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黥补劓—息黥补劓的成语故事150字

更新:08-2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劓"怎么读?不读bí和yí,息黥补劓何意,满清十大酷刑有哪些?

古语有云:"刑不可知,威不可测。"这句话出自《商君书·扼脔》,意在强调法律的威慑力。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刑罚制度经历了从残酷到文明的演变。其中,有一个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使用,却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劓"。

这个字,单从字形来看,就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它是如何读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字?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个字背后的故事。

"劓"字的演变历程颇为有趣:

甲骨文:形似一把刀切割鼻子的样子,上部为"刀",下部为"鼻"。

金文:大体与甲骨文相似,但线条更为流畅。

小篆:保留了刀、鼻的基本结构,但更加规整化。

楷书:演变为现在我们所见的样子,左边是"劦"(义为"分割"),右边是"鼻"。

从字形的演变可以看出,"劓"字始终保持着"刀割鼻子"的含义,这也反映了古代刑罚的残酷性。

"劓"的本义是切割鼻子的刑罚。在古代,这是一种极其严厉的肉刑

引申义:

表示受到严厉惩罚

比喻受到羞辱或伤害

组词:

劓刑:割鼻子的刑罚

劓罚:受到严厉惩罚

息黥补劓:停止刺面剜鼻的肉刑(比喻停止残酷的刑罚)

例句:

古代有"劓刑"之说,是对犯人的一种残酷惩罚。

他因为一时失言而感到被劓辱,羞愧难当。

在《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这样一句:"或圣或否,既坟且河,如圭如璧,我是用忒。"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原本被视为圣人,后来却因犯错而遭受惩罚的过程。虽然诗中没有直接使用"劓"字,但"坟"和"河"分别指代了割耳和割鼻的刑罚,与"劓"的含义相近。

诗人通过这些刑罚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和对人性的思考。

"劓"字的正确读音是yì(四声)。

同音字:意、易、翼

部首:刂(立刀旁)

结构:左右结构

"劓"字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从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典",到汉代"轻刑慎罚"的思想,再到唐代"德主刑辅"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息黥补劓"这个成语源自《后汉书》,意为停止刺面剜鼻的肉刑。它象征着刑罚制度的人道化进程,体现了"以德化民"的儒家思想。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保护,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法治与人道之间寻求平衡。

"劓"字的演变历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对刑罚、法治乃至人性的深刻思考。从残酷的肉刑到"以德化民"的理念,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在追求公平正义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正如古人所言:"刑期于无刑"。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公正、文明的社会。

每日看图猜成语|成语故事:息黥补劓(23070期)

【成语】息黥补劓

【出处】《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成语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拜访许由。许由说:“尧把什么东西给予了你?”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你一定得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

许由说:“你怎么还要来我这里呢?尧已经用‘仁义’在你的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将凭借什么游处于逍遥放荡、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说:“即使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如此的境域。”

许由说:“不对。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姣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跟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

意而子说:“无庄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冶炼和锻打。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

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我是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琢万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看图猜成语…你猜?我猜、大家都来猜猜…@答案参考图解

【成语意思】: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成语意思】: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成语出处】: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比心]请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吧[赞]

上期答案:取而代之、前仆后继

秦法并非严酷,其刑期最长不超过六年,比秦以后的任何朝代都短

历来有人说,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刑罚严酷,动辄处死、断肢、去势,罪隶终身服苦役,官吏普遍贪赃枉法、滥施淫威。其实不然。秦法的特点:

考古发现已经印证。云梦秦简有关秦法的部分:

1、《秦律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内容涉及刑法及行政、经济、民事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2、《效率》,这是有关官府物资账目检核制度的法律规定。

3、《秦律杂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律》《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十一种。这是对法律和单行法规的摘抄,其中有法律法规名称的计有《除吏律》《捕盗律》等11种,其他都没有名称,摘抄的内容也相当广泛。

4、《法律问答》,这是官吏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以及有关诉讼程序的说明等,其中引用了不少过去的判例作为解答的依据。

5、《封诊式》,这是有关案件、检验、审讯等程序的准则和法律文书程式的规定,其中收录了不少有关侦查和勘验的案例。

6、《为吏之道》,其中记述了对官吏的各种要求,以及任用考核官吏的标准等,是官吏必须遵守的准则。

7、《语书》,这是当时南郡的郡守颁发给本郡各县、道,告诫官民奉公守法的文告。

秦法规定细致而微,如国家设有专门官吏主管国有土地经营与管理,田啬夫、部佐等管辖范围与内容,包括国有土地的播种面积和未播种面积的具体数字、下雨多少与雨后作物生长情况、水旱虫灾对作物的损伤情况、每亩土地播种不同作物的下种数量、移动田界以及各种有损国有土地耕作的行为等等,这些官吏要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出现的差错依法承担负责。对如何处理盗采不盈一钱的桑叶、仅值一钱的系羊的绳索以及仓库有几个老鼠洞如何论处之类的琐碎问题,也有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司法解释与法律有同样效力)。

秦朝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明法壹刑,事皆决于法。

有人从史料中统计出秦仅刑罚就有27种,如劳役刑有隶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侯等,肉刑有黥、劓、斩左趾斩右趾、宫等,死刑有参夷之诛、凿颠、抽胁、镬烹、腰斩、枭首、囊扑、磔、戮、坑、弃市、定杀等,而睡虎地简中记载的刑罚种类,远比夏、殷、周文明。对此专门做过研究的陈抗生说,云梦秦简中记载的死刑案例仅5起,判处死刑的行为有“誉敌而恐众”者、唆使少年人犯罪、亲兄妹私通等几例。其他多半是“赀罪”,也就是一种经济惩罚,“赀”的东西一般分四类,赀甲、赀盾、赀钱和赀徭役。甲、盾都是保证国家时武器之用,徭役保证大量的劳动力,可见秦朝的法律惩戒,最终都会以保证充足的生产力为前提。对囚犯的惩处,“也多以不使囚犯丧失劳动力为标准”。比如从用刑的种类来看,赀:罚款,通常以甲、盾的价值来计量,或用罚劳作、罚戍边来冲替。偷采人桑叶不值一钱,“赀徭三旬”,是用30天的强迫劳动来充罚。交不出钱者,还有用“赀戍”,即以限期守边来充罚。赎:用出钱的办法来赎已判之刑。也可以用服劳役、守边来折算。耐:又称“完”,剃去胡须、鬓毛以羞辱之,但保存头发。髡:剃光头发,重于耐刑。黥:墨刑,额上刺墨痕。笞:鞭打责辱。而迁刑,也只是流放、贬谪;赎刑,以财拔罪,用金钱赎免;废刑,适用于官吏等有爵位的人,废除、取消其职务或身份,但被废掉的官吏,不许再起用;谇,申斥责骂,但一旦犯罪可作为有前科,处罚要重一些。

《封诊式》之《讯狱》简文云:“凡讯狱,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各展其词,虽知其訑,勿庸辄诘。其词已尽书而无辞,乃以诘者诘之。诘之又尽听其解辞,又视其它无辞者复诘之。诘之极而数訑,更言不服,其律当掠者,乃笞掠。笞掠之必书曰:爰书,以某数更言,无解辞,笞讯某。”

凡审讯案件,必须先听完口供并加以记录,使受讯者各自陈述,虽然明知是欺骗,也不要马上诘问,供词已记录完毕而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对应加诘问的问题进行诘问,诘问的时候,又把其辩解的话记录下来,再看看还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进行诘问,诘问到辞穷,无法自圆其说从而多次的欺骗,还改变口供拒不服罪,依法应当拷打的,就实行拷打,拷打必须这样记录:爰书:因某多次改变口供,无从辩解,对其拷打讯问。

爰书,是指凡法律诉讼上原告的起诉书、被告的供辞(包括自认性供辞和自辨性供辞)、官府综合案情的报告、官府作出判决的论决书等。

秦国对法律工作者要求极严,不掌握律令而错判等,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秦代法律将官吏断狱责任分为“不直”“纵囚”和“失刑”三种情况。凡断狱时故意从重或从轻判刑的,称为“不直”;应当判有罪而故意不判,或故意减轻案情,使之够不上判刑标准的,称为“纵囚”;因过失而出入人罪的,称为“失刑”。秦始皇时就曾将一批治狱不直的官吏发配岭南及修筑长城。对于故纵死刑犯的,也要反坐处以死刑。故此,秦国法律工作者努力专研秦国法律,严格依法行事,极力避免出现“不直”“纵囚”“失刑”问题。

城旦舂的刑期:五至六年。城旦与舂属于同一类刑罚。《汉旧仪》:“凡有罪,男髡钳为城旦,城旦者,治城也;女为舂,舂者,治米也。”应劭的解释与《汉旧仪》大体相似:“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从秦简看,城旦不止治城,舂者也不止治米。其法律适用,秦简也有记载。如《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上造甲盗一羊,狱未断,诬人曰盗一猪,论何也?当完城旦。”即上造甲先后犯了盗羊及诬人盗猪二罪,由于诬人盗猪罪较盗羊罪为重,且按照诬告反坐的原则,以重者(诬人盗猪)论,判处上造甲完城旦的刑罚。《捕盗律》规定:盗1钱至220钱,处以迁刑;220钱以上至660钱,黥为城旦;660钱以上黥劓以为城旦。至于5人以上的群盗,则“赃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劓以为城旦”。

那么,城旦舂的刑期多长呢?《汉旧仪》:“秦制,有罪各尽其刑。……凡有罪,男髡钳为城旦,城旦者,治城也;女为舂,舂者,治米也,皆作五岁,完四岁。”《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当耐为隶臣,以司寇诬人,何论?当耐为隶臣,又系城旦六岁。”即本应判处“隶臣”刑罚的罪犯,又以司寇(二岁刑)的罪名诬告他人的,除原判的耐为隶臣的刑罚外,再加处“城旦”六年的刑罚。《司寇律》:“司寇不足,免城旦劳三岁以上者,为城旦司寇。”司寇为二岁刑,已服刑三年以上加司寇二年刑,大体合城旦总刑期五至六岁。晋张斐《汉晋律序注》:“徒加不过六,囚加不过五,累作不过十一。”此说是有历史渊源的。由此可见,秦朝城旦、舂的刑期为五至六年。

鬼薪白粲的刑期:三年。《汉旧仪》:“鬼薪三岁。鬼薪者,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蒸薪也;女为白粲者,以为祠祀择米也,皆作三岁。” 秦时鬼薪白粲这种刑徒不止伐薪择米,更多的是服劳役戍役。

隶臣妾的刑期:三年。在秦朝臣妾的身份是奴隶,男性叫做臣,女性叫做妾。在秦简中,凡所见“臣妾”都是私家的,是私人所有的奴隶。与之相对应的是“隶臣妾”,属于官府的奴隶。隶臣妾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由战俘而来的,有用钱买来的,如《告臣》爰书中就有私家卖奴隶给官府的例证;有奴隶的子女,如《法律问答》中某隶臣之妻因为不承认隶臣子而受到“完为隶妾”的处罚便是例证;当然也有由犯罪及其家属被籍没而来的。

《汉书•刑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春,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可推算隶臣妾刑期为三年。

司寇的刑期:二年。司寇本身是刑徒,是看管刑徒的刑徒。《秦律种》曰:“司寇勿以为仆养、守官府及除有为也,有上令除之,必复请之。”《法律答问》曰:“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后汉书》注曰:“司寇,刑名也。”卫宏曰:“司寇,男守备,女如作司寇,皆作二岁。”《司空律》规定:“毋令居赀赎责(债)将城旦舂。城旦司寇不足以将,令隶臣妾将。居赀赎责(债)当与城旦舂作者,及城旦傅坚、城旦舂当将司者,二十人,城旦司寇一人将。司寇不够,免城旦劳三岁以上者,以为城旦司寇。”这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让因欠赀罚和赎刑债务而居作服劳役的人监率城旦舂,当城旦司寇人数不足以监率的时候,可以让隶臣妾监率。以劳役抵偿赀、赎债务的人应作城旦劳役的,或城旦傅坚和城旦舂应加以监管的,每二十人由城旦司寇一人监率。如若司寇人数不够,可以把已服刑三年以上的劳役的城旦减刑为城旦司寇。司寇本身也是犯人,是监管犯人的犯人,但司寇比他监管的犯人要自由些、劳动强度小些。司寇刑期为二年。

候的刑期:一年。《秦律杂抄》曰:“当除弟子籍不得,置任不审,皆耐为侯(候)。”“以当耐为侯罪诬人,何论?当耐为司寇。”候与司寇皆为备守、监管,只是两者分工不同,候之刑罚比司寇略轻。《汉旧仪》:“男为戍罚作,女为复作,皆作一岁到三月。”罚作即为候,为一岁刑。

【息黥补劓—息黥补劓的成语故事150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息息相关的意思—息息相关意思是什么 下一篇:恶人自有恶人磨-恶人自有恶人磨打三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