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 语文 我的教学故事小学教师语文

更新:08-2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杏坛杯|暖意融融——我的教育成长故事(中学)

读了华应龙老师《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中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脑海中下意识的浮现了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老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之前上学的时候,最渴望的是能有机会把自己满脑子的教育法则付诸实践。走进了教育岗位才慢慢地发现,原来教育更多的还是感性,师生间的关系更多的还是靠一个个故事去积淀。

记得去年的冬天格外的冷,大雪中的路面给自己披了一层冰铠甲,算是在酷寒之下罢了工。摩托车的轮子似乎喝醉了一样摇晃着往前走。我只敢把双腿支在两侧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车翻人伤”。眼睛死盯着前方,但嘴里依然在嗫嚅着今天公开课的稿子,生怕忘词惹了笑话。

没错,我是一个青年教师,最苦最穷的那种。

终于晃到了学校,学生们已经在等我了,一码的白衬衫,黑裤子,看上去就让人赏心悦目。大声朗读着今天要学的课文——为了这节公开课,他们也做了充足的准备。我拍了拍脸蛋,紧了紧衬衫领子,尽量让自己不显示出“初生牛犊”的心怯。但是心里的慌慌却怎么甩也甩不掉,免不了忙中出错。刚打开电脑屏幕便发现自己忘了带翻页笔,脑袋上的汗立马冒了出来。

“老师,加油,不要紧张。”我吃惊地立在了那里,面对这群“小屁孩”的鼓励有点手足无措。我想佯装生气,驳斥他们的不尊师道,不守纪律。但是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神和干净的笑,我脱口而出了一个“好”,右手习惯性地挠了挠后脑勺——到底还是个新手。

“起立”,我铆足了劲儿喊出这么一句,想要提振一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但是全班的鸦雀无声告诉我又犯了错,班长尴尬的表情分明在告诉我抢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第一次打起了退堂鼓。这时不知道在哪里响起了一处掌声,紧接着是满堂的掌声。有的同学红胀着脸站了起来,有的同学吹了吹拍疼的手继续猛拍。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分明感觉有一些泪在眼睛里打着转。我想笑但是不能笑,我怕脸上稍微的一个动作都会让盈满的泪涌出来。但是从那次开始,笑容始终长在了我的心上。

多么一群可爱而单纯的孩子啊,他们用自己的气量理解并鼓舞了一个新老师生涯的启航,他们用自己的温暖融化了一个新老师心头的坚冰。和他们一起走过了两年,到现在,我总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青年教师,却是最暖最幸福的那个!

当然,双语的暖不仅来自于这可爱的一大群,还有那精致的一小撮。双语众仙,妥妥地一部封神榜。有同学可能会问有啥能耐可以封仙,举个例子,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的许多课程素材来自于生物老师的诗词功底和历史老师的人物故事,我们是一个小组,我们也是一个大组。

我自认不是千里马,甚至跑个800米都费点儿劲,但是双语的们一定是好伯乐。从成绩分析会上的指点迷津,到学科秘籍的制定、午间阅读、分层辅导,一个个金点子、好方法层出不穷。

就这样,双语的语文成绩一直还算不错。有些老师问过我是怎么搞得,我其实也有点稀里糊涂,但是今天话说到这里,突然有些明白。进步的取得不在于学生、不在于我、不在于我的队友们甚至不在于学校这些个体因素,而是这些因素团抱在一起形成的一股巨大的合力。这股合力是什么?我想说十个字——暖意融融,自然干劲儿十足。

散文

【作者简介】

姓名:张现钰

单位:历山双语学校

职位:初中语文教师

壹点号历山双语学校 张现钰

商洛市小学教师朱明: 播种希望,静待花开——线上教学我的苦与乐

朱明,陕西省商洛市小学骨干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及班工作,曾获“中华作文教学状元”、“全国基础教学明星”、“优秀班”等荣誉称号。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在各级评选获奖或发表。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的新冠病毒,搅乱了我们的生活,让整个中华大地备受煎熬。14亿中国人在号召下,按下了暂停键,居家隔离也可以为国家做微薄贡献。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虽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去一线抗击,但也有自己的阵地需要坚守。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强大武器,有效组织教学,这是我们当前的特殊使命。

如此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全国的教师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2月4日,我接到学校要线上教学的通知,作为从来没有做过线上教学的我,特别慌乱、无助。找资料、看视频、研究教材......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上40分钟的课?还是上20分钟的课?以什么形式来上课?用哪个软件来直播?怎么用?这些问题都困惑着我。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本应是一个阖家欢乐、轻松愉悦的日子,可是我却在安装各种软件,试用直播设备......为了直播时不出意外,我们年级几个老师自己开直播间,自己进去亲自体验,实践操作。2月10日,第一次上线试播,却出现了种种状况:画面卡顿、网络延时、系统瘫痪、杂音干扰、回声太大,学生进入直播间聊天,不会操作,进入不了课堂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对线上直播思路及时的做以调整,采用录播的形式,把课录好,自己看课堂回放,把所有会出现的问题,全部解决,再给学生发课堂回放链接,让学生用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时间进入课堂,都可以看到完整的教学内容。上课过程中可以暂停、抄笔记,没听懂,没听清还可以重新播放。这样,学生的上课时间就有了保证,线上教学也有了实效。

为了落实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我采取了“四步教学法”:即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后答疑紧步跟上,线上作业严格提交。课前,我给学生发课文朗读资料,预习卡等,做好课前的准备;我在课前收集各种资料,以最合理、最有趣的形式做好课件,录好课,保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由于我所带的是三年级孩子,他们年龄比较小,对各种软件的使用不熟练,而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在课后答疑时,我采用了微信语音答疑的形式,孩子有问题,我用微信语音去解答,孩子们也可以和我语音交流,这样保证孩子集中注意力来倾听我的答疑。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种答疑形式特别有效。一方面及时解决了课堂遗留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对微信答疑这种形式特别喜欢,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质疑,多思考,再“刁钻”的问题,我都要想办法去给孩子们回答。比如在上完《鹿脚与鹿腿》一课后,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鹿为什么叫鹿?”“鹿角有什么作用?”“雌鹿和雄鹿为什么长得不一样?”......语文课堂俨然变成了生物课堂,但是为了不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巧妙的解答很多生物方面的问题,又用我的方式把孩子们引回课堂。我出关于课堂的问题,让孩子们来抢答,悄无声息的把孩子们又引入我的语文课堂。课后,一个家长和我交流,她说:“朱老师真是服了你,孩子们这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你都能巧妙的给孩子们解答出来......”课后检查作业,我采用微信小管家让孩子线上提交作业,我可以直接批改作业,用语音的形式鼓励孩子,也可以奖励红花,为孩子点赞,形式多样,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我们班有一个小彭同学,平时在学校不够积极,但是这次线上提交作业,他每次都特别积极地快速的完成,第一个提交作业,令人惊讶。

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我建议孩子们学了古诗,可以配乐朗诵;学了寓言故事,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也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和家长在家里演一演,把这些成果以视频的形式发到微信群里,大家共同学习,这样孩子们学有所获,积极性也非常的高。我们班彭浩喆同学编排的课本剧《陶罐和铁罐》《守株待兔》得到了班级群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线上教学也应灵活多样,及时调整。在讲叶圣陶的《荷花》一文的时候,本来是两课时的课文,我觉得这是名家的作品,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习写作手法;既要朗诵好美文,又要有美的感受。我果断的把两课时变为三课时去上。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美美的朗读课文,课后,我又让孩子们配乐朗诵,让荷花的清香,荷花的韵味,荷花的美姿,回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我们班王思睿同学拍的《荷花》的朗诵视频,参加建行的朗诵比赛,获得优秀奖,孩子十分高兴。

学校安排了学生课后的自主阅读,老师不指导学生做不到位。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里读有所获,我给孩子们每天布置一首古诗背诵。我提前找好古诗词资料,上课的时候给孩子们视频讲解诗词,让孩子们去学习和背诵。这样,我们班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古诗文,慢慢的他们自己去找资料,找喜欢的古诗文由我来给大家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趁机建了“班级读书社”微信群,让孩子们在读书社微信群里去聊读书感悟,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这种古诗文学习和交流的形式,孩子们每天有所收获,也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班张靖茗同学拍的古诗文朗诵视频《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色古香,特别有韵味,吸引和影响了班上好多同学。

辛苦并快乐着。虽然线上教学对我来说有很多的难处,但是,也是线上教学,让我逼着自己学会了很多的软件操作,学会了各种课件、视频的制作,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读古诗文,徜徉书海。

看到孩子们每天认真学习,早早坐在电脑旁等待上课,课后交上来的一篇篇认真书写的作业,没有因为耽误学习,并且学有所得,我是有成就感的,内心也深深的感到欣慰;和孩子们视频时,孩子们说:“老师我想你了!”“老师听到你的声音我真高兴!”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这一刻所有的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在这特殊的时期,我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孩子们共同收获着、成长着。

在春天播种下希望的种子,耐心静待来日花开。线上教学是我教学生涯一次特殊的经历,会促使我在教学上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进取……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教师成长 | 邱俊:攀登我的语文南山

邱俊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 回望20年与语文携手走过的日子,我想起李汉荣对精神天空的这份向往和执着。多少个日夜,我也在语文的道路上,努力攀登我的南山,多少次听到成长拔节的弦响,苦和累,快乐和幸福,都在岁月的沉淀中调制成一杯浓郁的咖啡,留下奋斗的芬芳。

笨鸟的起点:从无知到有知

1999年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初中任教。缘于从小对教师的崇拜和向往,我是带着做优秀老师的梦踏上讲台的。就在开学后的第二天,一位女教师的饭后闲谈飘然入耳:“上那样不知名的学校,文凭又低,能教得了初中吗?”这位年长教师的担心让我觉得芒刺在背,如履薄冰,我像做贼一样匆匆逃离了现场,那颗火热的心瞬间掉进了冰窟,我陷入了迷茫和沮丧中。目标很高远,可我却在低头中审视自己的浅薄,发现皮囊下包藏的“小”。不久后的一天,有幸去县城小学聆听张载西教授的报告,“空无一物的袋子是无法站立的”,那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地撞击着我的心坎,给我迷茫困惑的起点阶段竖起了一道路标。培训期间,城关小学几位优秀老师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冲击着我的思想,当时,没有多么高尚的梦想,唯一想到的就是要像他们一样优秀,要证明我的低起点一样也可以跳得高。

回到学校,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痛定思痛之后,列下了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计划的第一条是读书,我必须靠学习来不断吸收和纳取,完成自身的进修,填补空空之腹。从19岁到25岁的六年间, 经历了“深宵灯火漂白了四壁”的苦读,我顺利地从自考专科读到本科,这段自考的经历在学识方面增添了底气。这期间,我订阅了各形各类的教学杂志期刊,分门别类做读书笔记,制作多种多样的文摘卡片(包括教学设计金点子、创意板书设计、精彩导入语、作文范例等),读刊的过程,让我渐渐摸到点语文教学的门径,领略到教学艺术和智慧的魅力,更感受到一种前行的力量。我想,能否让自己的课堂也如此散发光芒?接下来的每一次平常备课于我而言都是路漫漫而上下求索的过程。沉浸之中,其乐无穷。记得教室窗外经常有个坐着小板凳偷听的龚心智校长,他那欣慰赞许的眼神,激活了我的教学热情,“你的素质很好啊,有前途!”第一次汇报课讲的是朱自清的《春》,龚校长又充分地肯定我:“这女子潜力大,一定能成教学能手。”他期待的眼神,语重心长的教导,给我莫大的鼓舞,点燃了我教学中的一盏明灯。

讲座中场与教师交流

蝴蝶的蜕变:从浅知到深知

初为人师,获得学生的喜欢,同事的好评,的认可,心里暗自欢喜,庆幸的是,我没有“膨胀”,而是向着课堂求新、求异、求深进阶。

那是一段充满奇思妙想的时光。我的创新出彩路第一步阶:着眼于板书,追求一点出彩。一课一课创意无限的板书设计让我尝到了教学的甜头。当我渐渐明白语文教学是智慧的教学,需要优化课堂流程,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流淌着生命的灵动这一理念时,备课思路拓宽了,我尝试着放眼整个课堂,着眼于流程,追求一面出彩。十几年前,我的这些创新上法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赢得了一次次的赞誉。并先后获得校级、片区、县级、市级、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我相信,只有不安于平凡极富理想的心灵才能催生得出一个个让人叫好的创意,才能尽情地享受到语文教学的技巧之美。

国培团队送教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年轻的我开始被邀请上公开课,语文课堂像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术师,不断生产出绮丽的画面让我迷醉。后来,当读到赵谦翔、王君、董一菲、黄厚江、余映潮、程少堂等系列《名师讲语文》丛书时,我发现名师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一种深深的愧怍和不安涌上心头,原来技巧之美绝不是语文之美的真正所在!在“创新设计”的赞誉之上,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从教学技巧类的沉迷进入到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思考,去实实在在地触摸语文的本质之美!我的教学成长到了第三个阶段:着眼于语言,追求品味出彩。

可是,究竟怎样能够着眼于语言运用呢?我陷入了高原瓶颈期。困惑驱动着反思,我反复在名师们的课堂实录里寻找答案,宁鸿彬老师《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于漪老师的《春》等众多课例拨开了萦绕在心头的沉沉云雾,也揪出了深藏于肤浅课堂背后的病根:教参是我上课的依赖,以教参为准成为当时教学的圭臬。没有丰厚的阅读积淀,便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不在文本上多钻研,又何来个性化的准确解读?我决定从广泛阅读做起,从每节课做起,努力以厚重的斧头砍斫课堂的冗杂和浮华。

全国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 上示范课

低头看到坚定的脚步,抬头看到清晰的方向。2011年,我成为第一届省级教学能手;2015年,成为省级首批优秀学科带头人。这期间,幸得机会外出学习,聆听语文名家教诲,他们的智慧滋养我的语文人生,令我茅塞顿开: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心中有本、有序、有章、有法,更需要关注学生,目中有人。理念被再次刷新,我的语文教学进入第四个阶段:着眼于学生,追求生成出彩。

一股股破茧而出的进阶之力助推我在大大小小的课堂里历练,从县里到市里,从市里到省里,从省级讲台到全国赛坛。2016至2018年,省教研专家们推荐我参加了全国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关工委教育部组织的课题现场课展评,分别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名师大讲堂担任示范课,这三次面向全国的经历更让我刻骨铭心,一路走来,我已经很难记清经历了多少个伏安苦读的深夜,多少个默默思考的徘徊,一遍遍研读文本,一次次推翻教学设计,一点点反复考量细节,甚至达到苦心孤诣的地步。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晓。但这些经历帮助我形成了自己婉约灵动的教学风格,也收获了对语文教学本质更多的参悟。

全国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读书、实践、思考常常给予我写作的冲动,我一边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一边向课题研究深处漫溯,在主持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的过程中,有近三十篇文章陆续发表于语文教学核心期刊。

蜗牛的奔跑:从少知到多知

攀登语文南山的过程,我的人生也在慢慢改变。2007年,在公开招考中,我以面试笔试分别第一的成绩进入县城一中。置身于这所在当地声望极高的学校整整十年,我的经历,心灵成长经历,都成为宝贵的财富。

工作室团队在平利暑期继续教育承担公开课、讲座

我在择班择师的热潮中相遇家长极不认可的眼神之后,以全心投入的热情智慧带着一班的孩子驶向成功的彼岸,一炮打响。骄人的硕果给学校分班带来很多“麻烦”,家长们想尽千方百计将孩子塞进我的班级。在担任班的十年间,我先后兼任过教研副、德育、副校长,无论岗位怎么改变,我都不愿割舍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之情。从单纯的语文人成长为多角色的管理者,我发现自己已经将语文学习融入到班级、学校的管理之中,融入在了学生的生活中。我用勤奋的笔记录着教学札记、教育心得,这片纯净的天空下,我发现自己依然可以在忙碌中保持一种旺盛丰盈的生命状态。2017年,我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向着更青处》正式出版。

全国课题展评现场课获奖

我对语文的理解,也在悄无声息地从教学走向教育中发生质的改变:语文具有育人的价值,学科老师要通过教学过程育出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品格,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育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并以此焕发出他们生命的活力,生活的激情和探索的精神。这更坚定了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者的信念:以广阔的阅读视野,深度的思维认知,丰富的人文情怀,灵活睿智的教学艺术,全方位的能力素养做学生人生的点灯人。

大雁的梦想:从他知到我知

2018年,经过安康市教育、人社局遴选,我调入了安康市教学研究室,开始了人生另一程修行——努力做能教又能研的新时代教研员。我迈开脚步,去课堂里生长,上示范课、做指导、承担不同专题的培训。为了研究学段衔接问题,我挑战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公开课;为了帮助老师成长,我像带学生一样反复完善设计、修改论文;为了使老师们拥有新的培训收获,我的公开课和讲座的专题从来不重复。大容量的内容挤满了每一个时间的罅隙。紧张、充实、力量也在倍增,但是在受益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获益。

工作室启航活动

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于漪老师的教学也始终追求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求变精神,认为变才能出新。回望二十年语文教学生涯,大师们智慧的光芒照亮着小小的我以刷新的方式一步一步前行,如今,作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建立了以“大雁文化”为核心的团队,本着“向美而行,向新而生”的宗旨,基于读书、研究、分享、示范四大理念,立足于“新语文”的教学主张,进行“梯度教学”方法的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能够激活并带动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热情,培养一批眼界更宽、目光更远、修业更精、脚步更实的合作、分享、共赢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团队。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教育教学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我能够做到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以攀登的姿势,向着高远处行进,明媚自己,感染他人。

关山初度路犹长,初心尤在,梦想终将闪亮。

作者单位: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本文刊登在《陕西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7-8期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 综合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我的教学故事 语文 我的教学故事小学教师语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我的心打一字—我的心打一字是啥字谜是什么 下一篇: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