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之情的意思—手足之情解释

更新:08-2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这种欲望丝毫也不痛苦 如同手足之情一般

《追忆似水年华》卷二摘录

〈在花季少女倩影下〉

第72~75章 地方的名称

作者/普鲁斯特

关键词:爱情 艺术 智慧 愉悦 意志 欲望 思想

1474

爱情变得十分巨大

我们却并未想到

这真实的女子在其中所占的位置是多么渺小

1475

在我们最终抓住猎物之时

我们的爱情仿佛突然消失

而对这猎物的价值

我们并没有好好考虑过

1476

在爱情中

我们所添加的东西

即使只从数量上看占有绝对优势

压倒我们从所爱之人那里看到的东西

1477

我们期望的一件大事

决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生

原因是缺乏我们原以为可以指望的有利条件

1478

艺术天才所起的作用

如同极高的温度能将原子的组合分开

并把这些原子按照另一种类型并根据完全相反的次序组合起来

1479

从某一年龄开始

一位伟大研究者的目光

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必要的成分

以组成他唯一感兴趣的那种关系

1480

在这幅肖像画上

表明时间的不仅是这女子的穿着

而且还有艺术家绘画的方法

1481

他没有料到他会使我心里感到极其失望

但他抬起眼睛之时

在我脸上看出了这种失望

1482

他只有经历种种可笑或可恶的化身之后

才能确定他已在可能的范围内成为智者

而这最后的化身之前必定会有以前的种种化身

1483

智慧并非唾手可得

而必须在走过一段路后自己去发现

这段路无人能代替我们去走

我们也不能不走

1484

我对她们的欲望

我现在可以让其歇息

将其存储

置于其他许多欲望旁边

1485

有时 在这种愉悦进入我们心中之后

要过许多小时的时间

我们自己才能沉浸在愉悦之中

1486

有时我们十分疲倦

觉得我们虚弱的思想不会再有足够的力量来记住这些往事和印象

而我们脆弱的自我却是这些往事和印象的唯一栖身之地和唯一实现方式

1487

他听了极其高兴

无法克制自己的喜悦

如同无法控制一种在意志不加干涉的情况下出现的身体状况

1488

我试图在我从未想到过的地方找到美

就是在最常用的事物中间在“静物”的内部生活之中

1489

自从这种愉悦变成囊中之物

我的智力就认为

它的价值微不足道

1490

在我心里

意志一刻也不同意这种幻觉

这意志是我们连续不断地出现的个性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仆人

1491

意志始终不变

而智力和感觉则不断变化

但由于意志默不作声

所以仿佛并不存在

1492

在介绍时

我们徒劳无益地感到自己突然得到赏赐

拿到一张能在将来快的“奖券”

1493

陌生女子即将对我们说的几句话

就像用五分钟的时间就能在我们面前塑造一胸像的蜡像雕塑家那样灵活

将使这形状变得确切

并使其具有某种确定的特点

这种特点将排除我们的欲望和想象在前一天作出的所有假设

1494

这种了解是用减法来进行

想象和欲望的每一部分都被一种价值无限小的概念所替代

这概念中又增加了生活领域里某种东西的一种等价物

1495

一个人在脸的近景中显出的优点和缺点

在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接近这张脸时

会以完全不同的形式排列出来

1496

这种欲望虽然愉快

丝毫也不痛苦

如同手足之情一般

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种危险

1497

奥克塔夫的前额像在冥思苦想

但脑子里总是空无一物

如同过度疲劳的玄学家

1498

试图跟阿尔贝蒂娜交朋友

在我看来即使不像在做不可能的事

也像在跟未知事物进行接触

如同驯马一样困难

像养蜂或种蔷薇一样轻松

1499

人的思想会受到影响

如同植物、细胞和化学元素

而思想被置于一个环境就会被其改变

这环境就是一些情况 就是一种新的范围

1500

我当时犹豫不决

如同学生在把希腊文译成法文时遇到了困难

2022/2/17

康震讲苏轼(7)天伦之乐

画外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风流才子总要配多情佳人,那么,苏大才子将会与家人唱出怎样的欢歌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带您走进苏轼,解读苏轼家庭生活之《天伦之乐》。

在前面的系列讲座中,康震老师带领我们走近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跟随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带给我们的积极与无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分专题来探讨苏轼人生的各个侧面。苏轼做为中国古代一流的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家庭生活历来备受人们关注,那么,苏轼究竟拥有怎样的家庭生活?流传千古的悼亡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究竟为谁而做?这期间,又寄托着苏轼怎样的哀思与惆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带您走进苏轼的家庭生活,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第七集“天伦之乐”,敬请关注。

康震: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乡,都是眉山人,她比苏轼呢小三岁,结婚的时候苏轼岁,她十五岁。她给苏轼生的儿子叫苏迈,是苏轼的长子。根据苏轼给王弗所做的 《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记载,苏轼对王弗的评价很高,主要有两点:第一说她夫人“敏而静”。就是非常的聪敏,同时呢又不事张扬。第二是什么呢?叫“有识”,有见识。为什么有这两个评价呢?在这篇墓志铭里面,苏轼展开了一个漫长的回忆。刚结婚的时候,苏轼其实啊不大看得起他这个妻子,觉得他这个妻子没什么文化,十五岁嘛,还是个小女孩,就在家里做做家务,伺侯伺侯公婆,足矣。后来这种看法有转变,为什么呢?有时候苏轼在读书的时候,在温习功课的时候,她这个夫人在旁边,静静地做针线活儿,也不吭声。苏轼虽然聪明,可是有时候背书背着背着也有卡壳儿的时候啊,哎,有那么几次一卡壳想不起来了,她这个夫人在旁边悄没声儿地给他提个词儿,悄没声儿地提个词儿,提完词儿之后,就接着做她的针线活儿。哎?这苏轼觉得很奇怪,她给我提词儿?指着满屋子的书,挑了几本书就问她。没发现这个夫人,全都能回答上来,呃唷,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娶了一个特别有文化,特别有知识,特别聪明,特别有智慧,但是又不吭声的这么一个好妻子。这是苏轼对他的夫人呢,在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不是个笨丫头,是一个聪明女孩,可是问题在哪儿呢?苏轼自以为现在对夫人有了新的认识,他错了,他夫人对他的认识比他对他夫人的认识要深刻得多。王弗对她这位少年天才的丈夫早就心中有数了。他有文化,他有知识,天下的才子。可是有一样,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不会待人处世。他夫人就发现这个人啊,能分得清什么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分不清什么是好人和坏人。他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哎,王弗呢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这个苏轼跟这客人怎么说话。有一天哪,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这种人你跟他浪废什么时间啊,你看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从来没有标准,说话总是模棱两可, 你想怎么说,你有什么意见,他就迎合你。象这样的人,你不要跟他交往,不要跟他说话。苏轼说是是是,但是可能是有点不以为然,心中说,官是我做,又不是你做,对不对?有一次,来了一位,这位是个见面熟,一见苏轼之后简直就跟老朋友,显得特别地亲密,什么话好听就给苏轼说。走了以后啊,王弗就出来说,这样的人就不能跟他交朋友,属于什么呢?来得也快去得也快。那么夫人的话到底应验不应验呢?在给夫人写的墓志铭里面,苏轼非常惭愧地回忆道:每次夫人都说对了,他不能不服这夫人的判断力比他要准确。所以你说这有时候这事很奇怪,你说苏轼,是当代的大才子,一流的文人,很关心天下的大事。她的夫人有文化,但是比不上他,只关心身边的小事。问题在什么地方呢?生活当中没那么多大事,基本上是由小事组成的。所以苏轼基本上在这类问题上都得听他夫人的。夫人经常告诉他说:现在你的父亲不在你的身边,可没人成天提醒你,你自己做事情一定得慎重。所以苏轼的这个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一特别聪敏,特别有智慧,特别精明的一个女性。

画外音:王弗嫁给了少年天才的苏轼,在多年的生活中,王弗曾经陪伴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感受金榜题名的风光,他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不仅仅是一对少年夫妻,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伴侣。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由于身体抱病,王弗不幸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于京城开封,年仅二十六岁。王弗的早逝,带给了苏轼巨大的伤痛。那么,才华盖世的苏轼将会唱出怎样哀怨缠绵的挽歌,来悼念这位亡妻呢?

康震:他夫人去世了以后,苏轼的父亲跟他说,说你这个夫人跟你是同患难的,将来一定要把她和你的母亲埋葬在一起。苏轼在过了十年以后啊,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历尽了宦海的风波,有一天晚上他作梦,梦见了他的这第一位妻子王弗,非常地感伤,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这词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应该说十年的阴阳隔绝,都没有能够断绝苏轼对他这第一位妻子的深情厚谊,为什么呢?你看他在这词里面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人远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无法跟她相见,多么地凄凉。而他自己现在要找一个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现在心中的苦闷讲给她听,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风的后面,听到他和客人的谈话出来劝他两句,没有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见面,他已经变了样子了,再也不是十年前那个翩翩少年,而是一个尘满面、鬓如霜的中年人。这些年的宦海的风波,这些年在仕途上的种种的不顺利和坎坷,都一次又一次地让他想起、他的妻子是多么地宝贵。所以在晚上他做梦的时候,梦到了他妻子永远地留在他脑海当中的,就是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妙龄的妻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见了面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不停地哭、不停地哭,为什么呀?千言万语都说不出来,这些年互相之间的彼此的思念。这个伟大的词人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描写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的时候,却往往能够使用异乎于常人的艺术的手段,使得阴阳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却从而更加容易拨动我们内心那个非常脆弱的心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当明月再一次地照到那一片松林的时候,照到了你的坟茔之上的时候,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流下了眼泪。所以苏轼他可以写“大江东去”这样超迈的作品,同时他对于那种非常微小的、非常细微的男女之间的恋情,男女之间的相思的这种感情,也写得非常地动人。所以总的来说这第一位夫人王弗,在苏轼的心中是什么呢,是聪明的、是智慧的,而且给他留下了长久的、多情的回忆。

画外音:原配夫人王弗的早逝带给了苏轼巨大的哀恸,那么,在以后的岁月中,谁将为苏轼续写生命的乐章,成为续弦夫人?她和王弗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苏轼对待她,又有怎样的情感呢?

康震:他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要小十一岁,二十一岁那年嫁给了苏轼,也就是说苏轼在三十二岁那年娶了这个王闰之。他给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迨,一个叫苏过。王闰之跟他这堂姐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她没有堂姐那么聪敏、那么智慧、那么精明,但她非常地温柔体贴。她去世的时候也只有四十六岁,苏轼在给她写的这个墓志铭里边,对她有两个评价,第一个是“ 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这评价很高。她做母亲做得最好。对她堂姐留下来的这个长子苏迈,她看待他就好象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三个孩子的爱完全是平等的,一样地深厚。这是第一。第二说什么呢?说“得失如一,随遇而安”啊,王闰之跟王弗不一样,因为王弗去世得很早,当时正是苏轼还没有完全在仕途里边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王闰之不一样,她跟随了苏轼二十六年的时间,经历了什么呢?经历了苏轼在朝廷里边做官,后来怎么样呢?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回到朝廷做官,经历这么好几个阶段,起起伏伏,那么她跟着苏轼的时候毫无怨言,而受苦的时候她没有怨言。但当苏轼回到朝廷发达的时候,她也没有那种耀武扬威,始终保持一颗很平常的心态。苏轼在这一点上对她评价很高,而且她对于维持苏轼这个和谐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王闰之肯定没有她姐姐那么聪明,这是可以肯定的啊,比如说吧,我们知道苏轼在湖州的时候,不是被那个朝廷的官员抓走了吗? 后来苏轼给他的朋友文彦博写的信里面说,说了什么呢?说他被抓走了以后啊,王夫人非常愤怒,把苏轼写的那些书稿啊、诗稿都拿出来说,写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几乎把我们全部都吓死。“嚓”打火机一点,火柴一点,就全烧了,所以等到后来苏轼回来之后,一查发现“十亡其八九矣”,烧掉很大的一部分。但你也不能怪她呀,就是什么呢?她这个王闰之啊,她是一个非常温柔的非常体贴的很多情的这么一个夫人。但她受不起这种风浪的惊吓。他的夫人(王闰之)去世的时候,苏轼非常难过。因为这个王闰之啊,陪伴他的时间特别长。他在这个祭文里面写道“ 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 。”说你去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站在门边迎候我回家了,再也没有人去照顾我们的田园了,呜乎哀哉我非常地难过呀,为了你,我流干了我所有的眼泪。对于王闰之,苏轼也是无比地留恋,表达出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画外音:王弗、王闰之姐妹俩,先后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岁月,王弗的聪敏智慧,帮助苏轼走向成熟;王闰之的细心照顾带给了苏轼最温暖的体贴。但是,在苏轼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位值得书写的女子,她的出现,完满了苏轼风流才子和多情美人的传说。她的存在,丰富了苏轼洒脱不羁的人生。那么,她究竟呢?

康震:在苏轼的情感生活里,还有一个人也很重要。就是他的侍妾朝云。这朝云哪他要比苏轼小二十五岁,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那时候朝云才十二岁,收进来的一个小妾 。她跟苏轼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关于朝云哪,民间的传说很多了,应该说苏轼关于朝云,所留下来的文字,是最多的,纪念朝云的文字,也是最多的。他给朝云有两个评价,两句话,一个叫“敏而好义”,一个叫“忠敬如一”。敏而好义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朝云不但很聪颖,而且具有丈夫一样的义气。忠敬如一,是对我,对我这个家,始终保持一颗忠心,换句话说,她做为一个侍妾,她所应该给(这个)家庭承担的责任,远远其实不应该是那两位妻子所承担的那么重,但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来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北宋的时候,士大夫啊他可以招很多这样的歌妓和侍妾,她们并没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要为这个家庭付出什么。那么原来可能有一些召进来的这个歌妓啊,她们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有客人来了之后跳舞啊,或者给他们敬酒啊,但是如果这个家庭败落了,很多这样的侍妾都离开了家庭。但是朝云没有。朝云曾经给苏轼还生过一个孩子,叫苏遁。但是呢很快夭折了,这件事情对朝云的打击非常大,但是她也没有离开苏轼的家,包括苏轼被贬到惠州,过着非常窘困、非常艰难的生活的时候,朝云都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边。那么我们说,朝云跟前边两位夫人,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朝云应该说,在苏轼看来,更多的象是他的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天下午啊,这个苏轼在院子里散步,当时正是暮春时节,阳光普照,很舒服,家里边的人都忙忙碌碌地,苏轼在院子里转,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拍了拍就问,你们说,我这里边都装的是什么呀?旁边有一个奴婢就说,您这里边装的都是锦绣文章。苏轼一听,太俗了吧。本身就是一肚子锦绣文章,还用得着你说吗?是吧,不对,另外一个奴婢说,那都是满腹的经纶哪,治理国家的满腹的经纶。苏轼一想这也用不着你说啊,这个也不对。最后只有朝云说,您这一肚子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哈哈大笑,确实是红粉知己。所以朝云对于苏轼,在人生上、在信仰上,包括在上的坎坷,都更多了一份理解。

这种理解跟一般的家庭主妇在生活上的照顾和体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说,在惠州的时候,朝云给予苏轼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家安顿下来以后,她陪着苏轼参禅悟道、谈诗论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苏轼这样的大文人当然需要生活上的照顾,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精神上的知己,这是朝云能够给予他的。苏轼写过一首词叫《蝶恋花》,应该说这首词跟朝云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很多的史料笔记里边,人们往往喜欢把这首词跟朝云联系起来。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很典型的婉约词,写的是男女之间的那样一种很模糊的很敏感的很细腻的情感。那么据说,苏轼写了这首词之后,要请朝云给我们唱一唱吧,朝云还没开始唱呢,泪满衣襟啊,苏轼很奇怪,说,我就让你唱一首词,你至于吗,就哭成这个样子。朝云讲了一番道理,什么道理呢?说:“奴所不能歌者,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二句,”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观念。你想想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眼见得柳枝上的柳絮,柳枝上的柳叶,一年一年的来,一年一年的少,作者又写,天涯何处无芳草,可你翻过来想呢,那就是说,今天你是芳草,明天你就不是芳草,既然何处都有芳草,那么这一刻的芳草,也许就不是那么珍贵了。所以这里边透露出一种什么呢,对生命的深刻的一种无常的感觉,正是这种无常的感觉,触动了朝云的心思,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和苏轼都将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因此她不愿意唱,她觉得唱这个东西好象是唱自己的哀歌一样,没过多久朝云就去世了。所以这首词,就好象是写给朝云的一个谶词一样。朝云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后,苏轼在写给她的祭文里边,没有一句话表现出来男女之间那样一种非常柔情的、非常思念的儿女情长的话,一句都没有,他的那个祭文写得更像是给一个同道者,给一个知己,给一个朋友的一个祭文,这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朝云在苏轼心目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位置和独特的位置。

画外音:侍妾朝云让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浪漫与多情,她虽然身分卑微,却能够带给苏轼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悦,苏轼也因为朝云的存在而为旁人所艳羡。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子,各个不同却又个个精彩,正因为她们对苏轼的爱,苏轼才得以成为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苏东坡。

在前面几集中,康震副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杰出的眉山苏轼三父子,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成功,来源于从小受到父亲苏洵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杰出代表的苏轼,追求儒家齐家、、平天下的至高境界,那么在“、平天下”的道路上并不顺利的苏轼,将怎样“齐家”呢,他的儿子是否也象他那样才华盖世、满腹经纶呢。

康震:苏轼这一生啊,前后一共有过两位正妻,一位侍妾,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苏遁夭折了。那么他的这个三个儿子,老大叫苏迈,老二叫苏迨,老三叫苏过。老大是在苏轼二十四岁那年出生的,苏迨是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出生的,苏过是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出生的。苏轼对待这三个儿子在教育方面啊,有个总的原则,这个总的原则是基于自己自身的教训而提出来的。他有一首诗怎么说呢?他说啊: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

这什么意思啊?人家养了孩子,都说孩子多聪明啊,越聪明越好,但是我不,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聪明,我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希望我的孩子呀,笨笨的、慢慢的,不要显示出聪明来,就这么无病无灾地长大成人最好。所以苏轼呢他对孩子是这样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前面曾经讲过,他被贬惠州、被贬到儋州的时候,他都不希望连累孩子,他自己这一辈子,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苦难,他再也不愿意让这种苦难让自己的儿子来分担,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所以)这个就体现出什么呢?就是一个天才的人物,由于自己的这样一种在时代的天才的文学的文化上的才华而遭受的各种的厄运,反映到他儿子的教育上,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分聪明,这真是时代和历史跟苏轼开的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先来看他的长子苏迈有些什么特点。这苏迈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什么这么说呢?苏轼在湖州被抓的时候,只有苏迈被允许陪伴他到开封。后来苏轼被抓到开封监狱里边,又是苏迈天天给他送饭,后来,被贬黄州之后,又是苏迈首先单独陪伴他的父亲先到黄州把家安顿好。等到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又是苏迈到后来率领家里二十多口人赶赴惠州与苏轼汇合。所以他这个老大呀,是家里边的一个顶梁柱。苏轼对他这个老大有个评价,四个字,叫:天资朴鲁。他很淳朴,很治实,不是那么聪明,但是都干的是实事。所以老大苏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非常地质朴,整体上他是家庭的总管,为人不事张扬,这是他性格的特点,也是苏轼对他的期望。这个老二叫苏迨,苏迨从小发育有点慢,到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跑,所以苏轼就很着急,请了个和尚叫辩才,专门为他落发摩顶,据苏轼讲一落发摩顶这孩子立刻跑得跟别的孩子一样快了,这个孩子从小发育比较慢。后来他娶了谁呢,苏迨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子,两家是世交。

画外音:长子苏迈和次子苏迨并没有继承父亲苏轼的满腹才情,让我们不禁有些失望。究竟是孩子本身的资质愚鲁,还是苏轼仕途上的坎坷,耽误了孩子的培养呢?在三个儿子苏迈、苏迨和苏过中,苏轼最喜欢谁呢?

康震:苏轼最喜欢的呢?是老三,就是这个苏过。苏过有一个外号,叫小坡。因为苏轼号东坡,他叫小坡,这个孩子的性情最像苏轼。又因为苏过后来是唯一陪伴苏轼在海南度过了那几年最艰苦的生涯,所以苏轼对这个最小的儿子最有深情。在海南的时候,苏轼对这个苏过,有三方面的教育,一个是人格修养,第二是学业文章,最后一个是办事的能力。你注意啊,苏轼对他几个孩子的要求都很实在,并不过分,你比如说在海南的时候,因为这个苏过陪伴着父亲,走过了很多艰苦的岁月,自己养成了一种耿介不屈的一种性格,他自己在诗里边说:不涉忧患那长生。一个人要是不经历点苦难,那怎么能够长大呢?苏轼对他非常的赏识,说什么呢,说:某既缘此绝弃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儿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哈哈。)什么意思呢?说我自己历经了生活的磨难之后,已经能够做到身心两安,不为外物所动。没想到我这个儿子,也象我一样,能做到超然物外,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感到非常地欣慰。所以他在苏过这个孩子的身上,总是能够看到什么呢,自己的影子。为什么苏过后来人把他叫做小坡呢,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但是遗憾的是什么呢?他这三个儿子啊,由于苏轼本人一生颠沛流离,特别是到了后来晚期的时候,在上总是陷入到一个又一个的波涛当中,所以也影响了他孩子的仕途。他这三个儿子里边,都没有谁做过很大的官,论起诗文创作,只有小儿子苏过,后来很有一些诗文流传了下来,也成为他这三个孩子里边,应该说在文学方面才华最高的。

所以后人说什么呢?说苏轼是很幸福的。为什么幸福呢?说他在少年的时候,有好父母;到他中年的时候、壮年的时候,有好的伴侣;到他晚年最倒霉的时候呢,有非常孝顺的、而且很有才华的子女陪伴着他。但其实呢苏轼也是很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年轻的时候、(那个)对他非常好的妻子,早早就去世了。到了中年的时候,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朝云还有王闰之也都先后去世了。那么到他晚年的时候,本来他这三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之下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他晚年遭到了上的很多的厄运,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所以无论怎样讲,就是在苏轼这个人的身上,我们从他的家庭里边能看出来,这个家庭的发展,这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命运,其实都跟苏轼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同时,虽然由于苏轼在上遭到了很多的不测的风浪,可是这些孩子、包括他的妻子,也都从苏轼的身上获得了很多精神上的帮助。那么应该说,在苏轼的一生的历程当中,还有一个人也扮演了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这个人呢,就是他的兄弟苏辙。要讲苏辙呢,我们就要等到下一集《手足之情》的时候,再给大家讲。这一集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节目预告画外音:苏轼与苏辙,北宋王朝的双子星,两个人深厚的兄弟之情,为什么终生不变?是什么让苏轼有感而发,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中秋绝唱《水调歌头》?民间盛传,苏轼有个聪明美丽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手足之情的意思—手足之情解释】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手舞足蹈造句;手舞足蹈造句四年级 下一篇:手足情深的意思-手足情深的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