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最经典的古诗句

更新:08-1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怀才不遇难免抑郁出路在哪易经告诉你真正的人才为什么不会被埋没

无论是初涉职场的小白,还是久战商场的老将,谁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获得老板和的赏识,能够被委以重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遭遇“怀才不遇”的尴尬境地,难免让人抑郁,情志难舒。

要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难寻,而伯乐更难找。

那么,古老的千年无字天书《易经》之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智慧与玄机?

今天我们就遴选几个相关卦爻,共同研习、精进并领悟要旨。

  • 要点提示

☉井然有序 待时而变

☉修身善己 待时而出

☉坚定信心 稳定情绪

☉真正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

1

井然有序,待时而变

《易经》中井卦的卦象:上卦是坎卦,为水;下卦是巽卦,为风。若想看水底下是否有风,我们根本看不到。

所以,井卦的下卦三个爻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层次比较低的时候,上面的是不一定看得到的。

那么,只要懂得忍耐并继续充实自己,一定会一步一步、慢慢升上来的。那时,上面的会看得到的,自然会重用的。

但是,井卦的下卦还忠告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得不到机会,就放弃了自己的未来。

特别是井卦的九三爻,处境不上不下,这类人多的是。

从基层到中层,从地方到,看起来只有一个槛,却是很难迈过去的槛。

所以,能上就上,不能上就好好做现在的,这才叫做井道。井然有序,规规矩矩,待“时”而变。

要知道,只要“时”还没有到,再怎么努力也等于零。

2

修身善己,待时而出

《易经》中井卦的六四爻爻辞是:井甃,无咎。

六四爻已升到上卦,可是上面的九五爻是能看得到的,为什么还不提拔?

六四爻才高,九五爻又离得那么近,可是依然得不到赏识或重用,这是为什么?

如果井卦六四爻整天抱怨,乱发脾气,或者到处顶撞,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其实,六四爻心很正,只是修养不足。此时,最该做的就是不要急躁,反省自身,培养德信,这样才会无咎。

井卦六四爻小象说:井甃无咎,修井也。

意思是这时候再修井,就要考虑怎样才能消灭后遗症,否则井很快又坏了,反而耽误更多的时间。因此,修井的意思就是修身待时。

我们只有不断地修身善己,待“时”而出,自然会获得上级的赏识和重用。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千里马难寻,那么伯乐就更加难找。

那么,在现实职场中的你,如何选择才能找到好伯乐好老板?

3

坚定信心,稳定情绪

《易经》中萃卦的初六爻爻辞是: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有孚不终”意思是说,初六爻刚开始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找到好老板。

可后来就慢慢怀疑:自己人际关系不广,又不怎么理想……然后就渐渐迷乱起来了。

“乃乱乃萃,若号”意思是说,初六爻急着找工作,既迷茫又慌乱,很容易饥不择食,找错地方,嚎啕大哭。

“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意思是说,突然间感觉到,其实自己不必顾虑那么多,老天都为自己安排得好好的,然后就笑了。

其实,直接去找上面,就没有后遗症了。

现实中,很多求职的人对职场并不了解,找工作的时候,又急又慌、又怕被人笑话,慌乱之中随便找了一个了事。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心态,这自然是不好的。

萃卦初六小象说:乃乱乃萃,其志乱也。是疑心病迷乱了自己的意志,三心二意,诚心不足,也只能陷入迷茫之中了。

由此我们知道,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否则一定出问题。

凡事要按部就班,稳定情绪,坚定信心,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所以,要想得到一个可以依赖终生的好伯乐好老板,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心志。

4

为什么说真正的人才

是不会被埋没的

当一个国家或者组织在改革后迎来新时代之时,当务之急应该是除旧布新,对成员进行重组。

那么,此前在改革中展现了实力的有功之臣,自然会成为被提拔的对象。

然而同时,打压和排挤也会接踵而至,很可能落得个功劳被遗忘,才华也无法施展的结果。

处在这样的局面,作为人才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易经》中的鼎卦九二爻辞说: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有实”代表九二爻的优点:鼎里面充满了食物,很实在,不空虚,守正待“时”。

“我仇有疾”比较麻烦,其深层含义是人才被压在这里,上面有权臣再把围住,就算人才再怎么好,也看不见。

“不我能即”意思是,权臣本想挑拨离间,本想把九二爻压住,但是也拿九二没办法。

鼎卦九二爻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因为“鼎有实”。

因为九二爻就实实在在凭实力,既不抱怨,也不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去迎合上面。

因为九二爻懂得守正待“时”,所以选择静心等待。

因为九二爻会等,等到老板和清醒过来,自然重用九二爻。

所以,《易经》中的鼎卦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

曾仕强纪念文库 昜經卷(全九册)(精装典藏版) ¥666 购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难寻,而伯乐更难找。这是常态。

参过井卦、萃卦和鼎卦,我们面对“怀才不遇”:

不再抑郁,不再抱怨,不再到处去顶撞。而是,反省自身、寻根溯源;稳定情绪、坚定信心。

参过井卦、萃卦和鼎卦,我们要做到:

井然有序,待“时”而变;修身善己,待“时”而出;坚定志向、守正待“时”。

但是,我们也清楚:只要“时”没有到,再怎么努力也等于零。

孔子一直在告诫我们:“时也,命也。”

一个人的命再好,“时”没有到,也发挥不出来;“时”到了,自然会感觉到形势一片大好。

这不是看破,而是看开。《易经》只叫我们看开,从来没有叫我们看破。

人在江湖,别让“怀才不遇”阻碍了你的成长进步。我们坚信,真正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

本文策划:若卿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李商隐写一首《贾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毛的化用登峰造极

《七律·咏贾谊》是毛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中的主角是西汉著名政论家兼文学家。后者因人生际遇与屈原相仿,故时常被后人同时提及,世称“屈贾”。

贾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直被文人视为“怀才不遇”的典型,唐代李白、杜甫、刘长卿、李商隐等诗人,都曾在自己的诗歌中提到他。

不过其中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的,还是李商隐这首七绝《贾生》。毛这一首《七绝·贾谊》显然是在读到李商隐的诗,同时了解到贾谊的生平经历后有感而作。

那么,这两首关于贾谊的诗歌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对于贾谊的一生,古今两位大诗人又持有怎样不同的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翻译:汉文帝求贤若渴,他在未央宫的正殿里,接见了曾被他放逐到长沙的贾谊。贾谊是一个才华、气质都无与伦比的年轻人。文帝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与他见面,二人相谈甚欢。

为了听清楚贾生的发言,文帝忍不住把身体向他倾斜,膝盖都超出了坐席的范围。他们谈话的内容并不涉及国家大事,只是在聊一些,与神鬼巫术相关的内容。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白话翻译:贾谊的才华与气度,在汉文帝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他曾经怀着极度悲伤的情绪,涕泗横流地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

梁王因为意外坠马身亡,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要为此过度哀伤,乃至于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要知道李商隐和毛二人对贾谊生平的不同评价,我们还得花点时间了解贾谊这个人的生平。那么贾谊,或者说这个贾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贾谊是西汉初年最有名的一位政论家,李斯的再传弟子,法家学派的代言人。他少年时代就成名了,岁的时候就被河南太守吴公发现,并收为入室弟子。

这位吴公后来在汉文帝登基后当上了廷尉,于是把贾谊也举荐给文帝。贾谊入朝的时候二十二岁,汉文帝比他还要小两岁。他们两个都是年轻人,提及治理国家的方略时,多有共鸣。

因为吴廷尉曾经向李斯求学,而李斯又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贾谊其实是继承了荀子法家学派的思想,向汉文帝提了很多谏言。

按《史记》中的说法,当时汉朝律令的修改,诸侯就国的事宜,汉文帝全部听从了贾生的建议。如此一来,就遭致了权臣们的不满。

朝中权贵集体向皇帝施压,于是皇帝最后决定疏远贾谊,把他流放到长沙国去当太傅。当时的长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贾谊年纪轻轻就遭受这样的打击,情绪异常低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屈原因为遇到了昏君,报国无门而自寻死路。贾谊遇到的汉文帝,历史上还算是一位明主,但是他仍然有“怀才不遇”的隐痛。

大约在被流放了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才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到未央宫正殿去见面。二人这次见面,谈话过程很愉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大加赞赏。

汉文帝甚至表示:“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汉文帝的意思是说,我很久没看到你了,自以为在的见识与方略上早已超过了你,如今见到你才发现自己远远不及。

要知道,古代一个皇帝对大臣讲恭维的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然而,汉文帝这番话讲得并不真诚,也并非他真实的看法。

汉文帝显然不认为贾谊在能力上强过自己,否则就不会打发贾生去给自己的儿子梁王当老师了。正是因为汉文帝的这个安排,最后才导致了贾谊忧郁而死的悲剧。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王因意外坠马身亡。史书上说,贾谊自责没有当好梁王的老师,所以内心十分忧郁,终于在一年后活活把自己怄死了。

事实上,在梁王身故之后,贾谊又给汉文帝递过很多政论文章,但是全部都被无视了。他觉得自己报国无门,才忧郁而终,只活了三十二岁。

李商隐和毛这两首七绝的创作根源,都是贾谊生平的遭遇。不同的是,李商隐叙事的重点在于对汉文帝的谴责,而毛侧重于对贾谊心灵脆弱的批评。

李商隐这首《贾生》先从汉文帝“求贤”说起,开头看上去好像是在歌颂这位皇帝,实则充满了讽刺。汉文帝为了求贤,把自己赶走的大臣召回来了。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把贾谊从长沙召回呢?因为他知道,贾谊的才华与气度都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人比他更有见识了。

你看看,汉文帝是多么重视人才啊。他夜半深更不睡觉,还在未央宫正宫里办公呢。当贾谊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摆起皇帝的架子。

为了听清楚对方讲了什么话,他整个上半身都向前面倾斜着膝盖空悬到了坐垫的外头。你以为他在关心什么?他不是在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在向贾生求教那些无聊的神鬼之论。

李商隐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因为诗中把汉文帝的“虚伪”写得活灵活现。对于贾谊的死亡,大约在清代以前,文人都是把责任归咎于汉文帝的。

这些文人认为是汉文帝辜负了贾谊,才造成了这种悲剧,因此骂他昏庸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过从客观上来说,汉文帝刘恒是“文景之治”的奠基者,所以历史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也有文人虽然承认汉文帝在历史上的贡献,但是同时也谴责他对贾生的薄情。比如刘长卿就在《过长沙贾谊宅》中说“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毛的《七绝·贾谊》避开了对汉文帝的评价,首句化用了李商隐《贾生》的第二句。只是把“更”改成了“世”,意思相去不远。

诗中第二句提到,贾谊被逐出朝廷后,流放到长沙写了一篇《吊屈原赋》。这里已经是在暗示贾谊把自己的遭遇和屈原挂了钩,因此暗中萌生出求死之意。

诗的最后两句直接对贾谊进行了批评,认为他因为梁王坠马这件意外的事情,虚掷自己的一生,断送自己的才华,实在是不应该。

现代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闯出名堂,高智商其实并不是必需的。反而是高情商与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成名的关键。

梁王的死,显然是会影响贾谊的前途。但是人活一辈子,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贾谊本身除了是一个家以外,还是一个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就这样死了,实在是可惜。

那么,李商隐写《贾生》的时候,为什么没想到要去批评贾生呢?这是因为他自己也恰好就是贾谊那样的人,所以他不可能在诗中去批评“另外一个自己”。

人们在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对错的时候,往往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凡是那些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一概都会遭到否定与批判。

客观地说,汉文帝当初放逐贾谊是有原因的。他二十岁以藩王的身份登基,在那之前,朝中的大臣们刚刚诛杀了吕氏后人,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光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这个皇帝当得还是很不稳的。贾谊年轻冒进,建议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当然会得罪朝中那些掌握实权的人,所以汉文帝必不可能保贾谊而不顾自身。

后来二人见面,汉文帝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贾生,那不过是客套的话而已。事实上那时候的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朝中的老臣们周旋,并不需要贾谊的帮助。

但是汉文帝仍然爱惜贾谊的才华,所以才会安排他去当自己最爱的小儿子的老师。所以李商隐的诗是好诗,但是汉文帝被他骂就有一点冤枉了。

同理,刘长卿作诗骂汉文帝“汉文有道恩犹薄”,一样是站在文人的视角,代入了自己的个人遭遇,毕竟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梁王死后,汉文帝其实并没有找贾谊的麻烦。不过贾谊虽然才高,但是性格小气、敏感,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忧郁。年纪轻轻就走了,的确很可惜。

毛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贾谊性格上的这种缺点,所以才写下了这首《七律·贾谊》,在对这位天才的遭遇表达惋惜的同时,也对他性格上的缺点进行了批评。

【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最经典的古诗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怀壁其罪-怀壁之罪的故事 下一篇:怀才不遇的意思,怀才不遇的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