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社会”,这是真的吗?有几个重要证据
东周,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定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我们一般认为,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划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就是说,我们是把西周及西周以前的朝代定义为奴隶社会,而认为秦汉之后直到满清属于封建社会,再后来的社会性质那么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后一点,我们从来都不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曾创造出了最灿烂辉煌的封建文明。但是,关于前一点,就众说纷纭了,“在中国不存在所谓奴隶社会”,甚至,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其中,以黄现璠教授为代表的“无奴学派”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才叫奴隶社会。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类社会中,主要由奴隶来参与生产劳动并创造财富,那么,这样的社会就被称为奴隶社会。奴隶主拥有奴隶,奴隶只需劳作,而不计报酬,更无人身自由。
那么,为什么说我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社会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在西方,奴隶与奴隶主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并且,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如果,你伤害甚至杀死了别人的奴隶,你只需要赔钱即可,也就是说,以损害他人财物罪论处。
然而,中国的奴隶的确与主人也有着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却拥有着独立的人格。虽然,与他们的主人不能平起平坐,甚至,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如果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侵犯,那么,侵犯者也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还有就是,中国奴隶的成分十分复杂,他们的成因和种类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整体趋势,那就是从夏商周起,到满清为止,奴隶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不断地被弱化。直到成立,才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度。
在先秦和秦时代,由于社会动荡,连年战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战败的俘虏就成为了战胜方的奴隶。到了汉朝,奴隶的主要来源就变成了兼并土地之后所产生的贫苦农民。东汉也是支离破碎的乱世,为了躲避战乱,大批贫苦农民投靠富裕的庄园主,成为了他们的奴隶。
其实,在汉唐时期,贵贱是法定的,若是贱民殴打贵民致伤,那么,贱民很可能会被就地正法。可是,如果贵民了贱民,贱民有罪则罢,若贱民无辜,贵民则会被流放,但他却也可以选择破财免灾。
至于宋代,贵贱就不是法定的了,而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等级。比如:娼妓,哪怕曾是女子,只要入了那花街柳巷,就算是归了贱籍。但是,娼妓并不是奴隶,也就是说,娼妓和奴隶一样,都是贱籍。
从此,奴隶不再是贱籍的代名词,而是贱籍的一种。而雇佣关系中的雇工与雇主则无分贵贱。虽然,私人奴隶依然存在,但是,却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元代蒙古人入关,又开始盛行官奴。直到后来,雍正帝做天下之主的时候,才正式废除了奴隶制。
不过,不论是哪朝哪代,总有一种奴隶形式始终存在着——那就是官奴。所谓官奴,便是没入官府的奴隶,官妓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战败的一方通常会被战胜的一方奴役,让俘虏们做官奴。若是一人犯罪,通常会祸及亲属,这些亲属除了被流放,大多则被充为官奴。 并且,官奴也是贱籍,没有身份。
其次,中国从未有过奴隶大量创造财富的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也决定,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早期的商业,都更倾向于自给自足。大多数平民无需沦为奴隶,同时,也无力豢养许多的奴隶。他们自己下地干活,自己创造财富,根本无需假手于人。所以,奴隶在中国历史上从未被大量使用于经济领域,奴隶社会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没有奴隶制,不代表别的民族也没有。就拿西藏来说,他们坚持的奴隶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在被废除。千百年以来,西藏实行着如同西方的奴隶制,他们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能随意离开属地。且奴隶真正成为奴隶主的私人物品,无偿劳动,没有任何的人格可言。
在西藏,农奴和奴隶占有西口的95%,所以,中国的西藏才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
也有学者说:中国在三代时期曾施行过小规模的奴隶制度,但是,始终没有达到西方文明的规模。在古希腊的城邦里奴隶人口普遍超逾自由人口,并且,有记载其奴隶人口占古罗马意大利半岛总人口的四成以上。然而,我国的三代社会的主体分别是“众人”和“庶人”,尽管社会地位低下,但是,他们还是有家有户的平民,而不是奴隶制下的无偿掠夺。
其中,真正的奴隶也只是比例占少数的罪人和战俘,他们并没有取代庶体成为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劳动力,而更多的是用于“人祭”。
可以说,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不该被压迫,更该被尊重。由此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确实不存在,但是,贵贱之分桎梏了太多人,太多事。
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于当世,每个生命都有主见地平等着。
参考资料:
『《中国的奴隶社会》、《中国的“无奴学派”》、《殷代非奴隶社会一证》』
东晋宰相何充的战术:盯死上家,喂牌下家,不料下家胡了大胡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手挥五弦魏晋以来祖尚虚浮,这种风气到东晋更是愈演愈烈,名士们占据官位却热衷于清淡,不屑处理公务。在这样的氛围中,何充算是一个异类,他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能舍清谈而取公务,与主流格格不入。
王濛、刘惔,还有僧人竺法深,曾经上门约何充清谈。这三人都是当时清谈界有名头的大腕,联袂相邀委实非同小可。何充却忙着埋头处理公文,顾不上陪客。三人受到冷遇,感到非常不满,王濛出言嘲讽何充,竟然拘泥于俗务不应对清淡雅事,颇有责怪何充不识好歹的意思。何充气场很足,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说我要不干这些俗事,你们吃什么?王刘诸人纵然是辩论高手,却被这句话怼得没一点脾气。
就是这个何充,曾在东晋政坛显赫一时,官至宰辅高位。虽然权势与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这样掌控朝政大权的地位无法相比,但在东晋历史上却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何充的政绩来看,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亮点。风评甚至还有点负面,认为何充毫无修正改革的作为,只不过是为人刚强果敢有度量而已。而崇尚佛教,大建庙宇,浪费巨资施舍僧人,更是遭人非议。然而何充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和庾氏家族作对,从庾亮去世开始,一直到庾家最后一位重要人物庾翼去世,真可谓是不死不休。这大概就是朝廷重用何充的目的,避免庾氏一家独大。刚刚吃过琅琊王氏坐大后王敦造反的亏,不想再来一次了。
为了终结庾家的权势,何充力挺桓温上位取而代之,却没想到后来的桓温更甚于庾氏。如果这是一场麻将牌局,那就是何充为了限制手气极旺的上家,坚持给下家喂牌,结果下家做成了超级大胡。
(一)与庾氏斗:不要误会,就是针对你
在成帝死后选择继承人一事上,何充就和庾氏唱起了反调。当时庾亮已死,庾冰、庾翼兄弟代表庾家继续掌权,二人作为成帝的舅舅,为了保持对局势的把控,选择以成帝的弟弟继位,还是自家外甥,理由是国家外有强敌,新皇帝年纪太小可不行。何充则坚持要求还是父子相传,不能坏了惯例,但终究拗不过庾家兄弟。其实庾氏的出发动机虽然为私,但在当时的形势下,选择年长一点的皇帝确实更加合理。虽说可能会让庾家更为强势,但权衡利弊,终究是国家安全更为重要。这样看来,何充的主意就有点对人不对事了。
成帝的弟弟继位,就是康帝,不久何充就被任命为骠骑,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出镇京口。何充这次外任非常微妙,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避免与庾氏相争,其实恰恰相反,正是针锋相对。当时庾翼稳居上游,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军事,何充外任后,就在下游形成了能制约庾翼的力量,形成了上下游的平衡,防止庾家独大威胁朝廷。一年以后,庾翼以北伐为名,不顾朝廷的反对移镇襄阳。朝中的庾冰跟着要求都督荆、江、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接替庾翼出镇武昌,作为庾翼的后援。
二庾同居上游,改变了上下游的平衡态势。何充闻讯马上入朝上言,以庾冰是帝舅,辅政身份重要为由,强烈反对庾冰外出,不过没有成功。朝廷旋即安排何充转任督扬、豫以及徐州之琅邪诸军事,领扬州刺史,仍旧以录尚书事的身份辅政,在掌控下游力量的同时居朝坐镇,这应该是朝廷在无力阻止庾冰外出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应对手段。两次任命都如此有针对性,应该不是巧合那么简单,只能说是有意为之。
庾翼大举征发江、荆二州的编户奴,用来补充兵员,闹得怨声载道。何充便准备在扬州效仿庾翼的行动,对外声称是要分担朝野对庾翼的指责。这个说明实在过于荒谬,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有人这样帮人的吗?为了避免别人干了坏事成为众矢之的,自己也跟着干,体现大家都一样坏?唯一的解释就是庾翼在扩充兵力,何充被迫也必须照跟,不能被对方拉大了差距。这事最后没干成,因为三吴地区之前已经被征发过了,倒不是何充不想干。
康帝病危时,又面临接班人的选择。庾氏兄弟属意康帝叔叔辈的会稽王司马昱。何充这次吸取教训,提前在康帝那里做了工作,建议由皇太子继位,也得到了康帝的认可。康帝死后,何充马上凭着遗旨立太子继位,就是穆帝。何充动作太快,将生米迅速煮成熟饭,庾氏兄弟无可奈何,对何充极为恼怒。何庾之间一直在暗斗,到现在终于摆到明处了。
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死,死前还安排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任,由庾家继续掌控上流。还是何充出头,坚决了这一计划,在东晋政坛担任主演多年的颍川庾氏,终于谢幕下场。
(二)怼人不倦:自带技能,善于把天聊死
何充的家族庐江何氏虽说也是士族,却算不上高门,在老牌大族眼里也就一般而已。家族已然没落的阮裕就曾说道,次道(何充的字)这个人没什么不好,唯一的遗憾就是出身布衣,言语中颇有点酸溜溜的。
何充能够在政坛崛起,应该得益于王导的提携。何家和琅琊王氏有姻亲关系,何充的姨父就是东晋元老王导,因此年少时就有机会亲近这位大佬人物,并得到了极高的品评,于名望不断上升。后来又娶了庾亮的妹妹,成了晋明帝的连襟,仕途一路顺畅。王导死后,何充与庾亮之弟庾冰一同录尚书事。晋成帝死时,何充也是顾命大臣之一。这些职位虽然不能独掌权柄,话语权却也不可小视。
何充仕途初期,曾经得到王导、庾亮这两位大佬的大力推荐。最后竟然成了庾家权势的终结者,王导倒是本有此意,庾亮只怕就始料不及了。
从门第和才干来看,何充似乎都没有办法和庾家抗衡。为什么选择何充来充当这个角色?大概是因为何充不仅相对务实,更重要的是敢说敢做,心里只要有话就不吐不快,谁的面子都不给,有那么一股子斗争精神。同时期的他人,或谨慎、或圆滑、或疏懒,都没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何充最初出仕,是在大王敦的幕府。王敦的老兄王含正在何充老家庐江任太守,为官贪污名声很不好。王敦曾当大家面洗白王含,睁着眼说瞎话称其官声不错,庐江人都给予好评。大家都不做声,何充却说我就是庐江人,听到的可不是这样。其时王敦大权在握,这样当面打脸,大家都为何充捏了一把汗,何充却若无其事。
作为康帝的辅政大臣,庾冰和何充曾经一起侍坐。交谈中康帝恭维道,我能够继位,全靠你们两位。这话庾冰倒是受之无愧,何充却是反对派。闻听此话,何充当即就澄清,说全是庾冰的功劳,要是按我的提议,可没有您什么事。康帝言不由衷地扩大感谢范围,大概也是想拉近与下属的距离,其实本也无伤大雅。何充就算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一褒奖,委婉地说明一下也没问题。结果他倒好,直接顶了回去,言语中还很有指责皇帝乱讲话讨好臣下的意思,让康帝热脸贴了冷屁股,一时间极为尴尬。
当时如果有微信群,何充一定是把天聊死的那个人。
对权臣、皇帝都是这样,那怼一下王濛、刘惔、竺法深这样身份的人,根本就不算事了。几个名士而已,不值一提。
(三)力挺桓温:猜到了开头,猜不到这个结局
何充全力对抗庾家,却是顾前不顾后。为了庾翼安排其子庾爰之接任其职位的计划,何充强烈推荐由桓温替代。力挺上位的桓温,后来势力急速上升,对朝廷的威胁更在庾家之上。
朝议认为庾家在荆州经营多年,为了保持稳定,还是由庾爰之接任比较好。何充表示反对,荆州是国家门户,北方强大的后赵虎视眈眈,西边蜀地的成汉也是威胁,坐镇驻守的主将必须选对人,否则就危险了。庾爰之一个白面少年,担不起这个重任。放眼国内,只有桓温才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大家又担心庾爰之不肯退让,到时候敌人没来攻打,自己内部先掐了起来。何充却认为这完全不是事,庾爰之肯定被桓温随意拿捏,绝对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换而言之,你桓温要是连庾爰之都拿不下,还有什么资格坐这个位置?
桓温也是争气,在何充力排众议之下走马上任,庾爰之果然不敢和桓温相抗,乖乖让出位子和地盘,权力交接极为平稳,没出半点乱子。
桓温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大胆出兵,孤军深入蜀地灭了成汉,立下不世之功,威望急剧上升。在北方强敌后赵发生内乱崩溃之后,趁势不断北伐积累本钱,最后终于成为能够掌控朝政的权臣,差点就实现了逼司马家禅让的目标。何充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这个结局。
丹杨尹刘惔倒是早早就认为桓温有野心,必须加以防范。这话不好公然说出来,只好私下建议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不要让桓温入主荆州这样的形胜之地,而且还要时刻进行压制。司马昱不同意,刘惔有劝司马昱亲自出任荆州,自己当司马昱的司马帮忙参谋,司马昱还是不肯。
刘惔能看出来,你何充为什么就看不出来?要是就此认为何充没眼光,却也不太公允。强敌在前,弃用有能耐的人物而选择平庸之辈,实在是拿国家命运开玩笑。没闹出什么后果还则罢了,要是抵挡不住外敌的入侵,一定会被认为是猜忌贤能而骂上史书。所以作为在朝廷话语权比较大的几位人物,别说何充,就算是司马昱得到了刘惔的提醒,却也不敢做出轻率之举。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起用桓温没毛病。
办完这件大事后,没多久何充就去世了。寿命只有55岁,却恰好比庾廙晚死了几个月,感觉好像是专为克制庾家而生。如果稍微短寿一点,死在庾廙之前,不知东晋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户奴-户奴是什么意思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