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灾难频发,人口锐减,给时人带来什么样的记忆?
通过汉桓帝永寿三年与晋武帝太康元年的人口来看,可知汉末三国的人口锐减。百年间,少了将近八成的人口数,而只剩约两成左右的在籍资料。而令人好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如此大量的死亡,究竟带给时人什么样的记忆?
回顾史书,可发现汉末三国时人或以"丧乱"指称当时的情况。"丧乱"一词,语出《诗经》的〈大雅·云汉〉;该诗用"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描述旱灾的惨况,可见丧乱与天灾有着密切的关连,此后才逐渐引申来形容局势动荡。
《丧乱帖》 王羲之
若参考曹操于建安八年(203)所发布的〈修学令〉所言:"丧乱已来,十有五年",便可推知曹操视中平六年(189)为丧乱之始。回顾中平六年,不仅外有黄巾一众于各地蠢动,在内则有灵帝驾崩、何进败亡、尽诛宦官、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等,政局可说是相当不稳,而当时的情景或许正如〈刘镇南碑〉所述:"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贼臣专政,豪雄虎争;县邑闾里,奸仇烟发;州县残破,天下土崩,四海大坏。"
黄巾
而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刘镇南碑〉又说了这样几句话:"于时诸州或失土流播,或水潦没害。死丧,百遗二三。"
可见时人确实认为汉末三国的丧乱,除了政局的问题,亦有天灾的因素。简言之,汉末三国──在自然方面,正逐渐趋入寒冷期,不仅气温普遍降低,更引起各式的连环灾变;在人文方面,由于政局腐败,上则争权夺利、画地割据,下则相食抢夺、民变频传。
自然与人文的关连乃是环环相扣,互相引发。每当天灾降临,人们必有所应对。应对得当,固然能减少天灾的威胁;应对不当,便可能加深天灾的影响。相对的,当时的各种人事或因天灾所引爆、或因天灾而越演越烈。因此,可能进而导致当时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例如盗墓盛行;此外,亦有不少失学的情形:"丧乱以来,六籍墯废"、"丧乱历纪,学业衰废",进而导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而长期的动乱,或许也让当时社会蕴含了残杀复仇的风气。
古代墓地
我们尚可从其他方面推敲当时丧乱的情况,或可先以孔融的言论为例。
相传,孔融曾说过两段惊世骇俗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
这般言论即使放到今天也显得颇违常情,那就更不论标举儒家、孝道的汉末三国了。是以曹操便将之视为孔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的证据,进而将他处死。
孔融让梨
针对孔融这两段话,以往或认为是曹操一方为了定罪而捏造,或认为是孔融为了抨击当时僵化的儒学而发出的悖论,解读多从政局方面着手,但我们或许也可以针对汉末三国当时丧乱的背景去做些思考。
例如,在当时充满战乱及烧杀掳掠的环境下,可能有不少妇女为求生存或遭受逼迫而遭强暴蹂躏,因而或许有不少孩童的出生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此,父母亲子之间并无甚恩义,仅是情欲与生理的产物。此后,顺着父母无亲的思路去解释"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既然父母亲子无甚恩义,父不父、子不子,那么饥荒之时,又何必将父亲摆在救助的第一顺位呢?
然而,承前所述,饥荒实是受到汉末三国气候变迁所引发的连环祸害之一。当时有着不少饥荒,且有人相食的场景,而成为汉末三国丧乱印象中的一环。因此,若我们理性思考,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粮食或许更应该保留给存活率较高的人。
那么,所谓"若父不肖",究竟父亲有何"不肖"呢?
或许是父亲年迈而不再年轻?或许是父亲未来对家国的贡献不如以往?既然如此,何不选择"赡活余人"?比起单就情感面或面的救助亲人,利用有限粮食救助更有生命力、更有未来贡献的他人或许会是经过理性考虑后的选择。所以说,孔融对于饥荒时的粮食分配之思考,亦刻划出当时的丧乱及时人的难题。
曹操 《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外,尚可注意到曹操的求贤令,其脉络也或许与当时的丧乱有关。曹操在先后三次的求贤令中一再标举出"唯才是举"的政策主轴。他表示: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或认为"士有偏短",因此"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而曹操不仅屡举陈平、苏秦为代表,强化他注重才能的一面,他甚至更进一步的选用显得有些激烈的话术告诉大家,他想要的就是"高才异质,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用兵之术者"。据此,以往或认为曹操用人唯才的主张,乃欲打破当时僵化的儒家式、家族化的人才选用传统,然而,若考虑到汉末三国的气候异变背景,或许将有不同的想法。
受灾百姓
盖汉末三国当时天灾与人事彼此环环相扣、互相引发,进而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终而造成大量的死亡。是以史书留下这样的纪录:"况今丧乱之后,至少"、"民人失所"、"吏民流散飢穷,户口损耗"。
说明当时的迁移流离、以至于死亡,使得人口于百余年间大幅锐减。可以想象的是,当时极高的死亡率以及锐减的人口数即意味着可用的人才相对减少。而纵有杰出异能者,不论身分地位,也不一定能逃离死亡的威胁,是以戏志才、曹冲、王弼……等人亦皆早卒。是以刘廙便指出当时确实有着人才稀少的情形:
"况乱弊之后,百姓凋尽,士之存者,盖亦无几。股肱大职,及州郡督司,边方重任,虽备其官,亦未得人也。此非选者之不用意,盖才匮使之然耳。"
月旦评 汉代人才的举荐渠道
此外,透过《三国志·庞统传》亦能看出这般情况。据说庞统亦善于品评人物,但时人却认为庞统的品评似乎有些言过其实,而庞统的理由即是:"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换言之,在因大量死亡而导致可选用的人才相对较少的时局里,希求人才必须"德才双全"或许是种奢求,因而选才的策略势必得有所调整。是故,庞统便于人物品评时给予略高的评价,认为即使"拔十失五",亦尚能得其半;曹操则提出"唯才是举"增加选才的弹性,进而成功选用不少人才。
据此,我们还可以回过头看看陈矫的往事。据说陈矫本姓刘,虽出嗣舅氏而改姓陈,但他仍娶了刘姓的妻子,也因此屡屡遭人非议。而曹操基于陈矫有着不错的才干,便想帮他排去非议,于是便下令:"丧乱以来,风教彫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之。"
在这个里,曹操确实又体现"用人唯才"的政策。因此,当陈矫因同姓婚姻而遭到非议之时,曹操便为了他的才干而设法为他解套。而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在令中所提到的"丧乱"。汉末三国的丧乱固然衍生出当时许多社会问题,是以曹操用"丧乱以来,风教彫薄"来做为替陈矫解套的口实。然而,若换个角度去思考"太祖惜矫才",或可想见当时因各式天灾人祸而造成大量死亡、人口锐减,进而导致人才短缺的情形,那么陈矫这般杰出的治臣固然有保留的必要。
综言之,汉末三国时人对于当时有着"丧乱"的印象,而丧乱的引爆则与当时天灾、人事的交互引发脱离不了关系。丧乱不仅带来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进而造成大量的死亡,使得百年来人口大幅锐减,而人们更透过诗歌描绘出这般情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丧乱悠悠过纪,白骨从横万里"。
参考文献:
《三国志集解》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
《孝道与情欲──论孔融的儒教观》
《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成语故事之旅 | 拔十失五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
前方到站:拔十失五。
典故
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小时候性格纯朴而显得愚钝,当时没人觉得他有什么才华。颍川有个司马徽,以知人之智而闻名。庞统二十岁时去拜访司马徽。他到的时候,司马徽正在桑树上采桑,让庞统先坐在树下。等司马徽忙完,俩人就在桑树下交谈,从早到晚谈了一天。司马徽非常惊讶,称赞庞统的才华在南州士子中数一数二,从此,庞统的名声就传扬开了。
后来庞统在本郡担任了功曹之职,辅佐郡守,协助处理选拔人才的事务。庞统当时非常注重人伦道德,特别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方面特别上心。
只不过,他当时评价别人时,全是溢美之词,经常会言过其实,当时就有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庞统回答说:“如今天下大乱,道德沦丧,好人少,坏人多。想要振兴教化、宣扬道德的话,如果不把那些值得称赞的人夸得更好,就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也就没法让人学习他们的行为,那么做好事的人就更少了。现在选拔十个,即便有五个不能用,还有一半是可用之才。同时还可以向社会宣传教化,让有志之士受到鼓励,这样不也挺好吗?”
庞统后来与许多名人士子结下深厚友谊。他的才能也在遇到刘备后得到充分施展,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辅佐刘备共创大业。
释义
拔:选拔,推荐。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
好故事在这等你呢
发稿:烦烦
校对:兰花
审稿:陶云韫
往期回顾(点我)
发稿:烦烦
校对:兰花
审稿:陶云韫
【拔十失五,拔十失五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