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沙沥金是什么意思、披沙沥金是什么意思,百度翻译

更新:08-2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毕节各县区名字由来,你知道多少

七星关区

月夜 徐渠 摄

即原县级毕节市,汉唐时期是彝族“比跻”系的世居之地。关于毕节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毕节为彝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是彝族一个支头人的名字;另一种是相传元朝初年,平迟安德长官司修建驿馆,开馆之日恰逢除夕,这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日,因古称“比跻”,故转音取名为毕节。

七星关,位于毕节市与赫章县交界的七星山上,距离现七星关城区四十五公里,是贵州三大名关之一。《大定府志》卷之十六:“七星山,在城西九十里,形如北斗。相传诸葛武侯南征过此,见群峰如七星罗列,因祃祭焉。后人即以七星名山。”七星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因地形极其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道,兵家的必争之地。

大方县

大方之名源于筑城将官姓氏。明崇祯八年(1635年),副将方国安奉命建大方城为屯军城堡,建成以后,取名大方。元明两代,大方均是水西(贵州)宣慰司属地。清康熙四年(1665年)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清被平西王吴三桂诛杀后,1666年实行“改土归流”,设大定府于大方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为大定州,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大定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大定县。1958年因原名有少数名族之意,即改为大方县。

黔西县

黔西之名,来自于亦溪不薛。彝语“亦溪”汉意为“水”,原指六广河,“不薛”意为“西”。 “亦溪不薛”翻译为“六广河西边”的意思。元代设亦溪不薛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指挥使马晔在黔西建城屯兵,取名“水西城”。名属水西(贵州)宣慰府。清康熙五年(1666年),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清被诛杀,废宣慰司,设黔西府。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黔西府降为黔西州,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黔西县。

县名源于县城打鼓新场的金宝屯、沙溪坝两地名。今境内,元明分属于水西、播州两宣慰司。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分属大定、遵义两府。民国时期,拟议设县。当时,因境内有新民里,故呈报为新民县,但全国已有同名县,故改以县城打鼓新场的金宝屯、沙溪坝二地名合为县。县名兼寓“修明,黄金与沙土同价”之意,也寓高仲武“披沙沥金”之句,喻细心挑选、去粗取精之意。

织金县

织金县名源于古彝语地名。曾被译为直溪、直金,只鸡等。元代起称织金,有织金城、织金箐、织金河、织金关等地名。明代织金城改名比喇城,元明均为水西宣慰司属地。清康熙四年(1665),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清被平西王吴三桂所诛杀,“改土归流”,次年设平远府于比喇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降为平远州,1913年改为平远县,1914年再改名为织金县。

纳雍县

纳雍之名来源于剌雍河,剌雍为古彝语译音。明代前译为蜡雍。纳雍元明为水西(贵州)宣慰司领地,清为大定府管辖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从大定(今大方)水城、织金、郎岱(今六枝)4县划出37个联保置县。因县城大兔场临剌雍河,遂取古句“纳民雍熙”之意,定名纳雍县,县城大兔场改名那雍镇。

威宁县

威宁县古地名为乌龙箐,彝族先民世居之地。元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设乌撒土知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乌撒、水西土司反清被讨平。康熙五年(1666年)设为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年),威宁府降为威宁州,贵西兵备道驻之。民国二年(1913年),该威宁州为威宁县。1954年,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赫章县

大韭菜坪风光 陈移 摄

赫章县名源于墨特川,县城处于墨特川(今六冲河前河)南岸。明洪武十四年(1381),颍川侯傅友德南征途中,在赫章筑城,取名黑张,是彝语墨特川的另名译音。县境元代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明代属乌撒土知府。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威宁府(后改州、县),县境均隶之。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设黑章讯,改“张”为“章”。民国五年(1916年),威宁县得胜坡分县迁到黑章。民国七年(1918年),改名赫章分县,改“黑”为“赫”。1942年赫章从威宁县分出,置赫章县。

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舒程 整理

感谢周遵鹏先生对本文提供资料

烟台老黄县话里的古词今用,你知道多少?

语言就像一条河流,从历史的深处缓缓淌来,流向不可知的未来。在河流的中心,水流激荡,裹挟着泥沙,顺流而下,一泄千里。而在河岸边,则是浅滩洄流,水势舒缓,会有淤积和沉淀。

黄县僻处登州海角,黄县话就如同语言之河中的一片河滩,有着千年的积存。如果用心淘洗,沉积的沙子中会发现不少遗存的古词儿,像金粒一样熠熠闪光。

釜台

“釜”,古代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黄县话中,至今仍有“釜台”一词,“釜”指安在土灶上的锅,“台”指高而上平的建筑物,《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传》:“四方而高曰台。”后世如烽火台等也是这个意思。釜台即“釜上之台”,就是为锅灶通风出烟而建的高而上平的建筑物,即烟囱。“台”轻声变韵,“ai”读作“ei”,“烟台”“锅台”均作如是读。

罄干净

旧唐书·李密传》载有李密数说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说,用尽南山的竹子做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罄”是“尽”意思,成语“罄竹难书”就是出自这里。在黄县的口语中,罄的用法仍然未变,“罄干净”“罄干溜净”就是“净尽”的意思,比如:他身上罄干溜净的,一分钱也没有。

验符

符的本义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信、符节。《说文解字》释“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中学课本里有《史记》中节选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讲的是信陵君魏无忌窃得虎符,接管魏军解邯郸之围的故事。不管是金属还是竹木制的符,都是完整的东西一剖两半,作为信物时要合二为一才能证明是自己人,这称之为“验符”。在黄县话中,“验符”的含义作了进一步引申,两人脾气相投称为“对验符”,不对付则称之为“不对验符”。

夜来

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二折:“夜来八月十五日,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来。”《水浒传》第三十四回:“总管夜来劳神费力了一日一夜,人也尚自当不得,那疋马如何不喂得他饱了去。”这两处的“夜来”都是“昨天”的意思,与夜晚无关。在黄县口语中,“夜来”的用法至今仍然原汁原味,比如:你夜来上哪去喽?满哪找你找不着。此处“来”轻声变韵,“ai”读作“ei”,“起来”“明白”“韭菜”也都这样读。

溜枵

“枵”的意思是“布的丝缕稀而薄”,《天工开物》:“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在黄县话中,仍然保留了这个用法,但含义略作调整,“枵”更多是“薄”的意思,如“溜枵”多用来形容纸张或布料、被子非常单薄。而“稀”的意思则转给了“纰”,麻袋可以很“纰”,但并不“枵”。

“界”在古代有“分画”的意思。“界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以宫室、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用于画直线的画笔)、直尺画线为技法的绘画,也称“宫室画”“台阁画”。

界画一词最早见于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即有“界画楼台”一科。“界”的这个用法在黄县话中一直保存至今,学生用的直尺称为“小界尺”,比着直尺画线称为“界道杠儿”。

逡喽

《集韵》释“逡巡”:“行不进也”。《广物》:“心惭曰恧,体惭曰逡。”欲进不进,欲退不退谓之“体惭”。黄县话中有“逡喽”一词,仍保留古意。“逡喽”与“熊喽”不同,“熊喽”就是从里到外草鸡了,“逡喽”就是表面上虚张声势,内心里怯了。比如两条狗遇到一起,一方夹着尾巴逃跑了就是熊喽。如势弱的一方萌生退意,却碍于面子,不肯就退,呲牙咧嘴作凶恶状,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狗“逡喽”。

纳愁

“纳”在古代是“接纳”的意思,《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当营卫帝室,蠲邪纳福。”“纳吉”“纳聘”属于古代的六礼,如今过年的春联上常写的“新年纳百福”,也是这个用法,纳的都是福财吉祥,但在黄县话中,却有“纳愁”这个词儿,比如:明天早起吃什么,真让人纳愁。连“愁”都能“纳”了,说明黄县人的心胸还是很宽广的。

则儿

“则”,《说文》释为:“等画物也。”《说文解字注》释为:“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就是为事物定出等级并划分开的意思。在黄县话中这个用法仍然存在,种地打垄,为了提高产量,便于管理,所有的畦儿要均匀一致,用尺子量来量去太麻烦,确定好畦儿的宽窄之后,抈一个等长的木棍用来比着,这称为“则儿”。《韩非子》中有个“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要去集上买鞋,比着脚用木棍做了个“则儿”,去到集上忘了带“则儿”,就跑回去拿,回来集都散了。郑人宁可相信“则儿”,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当然成了死背教条的笑谈了。由“则儿”进一步引申,黄县话中有个词儿叫“则应儿”,即用则儿(心中的标准)比量、试应一下,有约莫、估计的意思,比如:我则应儿这事儿不见起能行。

争竞

“竞”,《说文》释为:“强语也。”“强语”意即相互争论、辩驳。黄县话中还保留了这个字的本义,有个词语叫“争竞”,即争执、计较的意思,比如:他这个人不讲理,你和他争竞什么。

在语言的长河中,披沙沥金,撷取到这些古义犹存的词儿,对于搞清黄县话的前世与今生,无疑是有所助益的。

来源:龙口文旅

老票据:密码之谜——披沙沥金之30

就像挖掘到一座金矿后就忍不住继续挖掘一样,从鼓浪屿华侨仓库发现那一袋票据后,我立即钻入票据收藏的深海,开始了我漫长的票据收藏史。

历经数十年的厚积薄发,我收藏的票据内容广泛、藏品丰富,不仅有发票、布票、粮票,还有钱庄的银票和金铺的当票、关、茶叶、膏捐票、花捐票、工商……可以说,凡是市场上曾经流通过的票据,都是我收藏的对象。集合起来,这些票据仿佛是一段真实而有趣的经济流转记录史。它们不仅仅是一张张票据,更仿佛是一段段无声电影,生动地还原了厦门当时的经济活动状况,见证了当时的苛捐杂税之多和民生之艰。

票据是时代的缩影,它真实地保留了历史记忆,记载了沧海桑田变化。

新中国建立时,国民经济已到崩溃边缘,为尽量保证每个人都能生存下去,国家以粮票、布票、肉票等形式,开始计划供给,尽可能地保证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我收藏票据,也是对历史的收藏,梳理票据就像是梳理历史长河里的经济活动。

我收藏的票据中有几个很有意义的地方。

一是在票据收藏中发现了竹。我在收藏钱庄、金铺等票据时,发现这些票据居然与一种密码有关联。过去在金铺、钱庄中进行金银首饰买卖、银两交易等,要用戥子称重,然后开出票据。

有一次我在古玩市场看到了一张票据,觉得上面印着的字符就像天书一样,完全看不懂。后来在收藏的票据中,我发现上面盖着密密麻麻的、不知是什么意思的符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漳州古玩市场购到一份《本铺制造各款改良四方号簿,开设石码中镇马路洋庄发兑》,才知那张票据上面的字符是一种古老的字码,被称作竹。闽南民间称四方号,也称流水码。其写法是:1为一竖,2为二竖,3为三竖,4为一打叉,5为阿拉数字“8”字右上打开口,6为上一点下一斜横……从1至100的数字都有特定的写法。

老票据上的竹

二是通过票据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我有幸从某位厦门大藏家手中收到一批民国时期各式各样的厦门信局汇票。民国初年到前夕,是厦门华侨汇款回国和华侨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厦门侨批局业务繁忙,往来金额巨大,汇兑业务日渐壮大。我特别幸运的是,收到一批民国时期各式各样从南洋汇至厦门信局的汇票。其中十几张写着日里棉兰。日里棉兰属印度尼西亚,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日里河畔,棉兰市有爪哇人、马来人、华人等民族。这些早期下南洋的乡侨,出外谋生,省吃俭用,把银两汇回厦门、泉州。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佳证明,无可辩驳。

三是可以通过票据看厦门的历史变迁、经济活动和风土人情。

这些全是我收藏到的票据,因为有特别的意义,所以即使出重金我也不想出让。因为,我这是在收藏历史、保护历史。想到我手着的票据,就是旧日真实的交易,我很是得意、倍加珍惜。这些都是我从旧纸堆里一点一滴淘出来并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的,门类繁多,耗费了我大量的心血,弥足珍贵。

1.地租银票

清康熙二年(1689年),靖海施琅奏请朝廷,对环厦门城周围四社民房、官地估价定税,所得充作兵饷。

清同治五年(1866年)泉州海防总捕厦门分府新编甲户地租户单

同治四年(1865年)左宗棠督闽,正式成立福建省税厘总局,厦门厘局改名为厦门税厘总局,管辖泉州府、永春州所属分卡。辛亥后,厦门曾一度废止厘金,改为商捐,税厘总局亦改名为商捐局,因财政短收甚巨,1914年又恢复征收,商捐局又改名为厦门税厘局。

这份纳户执照的地租银,就是向厦门税厘局缴纳的,又称地税、铺捐、房捐、产业税,今称房产税。

清宣统二年(1910年)厦防华洋分府地租银纳户执照

2.警捐车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厦门市财政局禾山警捐清洁捐收据

厦门在1935年设市之前,税收系由特种局财政科和思明县税务局划区征收,前者管辖范围为市区,开征警捐、车捐、乐户捐等,后者管辖范围为禾山区和鼓浪屿区,开征田赋、契税、屠宰税、牙税、当税、炉税、杂捐税、清洁捐等。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见证了当时老百姓的艰辛。

3.印花税

厦门于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开征印花税,设立有福建省烟酒捐总局厦门分局(辖区:思明、金门、东山)。1920年,成立福建印花税处思(明)金(门)印花税局。1931年原有印花税局和烟酒税局合为印花烟酒税局,厦门也设立福建印花烟酒税局厦门区分局。当时由使用印花的人向指定的销售机构如邮局、电讯局、及印花税征收机关等购买印花,按税法规定贴用。

民国时期壹分印花

4.粮票、糖票、肉票

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九十年代,粮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票证之一。

当时,买米买面必须出示粮票。粮票作为一种特殊的流通证券,早已退出了现代生活。对于“80后”“90后”“00后”来说,这是个陌生的词,但对于他们的父辈祖辈来说,则包含了很多往事回忆。现在的老人见面还是问:“你呷饱没?”呷:闽南语,意为吃。

我收藏有很多有特殊意义的粮票、油票、白糖票。

油票、粮票、糕点票

我手上收有多张粮票。有张1979年的粮票,版面图案是军民海防站岗。城市户口可以吃上公家粮,说的就是有粮票供应。5斤票就是可以去粮店买5斤大米。当时本市的普通居民是每人每月24斤,在职的职工还有在校的中学生是28斤。记得当时我一家4口人每月只有100多斤的粮票,一家人每月都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一部分作为口粮,还要拿出一部分去换购其他生活用品。

记得1987年8月,市食杂公司为了解决市场食糖供应紧张的问题,凭市区粮证供应白糖,每人一斤半。当时的商品流通证就是专门用来购买白糖、黑糖的。肉票则是用来买猪肉的,很多人都会买一些来炸猪油,炸完用猪油来炒菜,因为花生油每个月才四两,根本不够炒菜用。

粮票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是国家在粮食匮乏、商品短缺的特殊年代,为解决全国吃饭问题而印制的粮食供应凭证。1953年,国家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第一张粮票开始发行,从此中国老百姓进入了“票证时代”,直至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粮票终成历史。近4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2001年5月1日起,国家正式取消粮油关系凭证。

我有幸拥有两枚非常珍贵的福建早期粮票。该票是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发行的米票,面值拾市斤、伍拾市斤。其正面印有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的红印鉴,并有编号,还加盖福建区章。拾市斤米票又加盖福建省粮食局章,下面写着“本票限于民国三年度使用”。背面有6条说明,其中第一条:“本票由机关在有效期内向粮站领粮。未设粮站地区向乡以上,不得直接向兑粮。”第三条:“本票禁止流通使用及买卖。”第五条:“本票印有华东字样者在华东地区均可使用,印有苏南、皖南、浙江、赣东北字样者只准在各该地区使用。”这两张粮票票面设计大方、典雅、庄重,印制精致美观。由于使用期限为民国三年(1949年),流通仅限于福建省,用后上交销毁,故留存的票品极少,弥足珍贵。这是我从一位离休干部手中获得的。

经过上山下乡的锤炼,我深深地明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味,因此对与“粮”有关的收藏特别有感情。我手上存有的粮票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要记住历史、珍惜眼下美好的生活,要惜福。希望大家能一起身体力行,节约粮食,不负好“食”光!

5.铺税

我收藏册里有两张福建省财政厅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开具的厦门第三市场(今碧山路)26号及44号铺铺税正税单。这两张铺税正税单规制严密、印刷精良。票底下的经征长官签章为周敬瑜周敬瑜,浙江县人,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任厦门市财政局局长。。这张票据令人不解的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厦门市已经成立1年又5个月,但税单骑缝上印的是“思明县□字□号”。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厦门市局征收门牌费收据

6.厦大旅社票据

我有几张厦大旅社票据,当时很多人误以为厦大旅社是厦门大学开的店,事实上并非如此。其旧址位于思明区思明西路62—64号,它见证过一段特殊历史。1945年胜利,同年9月28日,侵厦日军在鼓浪屿举办签字投降仪式。10月3日,福建省保安部副严泽元与时任厦门市黄天爵由石码乘船抵厦,将日本侵厦时的“柏原旅社”改为厦大旅社,在这里接受日军投降,完成对厦门市的接管。厦大旅社即今日的“大厦”,曾是厦门第二高楼。它见证了胜利历史性的一刻,当时市民在旅社门前,列队迎接受降官员,很是扬眉吐气。

这些票据还原了活生生的历史,是我收藏中的珍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厦大旅社票据

待续……

后续:(藏品故事,收藏心得)

摘自《披沙沥金——我的厦门“私”藏》藏品故事之老票据

陈亚元口述,叶玉环整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陈亚元:鼓浪屿人,厦门市总工会退休职工。亚洲钱币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民间委员会会员,福建省钱币学会理事、福建省收藏家厦门收藏研究中心名誉会长、厦门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联合)《闽台粮户执照汇编》《厦门货币图录》《图说厦门侨批——按章索局》等书。荣获中国钱币学会第四届金泉奖提名奖。多项藏品被中国钱币博物馆等收藏。

叶玉环:福建省作员,高级经济师,曾为纸媒记者编辑5年。著有《一路生花》散文集,入选厦门文联“珍珠湾文丛”。《披沙沥金》人物传记,编入“厦门口述历史丛书”15册。任《厦门晚报》“恋恋老手艺”专栏作者,已刊发老手艺人专访7人(每人3个专版)。发表文章超50万字,获全国、省、市征文论文奖项超50项,近30篇文章被学习强国转载。

厦门外图书店3楼(思明区湖滨南路809号)有售。

【披沙沥金是什么意思、披沙沥金是什么意思,百度翻译】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披沙拣金的意思【披沙拣金下一句】 下一篇:披沙简金【披沙简金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