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三打哈手机版下载

更新:08-2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战天斗地 这片土地不会辜负努力

□河南农村版记者 刘婷婷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站在辞旧迎新的当口,回首刚刚过去的2023年,夏收遇洪涝、秋收遇连阴雨双重困难交织,对河南“三农”工作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战天斗地”—年终岁尾,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厅长孙巍峰用这四个字来总结河南农业这一年。

土地不会辜负努力。数据为证:2023年河南粮食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秋粮增速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产量实现新突破,中原粮仓护牢“中国饭碗”。

与“雨”赛跑 “抢”回来的丰收

把时间拨回到7个多月前,唐河县城郊乡种粮大户乔振群,望着最后一茬小麦被卷入收割机,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雨不等人,日夜奋战,小麦往年一周多才能完成的收割任务,2023年只用三天,就装进了口袋。

1月21日,乔振群回忆当初的震撼场景仍历历在目:降雨来临前的几个夜晚,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打开车头灯,一字排开,在田间来回穿梭,农机手和乡亲们披星戴月抢收、转运麦子,到处是一派繁忙的“龙口夺粮”场面。

到手的产量是争分夺秒抢出来的。

2023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与黄河以南小麦成熟期高度重叠,2000多万亩小麦不同程度受损,形势异常严峻。我省迅速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机日调度机制,实行对口支援,集中收割机械昼夜不停组织抢收,在新一轮降雨前实现了应收尽收。及时制订豫北抢收方案,根据天气变化、成熟时间,集中农机、即熟即收,在新一轮降雨前基本抢收完毕。

夏收期间,全省机收有5天日收获进度超900万亩,最高达1543万亩,创下了历史纪录。

抢收的小麦必须尽快烘干。我省第一时间下达2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充分发挥烘干机械作用,人停机不停、开足马力烘干湿麦。紧急出台受损小麦收购方案,选定826个收储库点,挂牌敞开收购受损小麦,受损小麦收购均价由0.8元/斤左右提高到1.25元/斤,保障了农民收益。

全省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奋力实现了夏粮产量710亿斤,保持高位水平。

“以秋补夏” 秋粮增速创历史新高

夏粮受到影响,拼出总产量1324.9亿斤的答卷从何而来?

“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玉米每亩580公斤、大豆每亩120公斤的历史纪录。”1月21日,新乡市获嘉县艳阳天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方子告诉记者,比照往年,玉米、大豆平均亩产都增加了30多公斤。

单产是产量的“定盘星”。河南把秋粮单产提升作为“以秋补夏”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良种+良法”高产技术,通过科技培训、良种良法配套等综合措施,玉米、水稻、大豆均实现了增产。

实实在在的成绩都在数字里:2023年全省秋粮单产为402.0公斤/亩,比上年增产12.6公斤/亩,增长3.2%,比全国秋粮平均单产多5.7公斤/亩,高出1.4%。

同时,针对“三秋”期间降雨偏多的形势,我省坚持早谋划、早研判、早部署,组织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00万台以上,改装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械4000台,组建672家农机应急服务队,提早做好农机准备,随时准备开展应急抢收。

2023年河南秋粮实现了适时收获、产量增加、质量稳定,产量614.8亿斤,比上年增产19.6亿斤,增长了3.3个百分点。秋粮产量增速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创下历史新高。

“家底”厚实 农业基本盘越来越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近年来,河南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6177.9万亩,比上年增加10.4万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8531.1万亩,比上年增加5.5万亩,增长0.1%;秋粮播种面积为7646.8万亩,比上年增加4.9万亩,增长0.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想要实现丰收,重点在于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保土保肥保水能力强,旱涝保收,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 20%。”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幸福介绍,至2023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占全省1.1298亿亩耕地总面积的76%,约占全国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1/12,建成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50多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多亩。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我省已连续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领先、4次获得激励表彰。

非常之年,非常之举。2023年河南粮食生产不惧风浪,用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扛起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担当,用埋头苦干的奋发实绩兑现了农业大省“排头兵”的庄严承诺。

编辑:魏静敏

青海杂多特重度雪灾见闻:海拔5000米“战天斗地”

中新网青海杂多2月25日电 题:青海杂多特重度雪灾见闻:海拔5000米“战天斗地”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雪灾发生后,莫云乡的民兵、扎青乡基层党员、查旦乡管护员等,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杂多县委才旦周说,“夜里气温零下二三十度,在海拔四千七八的山顶垭口,甚至海拔五千米的地方,一米一米、一尺一尺,他们用铁锹往前挖。他们的精神鼓舞人心!”

图为机械清雪。张添福 摄

2018年年末,青海省南部牧区多次降雪,该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等地积雪严重。因海拔高,气温低,积雪厚等原因,“澜沧江源第一县”杂多县已由重度雪灾发展为特重度雪灾。

日前,中新网记者实地探访特重度雪灾区。

“天边的莫云”:海拔5000米抢通生命通道

杂多县莫云乡,距县府驻地一百多公里,局地海拔5000米,被人们称为“天边的莫云”。

“以前,我们从县上走,四个小时就能到乡上,”莫云乡武装部部长索南旦增说,“而这次雪灾,我们开着装载机,和牧民们连夜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到达乡上,救灾力量分头向四个村进发。“我们收到消息,格云村牧民皮卡车被困,还有11名小孩,我们马上派车去40公里外接他们,”索南旦增说,“要是接不回来,可能就会很危险。”

“第二天开始,我们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打通到格云村的道路,”索南旦增说,“这几天,被救的小孩和大人吃住在乡,路通了,我们才送他们回家。”

而通往莫云乡的一条救灾物资通道的垭口被大雪淹没,“我们组织党员、民兵和牧民,花了三天时间,才抢通,那里海拔5000米。

图为人力清雪。张添福 摄

建筑专业的人武部部长:手绘“作战图”

“今年一月,我休假还没结束,就接到指令,被召回到乡上,”杂多县扎青乡武装部部长索南多加说,短短十几天,“我就认不出这个地方了,山矮了,沟起来了。”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公路畅通,先用机械清雪,机械到不了,就组织人力。”索南多加说,“今天清完,明天可能又会被雪淹。我们反复清雪,一条沟,可能被清了七八次。”

为了抗灾,大学读建筑专业的索南多加还手绘“作战图”。“扎青乡地青村是‘七兄弟沟’,我画了个地图,标注每条沟和牧民家的位置,然后按部就班,清雪,送食物和燃料。”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战天斗地;三打哈手机版下载】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