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与王安石握手言和的两封信——兼谈吕惠卿与王安石关系嬗变
文/杨清江
最近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于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中得吕惠卿与王安石握手言和的两封信,兹转录如下:
《吕惠卿致王安石书》
“惠卿启:合乃相从,疑有殊于天属,析虽或使,殆不自于人为。然以情论形,则已析者,宜难于复合,以道致命,则自天者,讵知其不人。如某叨蒙一臂之交,谬意同心之列,忘怀履坦,失戒同巇。关弓之泣非疏,碾足之辞未已,而溢言皆达,勃气并生。既莫知其所终,兹不疑于有敌。而门墙贵善,数移两解之书;殿陛对休,亲奉再和之诏,固所愿也。方且图之,重罹苫块之忧,遂稽竿牍之献。然以言乎昔,则一朝乏过,不足害平生之欢,以言乎今,则八年之间,亦将随数化之及。内省凉薄,尚无细故之嫌;仰揆高明,夫何旧恶之念。恭惟观文特进,相公知德之奥,达命之情,亲疏冥于所同,憎爱融于不有。冰炭之息,豁然傥示于至恩,桑榆之收,继此请图于改事。侧躬以待,、帷命之从。”
《王安石复吕惠卿书》
“安石启:与公同心,以至异意,皆缘国事,岂有他哉。同朝纷纷,公独助我,则我何憾于公。人或言公,吾无预焉,则公亦何尤于我。趋时便事,吾不知其说焉;考实论情,公亦宜照于此。开谕重态,览之怅然。昔之在我,诚无细故之疑,今之在我,尚何旧恶足念。然公以壮烈,方进为于圣世;而某苶坎然衰疾,将待尽于山林。趋舍异事,则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之愈也。趋召想在朝夕,唯良食自爱。”
吕惠卿,字吉甫,号恩相。《宋史》作晋江人,清乾隆《泉州府志》作南安人,其同母弟吕温卿所作《昌惠卿公字吉甫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则自云:“祖居(晋江)曾埭,迁居南安县杨山之左,(惠卿)为家不归,而终于其地。有子仍住曾埭。¹”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历官参知政事。卒溢文敏。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庆历进士,位至宰相。初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
这两封信的写作时间,史无明载,魏泰仅交代时“惠卿服除,荆公为宫使居钟山。”
查吕惠卿“丁忧守制”有两次:
一次在熙宁三年九月。是月,“以曾布为崇政殿说书,同判司农寺。……吕惠卿遭父丧去职,安石遂荐布代之。”²斯时,王安石在朝为相,不居钟山。
另一次为其母杨氏持服。据吕惠卿函中“重罹苫块之优”、“恭惟观文特进”(王安石赠“特进”,事在元丰三年【1080年】)、‘以言乎今,则八年之间”(自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失和起往后推算)等语,推断吕惠卿“服除”当在元丰五年,此时王安石正“为宫使(以尚书仆射衔充任集禧观使)居钟山”。是时,吕惠卿守制三年届满,寓京师汴梁朝请候召,以故吕函有“桑榆之收(时吕惠卿年逾50),继此请图于改事。侧躬以待,惟命之从”,王函有“公以壮烈,方进为于圣世,……趋召想在朝夕”之语。
吕惠卿与王安石都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都是发动和“王安石变法”的头面人物,王安石为统帅,吕惠卿为副帅。
北宋自庆历新政失败,积贫积弱政局日趋严重。嘉佑(1056一1063年)以后,朝野有识之士要求改革呼声日高。嘉佑五年(1060年)五月,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满怀“矫世变俗”之志上万言书,强烈呼吁“改易更革”。
在这种背景下,吕惠卿结识了王安石。时吕惠卿任真州(今江苏仪征)推官秩满回京候调。俩人论经文,意多合,一见如故,倾心相交。后来,吕惠卿除补开封府通判,旋迁少尹,再入三司为检法官,编校集贤书籍,与王安石朝夕相处,关系更加融洽。
王安石对吕惠卿的学识和才干十分器重,多方为之延誉引掖。熙宁二年(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提举制置三司条例司时,向宋神宗举荐吕惠卿:“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³”遂任命为条例司检详文字。事无大小,都与惠卿商量谋画;所有建请章奏,都由吕惠卿一人执笔草拟。此时,王安石把吕惠卿当作上的接班人来培养,“安石知制诰,荐公(吕惠卿)集贤校理、御史中丞;及安石参加政事,公代安石制诰,自是二公接连相代,安石同平章事,公代为参知政事。”⁴
吕惠卿也投桃报李,对王安石忠心耿耿。他把王安石当成父挚前辈(王比吕年长11岁)、良师益友和上的靠山,真心实意、竭尽全力地支持王安石变法。他积极协助王安石制定、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免行法、市易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新法。不顾韩琦、司马光等守旧势力的强烈反抗,坚持推行新法,严格监督新法的实施,同时裁并州县,整顿,罢明经诸科,实行太学三舍法。变法扭转了宋王朝积贫的局势,增强了国家的军事防御力量。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因新法遭到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宋神宗一时犹豫退却,请求去位。吕惠卿却毫不动摇,他一方面发动监司、郡守向朝廷奏明,挽留王安石继续执政;一方面搜集大量事实,从容地向来神宗辨明得失,促使神宗及时醒悟,重下决心,“终不以吏废法之故,为之违法”⁵,继续坚定不移行新法,“故安石之政,守之益坚” ⁶。时人称吕惠卿为“护法善神”。
在变法的初期和中期,吕惠卿与王安石关系极为密切,“惠卿事安石如父子”⁷;“惠卿与安石,出肺肝,托妻子,平层相结,唯恐不深”⁸;“时人号安石为孔子,惠卿为颜子”⁹。
变法后期,尤其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以后及再次入相期间,因权力结构的变化,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在如何变法问题上意见的分歧,吕惠卿与王安石亲密无间的关系发生了嬗变,由芥蒂失和而恶化,以至后来各奔东西,不相往来。
“风起于青萍之末”
翰林学士司马光极力反对变法,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是王安石的政敌,但与王安石私交甚好。熙宁三年三月,司马光移书王安石,请罢条例司及常平使者,信中且言:“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含沙射影指斥吕惠卿为“谄谀之人”。在此之前,司马光入对,在宋神宗面前攻击吕惠卿“非佳士”,断言“使王安石负谤于天下者,惠卿也。¹¹”王安石另一好友,右正言、知审官院孙觉在宋神宗征求对吕惠卿的看法时也说:“惠卿辩而有才,特以为利之故,屈身王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¹²” 讹捕风捉影,制造舆论,在王、吕之间挑拨离间,挖掘鸿沟。这些谣言在当时虽然没有直接影响王、吕之间“父子”般的情谊,但后来当王、吕失和时却加速了他们关系的恶化。
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升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对王安石执政时屡以“乞辞位”、“称疾不出”、“乞东南一郡”要挟皇帝,固宠保位的做法看不惯,加上私心膨胀,想利用王安石去位之机攀登权力高峰。因此,在是年十一月冬至圜丘祭祀天地时,向宋神宗建议,援引郊祀赦例,任命王安石为节度使,当即被宋神宗驳回:“安石去不以罪,何故用赦复官?”¹³“安石既出金陵,公始有隙。¹⁴ ”吕温卿在墓志铭所说的这句话,盖指此而言。吕惠卿一时不慎,走错这着棋,为王、吕交恶播下种子。
王安石弟王安国反对新法,曾多次当着王安石的面羞辱吕惠卿。其好友监安上门福清郑侠申通参知政事冯京,上疏并进“流民图”,肆意诋毁新法,王安国也参与其事。熙宁八年正月,诏付御史狱。冯京出知亳州,郑侠编管英州,王安国放归田里。吕惠卿“缘国事”(维新法的权威与尊严),整治王安国,伤了王安石的“手足”,给王、吕关系蒙上一层浓浓的阴影。
宰相韩绛与吕惠卿意见不合,事多稽留不决,又斗不过吕惠卿,于是密请宋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诏书出,吕惠卿“愕然”。王安石一反过去闻命累辞方允、矜持自重的惯例,当即应召“不辞”,而且立马动身,“倍道而进,七日至京师”¹⁵。事在熙宁八年二月。王、吕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熙宁八年闰四月,王安石复相后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给事中,安石之子王雱龙图阁直学士。王雱推辞。吕惠卿不知王雱是假意推辞,劝宋神宗允其请,结果弄假成真。王雱为人剽悍阴刻,本来受其叔王安国影响,对吕惠卿已有成见,由是更加怨恨。王安石亦心中不快。王、吕关系裂痕加深。
王安石复相后,其坚持变革的意志热情和棱角锐气均大不如前,而且故技重演,继续以“称疾不出”胁迫宋神宗,并以“一切托疾不事事”,与吕惠卿分庭抗礼。吕惠卿洞察其情,主动上表请求外任。他对宋神宗说:“……前此安石为陛下建立庶政,千里复来,乃一切托疾不事事,与昔日异,不知欲以遗之何人?”“安石不安其位,盖亦缘臣在此。不若逐臣使去,一听安石,天下之治可成。”¹⁶神宗不允,惠卿乃复就职。王、吕关系失和终于表面化、公开化。
王安石对吕惠卿态度的转变,使一些本来反对新法、仇恨吕惠卿的不同政见者乘机而起,对吕惠卿发动攻击,恶意中伤。如御史中丞蔡承禧以吕惠卿妻弟方通考试名列高等,告发吕惠卿弟、崇政殿说书吕升卿担任国子监试官舞弊,并攻击惠卿“弄权自恣,朋比欺国”。¹⁷为此,吕升卿被逐出京师,转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吕惠卿也被逼提出辞职。此时,王安石作“局外人”袖手旁观,不发一言。王、吕关系继续恶化。
在此期间,王安石又默许其子王雱勾结御史中丞邓绾倾陷吕惠卿,诬告吕惠卿兄弟强借华亭富民钱五百万购买田地,与华亭知县张若济居中牟利。吕惠卿兄弟与知县张若济置狱讯问,吕惠卿被罢政事,贬守陈州。时熙宁八年十月。至此,王、吕关系彻底破裂,分道扬镳。
之后,王雱又背着王安石,与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将邓绾所罗织的吕惠卿所谓“罪状”掺杂其他书信交给鞠讯官。吕惠卿得情后十分愤慨,以为此事是王安石所为,于是上书自辩,且云:“安石尽弃素学,而隆尚纵横之末数为奇术,以至谮诉胁持,蔽贤党奸,移怒行很,方命矫令,罔上恶君。凡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莫不备具,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¹⁸宋神宗将吕惠卿的自辩书交给王安石。安石阅后,懵然不知,回家责问王雱,方得实情。王雱因羞愤,背疽暴发而死,邓绾、练亨甫也相继被罢斥。案件虽然澄清了,但王、吕关系却雪上加霜。
吕惠卿熙宁八年十月出任陈州知州后,一直辗转外任。一年后,即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也离开中枢,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退居钟山。从此俩人天各一方,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时隔八年,吕惠卿终于鼓足勇气,主动给王安石写了第一封信。而王安石在“开谕重悉,览之怅然”之后也回了信。俩人终于在信手言和了。
信中俩人恭恭敬敬,客客气气。修辞造句,小心谨慎。他们彼此说了真话、实话,如吕惠卿“叨蒙一臂之交,谬意同心之列,忘怀履坦,失戒同巇。”;如王安石“同朝纷纷,公独助我”。也说了假话、套话,如吕惠卿“一朝之过,不足害平生之欢”;如王安石“昔之在我,诚无细故之疑”。总之,过去情同父子的真挚之情不见了,过去生死相依、肝胆相照的诚挚之不见了。因为他们曾互相伤害,裂痕太深,伤口虽“随数化之改”表面愈合,但他们失和分裂,互相伤害所铸成的历史错误,仍使他们的心在滴血。
他们心里都明白,此时尽释前憾、握手言和已经为时太晚,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
他们心里都明白,离开权力中心,他们的团结与分裂,他们的“和”与不和”已经同寻常百姓的人际关系一样,无足轻重,不足挂齿了。
他们心里都明白,当他们身处最高层次的舞台,身处权力中心,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地位,即使因“细故之嫌”而闹不和,也足以掀起轩然大波,影响整个政局,甚至可以改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改变历史运行的轨迹;而今,即使他们刀枪相见,拼个你死我活也无碍大局了。
他们心里都明白,由于他们的不和和分裂,他们断送了自己联手开创的轰轰烈烈、辉煌壮丽的改革事业,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历史错误。
他们心里都明白,由于他们的不和和分裂,他们两败俱伤,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权力旁落,事业毁于一旦,成为沉重的历史教训。
元丰五年以后,吕惠卿和王安石虽然恢复了书信联系,但在心底下,彼此之间最终谁也没有原谅对方,谁也没有原谅自己。
引文出处:
①②⑭《吕惠卿公字吉墓志铭》,载《泉州市志通讯》1993年第1期。
②《续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2年1月第1版,下同)卷68。
③⑤⑥《宋史》卷471
⑧《续资治通鉴》卷71
⑧《续资治通鉴》卷79
⑨《续资治通鉴》卷66
⑩⑪⑫《续资治通鉴》卷67
⑬《续资治通鉴》卷70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杨清江文史类稿》)
「国学课堂」蒙求(39)灵辄扶轮,魏颗结草。逸少倾写,平子绝倒
世纪恒通在线提示:《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编著的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
【原文】灵辄(zhé)①扶轮,魏颗结草②。
【注释】①灵辄:历史人物,春秋时期晋国侠士。
②魏颗结草:魏颗,姬姓,令狐氏,名颗。当时人们认为令狐氏发源于魏氏,所以就叫他魏颗,又名令狐文子。魏颗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武子的儿子,为人忠厚,曾担任过晋国的职务。
结草,将编织成绳索。
【译文】灵辄为了报恩,用手拼死托住车轴充当车轮,救了恩人的性命;魏颗曾救人一命,后来有一魂灵在暗中帮助他。
【典故】灵辄扶轮: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赵盾是战国时期晋国的大夫,一次外出,看到他因饥饿而昏倒在路边的灵辄,他上前救了灵辄一命。几年后,灵辄成为晋灵公的贴身护卫。当时的晋灵公,和赵盾不和睦,暗中派武士刺杀赵盾。刺杀赵盾的武士,悄悄将赵盾乘坐车子的车轮卸掉一个,赵盾被追杀时,无路可逃,关键时刻,灵辄拼尽全力,用手托住车轴充当车轮,保住了赵盾的性命。
魏颗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国人魏颗的父亲是魏武子。魏武子活着的时候,他的一位小妾没有生下子女,魏武子曾答应她,在自己死后,可以嫁给其他人。然而魏武子临死时,却改变了主意,想要小妾陪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不愿让小妾白白死去,就做主将她嫁了出去,。
后来魏颗当上晋国的大将,和秦国大将杜回作战。两人打得难解难分时,魏颗忽然看到马前,有一名老者用编织成绳索,然后用绳索绊住马蹄,杜回也就跌落在马下,成为了魏颗的俘虏。夜里魏颗梦见这名老者对他说道:“我是你几年前救的那个侍妾的父亲,你让我的女儿活命,我才以这样的方式回报你的恩情。”
【赏析】灵辄懂得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在危急时刻,冒着被杀的风险救了赵盾的性命。
魏颗在对待父亲侍妾的问题上,坚持从良心出发,从而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抛开鬼神之说,我们从魏颗的行为上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他的行为值得尊敬。
【原文】逸少①倾写,平子②绝倒。
【注释】①逸少: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号。
②平子:即王澄。东晋文人,出身世家大族,喜欢清谈。
【译文】谢安和王羲之谈论,王羲之认为音乐可以缓解人的苦闷情绪;王澄极其欣赏卫玠,为之倾倒。
【典故】逸少倾写: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和谢安关系非常好,两人常在一起谈论书法,有一次,谢安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感伤的情绪越来越多。王羲之也深有同感,认为只有音乐可以宣泄人到中年之后的种种负面、颓废的情绪。
平子绝倒: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赏誉》。王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人,但是为人清高孤傲,很少看得起别人。不过每当卫玠谈论学问的时候,王澄就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模样,有时候听到痴迷的地方,竟然高兴的快要跌倒了。看到这种情况,当时的人们就用“卫玠谈道,平子绝倒”的话语,来形容这种温馨有趣的场面。
【赏析】谢安和王羲之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从音乐中寻求心灵的另一种寄托,以平淡、充实为生活的中心和重心。
王澄虽然持才自傲,但当他遇见才华比他更为优秀的人士时,就放低了自己的姿态,虚心向对方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长处与优点为我所用,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水平。
年终总结谁家强?请收下古人秘籍
唯一内心感到不安的是,百姓对我太好了,吃喝都不收钱。——范仲淹
奏折一事,弟须用一番工夫。秋凉务闲之时试作二三篇,眼界不必太高,自谦不必太甚。——曾国藩
除夕过了六七日,忽然有人来讨除夕诗!除夕“一去不复返”,如今回想未免已太迟! ——胡适
新年新气象。每年到了过年前,都是写工作总结交工作计划的高峰期。忙乎了一年,有些该梳理的是要梳理一下,有些该总结的也要总结一下了。这个时候,也往往是职场人士头疼的时候,一年到头做了那么多事,该如何写得让满意让自己得意呢?不妨把眼光投射到古代的文咖,学习他们写奏折的心得,先定个框架,提炼主题,围绕主线,加点诗词,展望未来,应该就能给自己烹饪一道不错的年终表彰大菜。
曾氏秘籍“典显浅”
对于工作总结,在古代文人中,最为重视的应该是清朝的曾国藩。古时候的奏折,跟现在的年终总结有点像,也是先总结一下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谈一下以后的计划。有人曾经把曾国藩定义为晚清第一奏折高手,修订版的《曾国藩全集》,一共有31册,其中有12册专门用来收录他的奏疏,总数多达3600多篇。虽然说,曾国藩的幕僚可能帮他做了不少文秘工作,但是,即便是别人起草了底稿,他也要先布置好框架再精心修改然后重新抄写一遍才能交上去的。
曾国藩经常教导弟弟曾国荃要写好奏折,因为,做得好也要写得好,而且要经常练习。据《曾国藩家书》,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说:“奏折一事,弟须用一番工夫。秋凉务闲之时试作二三篇,眼界不必太高,自谦不必太甚。”
曾国藩又交代曾国荃说:“以后凡有咨送折稿到弟处者,弟皆视如学生之文,圈点批抹。每折看二次,一次看其办事之主意、大局之结构,一次看其造句下字之稳否。一日看一二折,不过月余,即可周知时贤之底蕴。然后参看古人奏稿,自有进益。”这种多读多学多写的提法,在现代工作总结的写作训练中,也是一种好办法。
为了教弟弟曾国荃写好奏折,用心良苦的曾国藩还编著了一本私家秘籍——《鸣原堂论文》。曾国藩在军务、政务缠身的情况下不辞辛劳,选录自汉唐匡衡、贾谊、刘向、诸葛亮、陆贽,至宋明清苏轼、朱熹、王守仁、方苞、孙嘉淦等大手笔的奏章十七篇,逐段点评,详加批注,并在篇末写了总论。
曾国藩在《鸣原堂论文》中,提炼了写好奏折(工作总结)的几大秘诀。一是立意要清晰,直指要领。曾国藩认为“奏疏惟西汉之文,冠绝古今”。于是他专门选了汉成帝时期的《刘向极谏外家封事》,当时外家王氏权重,几乎威胁到了刘氏政权。刘向上书劝汉成帝认清形势,早做防范。曾国藩在论《刘向极谏外家封事》里指出,刘向“料王氏必篡“宅心平实,指事确凿”。他告诫曾国荃,“吾辈欲师其文章,先师其心术,根本固则枝叶自茂矣”。
二是“典显浅”。比如,论《贾谊陈政事疏》提出,“以明白显豁、人人易晓为要”。论《苏轼上皇帝书》说,“以明显为要,时文家有典显浅三字诀,奏疏能备此三字,则尽善矣。”顾名思义,“典”就是要熟读前史之事迹、本朝之掌故。“至显浅二字,则多本于天授。虽有博学多闻之土,而下笔不能显豁者多矣。”虽然浅字与雅字相背,但是,唐朝白居易的诗却是连老太太都能读得懂,“细求之,皆雅饬而不失之率。能如白诗之浅,则远近易传播。”
三是文章要讲究整体气象。在论及《王守仁申明赏罚以厉人心疏》时,曾国藩说:“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在他看来,“阳明之文亦有光明俊伟之象”,有立意,有技巧,有气象。曾国藩对于曾国荃是倾囊相授,曾国荃读后也是接连感慨,“盖人臣立言之体,与公平生得力之所在,略备于此”。即便是当下写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也是不无裨益。
焚香拜祭诗文
“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唐才子传》里记录的这段话,写的就是唐朝大诗人贾岛。喜欢骑毛驴的贾岛,有一次在路上苦苦思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要不要改成“敲”。正好遇到韩愈,韩愈告诉他还是“敲”字更显静中有动。对于文字的追求到了极致的贾岛,曾经评价自己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再结合“推敲”的故事,自然就不难理解贾岛为何如此看重自己的作品了。于是,每年的除夕夜,贾岛就会开始做年终总结——把自己过去一年的作品恭恭敬敬地摆在几案上,焚香叩拜,以酒浇地,说,这是我过去一年苦心创作的成果,然后,以诗下酒,长歌痛饮一番。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夫是文词。”诗、文、书、画四绝的文徵明在《除夕》一诗中,如此描述自己的除夕之夜,也顺便做了年终总结:过去一年,把功夫都花在文词写作上了,连除夕夜都在挑灯夜读翻看旧诗。
醉翁也喜欢喝茶
宋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乐观也体现在了他的年终总结中。常怀悲悯之心的范文正公,早在少年求学时,就留下了“食粥心安”的故事。
家境贫寒的范仲淹在书院求学时,每天都是只熬一锅粥。同学好心送给他美味佳肴,他却把它放坏了都没吃。范仲淹的说法是,他吃粥吃习惯了,内心也很安定,如果突然享受美食,以后还怎么吃得下那些粥呢?范仲淹晚年在辞官之后,不仅创办了花洲书院并亲自讲学,还创建了范氏义庄,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业。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就去了更多的地方体察民情。像这种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很多人还把他请到家里,好茶好饭地招待他。老百姓的盛情款待,也让范仲淹怀着感恩之心写下了自己的年终总结:今年去了不少地方,有了很多收获。唯一内心感到不安的是,百姓对我太好了,吃喝都不收钱。百姓种地谋生不容易,虽然我感到不妥,但是又盛情难却,真是让我为难。
与范仲淹不太一样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不仅爱喝酒也喜欢喝茶。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号称六一居士的欧阳修,其实还可以在棋、琴、酒、书等之外,加上“茶”这个“一”,变成“七一居士”。或许,就像官场上的人走茶凉一样,晚年退休之后的欧阳修,在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先是感慨了一番今年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果然是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做了一番铺垫后,话锋一转,开始感慨喝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原来,是因为今年来送茶的客人太少了,只送了十几次茶叶。就像“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一样幽默的是,欧阳修还希望来年能够多收点茶叶。寄情山水的欧阳修当然不是公开索贿,他所希望的是,能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和亲友、晚辈喝茶聊天,毕竟,陪伴就是一种幸福。
同题诗文之《除夕》
在年终总结的时候,古代的诗人喜欢写《岁暮》,民国的诗人则喜欢写《除夕》。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起了一次同题诗歌,以《除夕》为题,找了四位北大教授胡适、陈独秀、沈尹默、刘半农,呈献诗作,同庆春节。
当时刚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力主白话文的胡适,在“诗”里极尽调侃之能,通篇大白话。先是埋怨“除夕过了六七日,忽然有人来讨除夕诗!”然后感慨,“除夕‘一去不复返’,如今回想未免已太迟!”接下来则是回顾跟孟和吃年饭,“记不清楚几只碗”,只记得是“海参银鱼下饺子”,“听说这是北方的习惯!”饭后边喝茶边吃水果谈天,“天津梨子真新鲜!”吃完梨子喝完茶,“回家写了一封除夕信,预备明天寄与‘他’!”
胡适的《除夕》以流水账记录了一场年夜饭,学者沈尹默则是以《除夕》回顾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在民国书法界,沈尹默以行楷闻名,与擅长草书的于右任,时称“南沈北于”。沈尹默先是直白点题,“年年有除夕,年年不相同;不但时不同,乐也不同。”然后就开始回忆童年,“记得七岁八岁时,过年之乐,乐不可当,乐味美满,恰似饴糖。十五岁后,比较以前,多过一年,乐减一分;难道不乐?不如从前烂漫天真。”到了“十九娶妻,二十生儿:那时逢岁除,情形更非十五十六时,乐既非从前所有,苦也为从前所无。”“我今过除夕,已第三十五,欢喜也惯,烦恼也惯,无可无不可。取些子糖果,分给小儿女,‘我将以前所有的欢喜,今日都付你’。”无可无不可间,流露出了一种惯常的恬淡平和。
链接
年终总结里的古人智慧
说到写总结和计划,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堪称典范,即便是用现代思维来考量,也不会过时。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不仅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而且有态度、有计划,既有历史功绩,又有未来展望,可以说是相当标准的“总结格式”。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了写作《聊斋志异》,经常到处游历,听人讲故事,寻找题材。每年搜集完民间故事,都要做一番总结,检讨得失。有一年,因为收获不大,他在总结中感慨:“今年听到的故事数量不少,但质量不太好,有些故事情节重复,甚至逻辑不顺。来年,期待肚里有货的人多讲好故事,这样我编纂书籍也更加顺利。”
写故事的蒲松龄,希望来年能够多接触一些有质量有故事的人,写字的王羲之,愿望则与他相反,王羲之希望接触的人少一些,最好自己的作品谁都不喜欢。王羲之贵为“书圣”,名头摆在那里,到家里求字的人不计其数。因此,有一年他把自己的难受写在年终总结里,大概意思是:“真希望我的字不受欢迎,别人不来求字,或者我的腿脚麻利一些,有人求字,走为上。”看到这份年终总结的人,估计就不好意思再来求字了。
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恭恭敬敬造句,恭恭敬敬造句9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