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的成语 报恩的成语有哪些

更新:08-2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成语新解|“睚眦必报”不可取,“饭恩必偿”也不是真感恩

睚眦必报这个成语,是指一个人心眼儿小没肚量,特别爱记仇,为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也会耿耿于怀。别人瞪他一眼、呲他两句,他也会记在心里,早晚要找机会报复人家。

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战国时期的名人范雎。这个范雎可不得了,是个有大谋略的人物。秦国后来之所以能发展壮大、一统六国,与这个人的出谋划策、倾力辅佐,可以说是有着莫大的关系。范雎,妥妥的历史成功人士,这一点无可争议。

如今,人们在使用睚眦必报这个成语时,未必知道它还有前半部分。而前半部分,与睚眦必报的含义,正好是相对应的。不了解这个成语的前半部分,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它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睚眦必报这个成语之所以问世,是因为范雎所秉持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人对范雎性格为人的概括性评价: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后来,便简化为“饭恩必偿,睚眦必报”这样一个成语。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要是别人管我一顿饭的恩情,我也一定要报答。而别人瞪我一眼、呲我两句这样的小事,我也一定会当做深仇大恨记在心里,日后找机会进行报复。这说明,范雎是个恩怨分明,比较容易走极端的人。

虽然是个有大才的历史成功人士,但是范雎这人的心胸比较狭隘、气量比较小,也是有了历史定论的。被人瞪两眼、呲两句,多大点儿事儿啊,至于一直挂在心里放不下吗?连这都能当仇报,要是遇上再大一些的事情呢?那得下多大的狠手啊,想想都可怕。所以说,虽为历史名人,范雎的肚量,不要说达不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层次,就连很多很多的普通人也不如。这样的人,在职场上是很难与之融洽共事的。

如果说,睚眦必报是气量小、没胸怀的话,一饭之德必偿这样的报恩行为,就是格局小的表现。对于一个人来说,懂得感恩、有恩必报是一种境界。但是像范雎那样,一饭之德必偿,就有点过了。这其实是一种不想欠别人情的表现,也属于胸襟不够大度。

记得工作着的时候,单位有个同事,不论得了别人什么好处,都要第一时间还回去。比方说,他的孩子生病了,司机帮他拉去了医院。回家后,他立马买了只烧鸡送到了司机家里。他这样的做法,基本就是一饭之德必偿。他自以为做得很周到,但是司机背后里却啧有烦言。人与人之间相处,哪能算得那么清啊,记在心里图个长久不就行了?如此一是一、二是二的人,让人感觉不舒服,是很难深交的。

一饭之德必偿的人,看上去挺有感恩意识,其实很难交上真正的朋友。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感恩节刚过不久,古人有哪些关于报恩的诗词典故呢?一起看看吧

古人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用来表达人们心中的感恩之情。那么,在我们悠远的历史中,有哪些关于感恩的典故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投桃报李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他把桃子送给我,我用李子回赠他,比喻礼尚往来,互相赠答,知恩图报。在《诗经》另一篇《卫风·木瓜》中,也有相似的表达,“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有一个成语:“投之木桃,报之琼瑶”就是出自这里。

投桃报李

滴水之恩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来自民间的俗语,在清朝时期被编入《增广贤文》一书中,作为警醒后世之用。

一饭千金

漂母一饭千金偿,解衣推食哪敢忘。”一饭千金讲的是汉初名将韩信的故事。韩信年轻时生活十分贫困,经常饿着肚子没有饭吃。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我们称她为“漂母”——非常可怜他,就把自己并不充裕的饭菜分给韩信吃。韩信感激漂母的恩情,多年后,他功成名就时,仍然没有忘记漂母的“一饭之恩”,于是赠与漂母一千两黄金作为报答。

一饭千金

慈母之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大家从小就熟背的诗句,是唐代诗人孟郊含泪写下的《游子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既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严厉只爱,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长远只爱,也有“临行密密缝”的细腻只爱,这都是父母对我们绵绵不绝的爱与恩,成为子女最坚强、也是最柔软的地方。

知遇之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得一位赏识自己的伯乐,是一件多么幸运,多么值得感激的事情。唐朝诗人王维曾对张九龄表达知遇之恩:“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蜀汉丞相诸葛孔明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为蜀汉操劳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常说“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知遇之恩如同再造”,以此表达自己对“伯乐”的感激之情。

千里马与伯乐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增广贤文》有载:“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羔羊知道妈妈是用奶水喂它长大的,为感念妈妈的恩情,于是跪着喝奶;《本草纲目》记载,有一种鸟叫慈乌,这鸟一出生母亲给它喂食六十天,等它长大了,则反过来给母亲喂食六十天。

衔环结草

“衔环结草”也可以说成“结草衔环”,这则成语源于古代报恩神话,是由两则故事共同组成的,一个是“结草”,一个是“衔环”。

“衔环”讲的是东汉名人杨震的父亲杨宝的故事。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救了一只黄雀,当时这只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到树下,又被一群蚂蚁困住,不能脱身。杨宝路过时看见这只可怜的黄雀,心中生起怜悯之心,就把它带回家细心照顾。

不久,黄雀伤愈,羽毛也渐渐丰满,于是飞走了。当夜有个黄衣仙童对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感谢您的得救,您真是仁爱的人。”于是将四枚白环送给杨宝,说:“这四枚白环能让您的子孙品行高洁。”果然,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品行高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们的美德流传千古。

结草衔环

“结草”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桓公攻打晋国,两军交战时,晋国魏颗刚好遇到秦国杜回,两人厮杀在一起,刀光剑影,招招致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杜回被一个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了脑袋,结果这位力大无比的秦国大将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就被魏颗擒拿住了。因此,魏颗率领的晋军在这次大战中取得了胜利。

这位对取决定性作用的老人呢?他为什么要帮助魏颗呢?正当魏颗疑惑不解之际,当天晚上,魏颗就梦见了这位老人,老人说:“我是你父亲某位爱妾的父亲,你父亲去世后,你把我当女儿嫁了出去,没有让她陪葬。我今天来是为了报答你的恩德。”老人说完就消失了。

原来魏颗方父亲魏武子生前有位没有生育的爱妾,魏武子生病时嘱咐魏颗:“我死后她会因为无子受到大家的排挤,所以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要让她在家里受欺负。”不久,魏武子病重,奄奄一息时,又对魏颗说:“一定要她为我殉葬。”魏颗都点头答应了。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把这位爱妾杀掉陪葬,而是把她嫁了出去,这位爱妾因此避免了悲惨的结局。

有人问魏颗:“你为什么不按照父亲的遗嘱办事呢?这真是太不孝了。”魏颗回答说:“人在病重时会神志不清,我嫁此女,是按照父亲头脑清醒是的嘱咐。没有什么不孝的。”

杨宝心怀仁爱救了黄雀,才有黄衣仙童赠环之情;魏颗敢于背负不孝的骂名,使无辜女子免于陪葬,才有老人在危急时刻结草相救之义。

明朝大文豪冯梦龙在《警世恒言》里写到:“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结草衔环”既是施恩之人的仁义,也是报恩之人的仁义。

成语丨天天“涨姿势”,山西成语巡展——结草衔环

成语读音

jié cǎo xián huán

成语释义

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成语辨析

近义词:感恩报德、饮水思源

反义词:以怨报德、忘恩负义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成语故事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

前者讲魏颗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这位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杜回,当场被魏颗所俘,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后者讲杨宝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报恩的成语 报恩的成语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报应的近义词—报应的褒义词 下一篇:报效祖国的故事 报效祖国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