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个咖啡也有鄙视链了?其实大家不都是从速溶开始的吗?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每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大型商场、各大写字楼,如果说有什么相同点,那一定是都有咖啡店。
阿信记得刚上班时,楼下就已经有星爸爸了,马路转角还有一家Costa咖啡,几个月前,星爸爸边上又开了一家瑞幸小蓝,一条短短300米的马路上,林立着3家咖啡店,这还不包括它们中间还有一家便利蜂,也在卖咖啡。
早高峰的写字楼里,大家握着不同颜色的咖啡纸杯等电梯,一杯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对于不少人来说已是标配。
但不知何时开始,喝咖啡也开始有鄙视链了:
出入精品咖啡馆的人,谈论着豆子的烘焙口感和原产品,其中又以冷萃、手冲咖啡站在了精品咖啡鄙视链的顶端;
喝连锁咖啡的瞧不上喝瑞幸和连咖啡的,就连连锁咖啡里面,喝太平洋咖啡、Costa咖啡的还要暗搓搓diss一下喝星巴克的;
而那些喝瑞幸和连咖啡的白领们,说自己保留着对咖啡品质的最后一丝倔强,所以坚决不喝KFC和麦当当的15块一杯的咖啡;但其实两者的唯一区别可能仅仅只是在价格上;
喜欢喝KFC和麦当当的,不喝711、罗森和便利蜂的10元咖啡,但这两者的不同可能只是一个有人为你服务,一个需要你自己拿咖啡杯去接。
喝袋装速溶咖啡的,对不起,走错片场了。
就连喝什么样的咖啡也有鄙视链:喝手冲咖啡的,喝的是一种纯粹和仪式感,喝意式浓缩的说这才real,意式浓缩兑点水变成美式勉强能进入第一梯队。
那些喝花式咖啡,什么焦糖玛奇朵、拿铁、摩卡......加那么多奶和糖浆,是要闹哪样?红茶拿铁?连咖啡都没有,Out!
但咱们喝咖啡的起点其实不都是从速溶开始的嘛。
咖啡,光绪年间就来中国了
咖啡这种源于非洲,兴盛于欧洲,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神奇小豆子,进入中国的时间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早。
据史料记载,咖啡早在1884年光绪年间就由传教士带入中国了,但那时候的咖啡种植更像是试验田,没有任何规模和商业化可言。
咖啡真正第一次在中国萌芽,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那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咖啡馆。
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顺便解解乡愁。那时的咖啡,被上海人称为“咳嗽药水”。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他们在生活中,也保持了喝咖啡的习惯。
姜文在电影《邪不压正》里面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老北平,有意思的是,几乎与上海同时,咖啡也走进了北京前门商圈的胡同里。
《邪不压正》剧照
江湖人士坐在长凳上喝咖啡,与上海的讲究不同,北京人搭配咖啡的可能是最接地气的煎饼果子。西方的咖啡文化也许无法真正融入老北京人的骨子里,却可以被接纳到生活中。
在70年代的北京西单百货等商场的货架上,能见到不少咖啡罐的身影。一些涉外的西餐厅或者酒店,都会提供咖啡。
但那个时候,咖啡至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
直至 20 世纪80、 90 年代,咖啡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咖啡,不仅仅是速溶而已
90年代初,咖啡在人们的认知里就等于速溶咖啡。雀巢速溶咖啡,一黑一白两个大罐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侣,成为了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
阿信还记得雀巢咖啡一度成为逢年过节的送礼必备,一大盒包装,白+黑两大罐,里面再配一个火红的咖啡杯,咖啡盘和小咖啡匙,两个字——洋气~
过年家里来客人,阿信妈总会问一句:“喝咖啡吗?” 小孩子们会抢着把咖啡伴侣冲成一杯杯香甜的奶精喝。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场景略搞笑,但也不能怪咱,那个时候市面上除了速溶咖啡也没有其他选择啊。
那时候,电视上播放着速溶咖啡的广告,雀巢咖啡那句经典的“味道好极了!”、“每刻精彩瞬间,每杯雀巢咖啡”、“美好的早晨、从一杯雀巢1+2开始!”还有文艺范十足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大家的口头语。
其实,咖啡伴侣也是为了让中国人更能接受咖啡的口感而特意推出的,总之,那几年,雀巢速溶咖啡绝对是饮品届的扛把子,而咖啡这种微苦中带一丝甜的饮品也开始被大家所接受。
与此同时,麦斯威尔、雀巢、哥伦比亚等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工厂,为中国咖啡市场提供品种更优、价格更优的速溶咖啡,也传播着初代咖啡文化。
连锁,开启喝咖啡新姿势
有人说,咖啡馆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人们既能品尝孤独,又能获得陪伴。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常说:
当深度烘焙的阿拉比卡被仔细研磨,当浓缩咖啡液撞到高压蒸汽和奶泡,过往的一切烦琐和低廉仿佛顿时烟消云散,标准化复制便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
而没有人比星巴克将标准化复制咖啡做的更早,更好了。
1986 年4 月,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开了一家咖啡馆:馥郁的意式浓缩,细腻舒缓的卡布奇诺和拿铁,人们突然发现这里的味道和别处不同。
星巴克创始人 Howard Schultz
为了更好地适应美国人的口味,舒尔茨特别对产品配比做出调整;同时,为了让顾客的停留时间更长,还增加了桌椅等设施,并把店内背景音乐换成爵士。
一连串的改进受到市场的空前认可,他打造了一家风格轻松的意式咖啡店,创造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第三空间”。
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位于美国西雅图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连锁品牌,它的第一家店开在了北京国贸。中国消费者对于咖啡的认知再次进阶,舒尔茨所倡导的“第三空间”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不久后,手握一杯星巴克,变成了潮人的标配。咖啡的场景属性和体验属性也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咖啡馆的社交和休闲功能使之成为现代人聚会休闲、生意洽谈以及约会的地方。
在2016年双创最火的时候,北京中关村满大街的咖啡馆里,坐着的都是谈着千万投资的VC们,项目最后成功与否不知道,但当时咖啡的销量是实打实的飙高了。
一时间如Costa、太平洋咖啡等更多咖啡品牌落地中国,不论连锁咖啡店还是私人咖啡馆都随处可见,遍地开花。
据统计,我国的咖啡馆数量在2016年底就已达到了10万间,其中上海约6500间排名第一、北京4700间以及广州3100间紧随其后。与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新起相呼应的,是我国咖啡消费量每年正在以15%-20%的幅度快速增长。
但星爸爸依然是星爸爸,它以绝对数量的门店数站在了连锁咖啡的顶端,目前星巴克在中国有近4000家门店,到2020年,星巴克计划在中国开设6000家门店,总共覆盖230个中国城市。
“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在中国的店面数量超过美国,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星巴克CEO舒尔茨曾这么说过,显然,他对于中国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十分看好。
星巴克仅在上海就开了1000家店,并且全球最大的星巴克甄选烘焙工坊就在上海南京西路上。
一个由星巴克一手培育起来的中国咖啡市场已然形成了。
精品咖啡 VS 自取咖啡,向左走,向右走?
伴随着中国咖啡市场成长起来的80、90后们,从跟风消费咖啡逐步到了品鉴咖啡,开始更加追求咖啡的品质、咖啡豆的产地和口感、咖啡冲泡技巧、以及咖啡店的品牌理念上。
1999 年,加吉亚(GAGGIA)发布了一款可以制作意式浓缩咖啡的全自动咖啡机,只要点按钮,就能实现从磨粉到热水冲煮的全过程。近似傻瓜操作的技术似乎让咖啡师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手艺人拒绝向机器妥协。
他们另辟蹊径,根据不同咖啡的特性潜心研究品质的本源,原料甄选,个性化烘焙,研磨粗细度,口味层次,人文传承……咖啡师把全部力量都集中在对美学和纯粹的执念上,以精品咖啡为代表的一大批咖啡店成为了一线城市咖啡文化发展的新潮流。
对精品咖啡的热爱显然是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对咖啡认知升级的表现。
手冲、日晒耶加雪菲、冷萃、WBC冠军、深度烘焙、巴拿马瑰夏、虹吸壶......这些原来只存在于小众咖啡爱好者之间的词汇,也渐渐有了出圈之势。
其实,在阿信看来,消费者是不是同一拨人并不重要,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细分咖啡领域满足越来越多人不同的需求,才是国内咖啡文化和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分享与打卡,标记和颜值,咖啡正在成为空间芯片,成为这届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咖啡和咖啡馆,慢慢变成了人与人连接的媒介之一,治愈咖啡馆之外的疲惫和焦虑,而有特色的咖啡馆,也成为了城市美学的窗口。
于是,更多和咖啡相关的跨界玩法也产生了。
就连一向高冷的奢侈品牌,为了吸引年轻人,也在咖啡上做起了文章。
这些咖啡新零售模式,正在再次刷新着人们对于咖啡的认知,原来咖啡还能够这么玩起来。
其实,虽然近年来咖啡市场的增速明显,但中国人均年消费咖啡才3杯,市场规模约在1100亿左右,距离很多分析师估算出来2025年一万亿的市场体量还相距甚远。
在大城市的咖啡店已经趋近于饱和下,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加下沉的市场才是未来咖啡市场增量主力军。而对于这个市场来说,咖啡文化和兴趣的培育以及更多的关于咖啡的有趣碰撞,或许是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号 中信出版
学习“成语”
【金无足赤】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喜忧参半】 内心一半忧愁,一半欢喜
【悬崖勒马】 在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表情木然】 呆呆的样子,无表情
【精神渗透】 灌输另一种思想 (洗脑)
【潜移默化】 思/性/习,因受影响而变化
【举目无亲】 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
【暗自窃喜】 私下里高兴
【一语成谶】 一句无心的话,成真了
【口诛笔伐】 用口/书对坏人/事揭发与声讨
【有迹可循】 可以看出有痕迹、有线索
【倾囊相授】 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别人
【俗不可耐】 庸俗(低级)的让人无法忍受
【品学兼优】 品德 与 学业都是优等
【人声嘈杂】 声音喧闹,杂乱
【晦暗无光】 黑暗,失去光彩
【孤立无援】 得不到同情 与 援助
【薄凉之人】 情商低、自私,无人情味
【心无旁骛】 专心,无其他念头
【拨云见日】 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登峰造极】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或成就
【威逼利诱】 使用威胁、利益诱惑
【处心积虑】 图谋了很长时间
【气急败坏】 因愤怒/激动,而慌张的说话
【理亏默认】 觉得无理,也只能默认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无别的
【不宜外扬】 指 家内事不可外传
【万里鹏程】 指 前程远大
【如履薄冰】 随时都会有危险,做事谨慎
【旷世奇词】 当代少见的好诗词
【歆慕之情】 对老师、长辈的亲切与尊重
【雨露均沾】 平等的对待事物 或人
【沾沾自喜】 自己觉得美好 而得意
【花前月下】 男女约会,谈情说爱的地方
【爱莫能助】 愿意提供帮助,但能力不够
【司空见惯】 常见此事,不觉得奇怪
【顾此失彼】 顾这丢那,照顾不过来
【缘木求鱼】 行事的方向、办法不对,难成
【如出一辙】 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与生俱来】 一生下来就是如此
【真知灼见】 真正知道,确实看见
【人云亦云】 别人说什么就说什么,无主见
【亦步亦趋】 无主张,事事模仿别人
【根深蒂固】 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相辅相成】 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人心可畏】 无法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
【万籁俱寂】 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方兴未艾】 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未达止境
【卑以自牧】 以谦虚的态度修养自己
【不啻微芒】 不丢掉一点点 (积少成多)
【栉风沐雨】 不顾风雨的奔波
【筚路蓝蒌】 形容 创业的艰苦
【一蹴而就】 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臻于至善】 不断的探索
【奋楫笃行】 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求全责备】 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事与愿违】 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
【内外兼修】 从内到外提升自己
【大发议论】 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暮鼓晨钟】 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沐猴而冠】 表面装扮的像个人而已
【良莠不齐】 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敬谢不敏】 自己能力不足,推辞做某事
【讳莫如深】 把事隐瞒的很紧
【瓜田李下】 经瓜田别弯腰,避免引怀疑
【功败垂成】 事情快要成功时,遭到失败
【隔靴搔痒】 说话、做事没有抓住重点
【浮光掠影】 观察不仔细,印象不深刻
【耳熟能详】 听的多了,自然很清楚
【耳濡目染】 常听常看,会受到影响
【洞若观火】 看的非常清楚、明白
【否极泰来】 事物到极点,会向反方向转化
【革故鼎新】 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闪烁其词】 不肯透露,回避问题
【欢呼雀跃】 欢呼的像麻雀样,非常欢乐。
【倦鸟知还】 鸟儿飞累了,也知回家休息
【处变不惊】 遇事冷静、沉着,不慌。
【独木难支】 一个人的力量难以维持全局
【无所不晓】 什么事情都知道
【不甚了了】 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一筹莫展】 一点办法也没有
【时过境迁】 时间已过去,事发生了变化。
【醍醐灌顶】 听了高明的意见,受到启发
【孰轻孰重】 自己在心里掂量那个重要
【意犹未尽】 还在留恋,没得到满足
【关怀备至】 关心的非常周到
【避重就轻】 避开重的责任,只承担轻的
【轻描淡写】 谈问题时,把重要的轻轻带过
【插科打诨】 逗人笑的动作 或语言
【物欲横流】 欲望泛滥(坏事、坏思想)
【成出不穷】 连续不断地在出现
【略有耳闻】 大致听过,但不详细
【萎靡不振】 无精打采,没有精神
【鸿案鹿车】 夫妻相互尊重、同甘共苦
【如影随形】 人在影子在,密切的不可分离
【木已成舟】 事已定,改变不了哒
【书香门第】 好,祖辈全是读书人
【炙手可热】 地位尊贵,不敢靠近
【付之东流】 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时至今日】 直到今天
【各执己见】 坚持自己的想法
【各抒己见】 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
【众说纷纭】 各式各样的说话,杂乱
【惨绝人寰】 悲痛达到了极点
【以礼相待】 用尊敬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微乎其微】 非常少,非常小
【不敢苟同】 不敢随便的认同
【鸠占鹊巢】 强占别人的屋,别人的位置
【世所公认】 受到公众的承认,大家一致
【断章取义】 只借用某一段,而非全意
【无中生有】 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佝偻着腰】 年纪老了,背部弯曲
【不同纬度】 不同爱好、层次,看法
【名不副实】 空有虚名,名声和实际不一致
【毋庸置疑】 理由充分,没有可疑的余地
【衣不蔽体】 衣服破烂,遮不住身体
【囊中羞涩】 无钱,感到不好意思
【门庭若市】 家里很热闹
【门可罗雀】 家里客人很少
【座无虚席】 观众、出席的人很多
【摩肩接踵】 人多,很拥挤
【博览群书】 阅读、看过各类书籍
【肆无忌惮】 放肆,毫无顾忌
【积重难返】 长期形成的习惯不易改
【计日程功】 进展很快, 短时间内可以完成
【济济一堂】 名贤秀士聚在一起
【见仁见智】 各有各的不同看法
【见贤思齐】 向优秀的人学习
【矫揉造作】 过分做作,不自然
【金科玉律】 不能更改的条文
【噤若寒蝉】 不敢作声,说话
【开卷有益】 读书就有收获
【格遵功令】 严谨的遵守制度
【苦心孤诣】 费尽心思达到了目的
【临渊羡鱼】 有愿望,而不实干
【羡煞旁人】 让周围的人很羡慕
【诘屈磝碻】 语言硬生,难懂
【遵时养晦】 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枕石漱流】 隐居山林
【治丝益棼】 方法不对就更加复杂
【朝斯夕斯】 早/晚不停,狠勤奋
【皂丝麻线】 关系混乱
【濯足濯缨】 人的好坏由自己决定
【煮粥焚须】 兄弟友爱
【邯郸学步】 没学会,倒把原来的忘了
【东施效颦】 盲目模仿,会适得其反
【银花火树】 灿烂的灯火、焰火
【不谋而合】 事前未商量,意见却完全一致
【锋芒毕露】 人有傲气,爱表现自己的才能
【退避三舍】 让步,避免冲突
【中饱私囊】 独吞经手的钱财
【出言不逊】 说话很伤人
【才学疏浅】 见识少,学问不深
【婉言谢绝】 用委婉的语气拒绝
【口无遮拦】 说话没有顾及,有什么说什么
【心向往之】 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万念俱灰】 所有的想法 和 打算都破灭了
【不言而喻】 不必说,就能明白
【杯弓蛇影】 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慌
【按图索骥】 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奔走相告】 有重大消息时,大家跑着互相转告
【笨鸟先飞】 能力差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冰清玉洁】 指 人的品质高尚、纯洁
【博古通今】 知道古代的事,也知道现代的事
【班门弄斧】 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一览无余】 一眼望去全看见了,很清楚
【晨光熹微】 早晨天色微明,阳光不强
【程门立雪】 比喻尊师重教,求学
【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学习有成果)
【促膝谈心】 挨着坐在一起谈心里话
【重峦叠嶂】 山峰一个挨着一个
【呆若木鸡】 因为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道听途说】 在路上听来的话,传播给了别人
【喋喋不休】 话很多,说个不停
【耳闻目睹】 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废寝忘食】 太专心,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
【粉妆玉砌】 形容女子皮肤白嫩 (也可指雪景)
【扶老携幼】 搀着老人,牵着小孩子
【高耸入云】 高高地直立云端;(指建筑、山峰)
【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眼光远大
【管中窥豹】 只看了到事物的一部分,没看全
【寒气袭人】 指 非常的冷
【鹤发鸡皮】 指皮肤发皱,头发苍白
【鹤发童颜】 指老人像小孩一样,气色好
【后发制人】 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时机反击
【虎背熊腰】 指 人的身体魁梧高大
【化险为夷】 危险的情况变成了平安
【鸡飞蛋打】 全部落空,无一所得
【鸡鸣狗盗】 很渺小,不值得一提的技能
【骄阳似火】 太阳像火一样地照射着
【竭泽而渔】 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津津乐道】 指 很有兴趣的讨论
【锦上添花】 比喻 美上加美,好上加好
【举不胜举】 举不完的例子,数量很多
【举世瞩目】 全世界的人都在注视
【绝无仅有】 极少, 只有一个
【口出不逊】 说出的话不谦虚,没有礼貌
【口若悬河】 指 能言善辩
【滥竽充数】 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力挽狂澜】 尽力挽回/挽救危急的局势
【利欲熏心】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临危不惧】 面对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龙马精神】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样子
【龙跃凤鸣】 才华出众,出类拔萃
【绿草茵茵】 绿油油的草,好像在地上铺的褥子
【绿树成荫】 指 夏季的树木长得多而茂盛
【面面俱到】 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
【滂沱大雨】 很大的雨
【弃旧图新】 抛弃旧的,谋求新的
【前赴后继】 勇往直前,连接不断
【勤勤恳恳】 不怕辛劳,勤劳踏实肯干
【秋高气爽】 秋季的天空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勿施于人】 不要强加给对方
【窃窃私语】 两个人在一起小声说话 (悄悄话)
【融会贯通】 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并透彻理解
【如履平地】 很轻松、没有阻碍、易于办到
【如鱼得水】 得到与自己投合的人或适合的环境
【深情厚谊】 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手不释卷】 总是拿着书,读书勤奋,用功好学
【四面楚歌】 四方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完璧归赵】 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望而生畏】 看见了就害怕
【望梅止渴】 愿望无法实现,靠想象自我安慰
【温故而新】 复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理解
【闻所不闻】 听到了从来没有听过的事情
【问道于盲】 向不懂的人请教,解决不了问题
【无懈可击】 没有可以被攻击的漏洞,十分严密
【熙熙攘攘】 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心旷神怡】 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心猿意马】 心思不定,想那想这的,不专心
【欣喜若狂】 高兴的发了狂,高兴到了极点
【胸无点墨】 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
【血浓于水】 有血缘的应该比无血缘的关系更近
【循循善诱】 有次序、有步骤的引导
【扬长避短】 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叶公好龙】 表面上拥护,实际上害怕或反对
【贻笑大方】 让内行人看笑话
【悠然自得】 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
【语惊四座】 发言独特、新奇,使人震惊。
【跃跃欲试】 心情激动,急于想试一试
【振振有辞】 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坐收渔利】 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党同伐异】 观点相同的就偏袒,不同的就攻击
【近水楼台】 接近某人,可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
【爱屋及乌】 爱一个人,连带爱上与他有关的事
【抱薪救火】 因方法错误,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点石成金】 把不好的事物,改变成好的事物
【侃侃而谈】 不慌不忙地谈着
【望尘莫及】 远远落后
【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人、事混在一起谈论
【名噪一时】 轰动一时,在一个时期名声很大
【一蹶不振】 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迎刃而解】 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非常顺利
【道貌岸然】 假正经,表里不一
【淋漓尽致】 文章、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
【枕风宿雪】 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
【静沐暖阳】 静静地享受这温暖的阳光
【承蒙抬爱】 感谢你看得起我
【摽梅之年】 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
【不当言论】 说了不合适的话
【有感而发】 亲身经历后,有所感触而表示出来
【略见一斑】 大致看到一些情况,但不够全面
【名列前茅】 名次排在前面,成绩优异
【删繁就简】 删除繁杂部分,使它简单明了
【授人以柄】 权力在别人手里,自己被动
【墨守成规】 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众口铄金】 公众的言论,影响力量非常大
【积毁销骨】 公众的言论攻击,能使人毁灭
【出奇制胜】 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手法取胜
【杯盘狼藉】 吃喝以后,桌面上乱七八糟
【蛊惑人心】 欺骗引诱迷惑人,搞乱人的思想
【披星戴月】 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言简意赅】 说话/文章很简明,意思也完整
【韦编三绝】 勤奋学习,书都翻烂了
【成己达人】 成就自己,就是为了帮助他人
【家徒四壁】 家境贫寒,穷得一无所有
【相濡以沫】 困难时,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琴瑟和谐】 夫妻关系和谐
【苦尽甘来】 艰难的日子已过去,好日子来了
【枯木逢春】 干枯的树遇到春天,又重获生命
【生不逢时】 命运不好,遭遇坎坷
【小黠大痴】 小事很聪明,大事很愚笨
【空穴来风】 流言蜚语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谨言慎行】 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言听计从】 十分信任他、依从他
【本末倒置】 把事物的主/次颠倒了。
【人神共愤】 人和神都非常愤怒。
【卑躬屈膝】 低头/弯腰/下跪,没有骨气。
【歇斯底里】 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异常
【嗤之以鼻】 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轻蔑、看不起。
【不甚分明】 看不清楚
【循声而去】 沿(顺)着声响找过去。
方言之细腻,普通话难以表达,看看这些湖北方言词汇……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音“板”
鱼还在砧板上bǎn(板),bǎn怎么写?
桶在水里dong(咚)几下,jiǔ(久)螺丝,dong、jiǔ对应的字该是什么?
湖广渔夫在前文中,分别谈了方言的古雅、形象、简洁的特征与优点,仍感到意犹未尽。其实方言还具有细腻的优势,对于一些场景的表述,方言比普通话更精细、更具体。一些方言,你用普通话,无法精准“翻译”转换。
方言用普通话表述分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同字不同音。
对应的是同一个字,只是读音有差异。
如,“街”,普通话读“jie接”,方言读“gai该”。苋菜的苋,普通话读“xian现”,方言读“han汉”。盐味之“咸”,普通话读“xián贤”,方言读“han寒”。街、苋、咸等字,出现南北读音差异的原因,是南方话承袭古音基本没变,而北方话发音变了(声母g、h颚化为j、x)。
同字不同音,就不存在转换问题。我们不可把方言“街”转写为“该”,“苋”转写为“汉”,“咸”转写为“贤”。
正确做法是,读方言的音,写本来的汉字。
另一种情况,字、音不一样,但用普通话字词可准确替代。
如方言表达扭转的动词“jiǔ久”,可用普通话“拧”完美替代。
湖北方言,把瓶盖松开,称“jiǔ久(发音)”,把盖子松开称“jiǔ开”,把盖子拧上,称“jiǔ紧”。jiǔ毛巾,jiǔ绳子,jiǔ胳膊,jiǔ麻花,jiǔ了筋。
衣服洗好了jiǔ干。把水龙头jiǔ紧些。修铅笔的卷笔刀说为jiǔ笔刀。
这个“jiǔ”,湖广渔夫认为,对应的汉字“本字”,应该就是“扭”。
扭niǔ,基本释义为“用手转动”,又引申出多个衍生释义。扭开,扭转,扭动,扭字本义与方言“jiǔ”含义完全相符。从读音看,niǔ与jiǔ,韵母一样,声调一样,声母n与j发音差别也不大,应是口语“扭开kāi”“扭紧jǐn”产生的声母音变。
从表义出发,我们可把方言“jiǔ”直接写为“扭”,或转换为普通话词汇“拧”。
拧,实为北方方言。要补充的是,“拧”含义比方言“jiǔ”要广得多。拧,多音多义,读作:níng;nǐng;nìng。
这孩子脾气真拧,不叫他去他偏要去(倔,固执)。
两个人越说越拧(别扭,抵触)。
也有专家建议,为准确表音,可把方言“jiǔ”,写为“糺”。糺,有两个读音,jiǔ(久)与jiū(纠)。糺,古同“纠”。
糺jiǔ是个生僻字,为古代辽金元时期的一种名称。
赣语中,借用“㧃jiù”,表达用力拧、抓之义。但“㧃”同“摎”字,本义是缚杀、绞死之义。
还有借用“捄 jiù”字,但“捄”同“救”字。
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一些方言词汇,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汇。
▲▲ “足+反”bǎn(板)
“足+反”,音同“板bǎn”,这个方言字,电脑字库打不出,《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收入,但《汉语大词典》收有此字。本文暂借用“板”字。
板,最初应是表述鱼离开水之后的跳动、扭动、挣扎,鱼没有四肢,多数鱼为扁形,与其他动物比,鱼的挣扎是独特的。用跳、蹦、爬来表达,均不合适。鱼在地面也能跃起,但靠的是身体的扭动起跳,不像其他动物靠四足。南方水多、鱼多,需要有个简洁精准的字词来表达鱼的挣扎情形,相反北方水少、鱼少,吃鱼也少,不一定需要一个专用词汇。
方言的细腻,来自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与地域相关。湖北是鱼米之乡,更需要有“板”这个常用字词。
板,后来又引申出形容人的行为,板人,板命,跶脚板手。
板子:指鱼产卵的情形。一些淡水鱼产卵时,要游到浅水区水草中,扭动身体排卵,并且动静很大。
“鲤鱼板子。”“板子的鱼不肥。”
按字典规范,不宜写为“板籽”。
板人:累人,使人劳神费力。“这件事太板人了,我搞怕了。”
板命:形容人爱折腾,爱做危险事。“他这人爱板命。”
板浪:人或动物,在水里翻动时溅起浪花,扑腾。
板痧:骂人之语。
板,还有“摆弄”之义。“你别把车子板坏了。”“他这人喜欢板架子。”
跶脚板手:指人躺在地上,手捶地,脚蹬地,翻滚扑腾,非常悲痛懊悔或委屈愤怒的样子,程度超过“捶胸顿足”。
跶脚板手,也可简称为“板”。“她在地上瞎板。”比喻人像鱼一样,在地上挣扎。
板这个单音节词,在普通话语言中,找不到对应字。普通话双音节词“挣扎”“蹦跶”“扭动”等,均不能完全对应方言“板”的含义。
▲▲挏dong
挏dong(东字读二声),湖北方言常用词汇,特别是水乡地区多用。将物品在水中上下往返,如清洗家具,用桶在井里打水,都有往返击水的动作,称为“挏dong”。
《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字。相关字也没有,dong拼音的二声字缺失。
《汉语大词典》《百度汉语》有挏字,但注音为四声“洞”。
跟前面说的“足+反”一样,挏这个湖北方言词,也体现了方言细腻特征,普通话词汇难以转换替代。
《汉语大词典》对挏字解释,①推引,撞击;②方言。自上掷下。
据《百度汉语》,挏,有在液体里来回猛烈地摇动或拌动之义。
挏乳——取马奶制酪。
二千年前的《说文解字》里有挏,解释为“推引”,与湖北方言含义差不多。说明这个方言,来自古汉语。
“自上掷下”并不完全符合湖北方言挏之含义,挏是掷下又提起。
湖北方言,有时把“蘸”也说为挏。“挏点酱再吃。”(蘸酱吃)
把漂浮物打进水里,也是挏。如水烧开煮菜,用筷子把浮在表面的菜挏一下。
方言挏还有引申义“盖”与“怂恿”。
盖印章——“给我挏个章子。”
促成,怂恿——“你去把他挏起走嘛。”
表达“怂恿”之义,挏可读为三声“董”音。这只是一种音变现象。
他这个人姓董(信挏)——信挏,轻信别人怂恿,指这个人特别容易受别人鼓动,上当受骗。
▲▲跶da
回头再说跶脚板手之“跶”。
跶虽然是普通话常用字,但字义窄、组词少,只依附于蹦跶、遛跶少数词汇中。
蹦跶:跳跃,现多形容挣扎。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方言跶da,读二声达,含义较多。基本字义是失足跌倒,对应跌、摔。
跶倒——跌倒,摔倒。跶跤——跌跤,摔跤。跶倒了。
普通话: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
方言:自家跶倒自家爬。自家——自己。家,读“嘎”。
方言“跤”,读古音“高”。跶跤,读“达高”,或“达了一高”。如果你读成普通话“达交”,就很拗口。
跶伤——跌伤。
跶,还有摔落、坠落之义。碗跶破了。小孩不小心从床上跶下来了。
跶脚板手之“跶”,是蹬踹、扑腾。
现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消失的很快。湖广渔夫认为,普通话对方言的替代,称呼与名称首当其冲。如现在的小孩喊祖辈,不称爹爹、婆婆了,基本上称为爷爷、奶奶。但对于那些有地域特色、普通话难以转换的方言词汇,仍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融入到普通话词汇中去。如前面说的“板”“挏”等方言字词,仍有生命力,短时间不会消亡。
(配图来自网络)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意犹未尽是什么意思-意犹未尽是什么意思中文怎么理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