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文 译文(六十九)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原文】【注解】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①,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②,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陽,禽魏将芒卯③,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④。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⑤,遂见欺⑥,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⑦。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⑧:
①游学:周游异地,从师求学。②辩:有口才。③禽魏将芒卯:《战国策·魏三》、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等均作“走芒卯”。疑此处所载有误。禽,同“擒”。④治:指王都所在地。⑤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指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王以邀请会盟的欺骗手段扣留在秦国。入朝:拜访。⑥见欺:被欺骗。⑦壹:一旦。⑧说:劝说。
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①,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②:臣闻物至则反③,冬夏是也④;致至则危⑤,累棋是也⑥。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⑦,此从生民已来⑧,万乘之地未尝有也⑨。先帝文王、庄王之身⑩,三世不妄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⒀,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⒁,不信威⒂,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⒃,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⒅,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陽婴城而魏氏服⒆;王又割濮磿之北,注齐、秦之要⒇,绝楚、赵之脊(21),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22)。王之威亦单矣(23)。
①驽:才能低下。受:承,趁着。:困顿。②说:主张,看法。③至:极。④冬夏是也:冬季和夏季就是这样的。《战国策·秦四》姚宏注:“冬至生,夏至杀,故曰反也。”⑤致:堆叠。《战国策·秦四》鲍彪注:“致,言取物置之物上。”⑥累棋:高叠棋子,极易倾倒,比喻极为危险。⑦二垂:指西北两方边地。垂,同“陲”。⑧已:通“以”。⑨万乘:万辆兵车。这里指代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战国时大国也称“万乘”。⑩先帝文王、庄王之身:梁玉绳《史记志疑》按:“《秦策》作‘文王(惠文王也。)武王,王之身三世’,此言庄王误,秦无庄王,若庄襄则昭王孙也。又脱一‘王’字,无下‘王’字则二世非三世矣。但文、武二王,未尝称帝,而曰先帝者,特尊称之耳。”所言当是。?妄:忘。?绝:断绝。从亲:合纵亲善。从,同“纵”,合纵。要:同“腰”,关键部位。一说,要,要约。⒀守事于韩:在韩驻守任职(从事有利于秦的活动)。《索隐》按:“秦使盛桥守事于韩,亦如楚使召滑相赵(当作“越”)然也,并内行章义之难。”守,防备所己知;事,任职。⒁甲:指披甲的士兵。⒂信:通“伸”。伸展。⒃杜:堵塞。⒄云翔:如白云飘飞般地逃散。捄:通“救”。⒅休甲息众:停止征战,让得到休息。⒆婴城:《战国策·秦四》鲍彪注:“婴,犹萦也。盖二邑(指黄、济陽)环兵自守。”⒇注:灌入,打通。要:同“腰”。(21)脊:比喻要害之处。(22)五合:指五次联合。六聚:指六国聚集。(23)单:通“殚”。尽。
王若能持功守威①,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②,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③,五伯不足六也④。王若负人徒之众⑤,仗兵革之强⑥,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⑦,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⑧。《易》曰“狐涉水,濡其尾”⑨。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⑩,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⒀,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⒁。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陽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⒂。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①持功:保持功绩。守威:掌握威势。②绌:减损,去掉。肥:增厚,增广。地:道。③三王不足四:夏禹、商汤、周文周武三代君王并举是不够的,还有第四代君王。这里指秦昭王的功绩可与三王并举。④五伯:又作“五霸”。春秋时在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的五个诸侯盟主。其说不一,通行的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⑤负:依恃。人徒:指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的人即壮丁。⑥兵革:军备。⑦臣:使臣服。主:社稷主,指诸侯。⑧《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汉代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大雅·荡》。靡:无;鲜:少;克:能够。⑨《易》:即《易经》。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具有社会史料价值的占卜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狐涉水,濡其尾”:出自《未济》卦:“小狐汔济,濡其尾。”濡:浸湿。⑩榆次之祸:指晋国四卿兼并中,知伯率同韩氏、魏氏围困赵襄子,韩、魏恐赵亡殃及自身,反而联合赵襄子知伯于榆次,知氏遂亡。?便:利益。干隧之败:指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战败后在干隧自杀。?没:沉溺,贪图。⒀吴之信越:指吴王夫差准备伐齐,越王勾践率群臣朝见并厚赠财物以示支持,使夫差放弃了对勾践的防备。⒁三渚之浦《集解》:“《战国策》曰‘三江之浦’。”浦,水边。⒂凿台:榆次城下的台名。名。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①。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趯趯毚兔②,遇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③,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④,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⑤,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⑥,折颈摺颐⑦,首身分离,暴骸鼻于草泽,头颅僵仆⑧,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⑨。鬼神孤伤,无所血食⑩。人,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攻楚?,不亦过乎!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⑿?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⒀?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也⒁。王菲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⒂。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①《诗》:《战国策·秦四》姚宏谓“逸《诗》”。一说,古书引《书》或通称《诗》。大武远宅而不涉:《正义》:“言大军不远跋涉攻伐。”宅:住地。②趯趯毚(chán,缠)兔:见《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余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获之。”度:揣度;趯趯,同“躍躍”,疾跳的样子;遇犬:猎犬。③中道:中途。④假:宽容。⑤重世:数世,累世。⑥刳:剖开。⑦摺:折断,毁损。颐:面颊。⑧僵仆:僵毙。⑨脰:脖子。⑩血食:接受祭祀。古时杀牲取血,用以祭祀。?资:借助。?恶:怎么。⒀仇雠:仇人,仇敌。⒁资:资助。⒂右壤:右边区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①。秦、楚之兵构而不离②,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③。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④。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⑤。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⑥,一年之后,为帝未能,其于禁王之为帝有余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壹举事而树怨于楚,迟令韩、魏归帝重于齐⑦,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王施以东山之险⑧,带以曲河之利⑨,韩必为关内之侯⑩。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⒀,要约天下⒁,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⒂,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⒃。
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⒄。发使赂楚,约为与国⒅。
①四国:指韩、赵、魏、齐。应:对付。②构而不离:兵连祸结,交战不休。构:交接。③故宋:指原来宋国的土地。④中国:即中原。劲:使强劲有力。⑤校:对抗,较量。⑥葆:通“保”。保护,保持。详事:审慎治理。事,治。⑦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就会让韩、魏尊齐称帝。迟(zhí,直):当,乃。⑧施:设置,布置。⑨带:环绕。⑩关内之侯:即“关内侯”。秦国爵位之一。这里是臣属的意思。?梁氏:指魏国。寒心:因恐惧而惊心。?关内两万乘之主:关内两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君主。指韩、魏两国。注:倒入,这里是割取的意思。⒀一经:横贯。两海:指西海和东海。⒁要约:约束。⒂危动:以危亡震慑。⒃痛:急攻。⒄谢:辞却。⒅与国:友好的国家。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①,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②,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③。若不归,则咸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④。”应侯以闻秦王⑤。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⑥,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⑦,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⑧。不如亡秦⑨,与使者俱出;臣请止⑩,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⒀,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⒁,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⒂,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⒃,以自为都邑。
①应侯:即范睢。②德:感激。③储:保存待用。④孰:同“熟”。仔细,周密。⑤闻:传达,报告。⑥傅:教导、辅佐太子的人。⑦陽文君:楚顷襄王的兄弟。⑧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这里指代国家。⑨亡:逃跑。⑩止:留住。?御:驾车的人。?谢病:推脱有病。⒀出身:献身。徇:通“殉”。⒁考烈王元年:即前262年。⒂边齐:靠近齐国。⒃城:修筑城墙。吴墟:指吴国旧都。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①,招致宾客,以相倾夺②,辅国持权。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余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③。赵使欲夸楚④,为玳瑁簪⑤,刀剑室以珠玉饰之⑥,春申君客⑦。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⑧,赵使大惭。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取东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⑨,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⑩,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⒀,其于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⒁,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⒂,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⒃,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
①下士:谦恭地对待贤士。②倾夺:争夺。③舍:安置住宿。上舍:上等客舍。④夸:夸耀。⑤玳瑁:一种大海龟,其甲壳可作装饰品。⑥室:指刀剑的鞘。⑦命:招来会见。⑧蹑:踏。⑨已:停止。⑩从(zòng,纵)长:六国盟约之长。?用事:当权主事。?咎:归罪。⒀用:治。⒁假:借。⒂爱:吝惜。⒃卫:指卫元君。当时卫已为秦的附庸。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①,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②,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③,已而谒归④,故失期⑤。还谒⑥,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⑦,与其使者饮,故失期⑧。”春申君曰:“娉入乎⑨?”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⑩。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⒀,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⒁,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⒂?”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⒃。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陰养死士⒄,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⒅。
①宜子:宜于生子。②持:带着。女弟:妹妹。③舍人: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④谒:请求。⑤故:故意。⑥谒:拜见。⑦使使:前一“使”字,派遣;后一“使”字,使臣。⑧故:所以。⑨娉:通“聘”。以礼物订婚。⑩幸:宠幸。?承:通“乘”。趁着。间:空隙。?即:如果。⒀且:将要。⒁子男:儿子。⒂这一句的意思说:这与身遭意外的祸患相比,哪样好?⒃谨舍:严密地安排住所。⒄陰:暗中。死士:冒死的刺客。⒅国人:住在国都的人。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①,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②,事毋望之主③,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④,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⑤,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⑥。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⑦,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之身。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⑧。出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⑨,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⑩。嫪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①毋望:不期而至,非常。②毋望之世:指生死无常的世界。③毋望之主:喜怒无常的君主。④代立当国:代少主掌握国政。⑤反:同“返”。归还。⑥置:放弃。⑦仆:对自己的谦称。⑧棘门:寿州的城门。⑨侠:通“夹”。从两侧夹住。⑩秦始皇帝立九年:指前238年。?嫪亦为乱于秦:指嫪毐与秦始皇之母私通。?夷:灭族。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①。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②。”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①旄(mào,冒):通“耄”。年老,糊涂。②乱:祸患。
【译文】
春申君是楚国人,名叫歇,姓黄。曾在周游各地从师学习,知识渊博,奉事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有口才,让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白起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华陽战败了他们,捕获了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并事奉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没出发,这时楚王派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黄歇见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扣留并死在秦国。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道:
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同两个猛虎互相搏斗。两虎相斗而鬣狗趁机得到好处,不如与楚国亲善。请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看法:我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与夏季的变化就是这样;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危险,堆叠棋子就是这样。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边地,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即使天子的领地也不曾有过的。可是从先帝文王、庄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国土地同齐国连接起来,借以切断各国合纵结盟的关键部位。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把韩国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是不动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里土地的好办法。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堵塞了魏国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枣、虚、桃等地,进而攻入邢地,魏国如风吹白云四处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大王的功绩也算够多了。大王停止征战休整,两年之后再次发兵;又夺取了蒲、衍、首、垣等地,进而兵临仁、平丘,黄、济陽则退缩自守,结果魏国屈服降秦;大王又割取了濮磿以北的土地,打通了齐国、秦国的通道,截断了楚国、赵国联系的脊梁,天下经过五次联合而相集的六国诸侯,不敢互相救援。大王的威势也可以说发挥到极点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绩,掌握威势,去掉功伐之心,广施仁义之道,使得没有以后的祸患,您的事业可与三王并称,您的威势可与五霸并举。大王如果依仗壮丁的众多,凭靠军备的强大,趁着毁灭魏国的威势,而想以武力使天下的诸侯屈服,我恐怕您会有以后的祸患啊。《诗经》上说:“没有人不想有好的开头,却很少人能有好的终结”。《易经》上说:“小狐渡水将渡过时,却湿了尾巴”。这些话说的是开始容易,结尾难。怎么才能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只看见攻伐赵襄子的好处却没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杀身之祸。吴王夫差只看到进攻齐国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践战败。这两个国家,不是没有建树过巨大功绩,由于贪图眼前的利益,结果换得了后来的祸患。因为吴王夫差相信了越国的恭维,所以才去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了齐国人之后,回来时却在三江水边被越王勾践擒获。智伯相信韩氏、魏氏,因而攻伐赵氏,进攻晋陽城,胜利指日可待了,可是韩氏、魏氏背叛了他,在凿台杀死了智伯瑶。现在大王嫉恨楚国不毁灭,却忘掉毁灭楚国就会使韩、魏两国更加强大,我替大王考虑,认为不能这样做。
有诗道:“大军不远离自家宅地长途跋涉”。从这种观点看,楚国是帮手,邻国才是敌人。《诗经》说:“狡兔又蹦又跳,遇到猎犬跑不掉;别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现在大王中途相信韩、魏两国与您亲善,这正如同吴国相信越国啊。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敌人不能宽容,时机不能错过。我恐怕韩、魏两国低声下气要为秦国消除祸患,实际是欺骗秦国。怎么见得呢?大王对韩国、魏国没有几世的恩德,却有几代的仇怨。韩、魏国君的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下的将近十代了。他们国土残缺,国家破败,宗庙被焚毁。上至将领下至士卒,剖腹断肠,砍头毁面,身首分离,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泽之中,头颅僵挺,横尸遍野,国内到处可见。父子老弱被捆着脖子绑着手,成了任人凌辱的俘虏,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百姓无法生活,亲族逃离,骨肉分散,流亡沦落为男仆女奴的,充满海内各国。所以韩、魏两国不灭亡,这是秦国最大的忧患,如今大王却借助他们一起攻打楚国,不也太失当吗!
再说大王进攻楚国怎么出兵呢?大王将向仇敌韩国、魏国借路吗?若是,则出兵之日就是大王忧患他们不能返回之时,这是大王把自己的借给仇敌韩国、魏国啊。大王如果不从仇敌韩国、魏国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边的地区。而随水右边地区,都是大川大水,高山密林,深溪幽谷,这样一些无粮地区,大王即使占领了它,也等于没有得到土地。这是大王落个毁灭楚国的恶名声而没有得到占领土地的实惠啊。
再说大王从进攻楚国之日起,韩、赵、魏、齐四国必定全都发兵对付大王。秦、楚两国一旦交战便兵连祸结不会罢休,魏国将出兵攻打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等城邑和地方,占领的原先宋国土地必定全都丧失。齐国人向南攻击楚地,泗水地区必定攻克。这些地方都是平坦开阔四通八达的肥沃土地,不能让他们单独占领。大王击败楚国而使韩、魏两国在中原地区壮大起来,又使齐国更加强劲。韩、魏两国强大了,完全能够同秦国抗衡。齐国南面以泗水为边境,东面背靠大海,北面依靠黄河,便没有以后的祸患,天下的国家没有谁能比齐国、魏国更强大,齐、魏两国得到土地保持已得的利益,进而让下级官吏审慎治理,一年以后,即使不能称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称帝却是富富有余的。
以大王土地的广大,壮丁的众多,军备的强大,一旦发兵而与楚国结下怨仇,就会让韩、魏两国尊齐称帝,这是大王的失策啊。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秦、楚两国联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进逼韩国,韩必定收敛不敢轻举妄动。大王再经营设置东山的险要地势,利用黄河环绕的有利条件,韩国就必定成为秦国的臣属。如果造成了这种形势大王再用十万兵力驻守郑地,魏国则心惊胆战,许、鄢陵退缩固守不敢出击,那么上蔡、台陵与魏国的联系就被断绝,这样魏国也会成为秦国的臣属了。大王一旦同楚国交好,那么关内两个万乘之国——韩与魏就要向齐国割取土地,齐国右边济州一带广大地区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到。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约束天下诸侯,这样燕国、赵国没有齐国、楚国作依托,齐国、楚国没有燕国、赵国相依傍。然后以危亡震慑燕、赵两国,直接动摇齐、楚两国,这四个国家不须急攻便可制服了。
昭王读了春申君的上书后说:“真好。”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并辞谢了韩、魏两国。同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几年之久。后来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好。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不仅是亲善友好国家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陽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好国家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上策。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陽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陽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为恼火,要准予黄歇自杀。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完立为楚王,这就是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的第四年,秦国击败坑杀了赵国长平驻军四十多万人。第五年,皮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向楚国告急求援,楚国派春申君带兵去救援邯郸,秦军解围撤退后,春申君返回楚国。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的第八年,为楚国向北征伐,灭掉鲁国,任命荀卿担任兰陵县令。这个时候,楚国又兴盛强大起来。
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这里来访问,春申君把他们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赵国使臣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请求招来春申君的宾客会面,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臣,使赵国使臣自惭形秽。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十四年,秦国的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秦相,封为文信侯。夺取了东周。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互相盟约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盟约之长,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这时宾客中有个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是个强大国家而您把它治理弱了,这种看法我认为不对。先王时与秦国交好二十年而秦国不攻打楚国,是为什么?秦国要越过黾隘这个要塞进攻楚国,是很不方便的;要是从西周、东周借路的话,它背对着韩、魏两国进攻楚国,也是不行的。现在的形势就不是这样了,魏国危在旦夕,不能吝惜许和鄢陵了,答应把这两城邑割给秦国。这样秦国离楚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路,我将看到的是,秦、楚两国日甚一日的交兵了。”楚国当时就把都城从陈迁到了寿春;而秦国则把附庸卫元君从濮陽迁到了野王,设置了东郡。春申君从此到了封地吴,同时执行宰相职务。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这件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赵国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打算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宜于生育儿子,恐怕时间长了不能得到宠幸。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不久他请假回家,又故意延误了返回的时间。回来后他去拜见春申君,春申君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那个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春申君问道:“订婚礼物送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又问道:“可以让我看看吗?”李园说:“可以。”于是李园就把他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并立即得到春申君的宠幸。后来李园知道了他的妹妹怀了身孕,就同他妹妹商量了进一步的打算。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说春申君道:“楚王尊重宠信您,即使兄弟也不如。如今您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将要改立兄弟,那么楚国改立国君以后,也就会各自使原来所亲信的人显贵起来,您又怎么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为国君,殃祸将落在您的身上,还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自己知道怀上身孕了,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祸相比,哪样好呢?”春申君认为这番话说得对极了,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家来,严密地安排在一个住所便向楚王称说要进献李园的妹妹。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于是生了个儿子,立为太子,又把李园妹妹封为王后。楚王器重李园,于是李园参与朝政。
李园把他妹妹送进宫里,封为王后,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便担心春申君说漏秘密而更加骄横,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死春申君来灭口,这件事在国都有些人知道。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奉事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会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朱英回答说:“您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他掌握国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交给他,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春申君又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祸?”朱英回答道:“李园不执掌国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听了后说:“您要放弃这种打算。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友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知道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恐怕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
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春申君,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宠幸怀了孕又入宫得宠于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那个儿子便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这一年,秦始皇即位已经九年了。嫪毐(lào,ǎi,酪矮)也与秦国太后私乱,被发觉后,夷灭三族,而吕不韦因受牵连被废黜。
太公史说:我到楚地,观览了春申君的旧城,宫室建筑十分宏伟啊!当年,春申君劝说秦昭王,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国,是多么聪慧的高明之举啊!可是后来被李园控制,昏聩糊涂了。俗话说:“应当决断时不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患。”说的就是春申君失却了朱英要击杀李园的机会吧?
【说明】
本篇是战国末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专传。
春申君是楚国贵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时楚太子完全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送回,随后亦归楚,任为楚相。曾率兵救赵,又率六国诸侯军攻秦,败归。后因贪图富贵中李园圈套被。对于春申君其人,司马迁作了大体公允的评述:“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妥矣。”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对暴秦以强凌弱的一种抗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楚国的利益,是值得称道的明智之举。但综观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惟系于“富贵”二字,即如他“招致宾客,以相倾夺”,无非是把宾客当作显示富贵的摆设而已,让宾客“蹑珠履”与赵使竞豪奢即为一例。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贤才,即使有朱英那样的人也只能“恐祸及身”远离而去。他最后落得悲惨下场,正如钟惺所言“富贵到手,器满志昏”,具有必然性。至于他的上秦王书,不过是嫁祸于人,求得苟安罢了。从长远的观点看,它等于是献给秦王灭楚的大计,实在不算“明智”。
明凌稚隆说:“按此传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吴,后叙春申君以奸谋盗楚,而身死棘门,为天下笑。模写情事,春申君殆两截人。”从行文看,本传可以春申君任相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重点写其“智”,后期重点写其“昏”,并各选择一件事情作具体的描述,两件事情又都有首有尾,象是独立成篇的生动故事,而前后两期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春申君由明智而昏聩的性格变化,给人以完整而明晰的印象。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多数高中生都会错的成语,看看你认识几个
1.荦荦大端:指主要的项目,明显的要点。荦荦:清楚、分明的样子。
2.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本来写作“皮里春秋”,到了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母亲郑太后名叫阿春,为了避她的讳,遂改为“皮里阳秋”。皮指外表,里指内心,春秋即孔子所修的史书《春秋》。意思是表面上不作评论,内心却有所褒贬。
3.扫眉才子: 扫眉:妇女画眉毛。薛涛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倾倒唐朝诗坛上的文人骚客。后来人们就常用“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
4.绠短汲深: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5.上下其手:意思是表示玩弄手法,颠倒是非的意思。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6.坂上走丸:坂:斜坡走:快跑,指很快的滚动;丸:弹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就像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7.得鱼忘筌:比喻成功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
8.甘之如饴:比喻乐意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勇于承担最大的。
9.高山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
10.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周,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一般用来自谦。语出唐·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11.缓不济急: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12.及锋而试: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13.诘屈聱牙:形容文辞艰涩,读不顺口。
14.计日程功:出自 《礼记·儒行》:“程功积事,惟贤以尽达之。”。基本解释 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成功指日可待。
15.胶柱鼓瑟: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16.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17.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
18.目不见睫:指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没有自知之明;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的情况。
19.米珠薪桂:珠:珍珠。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极其困难。
20.鸡虫得失:一般指比较小的得失,不值得计较。
21.弱不胜衣:形容人瘦弱的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22.兄弟阋墙:兄弟在家争吵,后来比喻内部斗争。
2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意思是把鱼赶到深渊里,把鸟雀赶到密林里。比喻不善于团结的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24.无妄之灾:平白无故受到的损害。
25.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出自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26.胁肩谄笑: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谄媚的丑态。
27.噬脐莫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28.华屋秋墟: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29.发奸擿伏: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30.折冲尊俎:原指诸侯国会盟的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31.继晷焚膏: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32.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片羽:一片羽毛。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33.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34. 硁硁之愚:硁(kēng)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35. 餐云卧石:指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
36. 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37.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38. 弊绝风清: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39. 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40.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41. 不分轩轾:轩轾: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42. 称雨道晴: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
43. 城狐社鼠: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44. 刍荛之见: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45.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46. 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47. 过江之鲫: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 “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后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但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
48. 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
49. 对泣牛衣:比喻夫妻共守穷困
50.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
高考近义成语辨析技巧+35组近义成语辨析
2020年高考语运题中,辨析成语考点依然不曾缺席,在全国Ⅰ卷、Ⅲ卷,天津、江苏和浙江等卷中继续出现。从命题语料看,命题者均选择一段语料,强调在语境中考查考生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从考查类型看,一般提供四空,组合成四个选项,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按照“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来命题,分值3分。
语段中考查近义成语的选用,这是因为一些成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相近或者近乎相同造成了成语近义的特点。要在一组近义成语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就必须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就须辨析。
1
根据近义成语的词义侧重判断
图片
有些成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语义侧重上存在差异,选项词语侧重点与句意不符也是命题者常设的红线。考生在做题时需结合句子语境斟酌选择。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7题第③空的“异彩纷呈”与“奇光异彩”中,二者均有“彩”,但前者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突出比喻义;后者指奇妙的光亮和色彩,指具体事物。句中用于修饰“流派风格”,强调流派风格的突出表现,所以第③空应选用“异彩纷呈”。
2
根据近义成语的词义轻重判断
图片
有的近义成语之间基本意义相近,但是词义程度的轻重有所不同。如有的成语适用于比较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则适用于一般性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这就是词义的轻重。
2020年高考江苏卷第1题第③空的“不屈不挠”与“不卑不亢”中,二者均为褒义词,但词义程度的轻重有所不同。前者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强调精神;后者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强调态度。根据前文“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可见,此处是指面临困难和挫折不屈服,故选“不屈不挠”。
3
根据近义成语的适用对象判断
图片
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仅适用于人;有的仅适用于物;有的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物。因此,解题时必须根据成语的关键语素体会使用对象。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第18题第④空的“源远流长”与“卓尔不群”中,前者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不能指人;后者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只能指人。语境指的是中华文化,不是指人,应选“源远流长”。
4
根据近义成语的感彩判断
图片
感彩是词语中附着的人们对所描述对象或褒或贬的感彩。根据感彩不同,成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我们要学会根据语境和词义,准确体会感彩。
2020年高考江苏卷第1题第①空的“以身许国”与“以身试险”中,二者感彩截然不同。前者意思是,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褒义词;后者意思是,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贬义词。此处主语是“志士仁人”,指他们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应选“以身许国”。
5
近义成语的多义性质判断
图片
多义成语是成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命题者往往利用考生对成语的意思把握不全面、理解不透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弱点来迷惑考生,考生稍不注意,势必会掉入考题所设置的陷阱。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多义成语各个义项的积累和不同义项的比较,这是考生避免因为成语多义而作出误判的关键。
2020年高考浙江卷第2题B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中是说弹幕对剧情的评论简短有力,使用正确。如若不知道“短小精悍”的第二个意思,就会认为它是错误的了。
图片
总之,研究高考成语题命题的规律,了解成语陷阱类型,多做积累,相信解题会更加得心应手。
高考成语题出题一般有如下陷阱:
▌陷阱一:望文生义
仅根据字面理解,不考究成语内在含义。如“差强人意”,成语含义是“大体上令人满意”,却被错用成“不满意”,而造成字面歧义。类似此类易被误用的成语有:
安土重迁、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久假不归、下里巴人、江河日下、文不加点、罪不容诛、不赞一词、三人成虎、明日黄花、登堂入室、不足为训、毫厘不爽、别无长物、风声鹤唳、万人空巷、五风十雨等。
▌陷阱二:褒贬混淆
易贬词褒用的成语:处心积虑、满城风雨、一团和气、改头换面、巧舌如簧、衣冠楚楚、巧言令色、趋之若鹜、粉墨登场、无所不为、官样文章、上行下效、始作俑者、推波助澜、明哲保身等。
易褒词贬用的成语:方兴未艾、凤毛麟角、惨淡经营、差强人意、有口无心、别出机杼、别有天地、目无全牛、拭目以待、叹为观止等。
▌陷阱三:不辨对象
易被误用的成语有: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少女)、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举案齐眉(指夫妻)、耳提面命(指长辈对晚辈)、三令五申(指上级对下级)、汗牛充栋(指书籍)、罄竹难书(指罪恶)、美轮美奂(用来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春秋鼎盛(指人,不指时代)、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等。
▌陷阱四:搭配不当
不能带宾语的成语:忍俊不禁、难言之隐、信手拈来、不期而遇、出奇制胜、当仁不让、侃侃而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妄自菲薄等。
只能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的成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闲视之、望其项背、天高地厚、青红皂白、混为一谈、一蹴而就等。
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感激涕零(地流下眼泪)、(浑身)遍体鳞伤、(忽然)恍然大悟、(正)方兴未艾、(众多的)莘莘学子、(从此)一劳永逸、(百姓)生灵涂炭、(感到)自惭形秽等。
▌陷阱五:不合语境
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的成语: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处心积虑与殚精竭虑、另眼相看与刮目相看、耳闻目睹与耳濡目染、鱼目混珠与鱼龙混杂、休戚相关与休戚与共、本末倒置与舍本逐末、身临其境与设身处地、异曲同工与殊途同归等。
▌陷阱六:谦敬错位
易谦辞错位的成语:忝列门墙、抛砖引玉、一孔之见、敝帚自珍、敬谢不敏、狗尾续貂、尸位素餐、蓬荜生辉、雕虫小技等。
易敬辞错位的成语:不吝赐教、高抬贵手、高朋满座、虚左以待、鼎力相助、洗耳恭听、虚怀若谷、大材小用等。
三、35组近义成语辨析
图片
1.①跋山涉水②风尘仆仆③风餐露宿
【相同点】有“旅途辛苦”的意思
【不同点】 ①重在强调远行艰辛; ②重在强调长途奔波劳累; ③重在强调野外食宿艰难
2.①趁火打劫②浑水摸鱼③顺手牵羊
【相同点】有“乘机拿走东西”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 ②强调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 ③强调顺便拿走人家的东西
3.①承前启后②承上启下③继往开来
【相同点】有“接上启下”的意思
【不同点】 ①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多用于学问、事业等方面; ②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方面; ③多用于继承事业,开辟道路
4.①重整旗鼓②卷土重来③东山再起
【相同点】有“失败后重新开始”的意思
【不同点】 ①褒义,重在积聚力量,重新行动; ②贬义,指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③褒义,偏重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5.①当仁不让②义不容辞③理所当然
【相同点】有“应当”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遇到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②强调道义上不容许推辞; ③强调理应这样
6.①洞若观火②了如指掌③明察秋毫
【相同点】有“对事物非常清楚”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观察认识事物透彻、深刻; ②强调对情况非常清楚; ③强调对事物观察敏锐、细致,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7.①独断专行②专横跋扈③一意孤行
【相同点】有“不考虑别人意见,办事主观蛮干”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专断,霸道,语意较重; ②现多强调任意妄为,不讲理; ③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语意较轻
8.①耳濡目染②耳闻目睹③耳熟能详
【相同点】有“耳朵听到”的意思
【不同点】 ①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强调听、见的结果; ②强调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③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能详尽说出来,只有听,没有看
9.①风声鹤唳②草木皆兵③杯弓蛇影
【相同点】有“惊慌失措,疑神疑鬼”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自相惊扰,自己吓自己; ②强调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③强调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10.①功亏一篑②功败垂成③前功尽弃
【相同点】有“没有成功”的意思
【不同点】 ①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有惋惜之意; ②强调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③强调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11.①钩心斗角②明争暗斗③尔虞我诈
【相同点】有“争斗”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强调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 ③强调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12.①绘声绘色②惟妙惟肖③栩栩如生
【相同点】有“生动逼真,很像”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②强调形似,模仿得像真的一样; ③强调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13.①匠心独运②巧夺天工③鬼斧神工
【相同点】有“技艺高超、精巧”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 ②强调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③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14.①牢不可破②颠扑不破③坚不可摧
【相同点】有“牢固不可摧毁”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坚固得不可摧毁,多指抽象事物,如友谊; ②强调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等; ③强调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多用于意志、精神等
15.①良莠不齐②鱼目混珠③参差不齐
【相同点】有“两种东西混杂”的意思
【不同点】 ①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②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③强调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16.①络绎不绝②川流不息③纷至沓来
【相同点】有“接连不断”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 ②强调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数量很多; ③强调接连不断地到来
17.①墨守成规②故步自封③抱残守缺
【相同点】有“因循守旧”的意思,都含贬义
【不同点】 ①偏重在按规矩办事,不肯改进; ②偏重在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③偏重在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18.①莫衷一是②各抒己见③各执一词
【相同点】有“意见有分歧,不统一”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②强调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③强调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
19.①南辕北辙②背道而驰③缘木求鱼
【相同点】有“初衷与目的不一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行动和目的相反; ②强调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③强调方向、办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20.①呕心沥血②处心积虑③挖空心思
【相同点】有“用尽心思”的意思
【不同点】 ①褒义,形容费尽心血; ②贬义,千方百计地盘算; ③多含贬义,形容费尽心机
21.①锲而不舍②旷日持久③持之以恒
【相同点】有“用时很长”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②强调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③强调长久地坚持下去
22.①煞费苦心②惨淡经营③殚精竭虑
【相同点】有“费尽心思做事”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费尽心思,带有目的性; ②强调在困境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③强调用尽精力,指一种状态
23.①拭目以待②指日可待③倚马可待
【相同点】有“可以等待”的意思
【不同点】 ①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②强调为期不远,(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 ③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24.①深谋远虑②深思熟虑③老谋深算
【相同点】有“深入、周密考虑”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②强调深入细致地考虑; ③多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25.①生吞活剥②囫囵吞枣③不求甚解
【相同点】有“不透彻”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对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②强调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③强调学习或研究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6.①束手无策②无能为力③手足无措
【相同点】有“没有办法”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 ②强调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③强调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7.①望洋兴叹②望其项背③望尘莫及
【相同点】有“望到”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③强调远远落在后面
28.①徇私舞弊②营私舞弊③假公济私
【相同点】有“牟取私利”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②强调为自己谋求私利耍弄手段,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③强调假借公事的名义,取得私人的利益
29.①一诺千金②一言九鼎③一字千金
【相同点】有“话少但分量重、价值高”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说话算数,所许诺言信实可靠; ②强调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③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30.①一视同仁②等量齐观③相提并论
【相同点】有“同样看待”的意思
【不同点】 ①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多指人; ②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多指物; ③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31.①以身作则②身体力行③身先士卒
【相同点】有“亲自去做”的意思
【不同点】 ①偏重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②偏重在亲自体验,努力实行; ③偏重在职位高的人首先走在前面,带头去做
32.①犹豫不决②举棋不定③畏首畏尾
【相同点】有“迟疑、犹豫,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下不了决心; ②比喻临事拿不定主意; ③形容怕这怕那,疑虑过多33.①置之不理②束之高阁③置若罔闻
【相同点】有“放在一边”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对象多为事; ②强调放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对象多为物; ③强调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34.①卓尔不群②鹤立鸡群③出类拔萃
【相同点】有“与众不同,超出同类”的意思
【不同点】 ①强调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②强调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③强调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
35.①作茧自缚②自食其果③自焚
【相同点】有“做了某事结果使自己受害”的意思
【不同点】 ①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②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③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语意较重。
【指日可待的意思;指日可待的意思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