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集萃之三十六:挑肥拣瘦
作者按:
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运河中心”“丝路的东方起点”四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历史和名人文化活动很多,因此蕴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这里撷取100个与洛阳相关的成语典故予以介绍。今天推出之三十六:挑肥拣瘦
挑肥拣
瘦是一个成语,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挑、拣的意思是选择,挑拣;肥是指肥肉;瘦是指瘦肉。据史料记载,这个成语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像娘这样费心,还不讨他说个是,只要拣精拣肥,我也犯不着要效他这个劳。”二是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六回 :“这和尚必是买十个钱的肉,挑肥拣瘦。”
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典故。远在东汉刘秀时期,他十分重视教育,爱惜人才。刘秀君临天下后,做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就是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阳城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建立了一所全国最高学府——太学。
东汉光武帝刘秀
太学里有许多学识渊博的鸿儒,被称为博士,专门教导太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
太学的教师属于在职国家官员,国家免除他们的一切赋税和徭役,工资是“博士秩六百石”。“六百”不是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东汉区别显官与一般公务员的标尺,拿到了这个数,就算“显大夫”了,可以朝见天子,可以向皇帝上书,走起路来腰杆子也都很硬。
刘秀非常重视太学教师的生活待遇,除专门在太学为他们建造住处,还按时赐给博士酒肉。不过这种“肉”是“活肉”,是会走动的羊。现在看来,一群文质彬彬的教师,每人领着一只羊,在校园里牵着走,多么可爱有趣。
有一年,分羊遇到了麻烦,还由此诞生了“挑肥拣瘦”这个成语。
这年的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大家高高兴兴地过年。
羊群被赶到太学的大院里,问题来了。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 太学的博士祭酒(校长)为难了,于是就把教学博士召集起来,商量分羊的办法。
教学博士到齐后,有人喜欢大的,有人喜欢肥的。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位教学博士提议说:“干脆把羊统统宰了,看看一共有多少肉。根据肉的多少平均分配,肥瘦搭配,每人一份。”另一位教学博士当即反对说:“今天已是大年三十,杀羊、过秤、分肉,还能赶得上过年吗?”又有一位博士提出用抓阄的办法,把羊排上号,大小肥瘦,凭各人的运气。讨论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
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宇,很有学问。甄宇见大家争执不下,站出来笑着对大家说:“我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能在利益分配上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完,他便从羊群里挑了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
甄宇的行动让其他人豁然开朗,大家你谦我让,争着挑小羊,很快就将这群羊分完了。大家各自牵上一只羊,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
甄宇让羊的佳话传开后,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的行为,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随之流传开来。后来,“挑肥拣瘦”的意思变化成了挑挑拣拣,只要对自己有利的。
“挑肥拣瘦”的扶贫不是扶真贫
“这个村太穷太乱、那个村太边太远,能不能帮我换个好点的村……”某些干部在驻村时,喜欢选择经济、环境、交通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先进村,而不愿意去那些小散边远的后进村。对此,群众戏称为“挑肥拣瘦”。
时下,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最后冲刺阶段。在扶贫过程中,许多驻村干部都能够牢记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坚决履职扶贫工作职责。但是,在个别地方,的确存在驻村干部嫌贫爱富、挑肥拣瘦等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落后村,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底子较薄、劳动力现代化工作水平不高等原因,开展扶贫工作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一些富裕村,由于前期的工作比较扎实,本身条件较好等原因,开展工作比较省心省力,也容易出成绩。两相比较之下,个别干部的确存在“挑肥拣瘦”等心理。
脱贫攻坚要有“一盘棋”思维,不能割裂开来对待。越是贫困村,越代表工作的重心和方向。贫困村固然条件较差,但这正是大有可为的地方,也是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开展工作能够很快产生积极的效果,驻村干部如果一味“挑肥拣瘦”,可能导致贫困村越来越落后,甚至滋生“马太效应”。而富裕村的成绩取得,也源于此前的工作努力。忽视应有的努力,一心想到富裕村工作,这折射的是个别干部担当精神的匮乏。
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各级各部门责无旁贷,扶贫干部更是重任在肩。对此,扶贫干部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组织的分工安排,无论到贫困村还是到富裕村,都应该认真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实干作风擦亮党员干部的底色。同时,各级各部门也要及时关心关爱驻村干部,尤其要注重解决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资源等支持,在年终时注重差异化考核,帮助扶贫干部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
【挑肥拣瘦-挑肥拣瘦小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