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遇火灾惊慌失措?这场演练教您如何应对
来源:【银川新闻网】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在为市民提供消费所的同时,消防安全也不容忽视。
那么,大家如果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不慎遭遇突发火灾,该如何正确面对和逃生?以下几点请牢记。
第一,在进入商场时,要熟悉该商场的疏散逃生路线,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地沿着疏散指示标识前往最近的安全出口逃生。在逃生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与他人联系,避免单独行动。
第二,如果可能,可以使用商场内的紧急呼叫系统或找到最近的报警器通知消防救援人员你的位置。如果火势处于初期状态,那么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最近的灭火器对火源进行扑灭。
第三,在逃生过程中,要注意通道上是否有障碍物,如果遇到障碍物,尽量寻找其他可行的路线,或者小心地跨越、移开障碍物,但不要浪费太多时间。
第四,采取正确的逃生姿势。捂住口鼻,火灾产生的烟雾含有大量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等。用湿毛巾、湿布或衣物捂住口鼻,可以过滤部分有毒气体;弯腰低姿前行,由于烟雾是向上飘的,靠近地面的空气相对较清洁,氧气含量相对较高。因此,要弯腰或匍匐前进,尽量保持呼吸通畅。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发生火灾时,禁止乘坐电梯,手扶电梯也不能当成逃生通道使用。平时也要参加消防安全培训,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记者 钟晓敏 王昊辰
【责任编辑:付杨】
本文来自【银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天天成语】(125)惊慌失措 神色自若
【典源】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晖业传》:天保二年,从驾至晋阳,(元晖业)于宫门外骂元韶曰:“尔不及一老妪,背负玺与人,何不打碎之?我出此言,即知死也,然尔亦讵得几时!”文宣闻而杀之,亦斩临淮公孝友。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释义】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神色自若: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元晖业是北魏景穆帝拓跋晃的玄孙。北齐初年,被降封为美阳县公,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他喜欢读书,涉猎诸子史书,擅长写诗。有一次,文襄帝高澄问他:“近来读什么书?”元晖业回答说:“我经常读伊尹、霍光的传记,不读关于曹操、司马懿的书。”伊尹是商代著名的丞相和家,他在任期间,经济繁荣,清明,国力强盛。霍光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而曹操和司马懿则被看成是篡权的奸臣。元晖业实际上想告诉皇上,自己想成为辅佐君王、有所作为的贤臣。
但由于东魏政权被北齐所取代,元氏家族逐渐衰败,元晖业的志向难以实现,因此玩世不恭,意志消沉。每天只顾吃喝,一天三顿吃羊肉,三天就能吃下一头牛犊。酒后他曾经写下一首诗,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昔居正道泰,济济富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纵横。”他在晋阳时,深居简出,不与人交往,闭门撰写了魏国藩王的家世,这是关于北魏宗室世系的唯一一部传记,即《辨宗录》四十卷,刊行于世。
由于元晖业贵为皇亲国戚,志向超群,又加上性情与众不同,所以受到文宣帝高洋的怀疑和猜忌。当时有一位名叫元韶的大臣,成了高欢的乘龙快婿,所以受到人们的恩宠和礼遇。元晖业却非常蔑视他,因为北齐高洋夺位时,元韶曾奉着皇帝玺绶献给高洋,元晖业认为这是对元氏家族的背叛。
天保二年(551年),他走到元韶的府前,在门外大骂元韶:“你还不如一个老村妇,竟然抱着玉玺送给人家。那时你为什么不击碎它!我说出这话,知道死期马上就到,但你又能多活几天呢!”高洋早就对元晖业心怀不满,这次竟然当着他的面痛骂元韶,于是下令处死了元晖业,还杀死了临淮王元孝友。元孝友在临刑时,惊慌失措,而元晖业则神色自若。死后,高洋让人把他们的尸体沉入漳河。
与元晖业一起受刑的元孝友,也是北魏的皇亲国戚,他的高祖为魏太武皇帝。后袭封为淮阳王,官至沧州刺史,在任期间,为政温和,好行小惠,然而缺乏骨气,趋奉权贵,为当时的正直之士所讥笑。
一次,孝静帝在华林园宴请高澄,元孝友作陪时喝醉了酒,于是自吹自擂,夸口说孝静帝曾赞许他精明能干。孝静帝听了觉得好笑,便讽刺道:“我倒是常常耳闻你自称为官清廉。”高澄说道:“临淮王这样做的本意,是想掩盖自己的罪过。”于是,君臣相视大笑,孝静帝并未怪罪元孝友的酒后胡言。
元孝友与元晖业同为北魏的皇亲国戚,但由于两人的秉性与志向不同,面对死亡神态迥然。元孝友趋炎附势,事奉权贵,奴颜媚骨,在刑场上贪生怕死,胆小如鼠,毫无骨气。而元晖业为人慷慨,有士人的气节,看破红尘,宁折不弯,因而视死如归。
(摘自《邯郸成语》)
俄媒:惊慌失措的是美国
“今日俄罗斯”网站8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对佩洛西的窜访“缺乏反应”不是软弱——而是战略
对佩洛西窜访台湾,中国很愤怒。但一些人事后表现出奇怪的失望,称北京的反应“软弱”,因为没进行实际干预以阻止佩洛西飞行。急于下结论和期望落空的心理,显然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北京随后立即宣布在未来几天进行一系列令人生畏的军演,演习地点设在台湾岛周边海域。这些演习实际上关闭了台湾的部分空域。中国还发起越来越多的制裁,包括暂停台湾100多家食品输入,暂停输入台湾的一些鱼类、暂停对台销售天然砂(对半导体生产至关重要)。
可还有键盘侠嘲笑中方软弱。无疑,佩洛西窜台是巨大挑衅,值得做出某种回应。但若认为应做出可能引发二战以来最大冲突的行动,那未免可笑。这违背了所有理性、逻辑和常识。中国很愤怒,中国更是如此,但北京并不笨或冲动。
自建国以来,中华并不惧怕,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或防止对手战略包围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冲动地挑起冲突。中国谨慎行事,每次都仔细权衡利弊。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与其他国家日益融合,这点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发生冲突的风险增加,对中国整体利益不利。
对中国来说,台湾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唯一或首选方式。相反,中国意识到这种冲突将严重破坏实现国家发展和增长的主要目标。这方面,北京认为时间在自己一边。惊慌失措急于巩固主导地位的并非中国,而是担心自己衰落的美国。中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在军事上变得更强大——这是在美国试图遏制并孤立中国之际取得的。
仅仅因为中方对佩洛西窜访台湾采取有分寸的克制、避免与美国正面交锋,就认为是“失败”或丢脸,这是一种短视而冲动的思维。北京已发表很多严厉声明,而真正的后果将是长期的而非短期的。北京的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迅速、果断和不流血的胜利。
对北京来说,问题在于未来的道路。中国的战略是继续巩固自己在军事、经济和技术上的进步,同时避免短期内发生大国冲突,因为那将是灾难性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红线。佩洛西开启紧张和对抗的新模式,但这只会使北京在战略上更加明智、更加着眼长远。
(作者提木尔·福门科,乔恒译)
【惊慌失措—惊慌失措的反义词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