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
视频加载中...
农历牛年大年初一晚黄金档,由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一经亮相,就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象级爆款,也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
3月7日(本周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将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他们将用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带领观众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也让观众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正如节目中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所说:“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古人就讲‘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苟日新 又日新 日日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质!”
交织人生思辨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有点燃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中,“百岁老人”伏生一生舍命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催人泪下。在以文艺的方式打开《天工开物》这部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时,节目延续了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即将呈现的,依然是一个自带大家风骨和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
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本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此外,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节目中,当兄弟三人在舞台豪爽地一挥手,共同道出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燃感定会扑面而来。燃感何来?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所言:“每一次都落第而返,但对宋应星而言又是满载而归”。
饰演宋应星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李光洁坦言和宋应星“相见恨晚”,他非常喜欢这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我能感受到他豁达的自我性情和时代思辨,我希望能演出他的性格、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再现神奇穿越
你能想象宋应星和“握手”吗?
跨越多个朝代、发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节目《尚书》,已然让《典籍里的中国》成为观众眼中的“穿越高手”。
人们无法忘记,饱经沧桑的伏生发出的灵魂追问:两千年以后的你们还读《书》吗?如果历史真的可以“复活”,那么这一定不是伏生一个人的追问。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典籍里的中国》既是一趟精神反刍的求索,也是一场满怀自信的告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这样的庄严仪式,一面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返本开新;一面以今日之创造致敬先贤的付出,并在心怀敬畏、慎终如始中不辱使命,奋勇向前。
《尚书》让老年伏生来到现代图书馆,亲见如今典籍人人可读的一派生机。在《天工开物》这一期里,老年宋应星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下,感受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他昔日从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赶考路,如今坐上中国制造的高铁仅需三个时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国人自己造的C919飞机,则只要一个多时辰就到了;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尤其是在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惊讶又欣慰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本期节目中,宋应星将以现代礼仪和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听闻少年时读过《天工开物》,最喜欢里面的《乃粒》,宋应星激动到热泪盈眶。三百多年后的人们何止是还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大地上奋力续写了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
蒙曼教授感慨道:“宋应星、宋应昇和涂绍煃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组合,院士和他的团队是创新组合,屠呦士和她的团队也是创新组合。这一个又一个组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始终秉持着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传承着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点亮科技自信
文化节目开啃科技典籍的“知识坚果”
《典籍里的中国》是广播电视总台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正如中宣部副部长、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近期在《求是》杂志刊文中所说:“《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牛年伊始,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着力从这些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钩深致远的求索之中,让年轻人和全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就敢于从佶屈聱牙的“上古之书”《尚书》入手,并且成功“出圈”。这一实践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这背后需要的,是文艺工作者开啃“知识坚果”的壮志雄心。
《天工开物》和作者宋应星作为中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大众来说不算陌生,却少有深入解读。全书共卷,123幅图,初版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的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做客本期节目,在访谈现场为观众精炼讲解《天工开物》的意义和内涵。
三位嘉宾从“天工开物”四字的出处讲起,解读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的技术观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分享《天工开物》以《乃粒》开篇、以《珠玉》结篇的“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内在理念;他们从神农氏、后稷、宋应星讲到、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梦人,从《天工开物》论及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东汉科学家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表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浩如烟海的科技典籍的积累,它们都是我国科技史的坐标,不仅构建了璀璨的中华科技文明,在文化交流中同样远播海外,造福世界。”节目希望让观众看到,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一直以来都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继往开来,传承不息。
这是千年追寻、今朝圆梦的故事,也是少年有志、民族无量的故事。3月7日锁定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档,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典籍《天工开物》,聆听仓廪殷实的美好梦想,铭记伟大的付出和不朽的传承,也在更多人的心中,点燃一团熊熊燃烧的科技创新之火。
“披沙拣金”:江口沉银的想象与凭吊
进入7月雨季,连日的暴雨既检验了北京城的良心,也让初伏的高温稍稍收敛一些,但空气中的沉闷感愈发强烈,闷热有时比单纯的高温更让人难受。饶是如此,也阻挡不了游客冒雨蜂拥前往国家博物馆饱览珍贵文物的勃勃兴致。尤其国博入口处排起的长队,似乎并不亚于前往天安门广场的队伍,这着实出乎了我的意料,大概红极一时的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抖音“文物戏精大会”等与有功焉。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其最引人注目的也是上世纪60年代正式开展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这一气度恢弘的常展。1958年,历史博物馆的修建与的建设同时进行,二者间隔天安门广场而东西相望,同被列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
尽管在今天,国家博物馆已很少通过征调的方式来丰富馆藏,况且让文物脱离原始环境收藏展览,也会失去不少韵味和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博物馆“以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原则”,采取与地方、文博机构共同策划办展的方式,调动全国文物资源入展,地方则借助国家博物馆的平台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双赢的合作效果。6月26日在国家博物馆南9展厅开展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即是这一合作方式的具体实践。
张献忠是一个充满传闻色彩又富有争议的人物。作为明末农民的领袖之一,张献忠虽然也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即“大西国”,但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的影响力,都远不及将崇祯皇帝逼上煤山自缢的闯王李自成。在同时代以及清初的大量文献记载中,包括一位亲历者、曾被迫在大西政权为官的欧阳直所著的《蜀乱》一书中,张献忠被描绘为魔王,《明史》谓其“嗜杀,一日不,辄悒悒不乐”。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被指与张献忠屠蜀造成四川人口凋敝相关。此外,张献忠一生南征北战,掠夺了大量金银珠宝,其败亡之后,这些金宝的去向为人津津乐道,留下了“水藏”等传说。
顺治三年(1646年,即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大顺三年)七八月间,张献忠见大势已去,率众从成都退出,沿岷江南下,或谓其“将变姓名,走楚作巨商”(清刘景伯《蜀龟鉴》卷三),在江口(即岷江与其支流府河的交汇处)遭到明参将杨展截击。据清人彭遵泗所著《属碧·杨展传》记载,杨展以火攻张献忠船队,“江口两岸逼仄,前后数千艘,首尾相衔,骤不能退,风烈火猛,势若燎原”,张献忠大败,“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此后,“居民时于江口获木鞘金银”(《蜀龟鉴》卷三),是为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之由来。张献忠败于江口后,复还成都,“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次年初即为清兵攻灭。
在国博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中,展出的文物除少量兵器和江船构件外,其它皆为金银锭、“西王赏功”金银章、金银命册及金银首饰等贵金属制品,数量相当惊人,让人不由想起列为201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海昏侯墓中同样出土了大量黄金、金器。当然,江口古战场遗址沉寂在滔滔江水之下数百年,也唯有这些贵金属制品能够经历江水砂石的冲刷淘洗仍能保存下来。历史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和硝烟弥漫都只能透过文献的只言片语,辅以幸运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考古发现,去想象和凭吊。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管哲学史家们如何为这句话解释和辩护,但这句话留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仍然有鼓吹“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嫌。近现代以来,出现了不少为张献忠翻案的论调。持这些论调的文章、论著,也无一不是以“真正的历史”之面目现身,自认为廓清了一桩反动派栽赃诬蔑政权的冤狱,认为张献忠的“屠蜀”是行动,所屠戮的都是地主劣绅。这些论调无视明末清初的亲历者、参与者、目击者所留下来的关于大西政权实行屠虐、焦土政策的大量记录,先存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从而使得对一位本已盖棺定论之人的评价,彻底颠倒过来。
这些为张献忠翻案、颠覆传统评价的论调,当然是有其现实文化基础的。研究法国大的高毅教授在《法国式暴力与现代中国文化》一文中认为,“在二十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在中国都被看作是一种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而张献忠既然是农民的领袖,且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问题成为历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对于此类论著,虽不能全盘否认其学术价值(或学术史价值),但也必须认识到其局限。
80年代以后,对张献忠的认识再度发生变化,逐渐回归到理性的立场上。学术界普遍承认张献忠在四川施行的暴虐屠戮政策,并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例如从更丰富的角度探讨四川在明末清初人口锐减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张献忠屠蜀原因等。
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既为观众呈现了五色炫曜的金银财宝等丰富的晚明物质文化遗存,也为张献忠在蜀地的统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证。张献忠册封后宫的金册、大西政权花样繁多的库银银锭,与明代册封藩王的金册和明朝库银银锭如出一辙,这种物质文化的相似性提示我们,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不过是另一个胎死腹中的家天下王朝,而未具近现代语境中所拥有的先进性。展厅中陈列的江口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的金银饰品,包括帽饰、发饰、耳饰、项饰、腕饰、指饰、腰饰等,既帮助我们管窥明代的审美和金银制造工艺,更让人联想到,这些饰品并不是大西政权以温良恭俭让的手段从它们原主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暴力掠夺而来。
江口沉银展厅中的观众算不上熙熙攘攘,但也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在偌大的国家博物馆中,这个偏僻的展厅在工作日能吸引这么多观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离不开公众对张献忠及其沉银传说的关注。在中国,将考古发现和历史名人联系起来往往更能激发公众的兴趣,前有曹操墓作为典型。而在学术界,将考古学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被部分学者视为理所应当。
不过,这种研究路径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反思乃至批评,在文献记载渺茫或歧异纷纭的先秦史、夏商周研究领域,这种批评尤为激烈。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学生、美国加州大学的罗泰教授对将考古发现与历史名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对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的研究路径颇不以为然。罗泰教授主张,“考古学自己有一套可以向公众表达的东西,排除那些与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的东西,仅将考古的发现放到博物馆中作为考古学展出,依然可以吸引大量的观众……考古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不需要依附于历史学,两者是平行合作的关系”。而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教授也对借助传世文献来解读考古材料的做法颇多疑虑。不过,罗泰和许宏都专长于中国上古史,他们的观点对明清考古或许有借鉴意义,但不一定完全适用。
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证史倾向,这是由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尤其是数量宏富、体积庞大的文献资料所决定的。笔者作为历史系的学生,在观展时将固有的文献知识与观察的对象联系起来思考,这既是笔者业已固化的思维模式,恐怕也是唯一所长。对非专业考古学、历史学的大众来说,将考古发现与历史名人结合,能够拂去文物给公众的冰冷印象,从而激发公众对考古和文物保护的热情。
毕竟,考古学的最终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曲高和寡的学术研究之中,而要走向社会、教育公众热爱我们的文明,并培养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8年第16期官方微店,点击阅读原文责任编辑:朱玉芳
急跌过后披沙拣金 后市板块机会深度扒扒看
一、急跌过后机会将现
大盘急跌后有震荡修复空间,部分股票的修复也有很大空间,只是需要时间去消化。正所谓“五穷六绝七翻身”,其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1、今年累计涨了3个月,上涨时间充分。A股历史上牛市第一阶段一般上涨2-3个月。今年1月4日以来至4月8日高点上证综指累计上涨了3个月,时间已较为充分。
2、涨幅已到位。今年2440点以来上证综指最大涨幅为35%,创业板指为49%。今年1月4日至4月8日个股涨幅中位数为35.6%。
3、估值修复到位。全部A股PE(TTM)19/04/08时为18.4倍(目前为17.8倍),全部A股PB(LF)19/04/08时为1.86倍(目前为1.71倍)。
4、A股盈利拐点或在第三季度。全部A股19Q1/18Q4/18Q3净利润累计同比为9.4%/-1.9%/10.3%,ROE(TTM)为9.3%/9.3%/10.4%,回落趋势不变,18Q4跳水源于大规模商誉减值。19Q1/18Q4/18Q3全部A股归母净利同比(TTM)分别为-2.1%/-1.9%/14.2%。
5、目前调整不够充分。这次从19/04/08的上证综指3288点回撤至今,下跌尚不足1个月,最大跌幅也只有6%,调整的时空还不够。以05年下半年、08年四季度、12-13年为例,牛市第一阶段上涨后指数回调的幅度往往在10%-14%,回调时间1-2个月。
6、五穷六绝。从季节性规律看,A股在二季度也往往表现不佳。统计2005年以来上证综指情况,4-6月上证综指上涨概率(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月43%(3.3%)、5月50%(0.3%)、6月50%(-3.6%),整体二季度上涨概率36%、平均收益率0.2%。
我们把时间拉长一点,5-7月要关注反转的几个催化剂:首当其冲的,当然还是5月谈话结果。此外,5月中旬MSCI调整中国大盘A股纳入因子权重。最重大的是7月中报预告数据和聚焦经济形势的会议,这些因素是市场止跌、反弹的催化剂。好股票在结果最终落地前,就会率先止跌、上涨,这个时间差怎么找? 参照历史上的每次暴跌,能够逆市抗跌、持续几个交易日强于指数的,价值龙头、业绩预增成长股、新启动的题材,这几个线索是选股良策。
二、以下几条主线供后市操作参考
1、猪+鸡:新希望(19年预期佳)、牧原、民和(业绩最佳);
2、消费+医药+金融白马:茅台、五粮液、海天、伊利、汤臣、国旅;恒瑞;平安、招行;
3、季报预增抗跌股:新华医疗、京新药业、金域医学、健帆生物、欧普康视 ;
4、5G错杀(5月17世界电信日可能发放预商用牌照):中兴通讯、沪电股份、华正新材、世嘉科技;
5、次新股:天味食品、新媒股份。
三、风险监测
其实我们投资一个股票之前,都习惯用股扒扒进行风险排查检测,权衡其中风险和机会的关系,在机会大于风险的时候我们选择出击,在风险大于机会的时候,我们选择规避风险。这样有助于我们发现机会和规避踩雷风险。
下面用股扒扒监测一下海天味业(603288)的投资资质(见附图):
附图:海天味业风险监测
经过分析,该公司没有风险值较大的风险要素,各项风险指标均处在可控范围内,不过投资者还可以注意一下公司的业绩增速风险。公司一季报显示业绩增速为22.81%,投行对2019年公司业绩一致预期增速为19.19%,而第一季度单季度业绩增速22.81%超越投行一致预期,虽然去年四个季度超越投行预期,但第一季度有所放缓,给予中性偏好评价。业绩增速依然良好,但放缓意味着股价可能进入震荡行情
考虑到股价处于阶段性高位,在业绩增速没明朗之前,宜逢低关注为好,不建议盲目追高。
股扒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规避风险,还能发现机会。如我们看好一个股票,可以用股扒扒体检一下个股资质,得出的结果可以佐证我们的判断。
(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展示。欲了解更多个股监测结果可以用小程序股扒扒查看)
【披沙拣金,披沙简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