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建国后成为开国少将,他是如何评价父亲的?
开国少将张学思,他在回忆录当中,谈起父亲张作霖的时候,将其说成是“祸国殃民打的军阀”。谈起哥哥张学良的时候,则说自己从小到大,和大哥的关系一直都不好。
(张学思)
大帅府的这父子三人,代表着三个阵营,张作霖是北洋的最后一个统治者,张学良是的陆海空军副总,而咱们本篇要介绍的主人公张学思,则是新中国的开国少将。
所以常常有史学家说: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
张学思是正统的军校毕业,在前线抗击日寇,穿过烈火和硝烟,他在年代,立下过赫赫战功。
1949年,周恩来身为军委副,他召见张学思并委以重任,开办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而本期文章要讲述的内容,便是新中国海军第一参谋长——张学思!
且看青葱少年,如何蜕变为将领,成为新中国海军军官的引路人。
(张学思)
而这一切,要从晚清时期说起,从张作霖流落到辽西黑山说起,他开始组建地主武装。
1906年,18岁许澍旸,被张作霖强行娶回家,成了张府的四夫人,为张作霖生了三个孩子。
1916年1月,许夫人生下了老四张学思,因为许夫人一直失宠,所以张学思和父亲张作霖的接触并不太多。
大帅府家教很严,例如张学良的脑袋,就被私塾先生用烟袋锅子,给敲出了一个大疤瘌,学堂是孩子们害怕的地方,却是许夫人向往的地方。
许夫人虽然是文盲,但一直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她本人去往新式学堂读书,却被张作霖强行停学。
许夫人只能在大帅府,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认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渐渐地能够读懂古书古文,这实属难得可贵。
(1950年春天,张学思夫妇与母亲在大连合影)
在大帅府的那种环境当中,对于年幼的张学思来说,母亲的言传身教,大大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大帅府内部,大致分为四股势力,张学良独占一股,五夫人占一股,而四夫人则是实力最弱的那一股。
许夫人是大帅府最正直的女人,而她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大帅府最正直的孩子,从不沉迷于吃喝玩乐。
许夫人教育张学思的时候,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说:“这大帅府,未来都会是你大哥的,而你不要对这个家有任何幻想,你应该出去闯荡……
事实证明,许夫人的预言完全正确,未来整个东北都是张学良的。
张学思六岁那年,被父亲当成了工具,去跟直系军阀曹锟的女儿定娃娃亲。
(曹锟)
张作霖和曹锟相遇,俩人之间自然是各种虚伪;而随着两次直奉,张作霖和曹锟打得是血流成河,仇人和仇人的孩子,自然不可能结婚。
1925年,奉系发生了一件大事,因为郭松龄,前去攻打奉天,所以大帅府陷入了极度紧张当中。
(按照奉系元老派的说法,说成是过郭松龄造反;按照张学良的说法,说成是郭松龄倒戈;按照张学思的说法,说成是郭松龄。这个细节,无需争论。)
总之,大帅府的家眷都在准备逃跑。然而许夫人太穷了,没钱送孩子们出去逃命,无奈之下收拾锅碗瓢盆,想要拿出去卖钱。
就在许夫人无限的绝望时候,谁知张作霖刚好路过,听到哐啷哐啷的声音,于是问:“你在干什么呢?”
许夫人说:“我这4个孩子可该怎么办呢?”
(张作霖)
张作霖随即给了许夫人一笔钱,而许夫人正是靠着这笔钱,后来送三个孩子出国留学,那时候张学思年龄小,所以没能出国。
虽然说,郭松龄对奉天的攻势,乃是大帅府的灾祸,但是许夫人却因祸得福,获得了一笔钱。
在大帅府的夫人当中,最厉害的是五夫人,而且就连五夫人的母亲王老太太,也跟着鸡犬升天,成了大帅府的恶霸。
张学思小时候,对权利的感觉非常朦胧,在他眼里所谓的权利,除了父亲张作霖之外,就是五夫人和那个王老太太。
在大帅府的夫人当中,许夫人因为和大帅府的矛盾很深,所以经常跑到乡下不回去,她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谁要是敢沾染纨绔风气,我就上吊自杀!”
许夫人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帅府,所以她的四个孩子,是大帅府最早进入正规学校读书的孩子。
张学思的童年,没有像兄弟姐妹那样去争权夺利,而是早早地去了沈阳省立第四小学。
根据《张学思自传》一书的记载,张学思回忆童年的时候这样写:“那时候,产生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我幻想着自己像父亲那样,独打天下另创局面……我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以为只要一个人有一个空洞的志气就可以成事……”
到了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遇袭身亡,张学良开始执掌东北大权。
(皇姑屯被炸的火车)
张作霖死后,东北的权利高层分为两派,四十岁以上元老派被称之为456,四十岁以下少壮派的被称之为123。大家都在讨论,到底是123打倒456呢?还是456压制123呢?
张学良掌权之后,不仅大刀阔斧的改革东北军,也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帅府,开始了全盘欧化、大拆大建。
洋房、烫发、网球场、电影院、西装革履……等等等,因为张学良要求厨师穿白衣服,所以惹得管家不满意,管家认为这等于是披麻戴孝。
东北处在变动时期,按照张学思的说法,旧的秩序被打乱了,新的秩序没有建起来,东北犹如是四不像。
1929年春,日本联合舰队来大连,张学思陪同大帅府的人去参观,看到了日本的多型主力战舰和航母,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估计很少有谁能够想到,那时小小年纪的张学思,未来会成为新中国海军事业的建设者。
张学思因为父亲去世治丧,所以半年没有去学校,再回到校园的时候,各门功课已经跟不上了。
同学和老师,要么在背后对张学思指手画脚,要么故意亲近张学思,想为家里人谋个差事。
张学思一直到认识同学高存信,这才有了真心的朋友,后来俩人都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张作霖的8个儿子,右四为张学思)
1930年春,张学思请脾气古怪的王西征,担任自己的家庭老师,也是通过王西征,接触到了进步思想。
王西征先是让张学思看各种报纸,再然后让张学思看进步小说,这成了大帅府四公子人生的转折点。
张学良对大帅府的思想,管理非常严苛,他常常亲自去检查,结果检查到老四张学思那里的时候,也就看到了屋里的进步书籍。
张学良非常愤怒,开始抹黑,吓得许夫人赶紧劝张学思,千万不要接触。
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张学思屋里的进步书籍,都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这是他跟大哥张学良矛盾的开始。
张学思艰苦朴素,而张学良生活奢华。就从女人这方面来说,张学思一生挚爱一人,张学良则是绯闻满天下。
张学思读高中的时候,跟四川军阀杨森的儿子,俩人同住一间宿舍。
杨森的儿子整天说:“要彻底打倒我的军阀父亲!”
这一点倒是容易理解,杨森的私生活乱糟糟,儿子女儿一大群。杨森杀过多位妻子,这种下手狠辣的父亲,思想腐朽封建的腐儒,自然招来儿子的痛恨。
虽然说,大帅府的家庭矛盾,没有杨森的家庭矛盾那么深刻,但张学思和张学良的冲突,同样无法避免。
(张学思(左)、张学良(中)、张学铭(右))
例如张学思穿着布衣大褂,一副老百姓的打扮,他去找三军副张学良,结果在门口被士兵给拦住了。
张学思说我找亲哥哥张学良,士兵则说你是假扮的……足足争执了一个多钟头,幸亏大帅府的老内差认出了张学思,才带着去见张学良。
那时候,张学思对此事非常不满,认为你张学良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继承了父亲留下来的队伍吗?
1931年,日寇侵略白山黑土,东北沦陷之后,张学思当面去质问张学良,而张学良则说你年纪小不懂。
而张学思回到学校之后,立刻成了焦点,因为他是张学良的弟弟,所以也成了众矢之,遭人谩骂。
这为张学思未来隐姓埋名,独自去战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紧接着,多省学生联合起来,集体去质问张学良。
张学思带着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站在了大哥张学良的面前,当面怒问张学良,为何不抵抗?为何丢东北?
(张学思夫妇)
1933年4月,张学思加入了中国,号召,打回东北。虽然他对大帅府感情不深,但对东北感情很深,所以跟日本侵略者有国仇家恨。五个月后,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根据《张学思自传》一书的内容,张学思这样写:
军阀封建家庭的环境,使我在幼小时羡慕军阀父亲的耀武扬威,幻想自己长大也要当大官儿,这种幻想在我思想中仍占主导地位……长大之后,我有求知欲,愿意追求真理,喜欢听些大道理与新鲜事儿,有了抽象的,知道了我的军阀父亲兄长,是人所应当反对的对象,我自己站在原来的阶级立场上,去和他们划清了界限……
到西安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东北军内部则陷入了分裂。
拿东北军卫队营第二营的营长孙铭九举例,此人一辈子干过两件大事:
(孙铭九)
第一件大事,孙铭九一直登报纸说,是自己亲手抓了蒋介石,所以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是“捉蒋英雄”。
后来,叶剑英亲自派人,才查出孙铭九在说谎,真正抓骊山捉蒋的是王玉赞,而不是汉奸孙铭九。
第二件大事,东北军67军军长名叫王以哲,只要此人还活着,就可以团结东北军,只要东北军保持团结,就有很大机会救张学良出狱。
可是王以哲,被孙铭九给杀了,导致东北军分崩离析,偌大的奉系军阀,顷刻间轰然垮塌,北洋彻底画上了句号,张学良也就再也没有了重获自由的可能性。
后来,经叶剑英亲自证实,王以哲是中国的潜伏特工……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根据张学思夫人谢雪萍的口述历史《从延安出发》一载:张学良是的陆海空副,曾经两次申请加入中国,虽然延安方面同意,但因为国际原因,所以张学良并没有正式加入。
可张学良被软禁之后,也就再也没有机会拿到的党员证书了。而张学思奉党组织的命令,去往奉化溪口看望张学良。
因为周围都是特务,所以兄弟俩很难单独相处,直到第四天的时候,狂风骤起暴雨倾盆,张学良说要去书房看报纸。
赵四小姐则拉着一群特务打麻将,而张学良拉着张学思,到了书房的角落里。
(张学良)
张学思眼角的余光,看到身后有书架挡住了特务目光,瞬间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因为墙上装着器,所以兄弟俩只能用纸条写字交流,这成了张学思和张学良的最后一次见面。
虽然说兄弟俩关系不和,但张学良到最后,嘱咐四弟张学思,跟随一起……
因为营救张学良失败,张学思脱离国军,选择加入了八路军,南征北战穿过枪林弹雨,一直打到了完全胜利。
日本投降之后,张学思秘密前往东北,担任辽宁省和保安,接收日伪政权。
东北的说:“你该回家看一看了,大帅府也该物归原主了。”
张学思摇着头说:“不!我是不打算回家的!我离开那里的时候发过誓,要永远离开那个封建的大帅府!东北是在手中光复的,大帅府的所有权应归所有,我没有资格再做它的主人。”
张学思是军校出身,他自然很想回到,所以私下里和万毅,谈论过自己的想法。
(开国中将万毅)
1949年3月,第42军的军长万毅,在西柏坡第一次见到了毛。
万毅原本就是东北军出身,所以内心比较紧张,毛开玩笑说:“万毅,你可算是张作霖的‘余孽’呀!”
万毅笑着说:“,我不能算是张作霖的‘余孽’,张作霖的‘余孽’应该是张学思。”
毛问:“张学思现在在什么地方?”
万毅说:“张学思现在在辽宁省当,还是东北行政委员会副。”
毛说:“那还不错呀!”
万毅在毛的面前谈起了张学思,他说张学思是学军事的,所以想要去工作。
毛说:“好哇,那就回到来干,那容易。”
1949年5月,周恩来在中南海召见了张学思,谈了新中国的海军建设问题。
既然要拥有自己的海上力量,首先要拥有自己的海军学校,所以周恩来授权张学思,去创办我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周恩来夫妇,和张学思合影)
周恩来说:“新中国不仅要有陆军,还要组建空军和海军。历来建军要先建校,你去办一所海军的黄埔军校。有了培养海军干部的学校,海军才有发展的资本嘛!”
关于海军军校的建设问题,周恩来谈了重要性和历史地位,剩下的全交给张学思去办,就连学校在什么地方创建,也都让张学思去做决定。
周恩来对张学思委以重任,张学思深感责任重大,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原先,有过暂时的一所海军学校,位于东北的丹东,因为那时候称之为安东,所以叫安东海校。
而今要创办正式的海军军校,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应该选择在安东,建设我国的第一所海军军校。
不过张学思认为,安东那个地方距离出海口比较远,所以并不适合我海军建设学校。
张学思亲自考察了我国的多个沿海城市,最终将我国的第一所海军学校,定在大连的老虎滩。
老虎滩原先有过日本人开设的中学,所以保留了一大片的楼房,只要稍加改造,便可当做教学楼。
老虎滩的码头和地形,也比较适合学生训练,当苏联专家得知这件事之后,认为老虎滩是苏联驻守的军事重地,建议海军学校另外再选新地方。
不过张学思很礼貌的,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老虎滩得天独厚,他又强调说:“既然选定了,请苏军搬走就是了,这件事我来办。”
很多人都不相信张学思有这个能力,不过张学思的的确确办到了,通过几天时间的努力,腾出了一大片的地方,当做校址。
张学思为了建设海军学校,常年在外奔波,多次路过门口,却没有时间去跟亲朋好友团聚。
第一届全国政议的时候,张学思前去参加,他当时的身份是海军总部代表。
毛在北京,问起了海军学校建设的进度,张学思如实汇报,展望了中国年轻海军的未来。
(毛接见张学思)
毛听着海军学校的建设,伟人说:“100多年来,都是从海上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好好干吧!”
肖劲光在年代,就是张学思的,所以在海军学校建设期间,张学思邀请肖劲光去担任校长。
那时候上级已经决定,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的校长,让张学思去担任;不过张学思却认为,根据历史惯例,应该让海军员当校长。
经过军委的决议,11月22日那天下达了组建大连海军学校的命令,肖劲光担任校长,张学思担任副校长。
军校的校址有了、层确认了、基本的框架也就有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遍寻天下英才,担任海军军校的教官和老师。
张学思建议,从苏联聘请海军专家、从国内各大院校招聘名师、从国军的海军当中,择优挑选教官。
(肖劲光、张学思两位校长研究教学方案)
经过张学思以及各部门的努力,召集了一百多位名师,有力支撑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军校的师资团队,其中有不少人都经历过二战。
有了学校、有了名师、接下来就是寻找优秀的年轻人,作为大连海军学校的首批学员。
海军!海军!这两个字,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伤疤,无数血淋淋的教训,仿佛还在昨天,海军不强,谈何国防?
而建国之初的海军,各部门急缺专业干部,所以很多人希望,大连海军学校能够尽快培养出年轻的军官。
但张学思认为,海军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技术的积累,需要兵员素质的提升,才能驾乘军舰,驰骋在蔚蓝的大海。
张学思那时候顶住压力,坚持从严治学、正规教育、本科毕业……要让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年轻干部,能够熟练驾驭高度复杂的舰艇,战胜太平洋的万丈波澜。
张学思说:“不办则已,办就要正规化、现代化,绝对不能低于一般高等学校水平。
1950年2月1日,万众瞩目的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年轻的水兵学员。
(张学思在海校)
学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于国内的各大高校,进行为期两年的速成班学习,他们毕业之后,会被送往新中国海军急需的战斗岗位。
第二部分,则是高中毕业生,大致跟咱们今天的军校招生差不多,进行四年的学习。(大连海军学校,是我国首个四年制的本科院校)
第三部分,是各野战军送来的优秀青年,然后根据文化程度,编入不同的班级。
军委对于这所学校寄予厚望!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海军梦,将会从这里起航,也必将驶向更远的方向。
从,再到,中华民族能不能守住自己的海岸线?这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拷问,中国务必要建设自己的海军,更要建设强大的海军!
而大连海军学校,和新中国一起成长,正是我国“海军军官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在半个世纪之后,足迹遍布世界。
1953年,张学思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荣获少衔,这位大帅府走出来的人,犹如是历史的红色符号,深深印在了光辉璀璨的光荣榜。
1956年,新中国需要更高层次的海军将领,所以经过军委的选拔,要送张学思去往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
苏联一听是张作霖的儿子,所以不想让张学思入校,而咱们国内的周,则亲自出面向苏联方面提出:“张学思在青年时代即背叛了家庭,追求进步,在白色恐怖中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为党做了许多工作。他是在长期斗争中锻炼成长、经过考验的优秀军事干部,我们党一直很重视对他的培养。”
经过周出面解释之后,苏联自然欢迎张学思入校,两年后张学思回到国内,担任我国海军第一参谋长。
(张学思)
后记:
张学思出身大帅府,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很多,他一没有选择大哥的少壮派123、二没有选择父亲留下来的元老派456……张学思选择了的队伍,奔向了光明的道路!
17岁中专女生爆冷拿下数学竞赛全球第12名,中考分流制度成众矢之
在我读书的年代,校园里总有那些理科成绩满分的学霸,他们甚至还在科学竞赛中拔得头筹。然而,由于他们的文科成绩不佳,特别是英语,这些学生最终没有进入重点高中,而是选择了职业学校。这种偏科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总成绩。
在美国,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可能对中文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科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姜萍在众多数学精英中脱颖而出,她不仅证明了自己是数学领域的佼佼者,而且在年仅17岁时就已经在这个领域显露头角,与她相比,其他竞争者大多是22岁的大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姜萍的专业是服装设计,数学并非她的主修课程。她就读于一所普通的中等专业学校,如果她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她在数学竞赛中的表现可能会更上一层楼。
姜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完全凭借兴趣和自学取得了如此成绩,这实属难得。
对于姜萍的实力,许多人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在她之后的排名中,第十三名是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第十四名是江苏省的状元,这两位都曾获得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而排在更后面的,大多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他们都是获得过无数奥林匹克金奖的佼佼者。
姜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花了两年时间自学偏微分方程,预赛期间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解题,她想要证明女生在数学上也可以做得很好。
她的梦想是进入浙江大学的设计系学习,但她目前的学历背景让这个梦想显得遥不可及。
缺乏对特殊才能的选拔机制,导致像姜萍这样的天才也可能被迫走向非主流的教育路径。
因此,我希望通过姜萍的例子,能推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目前将“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和选拔标准,极大地限制了专才的成长。使用“水桶理论”(短板决定容量)来指导人才选拔是一个重大的误区。
人不是水桶,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对个体而言,先天条件、时间、精力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但在人才培养和选拔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在培养和选拔顶尖人才时,关键不应该是看他们的短板,而应该是他们的长处。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以培养“全才”为目标,这是科学的做法吗?还是一种荒谬?
在我读书的年代,校园里总有那些理科成绩满分的学霸,他们甚至还在科学竞赛中拔得头筹。然而,由于他们的文科成绩不佳,特别是英语,这些学生最终没有进入重点高中,而是选择了职业学校。这种偏科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总成绩。
在美国,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可能对中文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科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姜萍在众多数学精英中脱颖而出,她不仅证明了自己是数学领域的佼佼者,而且在年仅17岁时就已经在这个领域显露头角,与她相比,其他竞争者大多是22岁的大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姜萍的专业是服装设计,数学并非她的主修课程。她就读于一所普通的中等专业学校,如果她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她在数学竞赛中的表现可能会更上一层楼。
姜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完全凭借兴趣和自学取得了如此成绩,这实属难得。
对于姜萍的实力,许多人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在她之后的排名中,第十三名是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第十四名是江苏省的状元,这两位都曾获得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而排在更后面的,大多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他们都是获得过无数奥林匹克金奖的佼佼者。
姜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花了两年时间自学偏微分方程,预赛期间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解题,她想要证明女生在数学上也可以做得很好。
她的梦想是进入浙江大学的设计系学习,但她目前的学历背景让这个梦想显得遥不可及。
缺乏对特殊才能的选拔机制,导致像姜萍这样的天才也可能被迫走向非主流的教育路径。
因此,我希望通过姜萍的例子,能推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目前将“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和选拔标准,极大地限制了专才的成长。使用“水桶理论”(短板决定容量)来指导人才选拔是一个重大的误区。
人不是水桶,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对个体而言,先天条件、时间、精力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但在人才培养和选拔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在培养和选拔顶尖人才时,关键不应该是看他们的短板,而应该是他们的长处。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以培养“全才”为目标,这是科学的做法吗?还是一种荒谬?
【成众矢之【成语众矢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