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欲绝的意思(悲愤欲绝呀)

更新:08-22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端午节”的“端午”是啥意思?端午是如何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夏日炎炎,田里麦浪翻滚,这几天就要开镰收割了。农历五月初五也到了,到处粽子飘香,传统的端午节也向我们走来。关于端午,人们并不陌生。端午节民间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这天人们要祭祖、祈福除邪,煮粽子,炸菜角,赛龙舟,祭屈原,年年如此。

那么五月初五为什么称“端午”?是什么意思?端午“飞龙在天”又是怎么回事?端午与屈原有什么联系?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知识。

一、“端午”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古人把农历五月五称为端午,什么意思?说起“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端午的“端”其本义为“正”,而“午”又为“中”。那么“端午”,可以认为就是“中正”。

农历五月端午这天的午时为正中,此时的龙星龙星(就是指“七月流火”的大火星)正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方位,可以说是既“得中”又“得正”,这就是大吉大利之象。

同时,“端”也有“初”的意思,那么“初五”就是“端午”了。在农历中,五月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是“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一年当中四大节日之一,农历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又称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被称为“五月端”。

二、端午为什么又是“飞龙在天”?

古时端午,生活在南方百越的民众有举行祭龙的习俗,那时端午节就是“龙的节日”,所以端午又称为“飞龙在天”。

古人称“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是为“天”。

每年仲夏的午月午日,苍龙七宿就运行到正南中(乾)位,这天就是龙飞天的日子,且对应乾卦的第五爻“飞龙在天”。又阳爻又称“九”,所以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就居于中的位置,称为“得中”。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这个位置乃大吉之位,因此,九五爻“飞龙在天”在《易经》乾卦中是最吉利的爻。

端午是”飞龙在天“的最吉祥日子,这一天古人要举办一些祭龙,扒龙舟活动,目的是在这个吉祥日子里能祈福纳祥、避邪除灾。所以,我们说端午这天的民间活动,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儒、道、释等诸家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指天空,指天道,指自然大道,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端午节与屈原

端午节的形成来自于古人崇拜龙图腾举行的图腾祭祀,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但端午节怎么又和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呢?

传说屈原是在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后来,民间就把端午节作为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

历史上,端午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详细记录是南北朝时南梁人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

这也好理解,作者吴均是南朝人,在长江流域生活,他有可能遇见当时楚地居民在端午祭祀屈原的活动。当然,最早的记载,也是在屈原去世750年后了。再早一点的东汉汉灵帝时端午节的民俗里也偶尔提到屈原的记载,那这也是在屈原死去400多年以后了。所以,到底端午节和祭祀屈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难以查清。

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的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并没有直接任何关系。只是后来,广大民众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为了怀念他,民间百姓才把端午节的吃粽子和赛龙舟活动就与怀念屈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其实他姓“芈”,不姓“屈”。屈原姓芈为什么叫屈原:这是因为秦朝姓与氏有严格区分,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屈原,是属于芈姓,屈氏,名原。所以所以他叫屈原,而不叫芈原。

屈原,可以说才华超群,是“楚辞体”的开山鼻祖,中国第一位文学家。屈原在当楚国大臣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后来遭谗言被革职,驱逐出都城流放,就在流放漂泊中,他奋笔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宏伟诗篇。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秦军攻破,屈原心如刀割,不甘为奴,于农历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毅然决然地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百姓听说屈原投江后,立即划船搜救,但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百姓悲愤欲绝,为了怀念屈原,人们划舟在江河上,后来成为赛龙舟。百姓们又担心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肉体,赶紧拿来做好的米团投入汨罗江中,这在后来就发展成端午吃粽子的民间习俗。

图片来自网络

姚燮痛赋定海城陷,亲见亲闻贼寇殃民|近代诗佳作品读⑧

姚燮塑像

姚燮,字梅伯,号野桥,晚号复庄,又号大某山民,浙江镇海人。他家境清寒,中举后进士不第。他兼长诗、词、古文、戏曲,还以善画著称。作诗万余首,现存三千多首,内容以反映当时社会问题和生活较多,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清史列传》之《文苑传》赞他:“所为诗苍凉抑塞,逼近少陵。骈体文亦沈博绝丽、与彭兆荪相近;尤工倚声,其《疏影楼词》读之者以为厉鹗复生”。

定海古城

蜃雨濡军帻,狞飙拉将旗。

饮泥怜久饿,摩壁誓同危。

路绝晨嘶马,云昏夕堕鸱。

衔恩持死力,力尽死何辞。

【注】 蜃雨:蜃,大蛤,古人误认为它能吐出云气,形成海市蜃楼,这里是指海上连绵的阴雨。濡:沾湿。帻:包头发的布巾。 狩飙:凶猛的大风。拉:折。这句说:可怜将士们喝的是泥水,粮食不够,常常挨饿。 摩壁:抚摸营垒。这句写将士们发誓守卫驻地,共患难,同战斗。鸱:猫头鹰一类的鸟。这两句是写战斗十分激烈,从早晨持续到晚上,而伤亡已很严重。末两句写将士们浴血苦战,为报答国家之恩而视死如归。

古定海县城

1841年9月底,英军再次进犯浙江定海。驻定海的葛云飞等三总兵率众浴血奋战。因连日阴雨,军士们奔波泥淖中,又因粮食筹措不及,常常要忍饥作战,坚持了六天,终于失败,三总兵同时殉国。这首诗就是写这次战役,诗中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对定海守军爱国精神的同情和赞扬。

姚燮 四屏画作

旜帛连江拥甲斿,胭脂满地泼春愁。

谁怜凤雨屯军苦,绿酒红灯自画楼。

【注】旜帛:大红的旗帜,这里是指清军所用的军旗。 江:指流经宁波、镇海的甬江。拥:围着。甲:军士的衣甲。斿:古代旗帜上的一种饰物。这句写甬江两岸满驻着。胭脂:—种红色颜料,也指春天的花。这里比喻军旗。春花会给人们带肃愁,如今这许多勉目的军旗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忧愁。故使作者感到春愁泼洒游地。军:驻军。这句说:有地位的官僚们却在面楼里歌舞饮酒,彻夜取乐。

这首诗作于1842年春天。当时浙江定海初次收复,战线移向广东,但浙东沿海形势仍很紧张,清从各地调驻浙东的达一万人左右。作者从眼前沿江遍布军旗营帐的景象,想到百姓的苦难和军士的艰辛,对过着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的统治者,进行了谴责。

镇海故城

江头白鸦拍烟起,飞飞呀呀入城里。

城鬼捉夫如捉囚,手裂大布蒙夫头。

锒铛锁禁钉室幽,铁钉插壁夫难逃。

板床尘腻牛血腥,碧灯射隙闻鬼嗥。

当官当夫给钱粟,鬼来捉夫要钱赎。

朝出担水三干觔,暮缚囚床一杯粥。

夫家无钱来赎夫,囚门顿首号妻孥。

阴风掠衣头发乱,飞虫啮领刀割肤,

谁来怜尔喉涎枯!

【注】城鬼:指占据了镇海城的英国侵略者。锒铛:古代用来锁囚犯的铁索。这句说:囚室本来是关牛的,板床曾作宰牛用,所以满是牛血的腥臭。嗥:野兽的吼叫。这句说:到晚幽暗的灯光从门窗的缝隙里照射进来,只听得英国鬼子在那里喧噪这两句说:本来给当官的干活可以得到钱。或粮食作报酬,现在给英国鬼子捉住干活还要出钱赎身。

觔:斤。这句说每天要被迫挑水三千斤。顿首:这里是悲愤欲绝,用头撞地的意思。孥:儿女。这句说,被捉者的家属悲痛欲绝,到门口来哭喊。啮:咬。领:项颈。刀割肤:痛如刀割,形容虫咬。涎:唾液。这句说即使你喊得喉咙枯哑,又有谁来可怜你啊!

镇海古城一隅

1841年10月,英国侵略军在攻占浙江镇海、宁波后,进行了野蛮的烧杀淫掠。作者全家本来居住在镇海城内,险些遭难。他根据亲见亲闻的事实,写了一组新题乐府诗,这是其中的一首:揭露侵略者捕捉中国居民,强迫他们服劳役,又把他们当作人质,勒索巨额赎金的海盗行为。

   

【悲愤欲绝的意思(悲愤欲绝呀)】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悲愤欲绝【悲愤欲绝的绝】 下一篇:悲欢离合的意思;悲欢离合的意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