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纵横反应之道
鬼谷子的纵横反应之道
中华鬼谷子学院纵横
反应篇中,多次提到‘象比’一词,象是现象,比就是比较,某一现象做比较就是象比,所以就有‘言有象,事有比’。
鬼谷理论里的‘言’字,不是单纯的说话这一意思,是综合了说话行为、动作行为的。说话时的喜怒忧思恐表情、手脚动作的综合表现。如,一个人说;好了,这事儿我来做。说话不过是两秒钟的事,而做的这件事是可大可小,一天,一年十年也未必能完成,那么他在做这一件事的过程中所有的表现都是这件事的象,当然,会有一些是非本事的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件大事的过程会有很多的小事,小事是小的象,诸多的小象组合成为一个大象。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集中在一起的,所以他在到处奔走的过程也是象。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其有象比是分为‘其有象’和‘象比’来理解的。其有象比包含了‘其有象’和‘象比’两个意思,‘其有象’是要注意对方的表现,象比是拿他的表现做比较,比较出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比其辞’。
‘比’比的对象可以是‘其’本人,也可以是别人或自己。《易经》有一卦就是‘比’卦,能上得《易经》必是极为重要的,六三曰;比之匪人。这里的‘匪’字要做‘非’字来理解,‘比之非人’就是说你做对比的对象出现错误,那么受伤害的人就是自己了。我们再说象比,象比首先要明白的是比的对象是否有错误,如;生产中,我们会挑选一些技术好的人员做一些生产样品,在这些样品经过确认后发放到各个小组进行生产,生产中我们会拿着这些样品来比较生产质量的情况,这时候,样品就是一个象,实际生产物又是一个象,虽然整体上相似,但具体细节上还是有差别的,我们会参照样品来提高生产质量,但是如果生产样品出现变化,比如说变质量变差了或偷偷被更换了,那么这个时候生产质量就发生了变化。比之匪人说的就是我们所对比的对象质量有问题。
而人,人的成长过程中就是对无数的生活‘象’建立标准,比如简单的发音,语言习惯,我们通过这些来分辨我们所面对的体上是哪里的人,如果我们的耳朵之前从未听过这一类声音,我们就无法辨别这是哪里的人,在有人告知这一声音是哪里人的时候在我们的脑海里就建立了一个标准。这些标准基本上分为、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生活等等。有些是我们常用的,经常接触的,所以我们能很快的辨认出这些是否正确,而有些就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掌握。与生产产品不同,我们与人接触中见到的象是鲜活的、且充满无数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读书很多的人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原因,象变成文字的时候他们认得,鲜活变化的时候他们很难区别。
象比就是先分清楚这些象,然后再拿我们心中的标准来比较,分出这些差别来。制定这些标准就是鬼谷在后面讲到的‘皆以先定为之法则’,面又讲到‘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象分两种,一种是个体行为象,二是团体行为象,团体如,家庭、企业、社团、国家、、各类部门、等大体类型。
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如;一个人在你面前讲萝卜如何的好吃。通常我们想到的会是白萝卜生吃的样子。萝卜的吃法可以有炒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等等,只有在他讲炒萝卜的时候在你的头脑里才会产生抄萝卜的象。同理,蒸煮也是,只有在加了不同定词的时候才会产生不同的象,这些象都是对事物的描述。再比如,好声音里杨坤讲32场演唱会,华丽灯光下、爆满的人群演唱会的样子一场接一场的样子就会产生在人的脑海里。那英讲小二班里出冠军,你会想到象梁博一样的象,万人瞩目的焦点将会是你的样子。
如何能完整的概述所有的象呢?道家有一句‘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什么呢?天地万物就是字典里的每一字以及这些字的任意组合,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种象,任意一种组合都代表着任意一种的象。
喜欢国学鬼谷子的朋友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uiguzi7619299】吧!每天更新最有价值的国学鬼谷子智慧文章。如果您对鬼谷子有更多的领悟或希望学到鬼谷子纵横智慧,请加入我们吧。10000名鬼谷子爱好者智慧社群欢迎你的加入!
文史冷知识:"鬼谷子的权谋诡辩思维,"顿悟了,或许可以纵横天下
传说中的鬼谷子图像
中华悠久而漫长的历史文化,蓄积了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基础,一路发展下来,便有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宋以后的宋明理学,元曲和明清小说,历史以来这些都是主流文化经典。
不过还有一种玄妙幽深的文化,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却被长期尘封,那就是《鬼谷子》中的诡辩逻辑思维文化,堪称权谋,诡计的典范。封建专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固,这种权谋诡辩类的书籍是不允许传阅的。几乎成了禁书。
鬼谷子美术像
《鬼谷子》是研究诡辩术的学问。是纵横家,谋略家的随身“导师”
鬼谷子是一位很神秘的人,其书《鬼谷子》以诡辩思维逻辑为主,其立论幽深,高远,是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权谋论思想综合而成。
先不说有没有鬼谷子其人,其成书年代,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所作,由于年代久远,谁也没法证实真有鬼谷子其人,司马迁《史记》也不是真正考证历史的依据,历史在变,不断地一代代流动,已掠过时空的事物又有几份真实呢?
不过,有真实存在的《鬼谷子》理论文化传承就足够了。
——《鬼谷子》理论计十四篇,分别是"捭阖术",“反应术”,“内揵术”,"抵巇术",“飞箝术”,“忤合术”,“揣情术”,“摩意术”,“量权术”,“谋虑术”,“决物术”,其中包括【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首篇《捭阖》是总纲。是全书的理论基础。
鬼谷子是一位很神秘的人,常居深山,远离尘世,一生都在潜心研究权谋,诡辩之术
"鬼谷子"学说,太深,太玄,文字也晦涩难懂,我就选择"谋术”中几句入世为人,常常要用到的话给大家解读一下:
“谋术”很容易理解,顾名思义,那就是谋人,谋物,谋事,谋富贵钱财,谋前程,大到谋江山,小到谋生活等。只要不去违法谋财害命就可以。学学还是蛮有用的。总的来说,“谋术”就是告诉你如何施展谋略,计策。
古时的那些兵家,纵横家,游说家都研读了“谋术”,历史上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还是《鬼谷》一书的整理者,传说还是“鬼谷子”的弟子。
可不象现代一些人,学了一点点为人处世的毛皮,就站在某一个制高点上,"唾沫横飞"地开始演说表演,胡说八道,招摇撞骗去获取名利地位。他们之所以得逞,是因为有很大一部人是不用脑子的……不知不觉不小心说了这些伤感情的话!——才发现自己也是性情中人,还好我不轻易冲动!
书归正传,来浅析一下《鬼谷子》谋术篇。不是全文哦!只是一二句话的解读。因为《鬼谷子》书中的一句话,就可以解读成长篇妙论!
以下引文中是“谋术”之说的开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以。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开篇:"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从字面上就可以看个大概。
一,“凡谋有道”:凡是谋略就一定有最佳的方法,"道"在这里可作方法解读,这与“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有所不同,老子的"道"有多层意,因为他把无法用文字正面诠释的东西都归于"道"这个字。老子所说的"道"。好似有些弄得别人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的感觉。"鬼谷子谋术"中的道,意思很明晰……
二,"必得其所因"——意思是说,必须要得到事情的因果关系。拆开来就不觉得有什么难度,从文字的本意中就可以明白一个大概。
三,"以求其情":意思是,以此来弄清事物的。把这一句话整体连起来解读,如果要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必须超越其单个文字所表达的意,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有谋略的人,为别人出谋划策时,就一定要有好的方法去帮人解决问题,要想获得好的方法,就必须找出事情的因果关系,接下来才能探知对方的实情和事物的。
后面的文字我就不逐字逐句的解读了,其一,是文章篇幅限制,其二,有些啰嗦,好似有点烦人,简单点,知道方法就行。
——鬼谷子的“谋术”是论述“谋”与“权”的联系,他在告诉人们如何运用谋略计策。要"用谋者"必须针对不同的事物和人去分别实施。然后才能达到自己的心愿和目的。如此才能决胜千里,运筹帷幄之中。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信息战一个原理,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处理,再到信息实用。必须分门别类,针对你要解决的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概括来说,谋略的运用除了技巧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公开运用不如暗箱操作秘密进行,奇谋出自别人无法弄明白的时候,让事情的变化使人无法預知,把别人弄糊涂,就容易控制人和事物,从而达到自已想要的预期。
要想在社会上混得风声水气,混出个"人模狗样",没有一点“鬼谷子”的谋术是不行的。看懂了《鬼谷子》全篇,还是初级阶段,鬼谷子的权谋,诡辩思维。顿悟了,才可以纵横驰骋,那时你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智谋去谋人,谋物,谋事了,如此这样……世事尽在掌握之中,这个时候的你……就不是受制于人的人了,而是制于人。古人云:“劳力者受制于人,劳心者制于人。"
知道吗?"鬼谷子的权谋,诡辩思维。"顿悟了,或许就可以纵横天下了。
你怎么看呢?期待留言评论!
本文由文史轻论原创发布,请勿抄袭,洗稿。
【捭阖纵横,捭阖纵横怎么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