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斩乱麻的意思(快刀斩乱麻是什么成语)

更新:08-1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五字常用语

1.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出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较的,我还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儿的同学。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2.伴君如伴虎: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指封建帝王喜怒无常。出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四回:“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3.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出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为崇德报功,向龟蛇而叩首,对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诡谲,妖佛妄为,卑卑不足道也。”

4.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笑道:‘所谓“病急乱投医”了。’”

5.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意为得病容易,治病难。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是老君的仙丹,那有这么灵药?”

6.布袋里老鸦:比喻虽然活着,但像死了一样。出清·瞿灏《通俗编·禽鱼》:“钦山邃曰:‘布袋里老鸦,虽活如死。”

7.不期然而然:也作不期而然。期:料到。然:这样。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出北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8.吹胡子瞪眼:形容很生气的样子。出刘绍棠《渔火》第一章三:“这个挨了骂的司务长恼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桥上张牙舞爪。”

9.此风不可长:这种风气不能让它滋长发展。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十七回:“若到外面说了,人家就要说此风不可长了。”

10.大眼望小眼:形容不知怎么办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众眼望小眼,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11.独木不成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出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12.恶人先告状:指坏人或理亏的人抢先诉说或歪曲事实。出鲁迅《两地书》:“经我强硬的答复,没法对付,便用最终的毒计,就是以退为进,先发制人,亦即所谓‘恶人先告状’也。”

13.儿大不由爷:由:听从,顺从。儿女长大成人,由不得父母做主。

14.翻脸不认人:稍有矛盾,即不顾原有的情谊大闹起来。 泛指那些无情无义的人。

15.防祸于未然:在祸患发生之前就阻止它。出《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16.覆巢无完卵:覆: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来世不可待: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碢骐驎不至。”

17.富贵逼人来:①指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②指富贵能使他人前来靠拢。出《北史·杨素传》:“常令为诏,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帝嘉之,谓曰:‘善相自勉,勿忧不富贵。’素应声曰:‘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18.富贵不能淫: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赶鸭子上架: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出高阳《母子君臣》:“那当然,这不是赶鸭子上架的事。再说,我也识得轻重,你放心好了。”

20.顾头不顾尾: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周到。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

21.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爱遗忘。原指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恚恨》:“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

22.害人先害己:先想设计去害别人,结果自己身受其害。

23.何乐而不为:为什么不赞同而不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闻贵人修治河道,虽士商人等,亦必乐于从事;况又发给工钱饭食,那些小民,何乐不为?”

24.急急如律令: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唐·白居易《祭龙文》:“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

25.开口见喉咙:比喻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26.空口说白话:形容光说不做事。出《旧唐书·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27.快刀斩乱麻: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出《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28.老大徒伤悲:到年老时一事无成,徒然悲伤。出《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长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亦省作“老大徒傷”。

29.民以食为天:天:比喻赖以生存的东西。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形容民食的重要。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3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1.盘古开天地:中国古人认为的宇宙起源。出三国·徐整《三五历纪》。

32.撼大树:蚍蜉:很大的蚂蚁。比喻自不量力。

33.皮笑肉不笑:比喻极其不自然地装出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出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见陈姨太的粉脸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陈姨太在挖苦她。”

34.骑驴吟灞上:苦吟的典故,同“骑驴索句”。出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35.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出《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36.牵着鼻子走:比喻受人支配,盲目地或不自觉地听命于人。

37.群起而攻之:大家一起攻击,反对。出《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8.热锅上蚂蚁:比喻处境艰难、惶急不安的人。出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把个赵氏在屏风后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般。”

39.人生地不熟:人的面貌陌生,素不相识。出张恨水《夜深沉》第33回:“我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坐在这屋子里,闷死了。”

40.人不可貌相: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41.狮子大开口:比喻要价或所提条件很高。出陆俊超《劳动号油轮》:“且慢!我们先别狮子大开口,做事要十拿九稳。”

42.层地狱:层:重。地狱:佛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43.舍命陪君子:舍:舍弃;命;生命;陪:陪伴。指不惜一切代价与对方共同行动。

44.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5.贪多嚼不烂: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而今孩子何在?正是贪多嚼不烂了。”

46.替古人耽忧:为古人所遇到的困难、危险担忧、发愁。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我不信,打谈的吊眼泪,替古人耽忧,这些都是虚,他若唱的我眼泪出来,我才算他好戏子。”

47.天字第一号:天:“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那女眷且是生得美貌,打听来是这客人的爱妾,日日雇了天字一号的太湖船,摆了盛酒,吹弹歌唱俱备,携了此妾下湖。”

48.无可无不可:形容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物以希为贵: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同“物以稀为贵”。出唐·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50.谈笑有鸿儒:鸿儒,是大儒,有名的学者。与学问渊博的人在一起无拘无束地交往。指交游的人不同一般。出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1.无毒不丈夫: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辩贤愚,无毒不丈夫。”

52.无用武之地:比喻才能无法施展。

53.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4.习惯成自然: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出《汉书·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5.言语妙天下:形容言语非常精妙。出《汉书·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

56.眼不见为净:指心里不以为然,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撇开不管。也在怀疑食品不干净时,用作自我安慰的话。出南宋·赵希鹄《调燮类编·四·虫鱼》:“凡贩卖虾米及甘蔗者,每用人溺酒之,则鲜美可爱,所谓眼不见为净也。”

57.一肚子坏水:指人心肠很坏,道德品质低下。

58.人心隔肚皮:指人的想法难以猜测。出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

59.一棍子打死: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出毛《在中国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而是扩大矛盾的办法。”

60.真金不怕火:比喻正确的事物、真理经得住考验。出出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谁知你们真金不怕火,礼则礼,情则情,全无一毫苟且之心。”

61.此风不可长:这种风气不能让它滋长。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十七回:“若到外面说了,人家就要说此风不可长了。”

62.真人不露相:原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比喻不暴露身分或本领。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

63.知子莫若父: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出《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你真的了解成语吗?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1、习用的古语。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定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来源: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字习语:在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组成: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万象更新;

联合主谓式成语: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联合动宾式成语: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批郤导窾、焚膏继晷、提心吊胆、破釜沉舟、指桑骂槐、买椟还珠;

联合名词式成语: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成语: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成语:逍遥法外、问道于盲;青出于蓝、爱不释手、心乱如麻、重于泰山;

并列式成语: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喜怒哀乐、吹拉弹唱、琴棋书画;

偏正式成语: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承接式成语:见异思迁、先斩后奏;

因果式成语: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种类:专有名词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处。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科学术语: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谚语: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勉强可以的。

歇后语: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从成语“权衡利弊”中的‘权’和‘衡’,看看相关的文化和文物

权衡利弊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意思是比较得到的和失去的。劝告每个人,做什么事情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盲目冲动,须考虑周全。

那你知道古代的‘权’和‘衡’是什么吗?

古代的杆秤,估计很多人都没见过,尤其是80、90后,或者见过但没什么印象。古代称量东西使用的就是杆秤,即由秤杆和秤砣组成的称量工具。

秤砣又称“权”,秤杆则称“衡”,合起来便是“权衡”二字,作为国家法定的计量工具,而后又引申出“权力”、“法度”、“维持平衡”等含义。

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杆秤(权衡)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秤成为公平公正的象征,一桩桩交易就在权衡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古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组成的十六两秤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

杆秤上的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杆秤上手提的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人在秤东西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

古代杆秤基本构造

古代的杆秤,秤砣有铜的、石头、陶瓷、铸铁等材料,秤杆则有木质、铁质等,秤星、秤钩以及秤杆头尾包件则多数是铜质材料。

秤杆 - 秤星放大图

秤砣(权)

秤砣(权)

古代用于称量药材等名贵商品的戥子称

手工制作杆秤

1973年在山东省苘山出土了秦代铁权,是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时统一铸造的衡具,全国仅存有两枚,系稀有文物。 关于秦权有三种,一:秦权钱”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象征。二: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秦权是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

秦权

我国有据可考的度量衡器,始于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自夏到商、周及至春秋、战国的1800年里,侯国数及千百、各自为政,度量衡器型各异、名称繁多、单位混杂、量值不一,田赋计征、俸禄发放、市场交易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失控状况,“公平交易”、“兴邦富民”更是一纸空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六合并九州一统天下,大秦帝国拥有了东、南临海,西至陇右、北及长城的广阔疆域,一举成为人口2000万的世界第一大国。英年得志的嬴政于骊山陵前向天起誓:“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下诏颁法,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普遍问题。

与此同时,始皇帝大力推行度量衡统一大计,其著名的40字诏书,便铸刻于各类国家标准器上颁行各地,《秦律》《效律》等配套律例,亦以勒石、竹简、羊皮书等形式昭告天下、广为人知。目前已知的权量实物数以百计、遍及各地,足见其新政推行之深彻有力,以及对其强化统治、稳固江山的重大意义。

作为检定州府官砝、校验民间商权的国家标准器,秦诏权虽未进入流通领域,却发挥着矫枉扶正的重要作用,并以一种皇室威仪绵延数千年,成为历朝历代纷纷效法的“之纲”。其250±2克=1斤的衡制走过了七朝八百年,及至今天仍在老式杆秤上沿用,还衍生出权衡、权力、权利、权威、权臣、权贵、权柄等衡器之外的深广内涵,在我国乃至世界计量史上皆具有不可撼动的里程碑地位,也是研究秦、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以及冶铸、造字、书法、金石刻等领域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秦始皇诏文权,通高5.3厘米,径4.7厘米,重0.260kg。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诏文权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灰陶制成,陶质细腻。整体为覆钵形,上有桥形提钮,钮下穿圆孔。腹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为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诏令八行四十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权是古代天平的砝码。有皇帝诏文的秦权,其质地多为铜和铁,这在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江苏等省和自治区都有发现。作为陶质的秦权,出土较少,有诏文的更是罕见,因而这件“廿六年诏”陶权,极显珍贵。

“廿六年诏”陶权 -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秦昭王三年(公元前249年),这件石权被作为标准衡器发送到高奴(今陕西延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将此权调回校正,并加刻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以及“高奴石”三字重新发回高奴。秦二世元年又将此权收回重刻二世元年诏文,诏书内容显示了秦对度量衡政策上的延续性。“石”为古代的重量单位,秦制一石为120斤,秦一斤为今天的256.25克。可知,一石相当于今天的61.5斤。此石权两次发往高奴,两度调回咸阳校正,反映了战国到秦朝建立,一直保持统一的度量衡制。同时此权上有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文字,为我们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高奴铜石权

秦廿六年权值一石,实测重量30500克。呈圆台形,鼻钮,磨损较重,鼻钮一端嵌燕尾状铜版,上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诏书文字残缺。

秦石权 - 南京市博物院馆藏

秦始皇廿六年棕黑色,八方柱形中空,上端较小而微凸,并有铭刻相对“大騩”二字,两字间有横梁为系绳处,下端略大而平,器身八面有铭文,共二十行,每行字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等计百字,体均为篆书。

秦大騩九斤铜权 - 南京市博物院馆藏

西汉铜权 - 山东淄博博物馆馆藏

青釉兔纽莲瓣纹权,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纽。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熙宁十年(1077)铜权

大环钮,腹呈瓜棱形,作6瓣,上部铸刻大小相同葵花12瓣,底呈覆盆状,亦刻葵花12瓣。腹部瓜棱瓣上錾刻铭文15行,共168字。此权为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铜权中铭文最多的铜权,重62.5公斤。

熙宁铜权 - 浙江省瑞安市博物馆馆藏

元代“大德六年”款铜权 - 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

“秦权壶”仿秦权而制:壶形似钟,稳重沉着。壶身高耸,上部收敛,自然流畅。流向上微,屈力十足,流而有劲。环耳形把手,不矫不扬。嵌盖微鼓,沿盖相合,浑然一体。钮似桥顶,应信权之系耳。壶底内凹,朴素敦厚,古雅大方。

秦权壶为紫砂经典传统器型之一,作者将中国古代的秦权钱与紫砂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整体造型设计为秦代货币秤砣的样式,构思精巧,器型大气。

谁早初创制了秦权紫砂壶,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协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幻想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味。

秦权紫砂壶

秦权紫砂壶

冯勤芳 秦权紫砂壶

各位收藏爱好者,您家有收藏到古代的杆秤吗?或者是秦权紫砂壶,不妨发图留言大家欣赏欣赏哦,感谢您的阅读!

【快刀斩乱麻的意思(快刀斩乱麻是什么成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快刀斩乱麻(快刀斩乱麻的近义词) 下一篇:快手刘的故事、快手刘的故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