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成语故事)
语见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楚怀王听信秦人的话,被软禁于秦。怀王的儿子楚襄王继位,不思报仇,反而亲佞远贤,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使国势日下。大臣庄辛向襄王劝谏,提醒他这样下去很危险,襄王很不高兴,骂他预言灾祸,惑乱人心。庄辛感到楚国的灾祸就要临头,便离开楚国跑到赵国去避难,以观。
庄辛到赵国不到五个月,秦国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和其他一些地方,襄王流亡到城阳,后悔没听庄辛的话,便派人去赵国请回庄辛。楚襄王见庄辛时对他说:“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乃至此,为之奈何?”
庄辛说:“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意思是:见到兔子才想起去找猎犬,虽然晚了,但还可以追获;羊已跑掉再去修理羊圈,虽说迟了,但修好羊圈,羊也就不会再跑掉。汤王、武王谨有百里的地方,但使国家日益昌盛;桀、纣虽然有广阔天下,但终究亡了国。现在楚国虽小,取长补短也有几千里,这样的国家还赶不上百里地的汤、武吗?
接着庄辛又层层设喻,说蜻蜓飞于天地之间,自以为无忧无患,但却被小孩用胶丝扑捉住;黄雀翔于林,自以为无忧无患,但却被王孙公子用弹子打了下来;黄鹄高翔于空,自以为无忧无患,结果被石簇射中。蔡灵侯弑父自立,自以为了不起,结果被宣王缚上去见楚王。这些事虽小,现在襄王的情况正和这些差不多少,正当无忧无患玩乐之际,稂侯受秦王之命,顷刻间使河南地方充满了。
楚襄王听了吓得全身颤慄,便决定让庄辛处理残局。经过庄辛的不断努力,收复了楚之失地。
“见兔顾犬未为晚,”指猎人扑兔时,一般都是先纵犬去寻兔,这样才易于捉得,如果见到了兔子才想去放犬,比事先放犬虽说晚了些,但也有扑捉到的可能,所以说还不算太晚。“亡羊补牢未为迟”,指羊群破圈逃走之前,把圈修好当然最好,可是羊已破圈逃走,再去补圈,虽说已经晚了,但还不算太晚,因为比不去补要好得多。
这两句话都是比喻出了或犯了错误,如能及时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遭到损失。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很久以前,在中国的某个村落里,有一个养羊的农夫。他拥有一个不算很大的羊圈,里面住着他辛辛苦苦养育的羊群。
一天晚上,一只狡猾的狼发现了羊圈的一个小洞,趁机钻进去偷走了一只羊。第二天早上,当农夫清点羊群时,发现少了一只羊,便立刻去检查羊圈,这才发现那个被狼利用的小洞。
村里的老者闻讯赶来,劝告农夫说:“你现在应该立即修补羊圈,防止再有羊丢失。”但是农夫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已经损失了一只羊,修补羊圈也没有太大意义。于是,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不幸的是,几天后,狼再次找到了未修补的破洞,又一次溜进羊圈,这次它带走了更多的羊。农夫痛失羊群,悔恨不已。这时,他才意识到老者的忠告是多么重要。于是,他马上开始修理羊圈,加固围栏,确保不再有任何漏洞可以让狼有机可乘。
从此以后,尽管之前因为疏忽而造成了损失,但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避免了更大的灾难发生。村民们看到他的转变,都称赞他知错能改,并用“亡羊补牢”来形容这种事后补救的行为。
【寓意】:
“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吸取教训,及时改正错误,防患于未然。
这个成语常用来提醒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要沉溺于过去的失误,而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在生活中,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具备“亡羊补牢”的智慧,学会及时止损,不断完善自我。
网图侵删
【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成语故事亡羊补牢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