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恍惚惚 恍恍惚惚之间是什么歌

更新:08-2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恍恍惚惚

通畅开阔的视野,清晰敞亮的大屏幕,整齐的一排排桌椅。

温文尔雅的老师,纸、笔、水杯……梦也,非真也。

这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熟悉——因为曾经在这样的环境生活过,不止一次地亲历。陌生——这又是多久多久的事情?怎么离自己那么遥远。为什么内心深处,我仍然呼唤这样的生活。

搜索记忆,回到了那个青葱岁月,曾每天穿梭于图书馆,315阶梯教室,大学生活动中心,206自习室……它们如同电影的片段,在记忆的放映机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但片段都很快,很快,模糊又模糊,我又是多么渴望回到过去,回到那惬意的时光。

真的知道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在拥有的日子里,曾抱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希望他尽量快一点,再快一点,更快一点,早一分钟下课,坐在教室里的时间怎么那么慢,我们在大街小巷,角角落落为所欲为。我们讨厌那位上课一半点名的老师,那位点一次就挂课的女老师。可离开那个校园时光,当我们真正的拥有了这份自由,走到了外面世界,却游离于空荡荡的街道,昔日钟爱的美妆店,衣服店,小玩意,一看见就挪不动脚步,忘记了时间,而今,不愿意多看一眼它们,哪怕路过,也不愿抬头浏览。

幡然醒悟,做学生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家长的物质基础,老师的精神食粮。我只是阳光雨露下那棵奋力的秧苗,在持续长,长,长,离开了学校,走进向往的社会,生活似乎失去了方向。如一棵飘落的浮萍。

拥有梦想中的生活:稳定的工作,可爱的宝贝,可是,一切似乎不是曾经想象的生活。由少年步入青年,又即将即将步入中年,这尴尬的年龄。

岁那年,梦想驰骋,驰骋于未知的世界,二十三岁,度过了恣意梦想,回到现实,渴望那份稳定。二岁,不想迈进三十岁的门槛,感觉自己恍恍惚惚,没有做好这样生活的准备。三十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推移,岁月让我们学会了接受一切。

曾经不屑于橱窗里那白皙的粉底,感觉离自己那么遥远,白皙的皮肤何曾需要这样的粉底。可我不知道岁月的年轮,一年又一年,皮肤上也出现了黑暗的斑点,细细的条纹。起伏的褶皱。我不得不再一审视曾经不屑的化妆品。

曾经不屑于邋遢的女人,摇篮车里推着四脚朝天的小孩,衣衫后拉着冒着鼻涕泡泡 ,蓬头垢面。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可是,成为了母亲,我才体会到养育孩子的艰辛。

恍恍惚惚,我已人至中年,偏西的日头滑落黄昏的地平线………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彳亍口巴,不会好好打字的人是怎么想的?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已经不好好说话了:

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

图 | 作者和闺蜜的聊天记录

本来只作为连接号出现的波纹号“~” [9]被我们用来放在句尾

图 | 作者的聊天记录

好好的一个“行”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亍”。

图 | 作者的聊天记录

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误)?欢迎阅读今天的文章……

都是因为想省事

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André Martinet)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4]。1967年,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 Grice)又在他的演讲中扩充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了语用学中著名的“合作原则”:恰当、真实、相关、清晰[2]。

而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十分注重效率。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这就是为什么连标点符号都被我们赋予了特定内涵的原因[5]。

“网络聊天”这个词从命名上看就能体现出它的最大特征——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状态[5]。正常成人说话的速度大约为每分钟210字左右[7],而普通人的打字速度只有每分钟50-80字 [8]。在网上聊天时,我们追求的是同现实中说话一样顺畅的交流,可我们的每句话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用手敲出来。要想传递同样多的信息,除了提高打字速度之外,我们就只好让尽可能少的字符(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表示尽可能多的意思了。

打字快的好处(误)

于是,当我们仅仅在一句话后面打一个(误)时,我们就表达了“我也知道这么说可能听起来有点过分但我只是在开玩笑”——这么一长串的意思;当我们只敲了一下键盘打出一个“。”时,我们就可以表达出“哦、已阅、我也真是无语了”等等复杂的语义;而当我们缓缓打出一个“?”时:

面子还是要有

然而,在实际的聊天中,我们似乎会有意地去违背这种“尽可能少打字”的原则。例如,其实前面的例子中我们明明只把要说的话打出来就可以了,却非要在句尾加上一个(误)——这似乎违背了前面提到的“合作原则”。

在实际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我们有可能会放下这种“偷懒少打几个字”的想法。英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1983年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为此,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该原则又细分为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共情六条子规则。

利奇认为,礼貌原则“拯救”了合作原则,二者的关系是互补的[3]。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出于礼貌的需要而拐弯抹角地说话。这当然与合作原则“恰当、清晰”的要求不符,但礼貌原则可以很好地对此进行解释

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其原因也同遵循合作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同的是,合作原则是通过提高交际效率而直接给说话人带来节省时间精力的好处,而礼貌原则是通过“给对方留面子-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这样一个间接的过程给自己带来好处。[6]

于是,在日常交际中,合作原则常常让位于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会在某句语气强烈的玩笑后面加一个(误),让对方不至于产生误解;在和刚刚加到微信的朋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面多加一个波纹号,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活泼友好~

不过,利奇这项三十多年前的研究显然没有考虑到(也没有办法考虑到)今天的沙雕网友之间聊天的情况。我们打出满屏的“哈哈哈”,显然不是为了礼貌。

当你拥有一个和你同样沙雕的朋友,你就会收获满屏的“哈” | 作者聊天截图

……那是为了什么?

就在今年五月底,一群(大概是同样沙雕的)阿根廷语言学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发表了一篇名为Hahahahaha, Duuuuude, Yeeessss!的论文[1]。文章提出,这种把一个词(音节)重复很多遍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强调。这种行为在正式的书面语言和词典中非常少见,但在社交媒体中被普遍应用

这个题目一看就感觉好沙雕啊 | 论文截图

这篇文章甚至给出了一个可以用来统计单词伸长程度的分类评判量表:

论文截图

虽然这篇文章分析的是英语单词,但这种“重复即强调”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中文。当只发一个“哈哈哈”不足以表达我们热烈的情感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多发几个:

随着问号的增多,我们表达的疑惑也在加深

图 | 作者的聊天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表达情感的强烈需求占了上风。为了强调自己的不满,我们可以放弃敲一个x就能打出来的“行”,转而多敲五下打出chichu“彳亍”;为了强调自己的震惊,我们可以一连敲一串感叹号“!!!!!!”;为了强调我们真的觉得某件事物很好玩,真的有在笑,我们可以不惜把h键敲烂。

这种把一个词拉长、甚至重复这么多遍的行为,仍然没有违背言语交际最基本的“经济原则”——

毕竟,在键盘上敲出满屏的“哈哈哈”,也比打出“哇真的好好玩我真的有在笑并且快笑背过气了”省事多了。

参考文献

[1] Gray TJ, Danforth CM, Dodds PS (2020) Hahahahaha, Duuuuude, Yeeessss!: A two-parameter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tchable words and the dynamics of mistypings and misspellings. PLoS ONE 15(5): e023293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2938

[2]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 Leech, Geoffrey.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4] Martinet, A. (1962) 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Clarendon Press, Oxford.

[5] 柴磊.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06(4):37-41.

[6] 何自然. (2009) 《新编语用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7] Kim Ha-kyung,汪梅,张艳,赵风,黄昭鸣.正常成人朗读和自发言语的语速研究.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3):240-243.

[8] 速录师国家职业标准[s]. 2003.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9] 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S]. 2011.

作者:Diana

编辑:Luna

一个AI

呵,人类还真是怠惰呢~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今年的“五一”假期

可谓是“热”字当头

先来瞅一眼5月1日16时的

全国气温实况吧!

是不是感觉

“红”得扎眼!

“红”得醒目!!

“红”得当仁不让!!!

北京气温破纪录

防暑装备成出门“标配”

5月1日

北京最高气温飙升至36℃

创下自1975年以来5月上旬

最高气温新纪录

“夏天”来得猝不及防

市民清凉装出行

遮阳帽、太阳镜、防紫外线伞

小扇子、冰饮成出门“标配”

5月1日,路上的行人遮挡烈日。

5月1日,路上的行人遮挡烈日。

5月1日,市民正在拍摄刚买的冰饮。

5月1日,在北京三里屯,孩子在喷水池戏水。

5月1日,在北京三里屯,孩子在喷水池戏水降温。

5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游人用扇子遮挡烈日。

5月1日,在王府井步行街,路人使用遮阳伞遮挡烈日。网记者翁奇羽摄

你家今天多少度?

据@气象台

下图中跳动的小圆圈

都是提醒

破了5月上旬的历史极值

一共123个站

其中43个站的气温超过35℃

看看有你家吗?↓↓↓

看来

今年的“五一”注定是要

从头热到尾 从南热到北

天气逐渐炎热,王辰院士建议给空调清洁消毒

新闻办4月30日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在发布会上建议,天气逐渐炎热,家庭、企事业单位用的空调应该进行清洁和消毒,因为空调是很多病原的滋生地,这么做不仅是防控新冠病毒的需要,也可以防范其他病毒。

中科院应对科研攻关徐涛指出,新冠病毒虽然对热、紫外线、医用酒精、含氯的消毒剂敏感,但是它是否受气温的影响,“目前还处于认知当中,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来去说明”。

随着各地天气逐渐炎热,徐涛认为,预防新冠病毒最重要的方法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要到高风险的地区,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护措施要到位,这样才能够最大可能地降低传播风险。

【恍恍惚惚 恍恍惚惚之间是什么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