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爱情与美食不可辜负,七夕去这些餐厅享受浪漫时刻
今年七夕正值周末,不必出京,在繁华城市里就能找到一处私密、浪漫之所,享受情侣间的美好时光。这几家适合过“七夕”的酒店与餐厅,或者拥有室外空间,或者用餐距离宽敞,私密性好。比如,胡同深处的四合院法餐,清新浪漫的露台早午餐,仿佛置身于南欧的意大利烛光晚餐,以及地道摩登的粤式大餐和江南菜。另外,这些餐厅特别提醒,享受浪漫时刻的同时,减少聚集,注意防范,最好提前预约。
四合院里过七夕,在紫藤花下享受创意法餐
浪漫地:古城老院法餐厅&精品酒店
浪漫主题:四合院、浪漫法餐、珍贵藏品
胡同、四合院、法餐,这些最浪漫的字眼汇集在同一空间,是情侣们过七夕的不错选择。古城老院法餐厅&精品酒店藏在魏家胡同深处的四合院中,房梁、前廊的彩绘壁画出自故宫博物院绘画大师王良友之手,这里还有各种藏品,比如一张1830年的橡木餐桌,出自德裔家具师高仪之手。
坐在院中,要尝尝经典而充满创意的时令法式料理。主厨王一春的夏季Fine Dining菜单,包括布瑞奇绿宝石生蚝、烟熏马哈鱼、脆烤无菌蛋、北海道扇贝、乳鸽和肉眼牛排等。其中,法国布瑞奇绿宝石生蚝饱满甜美,搭配酸度极高的日本柚子醋,达到口感上的平衡,佐以俄罗斯黑鱼子酱,以及创意分子料理做成的血柚泡沫,形成微妙的层次感。另一道来自苏格兰的马哈鱼,经过二次烟熏沉淀出更为浓郁的果木香,在两种酱汁的点缀下,鱼肉味道变得更加立体。犬牙鱼也不可错过,这是一种生长在南极深海中的鱼,鱼肉经过日本酱油、芝麻油的浸泡腌制,味美鲜甜,煎制后充盈着油脂的芳香。约会时,甜品永远是完美的句号,青苹果慕斯是一道暗藏着树莓夹心的经典甜品,入口散发纯净的果香,分外怡人。
浪漫的日子里,不能浪费与爱人相聚的夜晚。步入精品酒店的二进院,正值紫藤花开,花下品茗畅谈,别有一番韵味。这里的藏品同样值得欣赏,比如源自清嘉庆时期的十扇屏,屏上的祝寿词据说已有500年历史;屋内的楠木花罩是浙江东阳清刀大师的杰作。最后,不妨去南厢房,躺在全自动露天按摩浴缸中,打开天窗,一起看星星。
七夕的正确打开方式,意大利烛光晚餐了解一下
浪漫地:北京四季酒店Mio餐厅
浪漫主题:手工意式宽面、阿夸利罗海鲜烩饭
如果想享受意大利的浪漫烛光晚餐,可以预订北京四季酒店米其林一星餐厅Mio的七夕情人节晚餐,安之莲生蚝1号、奥赛加鱼子酱、松露有机天妇罗、阿夸利罗海鲜烩饭等六道菜,带着你穿越到南欧。阿夸利罗海鲜烩饭十分丰富,加入了新西兰鳌虾、扇贝、加纳边尼露红虾和青口贝。其实,意大利海鲜饭的精髓在于高汤,由多种海鲜熬制而成,鲜味十足。
这里的意大利菜经典又摩登,主厨Marco的家乡是意大利美丽的滨海城市里米尼,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他的烹饪理念个性鲜明,在传统味道中融入摩登元素。除了特别推出的七夕菜品,另外几道招牌菜也不妨一试。比如,手工意式宽面配加纳边尼露红虾、罗勒,宽面如同缎带,纯手工制作,搭配丰富浓稠的酱汁,再加入加纳边尼露红虾,肉质饱满紧致,充满浓郁的意大利风情。
此外还有人气极高的鹅肝批,浓郁口感在蜜桃果酱点缀下,再搭配新鲜出炉的面包,入口即融。女士不妨点一份牛膝蟹味菇意式饺子,牛膝肉加入多种蔬菜调味后炖煮,作为内馅包入意式饺子,带来浓郁风味。
罗马Pinsa不是比萨,用露台早午餐开启浪漫的一天
浪漫地:北京瑜舍Frasca、京雅堂
浪漫主题:意式早午餐、京雅堂烤鸭
今年七夕正值周末,从早午餐就可以浪漫起来——在北京瑜舍意大利餐厅Frasca的露台绿植围绕下,享受地道的意式早午餐。罗马Pinsa和意大利面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与熟悉的意大利比萨不同,Pinsa更为健康,原料选自意大利本土富有营养的小麦面粉、大豆粉和米粉,手工慢揉,配以传统肉类,用木柴及日本长木炭烤制,十分美味。手工意大利面搭配烟熏黑椒猪脸肉,制作出的“Carbonara”传统培根蛋酱意大利面,加入羊奶芝士后,奶香更为浓郁。此外,四道式早午餐的招牌菜之一Josper碳烤澳洲牛里脊,使用木柴及日本长木炭烤制,让鲜嫩的澳洲牛里脊吸收烟熏的香气,淋上意式传统酱汁,口感馥郁香浓,搭配葡萄酒最赞。
当然,Frasca也为七夕特别推出了浪漫四道式套餐,难得的是每道菜都由侍酒师精心搭配了葡萄酒。比如,优曼尼罗驰珠俪奥干红葡萄酒,酒体丰满口味悠长,将和牛牛里脊衬托得更加美味;甜品树莓慕斯配新鲜梅子,搭配鲁芬诺赛莱丽基昂蒂甜白葡萄酒,可作为完美的收场。
如果你更喜欢中式晚餐,可以去瑜舍的米其林餐厅京雅堂,享受双人分享餐,除了人气极高的话梅小番茄、京雅堂烤鸭,主厨李冬还为情侣推出了几款创意菜品,推荐焦糖酥脆梅花肉,选取伊比利亚黑猪肉的梅花肉部分,以果蔬香料低温慢煮,油炸“蜂窝”效果,浇淋焦糖酱,入口外酥里嫩。
葱油面、清远鸡,谁说七夕吃中餐不浪漫?
浪漫地:王府半岛酒店凰庭
浪漫主题:新主厨的新菜单、 红胡椒干焗大黄鱼
七夕吃什么?对美食非常“挑剔”的情侣,不妨去王府半岛酒店的凰庭中餐厅,试试新任行政主厨施晨荣的手艺,他将粤菜烹饪技艺融入到江南菜中,独具创意。松茸菜胆炖海螺、京葱藜麦烧辽参、罗勒原蒜煎大虾、红胡椒干焗大黄鱼等,都是主厨的招牌菜。
红胡椒干焗大黄鱼和羊肚菌慢炖和牛肉是必点菜。前者是江南名菜,将野生黄鱼剔骨腌制后放置于砂锅中,干葱、姜和蒜为辅料,去腥提鲜,撒入南美洲红胡椒,文火慢焗,将胡椒独有的芳香气味与黄鱼的鲜香融合,尤为鲜美。后者是粤菜与江南菜的融合创新,牛肉搭配羊肚菌,滑嫩弹齿。
除了常规的菜单,凰庭还推出七夕套餐,都是人气菜品,包括姜葱清远鸡、鱼子溏心蛋、松茸拌莴笋、羊肚菌花胶清鸡汤、牛油果芥末虾球、罗勒黑椒M5和牛、XO酱葱油手工面等,搭配半岛香槟。其中,XO酱葱油手工面令人惊艳,来自上海的施晨荣主厨保留了传统葱油拌面的烹饪手法,选面讲究,小葱入油精心熬制,香咸酥脆,大胆搭配经典粤式菜系中的XO酱汁提鲜。
粤式大餐提升七夕幸福感,用一杯限定鸡尾酒告白
浪漫地:新明园、饮冰室
浪漫主题:限定鸡尾酒
七夕不妨享受地道的粤式浪漫大餐,去位于侨福芳草地的新明园中餐厅,品尝几道招牌菜,当胃获得满足,幸福感自然会飙升。招牌菜三葱焖牛肋骨,精选澳洲安格斯牛肋骨,加入独有的秘制酱汁,上火慢煨后再用炸香的三葱提鲜,肉质鲜美。
还有梨香炸酿鲜带子,让鲜甜与清甜互相成就,入口轻盈;北滘盐烧鲜鲍鱼,以严苛的时间把控与调味技法,呈现鲍鱼的鲜活口感。黑松露菌腊肠鸡煲饭收尾,鸡肉油香丰腴,拌以黑松露,如点睛之作。
先别着急回家,浪漫的七夕之夜还要有其他安排,饮冰室限定版鸡尾酒便是最好的尝试。一餐过后,转场位于侨福芳草地10层的饮冰室,置身雨林,沉浸在美酒与黑胶唱片的美妙中。来这里,点一杯“波多克晨雾”限定鸡尾酒,由资深调酒师调制,渐变蓝色让夏天变得更加清爽。你也不妨试试另一款七夕限定款鸡尾酒,取名自托卡伊河流的“蒂萨微甜”,热带水果的芬芳,带来甜美的告白。
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校对 陈荻雁
图片 采访对象供图
B站知识区的真实与谎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科技新知,作者 | 柠檬,编辑 | 伊页
“众所周知,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
就读于某中医药大学的大三生周子回熟练地打开B站,展示着自己满满当当的收藏夹,作为一个中医专业学生,她的收藏夹里大多都是跟国学相关的内容。“因为学校要求的毕业标准不是当好医生的标准,我想当个好医生,就必须多学一点,不仅仅是专业课,其它的中国哲学什么的多少都要懂一点。”
“不仅是我,身边的同学也越来越喜欢去B站找学习资源,我们专业需要的资源都比较小众,但B站上内容特别全,基本上都能找到,最主要的是没广告还免费。”
自2019年起,B站的知识类视频越来越多。据B站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数突破5000万,学习类UP主数量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学习类直播有超4600万人次观看,总互动弹幕数超3000万条。
2020年的更是为网络学习添了把火,清华、北大、复旦等多所知名高校都加入了“B站不停学”专题,通过直播进行授课。直播间没有门槛,除了本校学生,还有大批网友涌进直播间,戏称自己“听过清华的课,就是清华的人”,蹭课似乎有了新场景。
不仅有高校课堂走进B站,还有越来越多的名师签约入驻,走进年轻人的世界。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戴建业老师因讲课风格幽默诙谐意外走红,入驻后在自己的B站签名中表示:大家不要叫我老爷爷,我在B站也想变年轻。
2020年6月,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学习类内容,B站顺势转身,整合相关内容,正式上线知识分区,成功推进“出圈”计划,似乎希望能够从站转变为知识平台。
B站董事长陈睿在今年6月份的12周年讲话中提到,过去一年,B站上升最快的五个内容品类分别为社科人文、情感、动物圈、美食和科普,其中科普内容播放量增长最快,高达1994%,目前,泛知识类内容占B站全平台视频总播放量的45%。过去一年,有1.13亿用户在B站学习,这个数字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三倍多。
但数据背后,作为用户,在知识区真正能够学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B站里学习资料确实很全,但如果自觉性不强,还是很容易被其它娱乐视频分散注意力。”一直通过B站在职备考CPA的小王表示,每次只要打开这些视频,就会觉得自己在学习,哪怕很快就会被娱乐视频吸引注意力,自己也能够有个自我安慰,“虽然到最后都是玩手机,但好歹能安慰自己学了一点。”
作为一个主调仍为娱乐的年轻人社区,B站的知识区似乎是个伪命题。
“去收藏夹里吃灰吧”“看过就是做过”早就成了大量用户的弹幕热梗,在知识类视频中频频出现。
“我的收藏夹差不多就是个摆设。”小白对自己有很明确的认知。身材焦虑似乎是每个女孩都有的烦恼,她也不例外,“美丽芭蕾、马甲线我什么教程都看过,收藏夹里都有,但有什么用呢?每次最多坚持一个星期就放弃了,太累了。”
在小白眼中,B站的知识区并不能说是完全的摆设,但想真正学到东西还是需要一定的自觉性。小白很干脆地告诉「科技新知」,B站的娱乐型视频是她在B站学习最大的困扰。“每次想在B站学习,最后基本上都会变成去看娱乐视频,它们太有诱惑力了,真正想学的内容总会在收藏夹吃灰。”
她表示,“在B站学习需要很强的自觉性,如果没人监督,自觉性差的人实际上很难靠视频学到什么,大部分都是一看就过去了,学到多少不知道,反正收藏夹满了。要么就要有人监督,要么有特别强的意念,比如当初我在B站找课程资源备战法考,当时拿证的欲望特别强烈,就能做到专心听课,全职备考一年之后,我成功拿证。”
作为一个以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内容起家的二次元社区,B站想要提高天花板就必须“破圈”,在保留二次元板块的同时引入更多种类的内容,扩大目标用户群体。但无论怎么转型,“年轻人”的标签从来都是其内核。
作为一个年轻人喜欢的社区,玩梗一直是流量密码,从鬼畜到洗脑神曲,有“梗”的地方就有流量,知识区也是如此。
最火热的科普类UP主无穷小亮,在他的B站投稿中播放量最高的就是“鉴定网传热门生物”系列,已超过900万次。出圈的背后,“玩梗”功不可没,凭借病毒式的传播让科普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仅是浅尝辄止,真正的严肃内容实际上很少会被人记住。
在大部分观众眼中,一大串难记的陌生生物名称远没有“藏狐”“水猴子”令人印象深刻。
同理,对于大部分网友来说,知识类视频更多是凑热闹、开眼界,而不是真的为了学习。对于视频内容娱乐性质偏多,大家也并不介意,甚至会对这类视频更加偏爱。
观众不是为了学习,关于这一点,UP主们也心知肚明。
B站知识区签约入驻的名师UP主,视频投稿目的性很强,更多是为了引流,吸引更多的粉丝,内容多会选择是对热点的解读以及跟网友互动等,真正的严肃内容更多还是在付费类课程中。
主讲古代文学的戴建业老师在B站拥有两百万粉丝,因为讲课风趣幽默而早已在网络世界走红。在日常的投稿视频中,戴老师会选择大家更感兴趣的内容来做,比如在老先生过世后,戴老师出了一期对袁老先生的哀悼视频,之后又出了一期视频对粉丝写的哀悼诗进行点评,都紧扣当时的热点。
他制作的“写诗鬼才”系列视频也有大量网友参与互动,戴老师定期对网友投稿的诗歌进行挑选点评,这种互动性吸引更多观众愿意参与其中,能够保持粉丝的粘性和活跃度。
但他真正的讲台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付费课程。
在付费课程中,干货内容会更加丰富,严肃内容也会占比更多,这是知识区UP主重要的变现渠道之一,也是投稿视频的引流目的之一。
罗翔老师的视频选题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法学老师,他让刑法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一个个案例来讲解枯燥的法律。在他的投稿中,排除首个入驻官宣视频,播放量最高的是《聊聊网络喷子与键盘侠》,播放量超过1000万。从视频简介中可以看出,这期的选题来源于网友,换句话说,这期视频实际上是跟网友的互动。
这些用脱口秀、玩梗、讲故事等方式进行高质量知识输出实际上门槛很高,头部UP主的得心应手源自于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
然而对于大部分普通知识区UP主来说,自身能力并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无法平衡娱乐性和视频质量。为了有充足的流量,在视频选题上也会优先考虑可能会有更多人感兴趣的,而不是真正有价值的。
换句话说,他们可能并不是根据知识选择选题,而是根据选题选择知识。
知识区UP主有山先生曾多次在自己的视频中谈到这个问题。他表示,作为知识区UP主,可能三个月时间就把自己三十年的积累输出殆尽,这是一个入不敷出的事情。
B站有一句话,说生活区UP主没有生活,知识区UP主知识很贫瘠。很多UP主会更多地考虑怎么才能吸引更多的弹幕和流量,而不是视频内容是否有“干货”。
不少中小UP主在自身能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会通过“整活”“炫技”等方式来吸引用户的注意,也有很多UP主会追热点,对热点新闻进行点评吸引流量,比如目前在知识区排行榜位列榜首的视频,就是与当下的奥运热点有关。
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对热点的科普或分析,倒不如说是吸引更多的粉丝进行流量变现。
有些知识区UP主甚至知识很贫瘠,但流量很富庶。
观众不是为了学,UP主不是为了教,事实上,对于B站来说,知识区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从B站用户群体来看,大部分用户都是年轻人。据12周年的演讲中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B站的月均活跃用户达到2.23亿,其中35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过86%,中国一半的年轻人都在使用B站。
作为一个年轻人社区,B站的娱乐氛围一直很浓厚,“娱乐至死”不仅仅是一句戏言。
相较于深度的严肃内容,观众明显更喜欢看浅显的、不用思考的娱乐性内容,只要视频有梗、有段子,就有流量,甚至不用关心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反观严肃内容,因为娱乐性不强、内容较为枯燥,受众范围有限,也很难引起“路人”的注意。如果严肃内容无法吸引到足够的流量支撑知识变现,就会倒逼UP主们主动追求娱乐性内容,从而吸引流量进行变现。毕竟“用爱发电”的UP主数量不多,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他们很难持续产出相关内容。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领域被称作劣币驱逐良币。如果单纯地依靠观众的选择,知识区只会越来越娱乐化,真实的知识内容也会逐渐被驱逐出去。
从大环境来看,B站想从娱乐型转为知识型确实是一步好棋,相较于单纯的娱乐,“学习”无疑更符合当前社会宣导的主流价值观念。虽然B站在布局上已经开始动作,在内容方面也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吸引更多专业人员入驻提供优质内容,但却忽略了最主要的一点,用户并没有转型。
在大多用户心里,娱乐依旧是首要目的。
比如曾经在人们眼中遥不可及的中科院,在进入B站后迅速适应,昵称改为“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视频内容也非常“接地气儿”,很少有枯燥的理论科普,大部分都是一些大众更感兴趣的娱乐性内容。如果对比有干货的视频和单纯的展示视频,能够明显看见播放量的巨大差距。
目前的知识区更像是一个披着知识外衣的娱乐区,最接近知识的板块还是需要付费的“课堂”。
这种付费模式面对的目标群体是真正想学习的那部分人,在这一板块中,视频内容也有更多的干货,不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诞生,相对的,能够从这类视频中学到的内容也比普通的视频更多,更有针对性。
能够有这种效果的原因就在于“付费”筛选了出那部分有意识要学习的用户,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让B站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平台,需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内容,对于用户的习惯也需要进行培养。
想要在泛娱乐化的氛围中建立一个真正的知识区还需要时间。对于当前的B站来说,也许用户习惯才是那把真正的钥匙。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成品大香煮伊在2021一区【大香煮尹在2020日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