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振聋发聩和震耳发聩哪个是对的

更新:08-3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一个振聋发聩的警示

日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发表谈话指出,缺乏团结正在助长新冠的流行,“最糟糕的时刻即将到来”。他说,新冠病毒非常危险,它利用了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歧。他呼吁“不要把这种病毒作为相互对抗或赢得得分的机会”。这是在世界抗疫大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总协调人”的世卫组织负责人发出的呼吁,及时精准,振聋发聩。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资料图

说它“及时”,因为当前恰值世界抗疫大战的关键时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6日6时3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每天数万的速度逼近290万大关,病亡率居高不下,全球大流行之势凶猛。世卫组织日前警示,虽有的国家已经或准备放松防控,并不意味着形势好转,大流行危险远未过去,新一波扩散随时可能发生,“最糟糕的时刻即将到来”,不可松懈,必须团结合作,守望相助。这是对目前最严重国家的警告,也是提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和支持最脆弱国家的抗疫斗争,事关抗疫大战成败和全人类的安危,不可等闲视之。

说其“精准”,因为它切中时弊,直指破坏国际抗疫合作和影响少数国家防控工作正常有效运行的恶行,即把化。在美国国内,表现为把当作党争的工具,竞选的资本和保权的手段,为此可以不顾民众的健康和死活,致使不力,贻误战机,几致失控。在国际,罔顾合作抗疫为人类所必须,沒完沒了抹黑别国,甩锅推责,嫁祸于人;对在世界抗疫大战中起核心作用的世卫组织非难拆台,釜底抽薪;对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弱小国家极限施压,封锁禁运,借疫。这种“把病毒作为相互对抗或赢得得分”的行为,削弱抗疫斗争,破坏国际抗疫合作,客观上“正在助长流行”,真是助毒为虐,为毒作伥,破坏力极大,也有一定欺骗性。近闻有些西方高层人士也发表了一些类似“病毒污名化”的言论,或有上当之嫌。

谭德塞先生作为世卫组织总干事,在世界抗疫关键时刻就妨害合作抗疫的关键问题发出警示,呼吁团结,再次显现出其公平公正、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担当精神,值得点赞。他很可能因此而招致拆台者更多的非难,但必将得到全世界主持正义者力挺。(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外大使王珍)

字解成语:振聋发聩,理解耳“聋”耳“聩”如何表达

昏聩,聋聩,振聋发聩,

耳“聋”耳“聩”如何表达——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聋:无闻失听,耳听若隐若现。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

指声音很大,即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该成语最早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

“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不仅形容声音巨大,

而且强调了这种声音或言语具有唤醒、启发的作用。

示例

“今者,吾欲与之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乎,又恐骇俗而惊人。”

——清·严复《救亡决论》

“出了、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现代·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现代·郭沫若《洪波曲》

“耳”如何“聋”——

耳“聋(聾)”

形声会意合体字,龙(龍)耳为聋(聾),从耳从龙(龍),龙(龍)声。

聋(聾)-小篆

其中“耳”,象耳朵形,耳闻听声。

其中“龙(龍)”,象龙(龍)形,

龙有“若隐若现,隐而不见”之物性。

二者合一,

“耳”闻犹如“龙(龍)”隐而听不见为“聋(聾)”。

耳无闻而丧失听觉能力。

本义:无闻,失听;

指耳听不见,耳听若隐若现。

“耳”如何“聩”——

耳“聩”

形声会意合体字,耳贵为聩,从耳从贵,贵声。

聩(聵)-小篆

其中“耳”,象耳朵形,耳闻听声。

其中“贵”,臾(yú)贝为贵(貴、䝿),从貝臾聲。从贝,臾(guì)声。

䝿,物不賤。从“贝”,表示与钱物有关。

指物不贱而价高,与“贱”相对。

“贵”而稀缺,表示有“稀缺”稀罕奇缺。

二者合一,

“耳”天生而“贵”而稀缺为“聩”。

“聩”以“贵”之“稀罕缺失”性比喻形容“耳”天生失听。

以此表达“聩”之“耳天生聋而无闻”。

本义:天生耳聋。

指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耳“聋”与耳“聩”之表达差别——

耳无闻不别五声之和为聋;

耳天生聋而无闻为聩。

“聩”以“贵”比喻言“耳”——

“贵”本指物不贱而价高,与“贱”相对。

“贵”而稀缺,表示有“稀缺”稀罕奇缺。

耳聩就是“无闻失听,无闻缺听”;

耳生而“无闻失听,无闻缺听”;

耳天生失闻缺听,就是耳“聩”。

“聋”以“龙”比喻言“耳”——

“龙(龍)”有“若隐若现,隐而不见”之物性。

“龙(龍)”时隐时现,耳听如龙时隐时现;

“龙(龍)”隐而不见,耳听如龙隐失无闻;

这就是耳聋。

"聩"怎么读?什么意思?振聋发聩的意思是什么?

朋友们好,今天来学习一下汉字→振聋发聩的"聩"怎么读?什么意思?振聋发聩的意思是什么?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吧!

一、“聩”字的读音

聩,读作聩(kuì),汉语二级字。

形声字,从耳、贵声

聩的同音字:kuì 馈 愧

二、“聩”字基本信息

中文:聩

繁体:聵

拼音:kuì

注音:ㄎㄨㄟˋ

部首:耳

五笔:BKHM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总笔画:15

部首笔画:6

笔顺写法:横 竖 竖 横 横 提 竖 横折 横 竖 横 竖 横折 撇 点

笔顺:一 丨 丨 一 一 ㇀ 丨 一 丨 一 丨 ノ 丶

异体字:聵

三、“聩”字的含义是什么?

1.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2.糊涂;不明事理。

四、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五、字源字形

振聋发聩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hèn lóng fā kuì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释义: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

原指声音极大,足以使耳聋的人听到。后来,这个成语逐渐引申为形容言论、文章、音乐等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唤醒人们的听觉、思考或者情感,使人们从麻木、沉睡中觉醒过来。

【振聋发聩;振聋发聩和震耳发聩哪个是对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振振有词、振振有词与振振有辞的区别 下一篇:振聋发聩的拼音 振聋发聩的拼音怎么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