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是什么意思—投石问路出自哪里

更新:08-2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如何“投石问路”试探人心(鬼谷子智慧)

战国时期,张仪和苏秦纵横捭阖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刀不是剑,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揣摩之道。汉代王充在《论衡》中如此评价:“仪秦,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

也就是张仪和苏秦在乱世之所以能为君王排忧解难、说服天下,靠的就是施行揣摩之术。什么是“揣”,什么是“摩”?

中医经典《难经中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揣”即望和闻,“摩”即问和切。揣与摩的目的都是为了准确而细致地认识和把握对方。

在具体运用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摩术?鬼谷子说:“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意思就是,运用揣摩之术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而这个法则就是隐秘。

顺着对方的欲望而隐微地揣度,他的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符合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然内外呼应,就必定有所作为。在这里,鬼谷子告诉我们摩术的使用纪律必须要隐秘,悄无声息地进行,不可大张旗鼓、四处传扬。

如何理解“摩其所欲”?人人都是顺毛驴,你只有顺应对方的欲望,对方才不会“踢”你,才会对你放松警惕、展现本真、表露心迹,从而你才能获得丰富的实情信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爱打小怪兽,这些都是固有的欲望和需求。

一只猫再怎么伪装优雅温驯,你只需端出一条鱼,其嗜血的本性就会瞬间暴露无疑;狗也是如此,一根肉骨头就足以令其疯狂;奥特曼是真是假,当怪兽横行世界,看他是否出手拯救就知道了。用对方最在乎、最感兴趣的东西来试探,必将水落石出、真情毕现。

就像叶公到处标榜自己喜欢龙,满屋子都是龙的画像,然而一旦真龙现身,他竟吓晕过去了。你看,顺着对方的兴趣爱好一经试探,就大白于天下。这就是鬼谷子“摩”术的具体运用。

如何理解“测而探之”?第一种情况是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究,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复揣摩和切磋,最终获得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实情。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一个道理,应该马上做吗?”孔子回答:“父亲、兄长和老师都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最好要跟大家商量一下。”

没过多久,冉求也向孔子问:“如果听到一个道理,应该马上做吗?”孔子果断地回答:“没错,听到就去做吧!”公西华听到孔子这样回答,大惑不解,求教老师:“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你的回答却恰恰相反?”

孔子说:“你有所不知,子路积极大胆,做事容易鲁莽冲动,所以我建议他三思而后行;冉求做事畏首畏尾,总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定,所以我鼓励他,行动第一。”

从上述案例得知,孔子绝对是个好老师。在这里,他告诉人们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要深谙揣摩之道,对弟子们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揣摩,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这种摩法侧重于将外部信息加以揣摩、分析、总结、推敲、检验,从而把握对方的喜好与厌恶,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制定有效的说服方式和应对之策。

清朝黄宗羲在《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说:“当是时,号为能谏者,亦必揣摩婉转以纳其说。”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弟子,还是游说进言,都需要细心揣摩对方心理、婉转陈词,才能使对方接受。

【看图猜成语】没有初中学历的话,很难全部猜对哦,试试吧

1、

图1信息:左边是一个“羹”字,右边是一个“炙”字

意思:吃剩下的羹和冷了的烤肉。指残余的菜肴。多比喻权贵的施舍。

2、

图2信息:一条船要起航了,帆都要打开了

意思: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

3、

图3信息:一把弓箭马上要出窍了

意思:箭已经搭在弓弦上,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

4、

图4信息:一束一束的花种在菜地了,然后被花给围了起来

意思: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5、

图5信息:孙悟空又惹唐僧不高兴了,一个一个的火都冒出来了

意思:形容愤怒到极点。

大家知道答案的话,可以把你的答案打在评论区,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一下,转发一下,谢谢各位了!

以上是今天的看图猜成语题目,下期为大家揭晓答案,每天动动脑,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吧。

上期答案:

天各一方 百年树人 投石问路一日三秋 鸡飞狗跳

《鬼谷子》——反应之术

一、反应的涵义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反观过去,验证未来,反观古代,验证现今,反观对方,审查自己。

如果对方表现出来的动静虚实,不符合现今的情理,那就回顾古代的历史和经验,从中寻求答案。任何事情都可通过“反”而得到“覆”,不可不祥察。

反应术就是反覆术。

所谓反,就是反观过去、古代和对方,换言之就是站着过去、古代、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所谓覆,就是审查将来、现在和自己,换言之就是站着将来、现今和自己的立场看问题。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矛盾两面,所以看问题要善用矛盾、对立统一、多角度、不同时间跨度来看问题。

二、如何运用

1、 以静制动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与人交谈中,尽量将说话的机会让给对方,让对方多说,自己少说,言语谨慎,三思而后言。找出对方言语的疏漏和矛盾之处,从而探明对方真正的想法和意图,如果发现对方言语前后矛盾、不合情理,那就提出问题,反问对方,再看对方的反应,不断反复追问,一定能弄清对方的真实意图和实情,达到自己的目的。

2、 巧用象比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象”可通俗理解为比喻、举例,有些你所想表达的内容,很难通过言语表达的,使用比喻、举例的方式,其表达的效果更形象具体。而 “比”可通俗理解为类比,借鉴,现今所发生的事,在古代历史中都存在类似的,我们可以借鉴历史,运用于当下。

抛出一个诱饵-“钓语”,来引出对方的真实想法,起到抛砖引玉、投石问路的作用,化被动为自动。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你的爱人答应送你一双登山鞋,但是你不确定对方是否已经将此事抛之脑后了,你就可以假说,去年这个时候,我和谁一起去了某地爬山,玩的如何如何高兴,然后把带有登山鞋的照片与他分享,如果对方没有忘记,就达到提醒他的目的了,如果没忘记,那么他也会有提前给你惊喜或者其他反应动作。同一件事,不同的说法,效果不一样,同一件事,同样的说,不同的人说,效果也不一样。通过合适的人,合适的方法,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机表达,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从细微之处,比较所说的言辞,找出破绽。间接套取别人内心真实想法和意图的说话技巧,这种技巧不显山不漏水,不动声色,无形中获得别人的回应。

3、 善用反听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如果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改变现行的方法。如何改变呢?需要做到“以象动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迎合对方的心思,以触动对方,从而探察对方的实情,然后进一步驾驭控制对方,使自己拥有自动权。我方用“象”的言语去刺激、触动对方,以引起对方的回应,对方受到我方言语的刺激后,必然做出相应的回复,然后暗自揣摩、比较对方的言辞,就一定能知晓对方所思所想和行动意图,就能根据情况来应对。

故善反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

善于反向思维的人,为了获得对方的实情,像鬼神般,变幻莫测,不但变化得当,而且能非常周密的把控谈话的节奏。如果不能周密的把控谈话节奏,则不能得到对方的实情,从而不能制定周密的应对之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变化象比之辞,这样对方必定说出应对之语,然后只要认真揣摩分析对方的言语,就能获得对方的实情和真实想法。如何不断变化象比之辞呢?鬼谷子认为: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想要听对方说话,自己反而要学会沉默,想要对方张扬,自己反而要收敛,想要对方高大,自己反而要低下,想要获取对方的实情,自己反而要先给与一些信息,想要对方敞开心思,就要应用象比之法,以便把控对方的言辞。相同的声音,能够相互呼应,产生共鸣,实情和道理相符,最终会彼此认同,归于同一。

4、 知己知彼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要了解他人,先用从了解自己开始,然后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人性相通,了解了自己,才能根据自己的七情六欲,去推断他人的七情六欲,将他人了解透彻。

【投石问路是什么意思—投石问路出自哪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投石问路、投石问路打一数字 下一篇:投石问路的意思、投石问路的意思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