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三字成语,认识五个,你就是高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
项羽和刘邦曾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却不愿意了,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项羽想在宴会上杀掉刘邦,却因为一念之差,放过了刘邦。后来,刘邦一路披荆斩棘,成为项羽最大的对手。
后来,鸿门宴成为了一个成语,指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比喻想要加害客人的宴会。
一直以来,衍生了很多三字成语,也许你不知道它们是成语,不信,你来看看!
18个三字成语,认识五个,你就是高手!
01
请长缨
【释义】指立志报国,降服强敌。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出处】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故事】汉代有个叫终军的朝官曾向汉武帝请示,要亲赴南越(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用一根长绳子绑缚南越王回来,使其归顺。祖咏在他的《望蓟门》一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并首次将其归纳为“请长缨”。
02
莫须有
【释义】即也许有之意,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用以表示凭空诬陷。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故事】秦桧诬陷岳飞,韩世忠气愤地质问他是否是事实,秦桧说:“也许有吧。”韩世忠非常气愤:“‘莫须有’何以服天下?”
03
孺子牛
【释义】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出处】《左传·哀公六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故事】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04
解语花
【释义 】唐明皇说杨贵妃为”解语花“,指善解人意的花,比喻善解人意的美女,喻指美人聪慧可人。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 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於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故事】唐玄宗时代,宫中的太液池开了无数雪白的莲花,玄宗和皇亲国戚们一起设宴赏花。席间,大家对这些莲花赞不绝口。
玄宗指着杨贵妃对大家说:“这莲花再美,也比不上我这会说话的名花!”
玄宗把杨贵妃比作会说话的名花,比雪白的莲花更胜一筹,足见他对杨贵妃的宠爱。
后来,“解语花”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美女,或指美女可人。
05
囊底智
【释义】口袋底下的智谋。指所怀的智谋很多。
【出处】《魏书·慕容垂传》:“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
06
执牛耳
【释义】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出处】《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07
金石交
【释义】比喻交情深厚,如金石一般坚固。
【出处】《汉书·韩信传》:“项王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信曰:‘……今足下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禽矣。’”
08
空城计
【释义】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今多用以比喻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
【出处】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成语】诸葛亮派兵攻打魏军,只留少数的老弱残兵守城,司马懿带兵杀来,诸葛亮传令大开城门,并派人去城门ロ打扫道路,他自己在城楼上端坐弹琴,琴声不乱。司马懿见此,恐怕城中布置了伏兵,于是退兵而去。
09
敲边鼓
【释义】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帮讲话的人向听者传达思想。(暗带些许贬义)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这话须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们旁人只能敲敲边鼓。”
10
九折臂
【释义】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11
闭门羹
【释义】指主人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12
半瓶醋
【释义】指介于懂与不懂之间,且喜欢炫耀。
【出处】元 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13
壁上观
【释义】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
【出处】《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也作「作壁上观」。
【故事】秦朝末年,为了反抗秦国的暴力统治,项羽和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组成反秦义军。
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来自各地的十几支援赵。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都在自己的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的领袖。
14
风马牛
【释义】将牛放置于风中,牛顺风跑,马逆风跑,不会跑到一起。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唐责之:‘某与公风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实慕君子,何至驺卒不若也。’”
15
百里才
【释义】能治理一县的人才。泛指具有小才能的人。
【出处】《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庞统传》: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
,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16
长舌妇
【释义】长舌妇原指好进谗言的妇人,后泛指爱扯闲话、搬弄是非、在背后对别人说三道四的人;又指一点小事就当大肆宣传的人。
【例句】《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17
杵臼交【chǔ jiù jiāo】
【释义】意思为不计贫贱的交谊。
【出处】《后汉书.吴佑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18
马前卒
【释义】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30个励志成语及典故整理,赶紧收藏,为你的文采锦上添花
01
牛角挂书
【释义】牛角上挂着书,形容勤奋苦读。也形客悠闲自在地读书。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02
买臣负薪
【释义】形容未遇时劳力贫居的生活。
出自《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故事】汉代人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爱好学习,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一边走一边背书。终于在五十岁拜为会稽太守。
03
带经而锄
【释义】指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
【出处】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故事】倪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04
挟策读书
【释义】比喻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出处】《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故事】臧和谷两人一起去放羊,羊都丢失了。有人问臧:你在干什么?臧说:我在读书简。问谷在干干什么,谷说:我在玩博寒游戏。“挟策读书”意为专心致志地读书。
05
高凤流麦
【释义】古人高凤因读书专注让麦子被雨水冲走,后人于是以“高凤流麦”来形容专心读书。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06
温舒编蒲
【释义】西汉人温舒将蒲草编成册子抄书学习,温舒编蒲意为刻苦学习。
【出处】《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07
凿壁偷光
【释义】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出处】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08
映月读书
【释义】南北朝人江泌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出处】《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成语故事】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09
囊萤映雪
【释义】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出处】“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10
悬梁刺股
【释义】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出处】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
韦编三绝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出处】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12
董生下帷
【释义】董仲舒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授诵读。借指专心读书或写作。
【出处】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13
三余读书
【释义】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依旧坚持读书。指抓紧一切闲余时间读书。
【出处】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
焚膏继晷
【释义】焚:点燃;膏:灯油或蜡烛;继:接续;晷:日影、日光。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出处】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
十年窗下
【释义】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出处】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
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
学富五车
【释义】五车:五车子书,喻书多。指读书很多,学问渊博。
【出处】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17
三十乘书
【释义】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
【出处】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
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
枕中鸿宝
【释义】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
【出处】《汉书·刘向传》:“上(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
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
开卷有益
【释义】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
【出处】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20
读书种子
【释义】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
束之高阁
【释义】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
三坟五典
【释义】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书籍。
【出处】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
寻章摘句
【释义】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指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后泛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出处】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孙权)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
断章取义
【释义】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年》:(卢蒲癸)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
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
25
梦笔生花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出处】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26
文不加点
【释义】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27
著述等身
【释义】意思是写的书摞起来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极多。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28
一字千金
【释义】原义是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29
洛阳纸贵
【释义】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出处】《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30
藏之名山
【释义】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出处】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积累」容易出错的成语160个,正确解释+错误用法一次记牢不出错
成语是我们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在写作中也体现出个人的文学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字面意思与成语本意不同,我们容易用错,贻笑大方。
本期高老师为大家总结了160个易错成语,大家积累起来拓展知识面。
再不能错了哦……
魂牵梦萦
形容思念情切。易与“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混淆。
误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火中取栗
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有人误用为“取利”之意。
误例: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济济一堂
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是只要是“很多人在一起”就可以用。
误例: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间不容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误例:近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见仁见智
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误例:你的一番话固然不乏见仁见智之处,但从全局的高度来看,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方针,而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改弦易辙。
见异思迁
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误例:最让我头疼的是,爸爸妈妈都说要我自己拿主意报志愿,可我一看到一个个学校的介绍就见异思迁,举棋不定了。
江河日下
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不能理解为“水流一天天在减少”。
误例: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津津乐道
很感兴趣地谈论。已经含有“谈论”的意思,不能说“津津乐道地谈论”。
误例:看了和湖人队精彩的比赛,几个NBA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巨星姚明的突出表现。
噤若寒蝉
比喻不敢作声。强调人不说话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常误用来形容安静,或是默不作声、闭口不言等意思。
误例:所向披靡的林丹,已经用他手中的球拍,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所有质疑他的人噤若寒蝉!
久假不归
假:借。长期借去,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
误例: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九牛一毛
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强调“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意思,与“杯水车薪,强调数量太少无济于事”容易混淆。
误例:1.他请客没问题,这点儿钱对他来说就是杯水车薪。2.治疗费用需要十多万元,可是他手里只有大家捐助的五千多元,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慷慨解囊
形容豪爽大方地帮助别人。不能用于自己消费。
误例:面对2012年中国春节,日本各个行业都卯足了劲……以吸引中国游客慷慨解囊。
空谷足音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和事物。此成语容易望文生义。
误例:此时已是午夜时分,周丽穿着高根鞋,独自走在深巷中,周围悄然无声,只有空谷足音和自己的心跳声,虽说是自己平时最熟悉的路,但她心中还是有几分恐惧。
空穴来风
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常被误解为“凭空捏造,毫无根据”(《现汉》已认可)。
误例:我们有些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受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
苦心孤诣
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常误当作苦口婆心。
误例:为了留下张总工程师,单位苦心孤诣,再三劝阻,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
旷日持久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不能理解为坚持很长时间。
误例: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良莠不齐
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多指人的品质,不表示水平能力、产品质量或学生成绩等参差不齐。
误例:1.张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
误例:2.市场上各种营养补品良莠不齐,一些含有激素的产品,会引起人体不适,危害健康。
励精图治
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适用对象极为有限。
误例: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
马革裹尸
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常被误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埋葬的棺材和地方都没有”。
误例: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
美轮美奂
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媒体多误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
误例: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误例:2.在新开张的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美轮美奂的时装,五彩缤纷的饰物,真令人目不暇接。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不可用于褒义指变化之大。
误例:20年阔别,今朝又回。20年的社会变迁,剥去了小城寒伧的外衣,记忆中的破屋残垣早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
明日黄花
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误例: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努力呀!”
漠不关心
(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不能跟宾语。
误例:我们有些官员两眼盯住自己腰包的胀鼓,却漠不关心百姓疾苦,为服务的宗旨顿时变成了为币服务!
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不能误用作贬义词。
误例: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难言之隐
难以说出来的苦衷。不能用来修饰“苦衷”,否则就会造成句意的重复。
误例: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年富力强
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轻,二是力壮。不能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视了“年富”的意义。
误例:我叔叔退休后,还呆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拍手称快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误例: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抛砖引玉
比喻用不成熟的、肤浅的意见,引出成熟的、高明的意见。常用作谦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
误例:1.就先请李校长发言,借以抛砖引玉,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吧。2.老张对王勇贵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有先见之明。
【成语解释大全 小学六年级成语及成语解释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