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话-纸飞机快飞吧属于我们的童话

更新:08-2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我们的故事(李维然)

2024 年 02 月 18 日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所熟知的,是有趣的图画、生动的人物;我所陌生的,是尘封已久的霉潮味,是泛黄后脆弱的纸张。

记得那是一个晴天,炽热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细碎的光影,蝉不停竭力嘶叫。父亲带着我逛书店,走下书店一阶阶的楼梯,一本书闯进了我的眼帘——《父与子》,我一下子被有趣的封面吸引了。大致翻阅后,我抬头看向父亲,轻轻扯了扯他的衣角:“爸爸,我可以多买一本书吗?”他开口好似不高兴,眼神平淡如一汪静水。我失望地努了努嘴,不再说话,却在书架前不愿离开。沉默的气氛维持了许久,父亲依旧没出声,拿起了这本书一同结账,我在心里偷乐。

就这样,我与《父与子》相遇了。

深夜,月亮安静地躲在云后面,院子里的狗早已昏昏欲睡。我沉浸于书中的世界,书中的父亲,是有些滑稽的,闹了些笑话:他帮儿子做的作业,被老师发现有大量的错别字;他与海豹同款的胡须,时常逗得我前仰后合。月亮掀开了一角云朵,露出清亮的面庞,我翻了个身,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我又读到父亲伟岸的一面。面对路人咄咄逼人的斥责,他为了儿子挺身而出;面对壮汉无理欺负,他用智慧保护儿子。这无言却深厚的父爱将我深深打动。我合上书页,关了灯,掖了掖被角,伴着今晚的故事渐渐入睡了。在梦里,我依偎在父亲怀里,他哼着儿时的曲调……

我与《父与子》进一步相识了。

初中的我再一次翻开《父与子》,为其中细腻的父爱落泪。他们可以像朋友般一同出游,像知音般懂得对方的小细节。但这时,我也已然明白,夏日小院中悄然出现的凉爽,是父亲撑起的遮阳伞。若母爱令人如沐春风,那父亲的爱则像埋在地下的珠宝,孩子们只能在表面窥见蛛丝马迹,但当它被挖掘出来之时,一定是闪耀着震撼的光芒,令人不能忘怀的。

我想,我们已经相熟了。

我几经哽咽写下这页文字,仿佛耳边有蝉鸣诉说着盛夏的续章,恍然发觉染白父亲发丝的不仅是时间,还有不断长大的我。

(作者系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学校学生;指导老师:丁倩颖)

责任编辑:崔莹

转发:孙燕

审核:郝林

我们的故事

人之于爱情的探索,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无关国际!在情窦初开,爱情懵懂时期,总会幻想爱是什么?我未来的爱情是怎样的?直到遇见了我爱人,才发现,爱情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时时刻刻的陪伴,只需要心里有彼此,足矣!

最近身体很不好,内分泌失调严重,姨妈期来了将近两个月都不走,身体机能急速下滑,体重飙升,睡眠质量和食欲大大下降,工作压力大到我想哭。先生最近长期出差在外地,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上海,无依无靠,什么都得靠我自己,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迎难而上,不辞辛苦。既然生活要我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必然需要我奋不顾身地迎接这份恩赐!一切都是命运的使然,亦是生活的必然!又很感恩还有一个他来陪我度过这极其难熬又避无可避的艰难岁月!

昨天朋友妹妹问我,姐姐你觉得爱是什么?我想了想答道:“以前,姐姐在你这个15岁,16岁年龄的时候,想着他只要能帮我补习物理就好了,因为高中物理简直要把我逼疯,哈哈哈。”

小姑娘睁着她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问我:“那现在呢?姐姐”我想了想,嘴角不自觉的上扬:“现在啊?……现在就是,虽然我俩异地恋,但是他知道我最近每天腰酸背痛,仅有几天见面时间,我们抽空去看电影的时候,他一只手喂我喝奶茶,吃零食,一只手帮我温柔的按着腰。在我所有需要弯腰的动作之前,把他能替我弯的腰都弯完了,比如穿衣穿鞋穿袜子,洗衣做饭扫屋子!”是我回家就想把鞋子脱掉,然后喜欢光着脚躺在沙发上时,他随时随地的握着我的脚踝替我穿上袜子。是晚上抱我入睡时用他那双骨节分明又格外温暖的手帮我揉肚子缓解我的疼痛助我入眠。是他午夜梦回时覆在我肚子上的那双手还下意识的揉着。是他看我特别难受时,雾气迷蒙的双眼。是我们虽然暂时因为工作异地分居,但是却紧紧心系彼此的那颗心吧!……

我们的故事

来源:【赣南】

■编者按:今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是属于新闻人的节日。此刻的他们,或正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或在采访一线,或在撰写稿件、剪辑视频,这既是他们工作的常态,也是对这个节日最好的致敬。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全市新闻人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笔尖、话筒、镜头全景记录赣州的火热实践、展示赣州的发展变迁,推出了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用心用情讲好赣州故事、传播赣州声音、提升赣州形象,为加快建设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凝聚起磅礴力量。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报策划推出记者节特别报道,与读者一起分享赣州市融媒体中心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关注其新闻背后的故事。

为“北上无音讯”

寻找音讯

□萧森

2024年是长征出发90周年。对于一名党报记者而言,随着近几年为“北上无音讯”寻找音讯的经历,让我无形中对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那些“北上无音讯”的,一直是烈属心中永远的牵挂。

我从上小学时就听父辈常说起“北上无音讯”这句话。那时,我不明白“北上无音讯”的含义。后来,我才知道伯父萧时泉就是“北上无音讯”之一。再后来,我在家谱中看到伯父的名字,以及“参加, 北上无音讯”一行文字;还在兴国纪念馆,那个密密麻麻刻着23179名名字的长廊上,清晰地看到伯父的名字。

档案名册上,伯父的备注“北上无音讯”,和许许多多赣南男儿“北上无音讯”一样,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里?

2018年8月17日,我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条消息“杨衍邦后人,您在哪里?”,这是“今日头条”工作人员杨洋给我发来的,并嘱托希望我帮助寻找在贵州的杨衍邦的亲人。

这条消息,再次触动我为“北上无音讯”寻找音讯。

在寻找杨衍邦亲人过程中,我和同事彭梦琴了瑞金的许多乡村,认真地求证每一条线索。最终在瑞金市象湖镇瑞明村松下小组找到了杨衍邦的亲属。

采访中,杨衍邦的孙子杨庆红说:“爷爷参加长征后,没有任何音讯,奶奶一直没有改嫁,从20多岁守寡到终,盼呀盼,盼着爷爷归来,我们几代人苦苦盼了几十年,今天终于有消息了。”

说着,杨庆红脸颊流下了泪水……

虽然为寻亲之路非常艰难,甚至在高速路上,车辆还出现了险情,还有许多的困难,但没有影响我对“北上无音讯”寻找音讯的坚定信心。

当天完成采访,我们连夜驱车100多公里赶回报社写稿。赣南第二天推出“寻找后代”专栏报道,公开寻亲热线。报道刊发后,许多“北上无音讯”烈属来电,希望找到的地。

当时,赣南社非常重视“为寻亲”活动,组织许多名编辑记者参与到为寻亲中,还通过开展记者重走长征路活动,为“北上无音讯”寻找音讯,许多热心人士也参与到其中。一批的地终于找到。于都籍萧汉尧于2020年10月在四川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被证实,他就是当年的“勇士”之一;在山东苏村战中的于都籍邱良左,2023年9月终于与于都亲人“相见”;瑞金籍杨衍邦在贵州青杠坡战斗中,长眠于当地陵园几十年后的清明节才与亲人“见面”;长眠在赣南的赵俊,是“山西人”,为了找到他的故乡,我曾给山西省60多个县民政局联系,还通过守墓人郭初辉在“等着我”栏目为赵俊寻亲……

在为“北上无音讯”寻找音讯中,我在重走的长征路上,看到一座座墓,每到一处,我都不忘要查看是否有赣南籍的名字。

通过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媒体记者以及热心人士,加入为“北上无音讯”寻找音讯的队伍中,赣南一批已找到了地,为找到了亲人。但是,赣南有姓名可考的达10.83万人,其中3万余人的“档案名册”上写着“北上无音讯”,地失考。面对3万余“北上无音讯”,为寻亲,任重而道远,须一代代人坚定地走下去。我们深知,只要铭记,他们就永远活着。

满怀激情 再出发

□刘珊伊

2019年记者节前夕,我参加了江西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以江西省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最终获得全国优秀奖。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原因是我遇到了一个感人的红色故事。我从于都河畔的一双草鞋讲起,把它讲给了大家听。

今年是长征出发90周年。前几天我在赣县采访时,听到另一个有关长征的感人故事,很想与大家分享。

故事的主人公叫黄长娇,赣县田村人。1934年秋,即将长征,她的名字出现在32位批准参加长征的女名单里,但她已有3个月身孕,丈夫已先期赶赴前线。她虽不忍分离,但还是服从组织安排留守瑞金坚持游击斗争。

黄长娇没有踏上长征。她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战斗——留在瑞金担任游击队长。一次,在带领游击队突击转移时,眼看就要跑不掉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走在前头的黄长娇深知带着年幼的儿子会拖累战友们转移,她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黄长娇强忍着泪水对孩子说:“儿子,咱们来跟叔叔们玩捉迷藏吧。你去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除了妈妈,谁来也不要出来,更不能出声,知道吗?”

孩子信以为真,迈开小腿用力地跑开。黄长娇迅速指挥游击队,走向另外一条山路。可孩子终究还只是一个孩子呀,跑了几步,回头不见了妈妈,孩子吹响了唯一的玩具:一个用废弃壳做的哨子。

壳发出尖啸的哨音,黄长娇的心揪了起来,泪水爬满脸颊。哨音渐渐变得急促,山间回荡着孩子的叫喊声:“妈妈、妈妈,我在这儿,妈妈、妈妈!”孩子的叫喊声渐渐变得急促,充满绝望,揪人心魄地在山谷中回响。随后,就听到了一阵杂乱的,孩子的叫喊声戛然而止。

一钩残月,遍野寒霜。待万籁俱静,脱险的游击队员们入睡了,黄长娇磕磕绊绊地原路返回。在一条小溪旁,她看到了死去的儿子。皎白的月色中,孩子的脸上凝固着惊愕的表情,手中还紧紧地握着那个可以吹响的壳……

解放后,黄长娇先后任瑞金县副县长和县副。1960年10月,时任国家副的董必武来到瑞金视察,还与黄长娇这位老战友合影留念。1994年,黄长娇临终前嘱咐身边的亲人:“我死后,就葬在瑞金这块红土地上,我虽然是外乡人,但我几乎一生,都是在这个老区里度过的,我舍不得……离开这块红土地。”

这是史料中关于黄长娇的记载。这几年,赣县区田村镇坪内村支部曾绍坤筹建村史馆,把黄长娇的故事纳入。他告诉我,其实新中国成立后,黄长娇有机会去上级机关任职。但她说,我就留在瑞金,这里是奋斗开始的地方。据悉,历经颠沛流离后,她在武阳乡嫁给了一名曾冒着生命危险救过她的青年,生了3个女儿。

这,就是黄长娇和长征的故事。在我看来,长征胜利后,黄长娇在一段新长征里,重新出发了。

——以母亲的身份。

出发,可以是遭遇苦难的迎难而上,也可以是经历得失之后的重整旗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科技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需要一次次重新出发,我们媒体人,也不例外。

当前,媒体融合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媒体人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重新“出发”?

我想,只要还有人会被黄长娇的故事所感动,我们的读者就还在;只要坚持与党同心同向、与的脉搏一起跳动,我们的阵地就还在。

而你,只要依旧满怀出发的激情,就仍是少年。哪怕昨天,曾伤痕累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满怀激情,再出发。

讲好宋城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焦杨

我的故事要从一个视频开始说起。2023年3月,我和一档名为“话说江南宋城”的系列节目开始走进观众的视野。这是一个定位在传播本土历史、普及文化知识的短视频节目。

在第二期节目《中国八景文化为什么和赣州有关》中,我讲述了赣州名胜古迹八境台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八景文化在国内国际传播的故事。该条视频很快收获了“10万+”的播放量,作为主创人员,我非常兴奋,同时也在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后来,我想到了两点原因:

首先,最根本原因是,我讲述的故事顺应了时代,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今天的国人已经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他们更想听到自己身边的精彩,更想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赣州的宋城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记者作为一个分享者,面对镜头那边的观众娓娓道来的这种形式,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它更符合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观众更喜欢。

因此,用更有“网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好赣州的宋城故事,成为我们制作节目的主要思路。后来,我们从八境台讲到八景文化、从郁孤台讲到家国情怀、从福寿沟讲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从文庙讲到圣贤治学之道……这些故事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共性,网友们听得有趣,又有收获。这些视频在全网播放量近百万,网友亲切地称呼我为赣州的“焦公子”,而“话说江南宋城”的传播实践,也入选了2023年“江西好网民”正能量故事优秀案例。

很多网友看过视频后说,为家乡历史点赞,为家乡文化自豪。其中,一名年轻网友的留言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他作为一个本地人,赣州这些名胜古迹他虽然从小就认识,但并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前外地的朋友问他赣州有什么好玩的,他总是回答不上来。

看完以后,我十分感慨,因为我也曾和他有过一样的感受。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走出家乡。后来才意识到,人往往在憧憬外面世界的精彩,以至于忘了关注身边的美好。

成为记者以后,职业使然,我一点一点重新认识着生我养我的家乡赣州,特别是在制作这档节目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史料,采访了本地“文博圈”的专家学者,我发现,对家乡历史文化了解得越多,我越能感受到家乡的可爱。

我开始走读家乡,当我站在三江汇流的八境台上环视古城时,我会想到苏东坡说八景之美“前诗未能道其万一”,当我在郁孤台上看台下奔流不息的江水时,我会想到辛弃疾说“中间多少行人泪”。原来,我曾经想走出的家乡,早已在前人的笔下熠熠生辉。

今天,我不再以走出家乡为荣,而是为读懂家乡而感动。我在报道实践中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我希望用这份热爱去点燃更多人,让更多人也感受到这里的文化魅力。

我更意识到,文化的力量是润物无声却直抵心灵的,文化可以滋养城市的生命力,激发城市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要继续讲好家乡的“文化故事”,让文化自信为家乡的发展铸就更强动力。

追寻“守根”践初心

□张璧君

又是一年“橙”熟时。带着对赣南脐橙的好奇,我曾去探寻了它背后的故事……

提起赣南脐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袁守根,被誉为赣南脐橙引种第一人。我曾多次采访过袁守根,每一次采访都会有惊喜,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赣南脐橙的痴迷和热爱。

袁守根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县袁家村,依照辈分取名“守根”,寓意“根木成林”。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信丰县工作。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一待就是数十年。正是因为他的出现,让赣南脐橙成为老区脱贫致富的当家树、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黄金果。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知,要深入了解一个人,不能单单采访他自己,更应该听听其他人口中的他。一位袁守根曾帮助过的果农向我讲述了一段让他铭记一生的经历:那是2013年,脐橙树遇到了病害,果农砍掉了大片脐橙树。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袁守根帮忙紧急研究制定出应对方法,提出:“种无毒苗木、消灭木虱、挖除病树”的防控措施,并天天待在果园实地指导果农。正是因为袁守根的决断和及时应对才保住了脐橙园,挽回了经济损失,更保住了果农的希望。袁守根记不清帮助过多少果农,直到现在,只要果农有需要,他随时都在。

对于付出,袁守根无怨无悔;对于家人,他却常说愧疚。爱人顾佩荃提起他,笑称:脐橙就是他的另一个孩子。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会产生一个疑问,袁守根有技术、有经验,自己种植的脐橙规模一定很大吧?说实话这也是我采访时的疑问之一。答案却是,从事脐橙事业半个世纪,袁守根没有一亩脐橙园。而问及原因,他说:“这样会分散我的精力,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去帮助更多的果农了。”

一次采访中,我把目光放在了一张合影上,袁守根说那是让他一生难忘的事情。2020年,袁守根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奔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走进领奖,跟总握手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地自我介绍:“我是赣南老区来的代表。”袁守根说,这份荣誉不是他个人的,那是对赣南老区的肯定,更是对脐橙产业发展的无限期望。

从青丝变白发,一辈子都在跟脐橙打交道,会厌倦吗?袁守根告诉我,“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袁守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他钟情的“一棵树”。赣南红土地上,那一棵棵扎根泥土、迎风摇曳的脐橙树,是他融入血脉的守望,更是他念兹在兹的事业。

采访袁守根的经历,对我的记者生涯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他的话语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是啊,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不也是我们新闻人的初心吗?能挖掘出每一个新闻背后的故事,跟踪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不正是成为一名记者最大的意义吗?

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这样的精神力量实在太多太多,而作为一名新闻人,我们在记录时代,更在见证时代。接过接力棒,我时刻提醒自己:让我们延续热爱和坚守,重整行装再出发。

融湾向南启新程

□黄梓倩

因工作需要,我曾多次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采访。

赣深高铁开通前夕,赣州、河源、惠州、东莞、深圳五城党媒联合举办 “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采访活动,迈开了媒体记者践行“四力”融湾向南的坚定脚步。

第一次前往大湾区时,赣深高铁还处于联调联试阶段。我们乘绿皮火车,转坐大巴车,沿着铁轨前行。在龙南隧道处,我发现每一趟联调联试高铁列车飞速经过,皮肤黝黑的铁路建设者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还掏出手机与高铁同框留念。走近他们,我了解到了施工期间铁路建设者与困难博弈的故事:

龙南隧道位于龙南市与全南县交界处,是一级风险隧道。地形起伏,沟谷狭长,有的地段是区域性大断层破碎带,存在危岩落石、突泥涌水、岩爆、岩溶等诸多施工风险。

为确保工程进度,上百名施工人员同时作业。夏天,隧道内最高温达40℃。为了给工人们降温,施工单位一天要给隧道内输送17吨冰块。每作业两个小时,工人就坐在冰块上休息驱热片刻。为了顺利通过断层,他们采用百米地表注浆加固技术、迂回导坑截断裂隙水等措施直面挑战。历经1229个日夜,龙南隧道顺利贯通。一名“95后”工人说,铁路建好后,他最期待看到赣深高铁从他们修建的隧道和桥梁驶过,那是他们给自己交出的成绩。他们质朴的愿望,在赣深高铁沿线城市的党媒党报传播开来。融湾报道“见效”,大家看到了“高铁速度”背后,凝聚着一份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战胜重重险阻的铁路工人团结奋斗的智慧力量。

赣深高铁通车那天,是我第二次前往大湾区。首趟赣深高铁乘客身份多种多样,有招商团、艺术团、合唱团、手工团、老年团……列车启动,车厢内人们不知从哪儿掏出手风琴、吹起了萨克斯,不约而同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尽情抒发赣南的喜悦之情。高铁飞驰穿行于赣南老区,途经信丰西、龙南东、定南南等新建站房时,随处可见老百姓站在山边守候高铁进站的身影。一名乘客告诉我,1996年9月京九铁路通车,他也是这样站在山边守候火车进站,当红土地响起火车鸣笛时,“整个赣州都沸腾了”。从赣州出发,450多公里的路程,只需1小时50分钟就能抵达深圳。赣深高铁通车,除了缩短了老区与湾区的时空距离,加强了人员的往来,还实现了两地产业资源的交换互补。

前,赣南社启动“老区记者湾区行”采访活动,这是我第三次走进大湾区采访。这期间,“报、网、端、微”等全媒体矩阵开设“融湾向南”专题专栏,借助湾区媒体的力量精准推送。大湾区市民直观地看到了老区“菜园子”如何直通湾区“菜篮子”;大湾区企业家进一步了解了赣州打造的第一等营商环境;最暖心的是,在大湾区的赣商赣才纷纷加入宣传队伍,与我们一起传播赣州好声音,成为活跃在大湾区的赣州宣传员。

自江西、省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实施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加快了融湾步伐,而作为赣州的主流媒体,我们也在融湾向南的道路上开启了新征程。当前,市级媒体已进入深度融合步伐,而融湾宣传是我们践行“四力”的努力方向,我将奔跑在融湾向南的路上,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湾区与老区的好故事。

本文来自【赣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我们的童话-纸飞机快飞吧属于我们的童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我们同居的故事、知乎我们的同居 下一篇:我和动物的故事作文-我和动物的故事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