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曹操下了两道命令,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恩威并重
百度百科上曹操的头衔很长——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都是非常突出的,公元202年,曹操发布了两道命令:《军谯令》、《败军令》,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恩威并重!
吾兵,为天下除。旧土,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军谯令》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当初起兵,是为天下除害,可如今故土的人们,都快被屠戮光了,在故乡走了一整天,还是找不到一个相识的人,令我感到很悲伤。那些阵亡的将士无后人的,就找到他们的亲属,给予土地、耕牛,还要建立学校提供他们学习的机会,要为的将士建立祠堂,供后人拜祭,如果他们地下有知,等我百年之后与他们相逢,心中就不会有遗憾了。
这道命令发布的时间是公元202年正月。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公元201年仓亭之战又击败了袁绍的,同年在汝南击败了刘备,刘备南下投奔刘表。曹操回军在谯驻扎,沛国谯郡是曹操的故乡,曹操率军在谯郡停留,感慨颇深,因此发布了这道命令。
曹操的这篇《军谯令》感人肺腑,全军的将士听后纷纷落泪,他们知道曹操对待有功的将士,总是会给予应有的回报,或许你会说这是曹操收买人心的手段,但作为一个文学家,或许是曹操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宣泄吧。“百年之后”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道命令,意思就是人死之后,现在这个成语还在沿用。
公元203年,曹操击败了袁谭、袁尚兄弟,在许都发布了《败军令》——
《司马法》曰:“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这道命令意思是这样:《司马法》规定临阵退缩的处以死刑,所以赵括的母亲在赵括出征前,请求如果赵括犯法不要牵连自己。所以古代的,在外征战失败,家人跟着领罪。自我起兵以来,对于征战的将领都是只赏其功,不罚其罪,这样不是国家的典范。从今以后,将士出征,失败的要抵罪,失利的免去官职、爵位。
曹操的这两道命令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恩威并重、宽严相济!《军谯令》表达的是曹操爱惜将士,没有忘记那些失去生命的将士,能够让人为之死战不退,是一道体恤士卒的命令。《败军令》则是规定了严格的惩罚制度,对于败军之将要进行相应的惩罚。
而且这两道命令发布的时间点也很值得玩味,曹操起兵是在公元189年,但这两道命令发布却都是在官渡之战后。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打败了袁绍,201年击败袁绍的仓亭军,公元202年袁绍病死,诸子不和,曹操乘机用兵,接连打败袁谭、袁尚,来自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这两道命令说明,曹操已经开始创立制度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
六论祖国统一:恩威并重,攻心为上
作者:涂世创
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之后如何实现台湾社会的长治久安,争取台湾民心的支持、理解,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大、非常艰巨、非常棘手、非常迫切的任务。台湾离开祖国已有一个多世纪,殖民教育、教育、“”教育一个接一个,从未间断,现在我们又鞭长莫及、有力使不上。但办法还是有的,要深入研究,逐步探索前进。
我们要始终坚持“攻心为上”。争取台湾民心,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反独促统。伟人曾经说过,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在当下的台湾,凡是反对“”的人都是朋友,希望维持现状的人也是要争取的朋友;对“”阵营,做分化、瓦解、争取工作,孤立、打击极少数“”顽固分子。
对争取台湾反独促统的民心,我们要充满信心。今年台湾“大选”,韩国瑜得票552万,他是大大方方承认“九二共识”的。这是很大的基本盘。确实是大赢,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民意是经常变化的,起起伏伏是正常的。上次“大选”蔡英文也是大胜,刚上任时,满意度超过60%,但随着她“执政”“荒腔走板”,惹起了众怒,民调一路下滑,最低时支持率只有20%左右,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再加点“柴火”,把她民意支持率降到20%上下是完全做得到的。
在政党方面,坚定支持“九二共识”,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政党。对新党等统派政党、团体要用实际行动支持。新党现在连活动经费都困难,开会要会议室,办活动要交通车,还要吃个便当、喝个水,做标语旗子等,总要花钱。现在部分经费是靠网友给郁慕明荣誉个人募捐。我们不能自我设限,自捆手脚,一定要解决统派政窘境。台湾统派力量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在台湾的火种,是两岸血脉相传的根系所在,他们在艰苦卓绝的逆境中顽强生存、不懈战斗。他们相当于过去我们在“隐蔽战线”工作的“”,必须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限于台湾目前有关规定,他们不能接受捐赠,我们要向台商、海外华侨做工作,请他们资助。还要做统派政党、团体工作,邀请负责人一起到访问,做整合工作,统派力量本来就不大,还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拳头,也就不可能有力量。尽管有些人主张搁置“九二共识”,但毕竟是最大的“反对党”,元老们大多支持“九二共识”,党内人才多,要继续争取反“”。对民众党、,也要大力争取和支持,同他们发展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
对台湾各界重要人士,媒体人、各种明星等,凡是支持“九二共识”,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人要大力支持,加强联系和交流。他们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巨大,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好台商工作。有台商100多万人,他们在台湾有很多亲人、亲戚、朋友、同学,可以影响到几百万人,他们是个特殊群体,影响和宣传作用是巨大的。要一如既往为台商办好事、办实事,发挥他们在反独促统中的特殊作用。
做好广大海外华人、华侨工作。海外华人、华侨在辛亥和期间,发挥了独特作用,他们人数多、影响广,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希望祖国统一,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优势,使之成为一支重要的统一力量。建议设立“促进统一基金”,用于统派开展活动。每年表彰一批为祖国统一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外华人、华侨和台湾的团体、人士。
在经济上精准制裁、区别制裁,是争取台湾民心反独促统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方法。民众是最现实的,也是最聪明的。在利益问题上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反对“”,立马在经济上可以得到好处;反之,“反中”“去中”、主张“”,立马在经济上得到惩罚。“恩威并重”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味“施恩”或一味“施威”都不可取。我们应从“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中得到启发。区别对待,才能反对“”、鼓励统一,才会使希望跟友好、甚至希望统一的民意,逐步由少到多,最后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
有人担心经济制裁会失去台湾民心。我认为不会。我们压缩台湾的所谓“外交”空间,民意肯定是不高兴的,我们能让步吗?不能!现在每去掉一个“邦交国”,压力就增加不少,民众骂的是,说他们处理不好“外交”问题。经济上也一样,当受到损失的时候,部分民众当然也会暂时不高兴,但骂的还是,因为“执政”者处理不好两岸关系。再说,民意如流水,是经常变化的。二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了两颗原,造成几十万平民伤亡,至今仍是日本人心中的痛。但日本人现在从心底里还是崇美爱美,在行动上依靠美国。我们两岸是同胞,只要统一后,实行各项优惠政策,经济发展了,民心就会转变。
送好处是争取民心的一个好方法,但必须选择好时机。有时候适当的强硬比送利起的作用更大!民间送礼很有学问,有时送礼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逢其时,在最需要的时候送最有用的礼,才是最聪明、最有效果的。去年对台湾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观愿望是促进两岸融合,拉近民心距离,争取民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人对这些“礼”并无直接感受。蔡英文获得817万张选票,创台湾最高选票纪录,说明这些礼没有作用。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再送了。礼包要留着统一后再送,先把礼包送完了,统一后再拿什么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如果是“武统”,在实施过程中,争取民心极为重要。要依靠和重用统派政党、团体和人士,请他们帮忙做人心转化工作。要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可提前告知民众,离开哪些军事战斗区,把平民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最先实施“斩首”行动,“斩首”包括两个:一是,二是军事。台湾实行的是文官,只要把干掉了,就会如鸟兽散。如果将最高、副、行政部门负责人、防卫部门负责人、军方实际负责人干掉了,这个仗就好打,基本上是收拾残敌行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统一时间,尽量避免或减少平民伤亡,减少财产损失。一旦开启,即刻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官兵书》、《告台湾家属书》,明确打击极少数掌权的“”分子及顽固分子,悬赏战犯,对提供战犯所在位置或直接打死的,予以重奖;对投诚的将领予以奖励;对调转枪口打“”并有战果的予以重奖;对自动离开不参战的不予追究;对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分子可以既往不咎。这样做,将会以最快的速度瓦解军心、稳定民心。
恩威并重,才是好办法
看过李玫瑾教授的视频,提到3岁上下跟孩子说”不行”,6岁之前给孩子立好规矩。不然以后就没有道理可讲了。
结合生活中的各种例子,总是听到某家长大骂孩子没有教养,我想问,何为教养:“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它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属于他律教化显现。 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孩子在没有任何品德修养的环境中,如何能养成谦虚恭敬的表现?希望这类家长可以自醒。在骂孩子没有教养的同时,你是在骂自己,因为你的无能,才会导致孩子没有教养的表现。
回到文章开头,到底是教育重要呢,还是养育重要?
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自然是越早越好,而养成孩子良好习惯的前提是陪伴。陪伴并不是靠嘴巴说说就可以的。某家长说,我常年就是为了孩子,什么也做不了,每天在家里就是给他收拾管他吃喝提睡,我容易吗?这不是陪伴吗?为什么孩子还是长得一副到哪都不讨喜的模样。心理学家说,三年之内有恩于他,才能立威于他,对孩子的养育是要恩威并施才能完成好的。
记得看过网上一个犯罪例子,从被捕那天开始一直很平静,而当看到他的母亲那一刻,整个崩溃了。他向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行刑的时候,不要让他的母亲看着。怕他母亲会受不了。一个如麻的冷血份子,居然会年念及母亲的感受。就是说,从小,母亲一定是有恩于他的,他是感谢他的母亲的,他做了坏事,可以坦然的面对任何人毫无畏惧,唯独不能面对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有恩于他,而并没有对他的言行予以管束,没有施予威严形象来限制他的越界行为,才有了后来触犯法律的他。
所以,最好的养育是陪伴,而陪伴是要恩威并施的过程。立威,并不是事事大声呼喝,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就可以镇住他。就是你要让你的行为来约束他,告诉他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不你说,他就会要去尝试。有一些事情,试过了,就知道痛,而不一些事情,试过了就回不了头了。立威,不是凶,不是命令他这个不可以!而是告诉他后果的严重性。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而不是打不是骂
某家长动不动就会使用家法,说要打到他怕了,就不敢再这样了。孩子会有逆反期,在这个时间里,他有可能什么都可以和你对着干,你越是打,他就越是反。不是说,孩子不能打,而是不能经常打,要教训就抓住一次机会,来一次狠的教训,告诉他我非常生气,对于你的行为,我太失望了。打完了,要好好教育,好好说为什么要打他。不然,你起不到打的作用,下一次只会打得更狠了。所以打不是目的,语言教育才是重点。
养育是积累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先学会养,再来教。养,不是停留在金钱上,给了全,付了学费就是养吗?不是。坐在孩子身边,就等于陪伴吗?不是,每天用嘴巴不停的念,这是教育吗?不是。动不动就出手打孩子,这是施以威严吗?不是。
想要好好教育孩子,先学会如何养育孩子。学习怎么做一位合格的父母,我们一起努力。
【恩威并重是什么意思;恩威并重怎样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