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成名作《放学后》搬上舞台,针对中国观众完成本土化改编
讯(记者刘臻)5月7日,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与晶英文化共同主办的舞台剧《放学后》主创分享会在国瑞购物中心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复排版舞台剧《放学后》的制作人满顶和复排导演卡尔·艾赛提亲临现场为观众解读新版《放学后》背后的故事,揭示“从一本书到一台剧”的转化及排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该剧将于5月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5月7日,舞台剧《放学后》制作人满顶(左)和复排导演卡尔·艾赛提(右)参加该剧主创分享会。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早期创作的本格推理小说,同时也是推动他走上写作道路的成名作。1985年,《放学后》以绝对优势摘得日本推理小说界最重要的新人奖——江户川乱步奖。《放学后》具备推理名作所有条件,最为出色的部分,就是对密室和破解过程的描写。原作东野圭吾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两个密室诡计,增加了作品的悬念。
该剧聚焦校园生态,但同时具有很强的社会延展性,透过校园现象看到社会本质,看到人性的善与恶。而复排版舞台剧《放学后》则将小说进行了全新的梳理,保留原小说中推理的部分,并将悬疑部分进行视觉化处理,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它摄人心魄的悬疑,引人入胜的推理,令人动容的犯罪心理。最终一个真真切切的高中女校在舞台上拔地而起!让观众可以在现场跟着主演一起,走进校园密室,将已知的碎片线索进行收集和分析,共同完成完美的推理。
海报
制作人满顶曾任中间剧场艺术总监,并策展了《梵高》(2013)、《飞向天空的人》(2015)、《呼吸》(2017)等多部话剧剧目,现任“很难满意戏剧工作室”主理人,出品了多部东野圭吾悬疑舞台剧系列,即将上演的《放学后》即是其中之一。复排导演卡尔·艾赛提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曾执导《黄昏拂晓》《高空社会》等多部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演出经验。二人强强联手,共同执导新版舞台剧《放学后》,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听体验。
剧照。
舞台剧《放学后》原版故事发生在日本校园的背景下,制作人满顶和复排导演卡尔·艾赛提面对中国的观众与剧场环境进行了本土化改编。满顶介绍,因为是在国内公演,为了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所以在剧目中我们保留了一定的日本元素,同时作出本土化的修正。“ 与小说不同的体验除了在表演上之外,还体现在灯、服、道、效、化等方面上。在表演上,我们试图把握原有小说的人物本质,给观众带来精准的角色性格,而在视觉上,通过以上效果的展现,让小说的本质内核变得更清楚、让小说变得更立体。”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陈荻雁
《放学后》东野圭吾——人终此一生值得珍惜的到底是什么?
谁是想杀他的人?谁是凶手?人终此一生值得珍惜的到底是什么?
《放学后》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成名作,讲述了一桩发生在女子高中的案。故事的主人公前岛老师在一所女子高中担任数学教师,同时也是射箭社的顾问。尽管他对教书并无兴趣,学生们私下里称他为“机器”,但在一系列神秘中,他被迫卷入了一场案的。
故事开始于前岛在放学后三次遭遇暗算,这让他内心十分紧张。一次放学后的射箭社团活动结束时,前岛与射箭社社长杉田惠子一同前往更衣室,发现了中毒身亡的村桥老师。随即展开,发现村桥老师与学校的另一位老师麻生关系紧密,但案件进展缓慢。
不久后的学校运动会上,原本扮演乞丐的竹井老师提出与前岛交换角色,扮演小丑,却意外被小丑道具酒瓶中的毒水毒死。这一与村桥老师所中之毒相同,因此怀疑凶手的目标可能是前岛。没过几天,前岛又遭遇一辆轿车的撞击,幸得学生高原阳子的救助,并从她口中得知案件的隐情。
前岛经过自己的分析与取证,最终揭露了案件的:射箭社的惠子和惠美因为两位老师偷窥她们的隐私,心生绝望,从而设计了。然而,故事的高潮并未就此结束,前岛在回家途中再次遭遇袭击,这次的凶手竟然是他的妻子裕美子。
《放学后》不仅是一部悬疑推理小说,更通过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性剖析,揭示了青春期的喜怒哀乐和社会问题。东野圭吾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巧的结构设计,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推理界的高度认可。
一桩《放学后》的,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各位朋友们,是否还记得放学后的那段时间里会做些什么?是忙着疯玩儿?还是去各种补习班的路上?或者三五成群的四处游荡?当然还有一些学校会发起课外活动。放学之后的校园,其实才是学校最有活力的时候,不知我如此说是否正确?
日本的校园与我们的大同小异,在很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有着热情跳动的年轻灵魂。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各方面发展,课后的社团必不可少,放学后,奔走于社团之间,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做喜欢的事情,这才是青春。
《放学后》这个故事就好像它的名字一样,讲述的是发生在校园放学后的,故事使用了第一人称主诉的写作方式,主人公前岛老师是女子高中一名普通教师,私下与女同学间有着不为人知的小暧昧,虽然觉得对不起家中的妻子,但又有些为人师表的小傲气。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1985年的作品,凭借这部作品他获得了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从此迈上了职业小说家的道路,这部作品应该算是他的得意之作,并且对他有着很重要意义。
《放学后》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获得江户川乱步奖,并且将东野圭吾带入职业作家的行列,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看点所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主人公前岛老师为了生存,在女子高中教书,其实他对教书一点兴趣也没有,私下被学生称作“机器”。由于前岛老师有过三次在放学后遭人暗算的经历,内心十分紧张。有一天放学后,前岛老师与射箭社社长惠子同学一同发现了在男更衣室中毒身亡的村桥老师,随即展开一系列。
校庆大游行时,扮演乞丐的竹井老师提出与前岛老师更换角色,却不料被道具酒瓶中的毒水毒死。刚好与村桥老师所中之毒相同,知情后,认为凶手真正的目标可能是前岛老师。
经过自己的分析与取证,前岛老师终于找出了两位老师的凶手,案件告破。可是前岛老师却仍被暗算,凶手居然是他的妻子。
这就是整个故事,一个典型的案中案。两个案件嵌套在一起,从故事一开始就觉得受到了死亡威胁,两位同事的死亡,反而让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接近,这正是他积极找寻线索破案的动力。
但是越是深入地破除案件迷雾,找到密室形成的原理,找出目击证人,最终抓到凶手和帮凶,前岛老师越来越肯定,这个与自己没有关系。
他顶多就是一个道具,而且还是不太重要的道具,虽然前岛老师很努力地破获案件,让设计的凶手,和凶手的帮凶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是对于前岛老师的才刚刚开始。
最后一个场景是前岛老师被车子撞倒在地,失去意识之前,突然发现自己的直觉一直都是正确的,有人处心积虑地想要自己的命,只不过这个人并不是学校的学生,而是与自己一同生活了很久的妻子。
这两个案件,如果单独拿出来,可看性都没有这样放在一起更加地吸引眼球,前岛妻子的杀夫案,是一个冲动型作案的手法,漏洞百出,但是用一个更加受人关注的案件,将这个案件隐藏起来,时不时有一些小的线索纠葛在一起,让两个案件都变得无比复杂起来,也增加了整个故事的可读性。
这是《放学后》最大的看点之一,另外的看点则是集中在手法上的。
《放学后》不愧是东野圭吾1985年的作品,整个作品还处在一个准备从本格推理跳脱出来的状态,全文中第一起案件的手法,就是典型的本格推理套路。
密室、中毒,死者是自愿来到更衣室,也是自愿喝下的,整个案件非常像是自杀,这是本格推理小说当中最常用的开篇方式——密室案,当然如果东野圭吾止步于此,那么江户川乱步奖肯定就不是他的了。
第二个案件,虽然也是中毒,整个案件有着很现代的设计,这是一个需要很大空间、时间掌控的人才能够完成的计划,不仅需要有人的配合,让对方有不在场证明,也把自己摘出去,需要将两个社团的老师调换一下位置,设计让老师自己去开口。
把需要用到的道具,在规定时间,放在规定地点,还要让死者自己能够去找到凶器,并心甘情愿的喝下。这就不是一个本格推理的密室可以相提并论的,从《放学后》当中清晰可见东野圭吾缜密的思维。
在所有的案件似乎都已经结束,前岛老师放松下来的时候,让第三起案件发生,这也是东野圭吾匠心独运的一个地方,再一次将故事推上了高潮,并结束于高潮。虽然手法上来说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但是有了前面两个案件的铺垫,似乎这个案件更加有看点了。
以上是《放学后》这个故事的手法,我们再来说一说故事的整体观感。
《放学后》不愧是东野圭吾经典之作,整个故事的基调是一个很典型的悬疑推理故事,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日本,但是文中年代感却不严重,即使放在当下,不管是手法,还是动机都是可以成立的。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以小见大的最好典范,“放学后”这个时间,在一个学校会有千千万万,所以一切的发生都非常的平常,而一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在女校当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写出了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剧情。
故事当中对于密室的解答,也是将小细节穿插在各个部分当中,如果有一双发现线索的眼睛,那么很有可能会提前知道密室案件的答案,而密室案件的答案也就是游行案件会发生的可能,缺少的也就是动机的推导,而动机其实在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当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女子高中,这个学校除了老师之外全部的都是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会发生怎样的,是不是已经早就有伏笔了呢。
《放学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悬疑推理小说,与东野圭吾后面很多的小说不同,没有说什么人性的光辉,没有任何狗血的剧情,同时也没有侦探的存在,但是却是一个确确实实的推理故事,为了能够让解释的清楚,需要借用图示来说明的推理故事。
总结一下,我本人是一个非常喜欢看推理小说的读者,尤其喜欢的是传统的典型的推理小说,所以《放学后》很对我的胃口,就是,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理由,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过不去自己这一关,所以了,这就是推理的动机。所以《放学后》很值得一观。
我是落语,热爱阅读,喜欢分享的落语。
【放学后的故事,放学后的故事漫画免费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