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的意思是什么
才子佳人,汉语成语,拼音是cái zǐ jiā rén,才华出众的男子和姿容美丽的女人,泛指有才貌的男女。出自唐·李隐《潇湘录·呼延冀》。
才子佳人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才子:旧指有才气的男子。佳人:旧指容貌美丽的女子。有才学的男子和美貌的女子。多用于指有婚姻、爱情关系或才貌相当的青年男女。也作“佳人才子”。
拼音:cái zǐ jiā rén
出处:唐·李隐《潇湘录·呼延冀》:“妾既与君匹偶,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宋·晁补之《鹧鸪天》词:“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自多愁。”
例句:当今社会上,有不少青年人把才子佳人当作理想的婚姻模式,这未免有些偏狭。
才子佳人近义词
一双两好拼音:yī shuāng liǎng hǎo
解释:比喻夫妇美好相称。
出处:明·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双两好。”
佳人才子拼音:jiā rén cái zǐ
解释: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出处:宋·柳永《玉女摇仙佩·佳人》:“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依。”
成双作对拼音:chéng shuāng zuò duì
解释:配成一对。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假若是怨女旷夫,买吃了成双作对。
郎才女貌拼音:láng cái nǚ mào
解释:郎:男子;貌:容貌。旧时形容男女青年才貌相配。
出处:元·乔梦符《扬州梦》:“这一双郎才女貌天生下,笋余儿游治子花朵儿俊娇娃,堪写入风流仕女丹青画。”
金童玉女拼音:jīn tóng yù nǚ
解释:传说中服侍仙人;生有慧根的童男童女。泛指稚气无邪的男、女孩童。
出处:唐·徐彦伯《幸白鹿观应制》诗: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
才子佳人反义词
棒打鸳鸯拼音:bàng dǎ yuān yāng
解释:比喻拆散恩爱的夫妻或情侣。
出处:明·孟称舜《鹦鹉墓贞文记·死要》:“他一双儿女两情坚,休得棒打鸳鸯作话传。”
才子佳人造句
1、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最没趣儿。
2、对于才子佳人戏,也不要一概加以否定。
3、思念是一场花瓣雨,浪漫是一场太阳雨,关怀是一场及时雨,幸福是一场毛毛雨,感动是一场泪花雨,七夕佳节,银河倒泻,才子佳人,一起去看流星雨!
4、今夜星汉灿烂,银河璀璨,遥望鹊桥之上,柔情似水,佳梦如花,浪漫之会即将开启,请收到此讯息的才子佳人,自行参加:七夕牵手派对!。
古时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李清照、管仲姬,让人羡慕
有两对古人的爱情故事,让我最近有点着迷。一个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另一对是管仲姬与赵孟頫。
我一直很喜欢宋词,买过几个版本的《宋词三百首》,和家属有一段时间,也是比着看谁能最快的背下来一首宋词。爬山的时候,你一句我一句的接龙宋词,也很是开心。
喜欢宋词,所以一直很喜欢李清照,看了《蒋说宋词》,找来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开始羡慕这对神仙眷侣。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研究收集古代器物、碑文等文物上的文字,用这些文字验证历史,他们对古籍、古器物着迷。赵明诚和妻子李清照一起,写就了《金石录》,也就是古代器物碑铭的编纂记录、验证历史。
赵明诚写了前序。在经历各种战乱,赵明诚去世后六年,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后序》,回忆两人的点点滴滴,文字隽永清丽、洋洋洒洒,也有一种悲哀心痛。可以看出夫妻伉俪、有着共同对书籍文化的爱好。蒋说“里面在谈一个生命与另外一个生命抱持着共同的爱好,共同完成一个梦想的经验”、“他们既是夫妻、也是知己”。
《金石录后序》很长,我们结合着译文,看看其中几段:
原文:“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译文: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才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象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原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译文: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原文: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译文:高宗建炎二年秋九月,明诚再度被起用任职建康府,三年春三月罢官,搭船上芜湖。。。我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
这三段小故事大概意思是:两个人都是这么的爱书、爱古籍,所以李清照在回忆夫君时,才会首先想到当年丈夫为了买一部古籍,去当掉一些衣服,两个人在家里快乐的阅读。
两个人经常在家里,比赛记忆力,指着前面的一落古籍,说谁能清晰的记得哪个记录在哪本书的哪一册哪一卷,猜对了的才能喝茶或者喝酒,发出“甘心老是乡矣”的慨叹,甘心总是过这样的日子。
丈夫名城去其他地方任职,妻子在送别时说,如果局势紧急我该怎么办,丈夫嘱咐她,什么东西先丢、什么东西后丢,书册卷轴、古董要后面丢,宗庙祭器和里礼乐之器,要与自己共存亡,两个都是这么爱好古籍、尊重历史的人,知道这些历史的东西一旦丢失了,就再也没有了。
夫妻既是知己,又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理想还是那么的高贵,太让人羡慕的一对古人。两个人还都是那么有才,在宋朝很少有女子能够像李清照那么博闻强记、通晓古今,对宋词的音律掌握的如此之好,一定有很多先生的尊重和鼓励。
有这样相知的夫君支持,才会写出这么美的词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第二对要说的古人,管仲姬和赵孟頫,一个是管仲的后代,一个是赵匡胤的后代。管仲姬绝对是当时是的大龄单身女青年,28岁(有人也说26岁)才与大自己8岁的赵孟頫一见钟情。二人既各有千秋,又珠联壁合,这对绝对是“诗、书、画”三绝的夫妻,赵孟頫的字是大有名气的“赵体”。
但是两人都是前朝遗老遗少,在后代虽然在朝做官,但总受排挤,管仲姬虽然是女性,也在宫中教女子古文、写字,但还是郁闷,因此写了四首《渔夫》,今天摘抄其中一些:
难望吴兴路四千,几十闲去云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鱼竿上画船。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休去。
赵孟頫受妻子的感染,也开始向往落拓不羁的生活,对了一首词: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然后,这对多才夫妻也遇坎坷,赵孟頫爱上了一个风尘女子,过一段时间与妻子管仲姬坦白,说自己能否纳妾,管仲姬送给夫君一首特别白话文的小词,却别有意思: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侬我侬。夫君听了此词,也打破了纳妾的想法。
这两则小故事,真是让我艳羡的情投意合、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原来这些广州人每天说的粤语,都是英语翻译过来的粤语词
充电要说「叉电」,害怕要说「蛇guare」,吵架要说「拗撬」,这些八级粤语往往让初学者一头雾水,其实这些「盏鬼」的表达都来自英语。
我们试着整理了部分粤语英译的
日常用语和港译西片
发现他们虽无厘头却十分传神
前不久有条微博,说广州的黄埔村因为曾是海关所在地,需要和外国人进行贸易交流,300年前就流行英语,英语教辅书都用粤语注音。
而在广东长大的8090后,大概有这样的记忆——
电影启蒙来自明珠930播放的原版西片;流行音乐榜单只认MTV;在很多省市小学3年级才开始学英文时,幼儿园就开始双语教学......
被英文影响至深的广府地区,渐渐地就在本土粤语中吸纳进了外语元素,尤其是港式粤语,更是融入了大量英语外来词。
粤语对英文的吸纳改造,大致可以分为「音译」「意译」「音译和意译混合」「谐译」「零翻译」几种形式。有些词用了这么久,也许你都不知道它们的由来。
比如「沟女」,追求女生为什么要「沟」呢?原来「沟」音译自英文「court」,court的名词表示法庭,动词就是追求的意思。
顺便说说「咸湿」,即「好色」,音译自「hamshop 」,字面意思是火腿店。粤语中习惯将ham音译为「咸」,像是贝克汉姆Beckham,到粤语里就成了「碧咸」。
表示龙套、小角色的「茄呢啡」,音译自carefree,原意是无忧无虑、无牵挂,用来形容龙套「出就出先、死就死先、企就企两边」的人设是不是很传神?
粤语意译的词在日常用语中比较少见,文艺作品中用的比较多,像是下文会说到的港译西片,就大多都用到了意译。
虽然日常用语少意译,但很有影响力。比如「牛仔」<英:cowboy>,「白领」<英:white collar>,被普通话吸纳,用的时候真不知道是源于粤语呢。
比如「蛋挞」这个词来源于英语的「egg tart」,「蛋」是字面意思翻译,而「挞」则是「tart」的音译。
还有一种有意思的食物,「蛇果」。小时候只记得这是亚当和夏娃听信蛇的诱惑偷吃的禁果,于是觉得它的名字和样子都很邪恶。
后来才知道,这种原产于加州的红苹果叫做「red delicious apple」,被粤语音译加意译成「红地厘蛇果」,后来再简称为「蛇果」,跟蛇没有半毛钱关系。
看过港片和香港娱乐周刊就知道,他们很擅长用熟知事物的特性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离谱程度。这个神奇技能,也被用在了翻译中。
比如把「trouble」音译成「茶煲」。茶煲是煲汤的工具,通常需要用2小时以上,用茶煲来形容难缠的女性,正好暗合了英文原意。
再比如「fail」音译为「肥佬」,也是失败的意思。比如「今次考英文又肥佬」,就是英语没考好。
用肥佬这个词,好像垂头丧气中又带一丝自嘲,降低了失败给人带来的挫败感。
TVB职场剧里,雷厉风行的女主总用1.5倍速粤英混杂谈公事。
「你有冇啲common sense噶你?
唔知埋去Google咯。」
(普通话:你有没有常识啊你?不知道就去Google一下咯。)
「Hold住,等我Mark低个冧巴先。」
(普通话:稍等,我记一下这个号码<冧巴:number的音译>。)
「你睇下我嘅schedule,meeting、又有training,仲要帮同事set target,今晚要开OT咯。」
(普通话:你看看我的日程安排,要开会、培训,还要帮同事定目标,今晚要加班<开OT:OT即overtime的缩写>咯。)
不仅在香港,很多内地的外企里,人们也习惯用这样的说话方式。因为在国际化程度高的环境中,英语是最通用的语言,尤其是工作用语和专业术语。
外国影片进入中国市场,会由发行部门翻译片名再上映,会有内地/香港/台湾3个地区的片名翻译。
一般来说,内地的翻译通常能做到「信达雅」,含蓄有诗意;台湾的翻译更小清新;而一到香港译名,画面就会突变,成了「奇葩」「俗气」的代名词。
*抗德神剧《无耻混蛋》的原片名/港译片名/台译片名,原片名、台译片名都是片中德军对暗杀的称呼,港译中的「希魔」是指,意思是碰上了一群「狂」
比如这几个,《登堂入室》<原片名:Dans la maison>翻译成《偷恋隔篱妈》(普通话:偷偷爱上邻居的妈妈),《在云端》<原片名:Up in the air>翻译成《寡佬飞行日记》;《月升王国》<原片名:Moonrise Kingdom>翻译成《小学鸡私奔记》。
真是一点想象空间都不留。但细想,这些片名肯定是翻译者看过电影后才翻译的,他们用粤语俗语将缺少信息量的片名轻微剧透,让人莫名想进影院一探究竟。
后来才知道,大多数香港人看懂电影的英文名是毫无难度的,这些译名其实就是为英语稍差的市井平民准备的。要让这部分人买账,做「标题党」也就说得通了。
*谁能想到这是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
再说大多数港译名,看似不知所云,其实都是有逻辑可循的。看不懂,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身处那个语境。
比如《疯狂动物城》<原片名:Zootopia>港译是《優獸大都會》。很多人以为「优兽」是高等野兽,其实「优兽」化用的是「优秀」的粤语发音。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原片名:Slumdog Millionaire>港译叫做《一百万零一夜》,借用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看过电影就会知道,主人公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己之前生活的经历,港译其实意译得非常传神。
最经典的翻译要数这部无法在上映的《荒蛮故事》<原片名:Relatos salvajes>,它的港译是《無定向喪心病狂》。
星爷的影迷是不是秒懂?这个翻译引用了《家有喜事》里常欢的经典病症「无定向丧心病狂间歇性全能机能失调症」。
除了引经据典,港译片名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审美和世俗。
比如宝莱坞神作《三傻大闹宝莱坞》<原片名:3 Idiots>和《摔跤吧!爸爸》<原片名:Dangal>就分别被翻译成《作死不离3兄弟》和《打死不离3父女》,私以为比译名更准确有温度。
还有《婚礼的故事》<原片名:Wedding Story>港译成《蜜月俏冤家》;《月色撩人》<原片名:Moonstruck>港译成《月满抱佳人》,套用了才子佳人式的传统情节,能让观众瞬间有画面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这个神翻译。
《洛丽塔》<原片名:Lolita>,港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诗句原意是调侃老年丈夫娶年轻妻子,真是让人会心一笑的灵动贴切。
无论是粤语英译的日常用语还是港译片名,都能明显感觉到到广府人对本地文化的认可和推崇,「为我所用」才是硬道理。
而自由宽松、讲求实际的翻译风格,和他们对待日用品的态度如出一辙:舒服、好用大过天,毕竟「做人嘛,最紧要系开心」。
你还知道哪些从英语翻译过来的粤语词?来留言区分享一下吧!!我先来一个:士多!!
【才子佳人的意思-才子佳人的意思是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