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初恋情人重逢三个月了,真的是幸庆当初没嫁给他呀
年轻时我们做了很多选择,多年以后我们再回头看,有时候想当时的决定是多么正确呀。
时光总是教会我们一些东西的,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女人,但再见他以后,就打破了我所有的幻想。这个人经过岁月的洗礼后,现在就成了一个特别现实和俗气的人。
这是我不喜欢的,就是对待一些事物的看法,比如我年轻时入了党,他会说没什么用处。我们的信仰有了很大的分歧。
我这两天报了旅游团出去看看,他说出去玩还不够遭罪的。我对他说出去旅游是为拉动国家经济流通,不然大家都天天呆在家里,怎么促进内需呢?你看这就是和他的差别,他格局打不开,还不如我一个妇道人家。
他太过于节省,买水果我只买最好看漂亮的。他则说有疤痕能吃就行,我说不行,我要精致好看的水果,哪怕少吃几个。
这个男人太过于节省,和我不同频共振。他不吃肉,而我最喜欢吃肉了,所以我吃的胖乎乎的。他抠抠搜搜的,和我大大咧咧的性格成了对比,就是当时成为一家我也不会幸福的。
我喜欢舞文弄墨,喜欢含蓄的表达情感,而他没有文字功底,就是直来直去说着那几句俗气的话,太让我失望了。
上天的安排有时候也很正确的,也不会乱点鸳鸯谱的。我先生不会阻止我花钱我去旅游,任我在家胡作非为,乱花钱的。我最喜欢花钱了,花钱最让我快乐了。
而那个人就是花一分钱也特别的小气,特别的会过日子。这是我不喜欢的。
估计这时候他也在想,幸亏三十年前没娶这个女人,她不会过日子,她乱花钱,她有着很多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整天想着去旅游,整天以文字为友,以文会友。
哈哈哈,不管他了,没有什么共同的爱好,没有共同语言,你们说愁不愁?
有时候重逢就是为了认清一个人,走进他的内心,然后发现他不是最理想的人,就是做朋友也是不合适的。
年轻时就错过了,现在更是三观不一致,所以现在是该结束了。以后就是陌生人了,陌生人祝你一切安好呀。
《春江花月夜》为何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这个说法是谣传
清代的王闿运先生曾写过一篇评点唐代诗人的文章《论唐诗诸家源流》,他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先生做过肃顺的家庭教师,曾是曾国藩的幕僚,对公羊学非常有研究,他有许多学生都是知名人士,齐白石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说法逐渐演变成“孤篇盖全唐”或“孤篇横绝全唐”的说法,大概都是从王闿运先生的这一评价演化而来。
其实王闿运先生的意思是这首诗突然出现在世人眼前,张若虚就靠这一篇就可成为大家,他肯定了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并没有说这首诗就可以压过全唐其他诗人的作品。
因此“孤篇盖全唐”的说法言过其实了,王闿运先生写的文章论述了诸家唐诗的风格源流,他并没有搞什么作品排名,前人先贤的诗歌也好,文章也好,并不存在高下之分。
张若虚其人的历史记载只有零星几句,《旧唐书》中并没有作者张若虚的专门列传,《旧唐书》中贺知章的列传里有一段关于吴中名士的介绍,其中提到了张若虚。
寥寥数语,只有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唐代的一些地方官职体系,古代的机构都是分科办公的衙门,这种机构叫作曹,汉代的设立六曹管理政事,到了唐代地方也设六曹。
它们分别是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张若虚就是当时兖州的兵曹,是一个管理军兵器械的八品官员。
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兖州武装部科员,也算是非常不错的公务员了。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导致他们认为,古代的诗人当的官都挺大,其实很多诗人都是小官。
历史上不少诗人都有写诗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抱负和理想得不到施展,当朝不重用他们,现实就像冷冷的冰雨拍打在脸上。
其实当官和作诗是两回事,有的人能够兼而有之,有的人可能只擅长“舞文弄墨”,毕竟要在官场混没点儿智商和情商,那是不容易出头的。
张若虚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不知名只是个小官,作为一个待遇和收入都还不错的国家公务员,张若虚平时写写诗歌,发挥点业余爱好,也挺惬意的。
他流传的作品只有2首,一首《春江花月夜》,一首《代答闺梦还》,《代答闺梦还》不是特别知名,但是《春江花月夜》就不同了。
和张若虚本人鲜见于历史记载一样,《春江花月夜》也极具神秘感,它平静的躺在古代典籍中岌岌无名,过了好几百年,直到民国时期以后才越来越出名,被大家渐渐熟知。
《春江花月夜》能流传下来也算一个奇迹,这要感谢天时和地利的不谋而合,《春江花月夜》沿用了陈隋时期乐府诗的旧题,你没看错,它是一首乐府诗。
正好宋代有个人叫郭茂倩,他在编辑一部叫《乐府诗集》的书,郭茂倩专门单列了一个条目春江花月夜,收录了所有题目为《春江花月夜》的乐府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才得以占有一席。
插个楼,你所熟知的隋炀帝也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文采还不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看。
陈隋以来宫体诗逐渐流于艳俗,华而不实,初唐时代的张若虚写下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宫体诗的救赎。
陈朝后主定下乐府题目——《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在乐府旧题的基础上给它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诗歌由景入情,生发出对宇宙奥秘与人生真谛的思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心境下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然而张若虚命题作文写下的《春江花月夜》在当时没有什么名气,之后的朝代都没有人太重视它,明代嘉靖年间的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在《古今诗删》中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此后越来越多的作者在它们的著作中收录了它,这首诗也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它还是没有荡出太大的水花。
就这样过了几百年,到了清代《全唐诗》也收录了这首诗,并且介绍张若虚与另外三人吴中名士并称为“吴中四士”,这个说法并不权威。
也许文学史中评论家评价前人都喜欢让他们“组个团”,方便出道吧,原谅我嘴瓢,如果你也喜欢这篇内容不妨双击屏幕一下,我就知道你也喜欢这篇文章了。
清代的王闿运先生对这首诗首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就是开头提到的内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它真正大放异彩是到了民国。
闻一多先生写了一篇《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其中写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可见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的极度推崇。
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众生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都是易于传唱的,不同于唐代的七言律诗,如《上邪》、《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乐府诗中的名篇。
全篇以“月”为中心,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恬静,《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可以分为五个独立事物来看待,春、江、花、月、夜五个字连在一起画面感扑面而来。
“月”是古人非常喜欢运用的意象,大家都知道的李白,流传下来的900多首诗中有300多首写“月”,可以说唐宋以来的知名诗人或词人都写过月亮。
张若虚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元素点缀在全诗中,以月为中心,烘托气氛和意象,因此带来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广阔联想,使得诗歌的意境尤为超脱。
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写明月下笼罩的春江花林景色,并由此引发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探索。前八句扣题,渐次勾勒出月夜的优美静谧;后八句由江月联想到人生,由写景转入抒情。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态,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并以月亮收结诗题。
明月的升落过程贯穿全诗的外在线索,月亮既是景物描写的主体,又是离愁别绪的情感寄托和意象象征,融入了诗人宇宙永恒、生命短促的理性思考。
闻一多先生认为此诗表现了“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的境界”。
全诗共36句,由于诗歌较长不可能一韵到底,因此它每4句一换韵,共经历了9次换韵,读起来韵律动荡流转,加上多出运用顶针和回环的手法,音乐节奏优美强烈。
最后附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是坠梦九州四海,长谈古今中外,喜欢的话就点赞、评论、关注我吧~
冯小刚成名后,靠书法贴上不世俗的标签,马未都夸赞:有大师水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纵观我国历史,有成就的大人物,多少都附庸风雅,爱舞文弄墨。毕竟,到了一定的地位,真的不能太俗,要不然怎么去与之前的自己做出对比,怎么体现出与别人的不一样呢?
要是真爱艺术,应该是去研究,去发扬光大。不过,很多事情不能用真假对错来评定,它既然能存在能被一直这样流传下来一定是有原因的。说起艺术,我想很多人脑海中一定呈现那种有点怪癖,邋里邋遢,为了艺术奋不顾身的人。
没错,这是艺术人中的一种,还有一种搞艺术的人,他们利用媒体、影视、演员、道具等来传达想法,只是传达出的想法和呈现形式与传统艺术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娱乐圈。
娱乐圈自然地离不开导演、演员,其中的一位,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大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和他有关的一段往事,他就是——冯小刚。
冯小刚,1958年出生,如今中国著名的导演、编剧,具有十足十的票房号召力,捧红了很多明星,帮助过很多明星翻红,是年轻一代争相巴结的人物。他执导过很多叫卖的电影,很多电影也非常有内涵,也拍了很多正能量的作品,像《芳华》、《老炮儿》、《唐山大地震》等。
那么你会问,他是不是家里有背景,所以能在娱乐圈有这样的成就,要知道,娱乐圈可是一个完全看资源看背景的地方。那么,冯小刚的背景和资源是什么呢?
冯小刚,出生在北京一个困难家庭.
从年份上看,他出生的时候,我国国内经济形势并不好,那段历史,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冯小刚的母亲在20岁的时候没有了亲人,孤身一人来到北京,35岁时离婚后,此后冯小刚与母亲和姐姐生活在一起。
在这样的环境下,冯小刚没有和其他人一样,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内心只有一个想法,要凭借自己要改变自己这糟糕的没有美好生活的命运。
高中毕业后,冯小刚就进入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1984年,因为整编,冯小刚被迫转业,进入一家城建公司担任文化宣传工作,在那里,经人介绍冯小刚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张娣。
也在那里,冯小刚认识了改变他一生的第一个贵人郑晓龙,那时的郑晓龙已经是一名很出色的导演了,现在大火的宫斗剧《甄嬛传》就是他导演的,冯小刚在他手下做一个打杂的员工。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冯小刚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者。作为一个打杂的人,郑晓龙一开始也并没有注意他、另眼看他,但冯小刚自己要强,一边打杂一边偷偷学习,学习片场的每一个细节工作,还一边观察者郑晓龙导演的处事风格与导演风格。
一次,郑晓龙要和朋友讨论剧本,就带了一些人过去,冯小刚刚好在其中,一阵唾沫横飞的讨论之后,郑晓龙让在听的所有人员都写写自己的想法,写个剧本递给他。
过了几天之后,当冯小刚拿着自己的剧本交给郑晓龙的时候,郑晓龙立马对眼前这个人另眼相看,是个可培养的好苗子,慢慢地也开始帮助冯小刚。
一来二去,冯小刚可以自己演戏,也可以自己导演作品,不过没有一部是让他彻底爆火的,他自己也很是苦恼,如何才能成功,才能拍出让观众认可的影片呢?冥冥中一切早已注定。
在冯小刚指导《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剧的时候,赶巧得到了王朔的版帮助,这部剧因为王朔的进入,在剧情处理与呈现上都有了极大的融合度,这部剧让冯小刚名声大噪,成为了娱乐圈知名导演,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成功后,就有更多的人来认可,有更多的观众追捧与认同。虽然成了观众眼中的红人导演了,但还没有到大佬的位置,还没有在圈内有更高的位置。
冯小刚一直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趁着一发不可收拾这股劲,誓要大干一番的冯小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华,没有翻车,没有滑铁卢,真正地将自己的事业干到了最好,成为了圈内大佬。
上位者的规矩,成名之后的人,总要有点不世俗的标签在身上,冯小刚也如此,他选择了写书法,就像很多人说的:文化人嘛,不写书法看着像是缺点什么。
冯小刚与马未都在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相识,断断续续的相处,竟然让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总要互相吹捧一番,看到冯小刚的书法,马未都夸赞道:水平高超,有大师的水准。
我们的冯导很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书法成果,本来这件事情挺好的,可是马未都那句话流出去后,被曲解意思,难免的吗?那句话听在耳朵里总会有奉承之意的。
不过,一些书法大家们可不这样认为,可能觉得玷污艺术吧,发表言论说,纯粹纯粹瞎笔吹,不嫌丢人。其实从网上搜搜看冯小刚写的书法,就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出来,确实也没到大师那个地步。
不过呢,很多时候特定的场所下,有些话的意思还真的不能按照它本身所具有的意思来理解,你需要融入环境去思考。
结语
书法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件小事。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自己的意思被有些钻牛角尖曲解,莫名其妙被贴上很多标签,甚至很多都是无中生有的事情,张冠李戴的事情都按在你的头上。
这种时候,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阻挠,盯紧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想法,努力走自己的路。人生路上,荆棘是一定存在的,就像历史一样,有些东西没有真假,没有对错,留下来的就是有道理的。
文/李清宇
【搜搜舞文弄墨,舞文弄墨是什么意思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