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回致知格物悟玄道,成者为王败则寇
女娲补天弃石得灵性,僧道游历凡间扔红尘。
石头城中灵石生富家,贾雨村点化悟道参玄。
话说雨村说了“致知格物,悟道参玄”之后,子兴来了兴致,他说,在下也和贾家来往非止一日了。我本经营古董珠宝,自是希望各个家族永久繁荣昌盛。
今听贤弟一言,均切中要害。故我愿将弟之金言说与政老爹一听,或许贾府的谋划里面,会检视德善,也未为不可。
贤弟且说与我细听,我借花献佛,成全他人功德。
雨村本有才学,他日的一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让甄士隐甄老爷认为他抱负不浅,为他捐了赴考的盘缠。
今儿在旧友面前,少不得卖弄几句,说不定于日后自己的仕途也是有益无害的。
雨村自述其端,“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
子兴仰慕,“贤弟详解,何为应运?何为应劫?”
雨村正言,“运生世治,运劫世危。就是在吉祥和顺的年代生人,会得天地的庇护,会救于水深火热之中。比如尧舜禹,孔孟董,程张朱等。”
子兴闻之,频频点头。
雨村再言,“而在大灾大厄中生人,一般指出生时的星象不好,或险遭厄逆,均为应劫而生。这类人会将社会带于混乱之中,使本就难过的日子,更加难过。如纣王始皇,曹操王莽,秦桧奸藏。”
雨村停顿,子兴接话,“传闻含玉而生者,本是冬天,却响孤雷。他娘大出血险些难产。当时人心惶惶,后见其口中有玉而出,家人才转惊为喜。玉者,财也。”
雨村脸色如常,本就不是本家叔伯,他不会为了这样一个屁孩而难过担心。这几年,他游名山大川,访高僧大德,体会眼界异于常人。
他继续说,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今国运兴隆,皇位传世稳固,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若男女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雨村欲再举例,被子兴打断,“贤弟之言,为兄明了。韩墨诗书之族,若不能出仁人志士,实为一大恨事也。与我所言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意互通矣!”
彼时,贾宝玉的真言再次响在二人的脑际,“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周五市场出现了踩踏行为,目前情绪交易过度的影响市场的走势,面对市场的非理性下跌,市场的资金也集中于两种表现,一种是止损盘,爆仓盘的被动交易,一种是护盘资金的抄底稳盘行为,多数散户资金也是跟随这两股力量做出不同的交易。
看空的表现为极致惶恐,看多的表现为极度的兴奋,谁对谁错其实是不可置否的。有一句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最终是要看股价的最终方向和走势。
进一步跌了:抄底的人失败的,但止损盘也不是多么开心,至少也是铩羽而归。涨了:抄底的人是开心的,买在最低点,但止损的更加不开心,卖在最低点。无论结果如何,受伤的似乎更多的是卖出的!
从目前的位置上看,似乎卖出是不理智的,无论从空间和时间上看,目前的位置应该更应该是一个“观察”的位置。
周五市场的激烈焦灼,可以用“神仙打架”行为不为过,因为从近期的市场情绪看,散户多是的“躺平”的,而周五集中出逃的资金应该更多是“配资盘,质押盘和基金止损”,而买入的则是“神秘资金的护盘里力量”。因此周五市场资金成交集中在这些大的资金博弈上。
近期市场讨论的“风险因素”比较多,也是希望高层去管理一下,不至于出现进一步的下跌乃至出现系统性风险,其实对于这些抛压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些“风险因素”如何释放了,是不是市场真的也就没有什么大的集中抛压了呢?这就要看“高层”如何看到这个事情了,是否容忍股价上的再次剧烈波动。
周五尾盘的拉升看,“高层”还是希望股价的稳定。周末存量也就出了一点消息,再融通的交易规则变更,但实施还要到节后了,似乎更多的也是对市场情绪的安慰,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市场还是要看最后的博弈结果。
下周是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节前效应应该更加明显,归结到盘面技术结构上可能会走出到一个持续收敛的技术结构中,为节后的走势做准备,面对这样的市场局面我们应该做几件事情:
1、神仙打架,多看少动,资金的博弈,只是博弈的大盘指数的结构走势,难以给出市场主线的结论,这种状态下的参与机会,面对的更多不确定性,容易失误,所以空仓的投资者最好是不参与市场的交易。而对持仓的则可以选择高抛低吸,当然是在活跃板块中去做。
2、多去观察资金集中度高的方向,如果资金持续的堆积,那么可能是节后出现行情的板块,毕竟资金的投入度越高,拉升的欲望越大,出货空间也需要越大,对于这些板块和个股加以持续的观察,等待市场企稳之后的参与。
3、技术结构上,周五的下影线虽然比较长,但整体结构上不是止跌,且下影线的发生是尾盘,这种技术结构不稳定,容易进一步的下探,形成衰竭结构,技术上明天可能会出现再次的下探,这就要看神秘资金护盘所带来再次的做T机会
为什么你总觉得别人反复无常、看不透?因为你不懂这一点
作为一个中国人,性格好坏,不必怪别人,要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30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变,但是变来变去,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看不懂中国人的性格,你就不了解别人,也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为人处事难免碰壁。
那么,中国人的性格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1
喜欢说两句矛盾的话
中国人常说:“跟你讲两句话好不好?”然后说上两三个钟头,何止两句话,简直说个不停。
但是,中国人确实常说“两句话”,不过是两句矛盾的话。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民族性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矛盾性格,是不是和喜欢说矛盾的两句话有关呢?
我们刚刚说完“事无不可对人言”,既然敢做,就没有必要隐瞒;一切坦诚以对,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马上会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而且这三分还是比较不要紧的部分,说了简直等于没有说。
哪一句话对?都对。有时候事无不可对人言才合理,这时候必须完全坦白,有话就说,大家才会欣然接受。
然而有时候却逢人只说三分话才合理,这时候必须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简单而模糊地支吾过去,大家才觉得安心。两句话都对,只是相当矛盾。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好心有好报” “好心遭雷击”;
“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识时务者为俊杰”“中流砥柱”;
“管闲事,落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例子多得很,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每听见一句话,最好马上想一想有哪一句相反的话。
把这两句矛盾的话结合在一起,兼顾并重,才不致只听一句话就信以为真,形成不圆满的断章取义。
2
两句话是品管上下限
品质管制的观念,好像现在才有,其实不然。
中国人常说的两句矛盾话,实在就是品管的上下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应该很早就具有品管意识,品质良好的成君子,品质不良的为小人。
例如说话,我们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为下限,而以“事无不可对人言”为上限。
例如张三和此事无关,以不提为上策,如果问起,仅能三言两语交代过去,免得背后议论,惹人反感。
李四也和此事无关,但他是我的同学,关系比张三密切,不妨避重就轻,说四分话。
王五和此事有关,但弄不清楚他的立场,所以五分五分,一半一半,看他如何反应,再作定夺。
龚六向来有事就和我商量,不同他说容易引起误会,和他说又怕惹出是非,既经问起,告诉他六分,保留四分,以便随时应变。
杨七是我兄弟,说出来彼此有个商量,先说七分。
刘八和我合伙,不说不行,当然要说八分。
姚九是我的参谋,只能稍有保留,至于什么时候才有必要全盘托出,到时再说。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拿品质管制的概念来衡量,是不是相当合理?
中国人有时候很坦诚,有时候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逼得凶了,可能会扯谎;签了名,也可能反悔,是不是也属于品管的应用呢?
一般人只知道把品质管制应用在物料的处理上面,中国人很早就把品管的意识妥善地运用在说话上面了。
一句上限,另一句下限。凡是过与不及的,都属于不良的表达。
3
在规范内自由选择
中国人喜欢自由自在,就算皇帝的威权很大,照样觉得:“帝力于我何有哉!”但是自由自在要能不逾规矩,真是谈何容易!
孔子那样的圣人,都要等到七十岁,而且要通过不断地自我修治,才办得到。一般人要自由自在却不逾矩,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规范。
先贤把这种必需的规范,叫作“经”,含有“经常要遵守”,不可随意变更的意思。
“经”是规范,给大家一个范围,也就是品质管制的上下限,在限度内,人人有自由裁量的权利。
至于裁量得合理与否,那是个人的修养功夫。
最起码已经不逾矩,可以称为“规矩人”,如果功夫好,判断力强,就可以成为“合理人”,而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自由选择,称为权宜应变,简称为“权”。权宜应变要在规范内进行,叫作“持经达权”,或者称为“持经达变”,也就是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的“经”,是必须遵守的原则,“万变”的“权”,要因应实际的变化,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拿不变的原则来因应万变的情况,可见中国人是有原则的,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
“宗”也就是“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
中国人的性格,“不一定”当中有一些“一定”的原则,“变易”中有“不易”,看清楚了也相当“简易”。
一定,一定,很可能变成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同样可能变成一定。
只要变得合理,便合乎自由选择的规范。变得不合理,大家就不能接受,认为岂有此理了。
4
看似自由却需要自律
几千年来全世界的文明古国,只有一个中国能够维持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真正的原因,就在“持经达变”。
古代中国看似闭关自守,如果确实是这样,老早就因为缺乏新的刺激而死亡了。
历代以来,中国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进行着融合的工作。
钱穆先生说“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正是这个意思。
个人也是一样,中国人最自由,自由到不知道“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中国人也最不自由,因为“经”的地位崇高,大家都不能够违背它。
经常法则,维持中国法统,种种规范,使中国文化得以持续不变。
各人自由,让大家随机应变,因时制宜,使中国文化能够适时变化。
中国人最需要的是“自律”,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
儒家倡导“修己”,希望大家各自不断地用心修治自己。日新又新,但不能忘本。
今天中国人只记得日新又新,却不经意间忘了本。要自律却不重视根本,势必越变越新,变得不像中国人。
唯有自律的人,能够得到较大的自由。
修己功夫做得好的人,不会觉得中国礼教“吃人”。修己做的不好的人,必定觉得中国社会传统包袱太重。
自律很难,儒家重视“慎独”,便是要我们从独处时做起,而不是表面上做给人家看。
要求自由,必先自律。不喜欢被人家管,最好先把自己管好。
这是中国人十分重视修己的根本原因,儒、道、释、法、墨各家,一致主张修己,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人,你凭什么不自信 了解中国人习性,发挥中国人智慧 ¥49.8 购买5
自己决定自己的性格
一般民族性的形成,“他力”比较大,由环境和英雄来决定,强制施行。
中国民族性,则“自力”比较大。
自古以来,英雄只想当皇帝,而皇帝只管自己的丰功伟业,很少管老百姓的生死。加上中国人自由养成习惯了,想管也管不了。
孔子认为“人性是可塑的”。提倡“修己”,就是针对中国人喜欢“自己决定自己性格”的特性。
他只是提醒大家,既然自己要决定自己的性格,必须摒除“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观念,改成“应该怎样才合理”的思考方式。
中庸之道就是“合理主义”,一切求合理,便可以自己决定。若是单凭喜欢,就要受到强有力的限制。
中国民族性,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性格,所以一样米养千样人,果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然而,古圣先贤不具英雄性,不去当皇帝,却处心积虑地建立一些规范,称为“经”。
透过父母的“念经”(说教),老师的“解经”(上课),经过自己的“诵经”(有口无心),逐渐能够“读经”(理解其中含义),再来“传经”(渗入自己的见解),使整个社会,异中有同,而中国人也得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作为一个中国人,性格好坏,不必怪别人,要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中国人虽然不太相信人是上帝造的,但是很明白为什么猴子会进化为人。
我们比较相信:人是自己造出来的,至于把自己造成什么样子,是自己的权力,也是自己的责任。
综上可见,中国人的性格有自己的独特性。
虽然矛盾,实则充满变化,但是我们也知道持经达变,通过规则自律来实现个人自由。
集矛盾的性格于一身,而又安排得动定咸宜,这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也是我们的高明之处。
而且自古以来,我们就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中国人最要紧的是“修己”,你想成为自己样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成者为王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