍心痛,勉慰丈夫上前线保卫国家,并表白自己忠贞之情。“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意为不要挂念新婚,努力杀敌,这是勉励亲人的话。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女主人公说军中有女人,恐碍军威,所以我不会跟着上前线去了;“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女主人公说,在你走之后,我会马上收新娘服,过着最朴素的农妇生活,等待着丈夫你的凯旋归来,这是女主人公表白坚贞之情。前段,新妇情绪纷烦而语言缓涩;这一段,语言激昂,节奏急促,激昂慷慨。揭示出新妇以国为念而个人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最后“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四句遥应首段,以比作结,这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期望夫妇终能团聚,表现了新妇的深挚的感情和坚贞不渝的情操。
这首诗歌,不但表现出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一篇极富时代感的报告文学,而且也是杜甫忠君爱国思想情感的曲折表现。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把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起来,并运用了艺术虚构方式,有效地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并通过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再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及其思想斗争,把一个深明大义,极具爱国思想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突显出来。这样,不但使诗歌极具感染力,而且提高诗歌的审美艺术效果。
【心痛如割的意思—心疼如刀割是什么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