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浑敦无面目”的帝江,原型是什么?
《山海经》中有一处很奇特的地方,历来难解其意,被人们争论不休,这就是“浑敦无面目”的帝江。
帝江出现在西山经中,不仅冠以帝名,还是一位神,对他的描述是:“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看到后马都要卧倒在石槽了,这是什么鬼?
帝江
有人说,帝江代表了混沌;有人说,帝江代表了蜜蜂。总之,都不是人。
看过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是把神当做祭司看的,并按照古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山海经》中的事物,以图还原《山海经》的本来面貌和上古。那么,如此玄怪奇异的帝江,原型会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先要搞懂文字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实惟帝江也”一句,表面上看这是在强调他是“帝江”,但我们留意到,“实惟”在《山海经》中并不多见,只出现了九次:
《西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北首经》:“敦薨之山,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
《北三经》:“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实惟乾河”;
《中三经》:“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
……
这几个“实惟”,都是对记录对象进行必要的说明,是有明确目标的。也就是说,“帝江”是实际存在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往期文章,这几处分别代表了什么。)
结合“有神焉”,可以看出帝江是一位集王权与神权于一体的首领。而且,看来他还富有音乐细胞,所以“是识歌舞”,懂得唱歌跳舞。
《山海经》中自歌自舞的鸟
但是,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人,那么“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又该如何解释呢?
粗看之下,这是描写帝江像一颗黄色的囊子一样,又红得像火,有六条腿和四只翅膀,脸上一片混沌,没有面目。其他的好理解,唯独“黄囊”指代不明,拦住了我们寻求的去路,所以,找出“黄囊”的本来意义,就成为了我们的追本溯源突破口。
一番查找,我们发现“囊”除了袋子(探囊取物)、用袋子装(囊括)等意思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衍生义:猪腹部上肥而松软的肉。因为这些肥肉像布袋一样下垂,所以又得名囊膪(chuài)、囊肉,也就是俗称的“滚刀肉”。
这与“浑敦无面目”一结合,我们瞬间就得到了这样一幅人物画像:一个胖得身上的肉都往下垂,眼睛面孔也被脸上的肉堆积得看不到的人就出现了。这也描写得太形象了吧!
那么“黄”呢?代表了什么?“黄”即是黄色,黄色的身体…(思考中),虽然我们都是黄种人,但大众都是这样的肤色,为什么要刻意这么记录呢?是有什么造成了身体都是黄色吗?继续看《山海经》,我们找到了答案。
《山海经》虽然是一部地理志,但同时记载了很多民俗和物产,特别是其中记载了很多古老的中医知识。其中之一就是“瘅”,通“疸”,即黄疸。在帝江所在的天山后的第二山翼望山,就有一种叫做“讙”的兽,可以“已瘅”,治疗黄疸。显然,帝江黄色的身体就是因为感染了黄疸,所以被特别记录了下来。
《山海经》中九首的兽
“可是”,可能你要问了:“即使“黄囊”确实如此意,为什么还有“赤如丹火,六足四翼”这样完全不符合人类形态的记载呢?”
别忘了,帝江还是一个神!是部落里的高层,要负责祭祀,以及…接待客人。是的,《山海经》中有一个隐藏的人物,正是透过了他的视角,你才看到了数千年前发生的事。没错,这个人正是《山海经》的记录者。
这位记录者,穿行于大地,高山深谷,江河涧渚,四海八荒,通通目睹。这位记录者,也肯定有极高的身份,所以才能畅通无阻。也因此,他,会受到礼遇。这样的礼遇,反映在《山海经》上,就是几乎每位神,都会穿戴整齐,跳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歌舞,这也就是《山海经》中为什么每位神都会有奇异模样的原因。
回到帝江,“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显然说的就是帝江在祭典歌舞上的装扮。并且,这种装扮可以不由一个人完成,而是多人组成,如同现在的舞狮、舞龙。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得出了帝江的立体形象:他很肥胖,得了黄疸,但他依然裹上了他红红的装束,一个人或多个人一起,扮起了对他们部族而言有特殊意义的图腾,为我们的记录者献上了他热情的歌舞。而我们的记录者,则忠实地、质朴地、直接地把他看到的记录了下来。
那么,我们的记录者?《山海经》的范围又有多大?欢迎关注我,进入我的主页查看文章。
一天一成语:探囊取物
【成语名字】: 探囊取物
【成语拼音】: tàn náng qǔ wù
【成语释义】: 原义是伸手进入囊袋中拿取物品;比喻办成事情轻而易举;
【成语出处】: 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探囊取物”。
【成语用法】: “探囊取物”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 运用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现代作家梁斌《播火记》十二:“点小事,如探囊取物。
【近义词】: 瓮中捉鳖、轻而易举、手到擒来
【反义词】: 难上加难、海底捞针、缘木求鱼
【成语造句】:
1.只要我们準备妥当,要取得胜利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2.你放心,这点小事,对我来说简直像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3.他做这件事很容易,犹如探囊取物。
【成语故事】:
五代时,后唐的名士韩熙载因父亲被明宗李皇所杀,准备离开中原,投奔江南的吴国。
韩熙载出走时有个名叫李榖的好朋友为他送行。道别时,韩熙载对李榖说:“江南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定能率军北上,迅速平定中原。”
李榖听后说:“中原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那攻取江南各国好比囊中取物那样容易。”
韩熙载投奔吴国不久,吴国就被南唐攻灭。但是,南唐也国事多变,奸臣当道,他未能得到重用。于是,他借酒消愁,与歌伎斯混在一起,因此一直未能当上宰相,他原先的誓言,自然没有得到实现。
李榖的情况与韩熙截然不同。后来,他做了北方后周的将领,奉命征伐南唐。他在南征过程中打了不少胜仗,屡建战功。只是他当宰相的誓言也没有实现,不过“探囊取物”这个成语却流传了下来。
【成语寓意】:
韩熙载和李毂的谈话成为千古美谈,韩熙载最后做了南唐宰相,由于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而无所作为。李榖却率军讨伐南唐,但未能实现其当宰相的理想。可见,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但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探囊取物是什么意思,探囊取物的意思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