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荡不羁的意思是什么—放荡不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更新:09-02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常考易错成语辨析105组,收藏(中)

51.翘首以待:形容盼望殷切。

严阵以待:摆好阵势等待着。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着敌人。含褒义。多用于战斗前的场面。

枕戈待旦: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侧重于“整个排好阵势;等待敌人的来临”。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侧重于“人员的行动”。

52.明哲保身:指洞察事理、聪慧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也指为了个人得失不坚持原则,与世无争。含贬义。

洁身自好:用在形容人不与世同流合污方面;也有用于只顾自己;不关心别人方面。

辨析:“洁身自好”和“明哲保身”;都指怕招惹是非。但“洁身自好”用作褒义时,偏重指不与世同流合污;用作贬义时,多指怕招惹麻烦。“明哲保身”用作褒义时,偏重指待人接物,十分明智;用作贬义时,多指怕犯错误或怕得罪人,是不讲原则的自由主义表现。

53.养痈遗患:生了毒疮不去医治,给自己酿成祸害。比喻对坏人、坏事姑息宽容,结果自己遭殃。

养虎遗患:养着老虎;留下祸患。比喻纵容坏人;给自己留下后患。

辨析:“养虎遗患”和“养痈遗患”;都可比喻姑息坏人,自己受害。但“虎”比作敌人或坏人,并只用于他人;“痈”比作坏人坏事;不仅用于人,也用于事;不仅用于他人,也能用于自己。

54.假公济私:含有贬义。表示利用职务和权力的方便来谋得个人的权利。

营私舞弊:为了谋求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违法乱纪。含贬义。多用于比喻玩弄手段触犯法律的人。

徇私舞弊:为了个人利益或照顾私人关系而弄虚作假;做不合法规的事。

辨析: “徇私舞弊”和“营私舞弊”;都指为私而玩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但“徇私舞弊”指曲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舞弊;“营私舞弊”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舞弊。

55.微乎其微: 用来形容人、事物的数量非常少;或事物的意义;价值非常小。

九牛一毛: 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微不足道: 多用来形容人的力量、贡献或事物的数量、价值、意义等非常小,不值一提。

56.荒诞不经:用贬义。用来形容极其荒谬,不合情理。通常用于关于言论方面。偏重于不合情理

荒诞无稽: 形容极其荒唐,无法查考,不足为凭信。多用于关于言论方面。偏重于无法考查。

荒谬绝伦: 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形容荒唐、错误到了极点。表示更荒唐,语义比前两者更重。

57.放浪形骸: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放荡不羁:形容行为放纵,不受约束。含贬义。可表示不受管教、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性格。

风流倜傥: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多用褒义;指人风度潇洒。

58.海底捞月: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用于难以实现的事情。含贬义。

海底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

59.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休戚与共: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 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辨析:“休戚相关”和“休戚与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休戚相关”重在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休戚与共”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连。形容非常密切

辨析:①“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息息相关”不含此意;

②“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③“休戚相关”含有褒义色彩,“息息相关”则是中性的。

唇齿相依: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含褒义,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

60.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草,比喻数目太少或力量太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什么作用。

无济于事:“济”,补益”。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形容不顶用,不解决问题。

辨析: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问题;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意思,但有区别:①“杯水车薪”是比喻性的,“无济于事”是直陈性的。②“杯水车薪”多指用以救急的实物、钱财数目太少,“无济于事”多指用以解决问题的措施、行动不顶用,不足以解决问题。③“杯水车薪”后面经常有直陈性的文字(如例1的“于事何补”,例33的“一点也不济事”,例4的“解决不了危机”)呼应、配合。④“无济于事”经常跟“完全”、“全然”、“也”、“都”等词语配合运用,以加强语意;“杯水车薪”则一般不跟这些词语配合运用。这两个成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配合运用相得益彰。两者配合运用时,总是“杯水车薪”在前,“无济于事”在后。

61.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同“危言耸听)

解析:耸人听闻,指实际没有,被捏造出来的事,是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骇人听闻指实际存在,但让人不敢相信的事。就是说耸人听闻是假的事,骇人听闻是真的事

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62.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褒义

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用来形容工作、事业等马上就大功告成。

一气呵成:一口气做完。形容文章的气势畅旺,首尾连贯。也比喻工作部署严密紧凑,迅速完成。

63.积习难改: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很难更改。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

解析:“积重难返”和“根深蒂固”;都含有“形成很久;难以改变”的意思。但“根深蒂固”表示基础牢固;不可动摇;多指旧势力、旧思想、旧制度等基础深厚;不易摧毁;有时也指好的思想感情不能改变;“积重难返”表示长时间形成的陋习、弊端和不良思想、作风难以改变。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64.畏首畏尾: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畏缩不前:因为害怕或有顾虑而退缩。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踌躇不前: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骑虎难下: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进退两难。含贬义。

进退维谷: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65.鞭长莫及:后比喻力量达不到。多表示距离远而无力相助,或无法施加影响。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有希望赶上或达到(多用于否定句)。

66.立竿见影: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

明效大验:显著而又巨大的效验。

67.事过境迁: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时过境迁:时间一过去;境况就会发生变化。多用于事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作谓语。

解析:“时过境迁”与“事过境迁”有别:“时过境迁”侧重于说明时间推移;“事过境迁”侧重于说明事情变化。

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68.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锦瑟年华:比喻青春时代。

69.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怒形于色: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解析:“怒不可遏”和“怒形于色”;都用来表示十分愤怒。但“怒不可遏”含有愤怒的程度深。

义愤填膺: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70.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比喻鼓励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艺术形式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71.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72.别出心裁:别:另外;裁:安排取舍;心裁:出于个人内心的设计、构思、筹划。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

别具匠心:常指文学艺术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解析:“别出心裁”和“别具匠心”都表示“想法独特,与众不同”的意思。但“别出心裁”偏重在“心裁”,指心中的设计、筹划,可表示构思、主意或办法与众不同;“别具匠心”偏重在“匠心”,指“巧妙的心思”,一般用于艺术构思与众不同;范围比“别出心裁”窄。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73.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很多。所举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

74.半斤八两:比喻彼此相同,水平相等。

各有千秋:比喻各有所长;各有优点。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三足鼎立: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一分为二: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双方对立。

春秋鼎盛: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75.青云直上:比喻人的地位、职位直线上升。

扶摇直上: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可用来形容职务、地位、事物或数字、数量迅速直线上升。

76.薪尽火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口传心授:通过口头讲述和心中悟解来传授。

77.临危受命 :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78.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多用来形容珍奇的物品;如书画、工艺品等。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

解析:“美不胜收”和“琳琅满目”;都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但“美不胜收”偏重“来不及看”;“琳琅满目”侧重在“满眼都是”。

79.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陈设等异常绚丽精彩;光辉灿烂的样子。常用于形容建筑物或室内摆设得非常美丽。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

解析:“富丽堂皇”和“金碧辉煌”;都形容建筑物及其中陈设的华丽。但“富丽堂皇”偏重于“气势盛大”;“样子宏伟”;并能形容“文体”华丽;“金碧辉煌”偏重于“光彩夺目、色泽鲜艳”;不能形容“文体”。

80.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得很快。后形容事物不待推行;就到处流传。

不翼而飞: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81.不可收拾:含贬义。多用来形容事物破坏得十分严重。有时也指感情等无法控制。

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褒义词。

一发而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贬义词。

82.不期而遇:认识的人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

萍水相逢: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多指活动相同,有时也指心理活动。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多用来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的相同。

83.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84.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到。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

85.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可过分指责或批评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多用来表示虽有缺点;但无伤大体;可以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肯定。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不容置喙:不许在一旁插嘴。

不容置辩: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86.釜底抽薪: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含贬义。用来比喻不认错的人。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过失、错误。含贬义。

辨析:“文过饰非”和“讳疾忌医”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的意思。但“文过饰非”侧重于“文”、“饰”;指用各种理由、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而“讳疾忌医”侧重于“忌医”;比喻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

87.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用作贬义。多用于批评、指责别人的场合。

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置之度外:多用来表示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得失放在心上。

不闻不问: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

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88.金科玉律:原指法律条文尽善尽美。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含有褒义。有时也作讽刺的口吻。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用作贬义。

89.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身临其境:亲身到过那个地方。

90.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91.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用处,一无价值。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贬义);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形容贫困(中性)

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

一无长物: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困。

室如悬磬: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别无长物: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形容空无所有。

92.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和权术。

朝三暮四:多用以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多指立场)

93.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象新近发生的一样。

94.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

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

95. 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96. 如虎添翼,为虎添翼

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贬义;后者则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

96.半途而废:比喻做事有始无终。多用于事业上、工作上,也用于学习上。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学习不深入钻研。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成绩完全丢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功亏一篑:(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点而没有成功。

功败垂成: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多含有惋惜之意。

98.风声鹤唳: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杯弓蛇影: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就疑心恐惧。形容人神经过敏。

草木皆兵:比喻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辨析:“杯弓蛇影”和“草木皆兵”;都有“把虚幻当真实;疑神疑鬼”的意思。但两者的喻体不同。除此以外;“杯弓蛇影”偏重于“妄自惊扰”;表示不必要的疑虑、惊慌;“草木皆兵”;偏重于“内心极其恐惧”;适用于形容战败者或畏敌者的疑惧心理。

99.自命不凡:自称自己不平常(凡:平凡;平常)。形容自高。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含贬义。

志得意满:志向意愿都得到满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含贬义。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指对己所得的成就十分得意。在强调得意忘形时含贬义。也用来形容谋事成功、愿望达到而感到快慰自得的心情。

100.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气象宏大,非常可观。用于物、文章、问题等方面。侧重指数量和种类多得可观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的篇幅很长或谈话连绵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多用褒义。指写文章和谈话。

淮南子》原文 译文(七)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道家名著。

【原文】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陰陽,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陰陽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譬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干枝万叶,莫不随也。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陰而抱陽,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肤,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力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剥蚀无光; 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行,州国受殃。

夫天地之到至纮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及乎?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乖,则教志胜而行不之僻矣。教志胜而行之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

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内而不见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婬于声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直祸福之间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婬也。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类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秏。

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变物也,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虽然,其生我也,将以何益?其杀我也。将以何损?夫造化者既以我为坯矣,将无所违之矣。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绞经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生我也,不强求已;其杀我也,不强求止。欲生而不事,憎死而不辞,贱之而弗憎,贵之而弗喜,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

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于地也无以异,其已成器而破碎漫澜而复归其故也,与其为盆盎亦无以异矣。夫临江之乡,居人汲水以浸其园;江水弗憎也;苦洿之家,决洿而注之江,洿水弗乐也。是故其中江也,无以异其浸园也;其在洿也,亦无以异其在江也。是故圣人因时以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

夫悲乐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憎者,心之暴也。故曰: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则与陰俱闭,动则与陽俱开;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

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夫精神之可宝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是故圣人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是故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魂魄处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

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浩浩荡荡乎,机械之巧弗载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虽天地覆育,亦不与之掺抱矣。审乎无瑕而不与物糅,见事之乱而能守其宗。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逮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损其形骸;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不治而辩;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放;以道为紃,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廓惝而虚,清靖而无思虑、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毁山而不能惊也,大风晦日而不能伤也。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石砾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视毛嫱西施犹丑也。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而游于忽区之旁。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浑之朴而立至清之中。是故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魄不抑,其魂不腾;反覆终始,不知其端绪;甘螟太宵之宅,而觉视于昭昭之宇;休息于无委曲之隅,而游敖于无形埒之野;居而无容,处而无所: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沦于不测,入于无间,以不同形相嬗也;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是故真人之所游。

若吹呴呼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荡而不失其充,日夜无伤而与物为春,则是合而生时干心也。且人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有缀宅而无秏精。夫癞者趋不变,狂者形不亏,神将有所远徙,孰暇知其所为?故形有摩而神未尝化者,以不化应化,千变万抮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岂木也,犹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尝死也,其所生则死矣;化物者未尝化也,其所化则化矣。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矣;齐死生,则志不慑矣;同变化,则明不眩矣。众人以为虚言,吾将举类而实之。

人之所以乐为人主者,以其穷耳目之欲,而适躬体之便也。今高台层榭,人之所丽也,而尧朴桷不斲,素题不枅。珍怪奇异,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粢之饭,藜藿之羹。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养性之具不加厚,而增之以任重之忧,故举天下而传之于舜,若解重负然,非直辞让,诚无以为也。此轻天下之具也。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视物亦细矣。郑之神巫相壶子林,见其征,告列子。列子行泣报壶子,壶子持以天壤,名实不入,机发于踵,壶子之视死生亦齐矣。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脊管高于顶, 臈下迫颐,两脾在上,烛营指天,匍匐自窥于井曰:“伟哉!造化者其以我为此拘拘耶!”此其视变化亦同矣。故睹尧之道,乃知天下之轻也;观禹之志,乃知天下之细也;原壶子之论,乃知死生之齐也;见子求之行,乃知变化之同也。

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俛仰,抱命而婉转;祸福利害,千变万紾,孰足以患心?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住,忽然入冥;凤皇不能与之俪,而况斥鷃乎?势位爵禄,何足以概志也!

晏子与崔杼盟,临死地而不易其义,殖、华将战而死,莒君厚赂而止之,不改其行。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华可止以义,而不可县以利;君子义死而不可以富贵留也,义为而不可以死亡恐也。彼则直为义耳,而尚犹不拘于物,又况无为者矣。尧不以有天下为贵,故授舜;公子札不以有国为尊,故让位;子罕不以玉为富,故不受宝;务光不以生害义,故自投于渊。由此观之,至贵不待爵,至富不待财。天下至大矣,而以与佗人;身至亲矣,而弃之渊;此外,其余无足利矣。此之谓无累之人。无累之人,不以天下为贵矣。上观至人之论,深原道德之意,以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羞也。故通许由之意,金縢、豹韬废矣;延陵季子不受吴国,而讼闲田者惭矣;子罕不利宝玉,而争券契者愧矣;务光不污于世,而贪利偷生者闷矣。故不观大义者,不知生之不足贪也;不闻大 言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尝试为之击建鼓,撞巨钟,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藏诗书,修文学,而不知至论之旨,则拊盆叩瓴之徒也。

夫以天下为者,学之建鼓矣。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使之左据天下图,而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由此观之,生尊于天下也。圣人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无天下不亏其性,有天下不羡其和,有天下无天下一实也。今赣人敖仓,予人河水,饥而餐之,渴而饮之,其入腹者,不过箪食瓢浆,则身饱而敖仓不为之减也,腹满面河水不为之竭也。有之不加饱,无之不为之饥,与守其篅[竹+屯]、有其井一实也。怒破陰,大喜坠陽;大忧内崩,大怖生狂。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乃为大通。清目而不以视,静耳而不以听;钳口而不以言,违心而不以虑;弃聪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弃知故;觉而若眛,以生而若死;终则反本未生之时,而与化为一体。死之与生一体也。

今夫繇者,揭?臿,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当此之时,得茠越下,则脱然而喜矣。岩穴之间,非直越下之休也。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头,蜷跼而谛,通夕不寐,当此之时,哙然得卧,则亲戚兄弟欢然而喜,夫修夜之宁,非直一哙之乐也。故知宇宙之大,则不可劫以死生;知养生之和,则不可县以天下;知未生之乐,则不可畏以死;知许由之贵于舜,则不贪物。墙之立不若其偃也,又况不为墙乎?冰之凝不若其释也,又况不为冰乎?自无蹠有,自有蹠无;终始无端,莫知其所萌;非通于外内,孰能无好憎?无外之外,至大也;无内之内,至贵也。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

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故目虽欲之,禁之以度;心虽乐之,节之以礼;趋翔周旋,诎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总其德;钳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悲人。达至道者则不然,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性者不以滑和,故纵体大肆意,而度制可以为天下仪。

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厌其所以乐,而闭其所乐;是犹决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不塞其囿垣,使不野心,系绊其足,以禁其动,而欲修生寿终,岂可得乎?夫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然颜渊夭死,季路葅于卫,子夏失明,冉伯牛为厉,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故子夏见曾子,一臞一肥,曾子问其故,曰:“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两者心战,故臞;先王之道胜,故肥。”推此志,非能贪富贵之位,不便侈靡之乐,直宜迫性闭欲,以义自防也。虽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故莫能终其天年。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贪,委万物而不利;处大廓之宇,游无极之野;登太皇,冯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夫岂为贫富肥臞哉!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而能止之;非能使人勿乐,而能禁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故知其无所用,贪者能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者不能让也。夫人主之所以残亡其国家,损弃其社稷,身死于人手,为天下笑,未尝非为非欲也。夫仇由贪大钟之赂而亡其国,虞君利垂棘之壁而擒其身,献公艳骊姬之美而乱四世,桓公甘易牙之和而不以时葬,胡王婬女乐之娱而亡上地。使此五君者,适情辞余,以己为度,不随物而动,岂有此大患哉?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学射者不治矢也,御者非辔不行,学御者不为辔也。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译文】

上古还没有形成天地的时候,只有模糊不清的状态而无具体形状,这种状态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无法知道它的门道。那时有陰陽二神同时产生,一起营造天地;其深远得不知它的尽头,宽广得不知它的边缘。这时便分出天地陰陽,散离成四方八极,陰陽二气互相作用,万物才从中产生形成。这里,杂乱的气产生鱼鸟禽兽和昆虫,而纯净的气则产生人类。因此,人的精神归属于上天,而形骸归属于大地。如果人死以后,精神归属于上天、形骸归属于大地,那“我”还有什么存在呢?所以圣人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诱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陰陽变化、四时运行为准则。天清澈而洁静、地平定而安宁,万物离开它就死亡,依附它就生存。

静默,是神明的住宅;虚无,是道的居所。因此,只追求身外之物,就会失去对内心精神世界的保养持守,反过来对某些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就会影响人体外形的健康。这就好比树根与树梢的关系,从根本上牵引着树根主干,树的千枝万叶也就无不随之摇动。

人的精神是从上天那里得到的;而形体则是从大地那里得到的。所以说“道生陰陽二气,陰陽二气产生出中和之气,万物均从中和之气中产生。万物背陰而抱陽,陰陽激荡而成和气”。所以说人的生命体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月成脂肪状态,二个月变成肿块形状,三个月成胎,四个月生肌肉,五个月长筋络,六个月长骨骼,七个月成人形,八个月胎儿会动弹,九个月则躁动于母腹,十个月就呱呱落地。人之形体一旦形成后,内在五脏也随之形成。所以是肺主管眼,肾主管鼻,胆主管口,肝主管耳。外表五官和内部五脏,开闭张合,各自互相联系着。所以人的脑袋呈圆形,象天,脚呈方形,象地。天有四季、五行、九大分野、三百六十六天,人则也有四肢、五脏、九窍和三百六十经脉。天有风雨寒暑,人则也有取予喜怒。所以这样又可将胆配云,肺配气,肝配风,肾配雨,脾配雷,以此来与天地自然相参验伍配,而这当中心脏是主宰物。因此人的耳目如同天上的日月,气血如同自然之风雨。日中有三足乌,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如果不按常规运行,就会出现昏淡无光的日月蚀;风雨如果不合时令降临,就会毁折农作物而生灾害;五星如果失常运行,它所对应的国家就会遭殃。

天地之道宏大深邃,尚且还要节制,珍惜其光彩,人的耳目又怎能长久劳累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又怎能长久驰骋而不耗尽呢?所以说人的气血和五脏是人的精华。血气如能专注聚集在五脏之内而不外溢,那么这胸腹内的五脏就充实而嗜欲也随之减少。五脏充实而嗜欲减少,就能使耳目清明、视听就畅达。耳目清明、视听畅达,叫做“明”。五脏能归属于心而不与心违逆,这样旺盛之气占优势而使人行为不乖悖、怪僻,人的精神就旺盛而精气不散泄。精神旺盛和精气不散泄则顺畅,顺畅就调匀,调匀则通达无阻,通达无阻就能产生出神奇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人视无不见、听无不闻,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这样,忧患祸害就不会侵入,邪气歪风也无法侵扰。

因此有些事情到四海之外去追求寻找却不能得到,有些则持守在身体之内却不能见效。所以贪多则反而获得少,看见大的反而所知甚少。人的五官七窍是精神的门窗,而气血则是五脏的使者。如果耳目沉溺在声色当中,那么五脏就会动荡不安。五脏动荡不安,那么血气就会激荡不休。血气激荡不休,那么精神就会驰骋在外而不能内守。精神驰骋在外不能持守,那么灾祸就会来临,即使祸大如山丘,你也没法感觉得到。所以,如果让耳目精明通畅而不受外界的诱惑、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却嗜欲、五脏安宁充盈而不外泄、精神持守于内心而不外越,那么即使是遥远的往事和未来的事情也不够你所认识的,更何况只是觉察眼前一些祸福之间的事情呢!所以说“精神逸出内心越远,所知道的就越少”。这就充分说明精神是不能外泄散逸的。所以,五色迷乱眼睛,使双目昏暗不明;五声哗乱耳朵,使双耳堵塞不聪;五味扰乱舌味,使口舌麻木无味;追逐名利而惑乱心性,使人行为放荡不羁。这四样东西,世间一般性的人是用来养生的,但实际上却是人生的累赘。所以说,嗜欲使人精气散逸,而爱憎之情则使人心力疲惫,假如不赶快清除它们,就会使人气血日耗殆尽。

人之所以不能享尽天年长寿而被刑戮夭折于中途,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些人养生的条件太优厚。也只有那些不过分追求生活条件优厚的人,才能长生。天地运行相通,万物归属总汇于天道。能懂得道的人,也就能无所不懂;不懂得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懂。譬如我们处在天地之间,实际上也是万物中的一物种。不知天下万物为我们准备的呢?还是在没有我们之前万物就已具备了呢?然而,我们人也是“物”,其他事物也是“物”,“物”与“物”之间,有必要互称对方为“物”吗?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下生出我们,也不增加什么,杀灭我们,也不减少什么。天地既然将我们造化成人,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违逆天地的造化。我怎么知道用针灸治疗想活命不是糊涂?我又怎么知道用绳上吊自缢轻生不是福气?也许活着的人倒是像在服苦役,而死去的人倒像是在休息。真是天下茫然,谁能明白这其中的奥秘。所以,天地造化生出我,我也不会硬去阻止,天地造化灭杀我,我也不会硬去阻止。企盼活命,人之常情,只是不必为此而费事钻营;厌恶死亡,人之常理,但死到临头却谁又能推辞得掉?受到贬斥,不必怀恨在心,受到褒奖,也不必沾沾自喜。任随天意时运本性安然悠闲而不必着急。我辈生有七尺身躯,死能入棺下地。生时并列于有形事物一类,死后则沦落为无形事物一类。这样,我活着,世界物质也不会因此显多,我死去,大地土壤也不会因此加厚;由此我又怎么知道这中间到底是该高兴呢还是该憎恶呢、是利呢还是害呢?

造化者制作物体,就像陶匠制作陶器一样,那些从地里取土和泥做成盆盎器物的,和它还在地里没被挖出制成时没有什么不同;那些已经制成器具后又被敲碎散离回到泥土里去的,和制成的盆盎也没有什么不同。临江生活的百姓汲取江水灌溉菜园,江水也决不会因此怀恨在心;受低洼污水侵袭的人家,将污水引入江里,污水也决不会因此高兴。因为当水用来灌溉和水在江中时,这二者没有什么差别;同样当水在污沟里和水在江中时,这二者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圣人顺应时势而安于自己的位置,适合时世而乐于自己的事业。

或悲或乐,是对德的偏离;喜怒无常,是对道的损坏;好恶分明,是对心的暴踏。所以说“生就像天地自然运行,死就像物质自然变化,静时和陰气一同闭藏,动时和陽气一起开启”。精神澹泊无执,不随物质世界散逸,这样天下就会自然归服。所以心是形体的主宰;而精神又是心的宝贝。形体劳累而不休息就会损伤,精神使用而过度就会衰竭。因此,圣人很看重并遵循这一原则,不敢违背它。

人一旦拥有夏后氏的璜玉,就会用匣子来珍藏它,因为璜玉是最珍贵的珍宝。而精神的珍贵,就远非是夏后氏的璜玉所能相比的。所以圣人用虚无的精神来应对有形的物质,就必定能穷究其中的道理;以虚静来接纳实有,就必定能探究其中的细节;圣人恬愉虚静,以尽天年。因此他对外界事物没有什么特别的疏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亲近;他只是持守天德怀拥中和,以顺随天性,与“道”一体,和“德”相伴;不为福始,不为祸先,魂魄安处于形骸之内,精神持守着它的根本,死生都无法扰乱他的精神。所以说他达到了神的境界。

所谓真人,其本性与道融合一体。所以他既有形而又无形,既实有而又虚无;他精神专一而不问其他,注重内心修养而不受外物诱惑;他洁明纯素,无为而归返朴质,体本抱神,遨游于天地之间,茫然徘徊于尘世之外,逍遥于宇宙初始混沌状态。他心胸浩荡,任何机巧奸诈不藏心内。所以就是生死这样的大事都不能使他有所变化;就是天翻地覆也都不能使他有所变动。他审慎看待无瑕的本性,不与外物杂糅,面对纷乱的世事而持守根本。就是如此,他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心志专于内心修养,使自己的精神和道融为一体。他居住时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行动时不知自己所往何处,浑浑然而去,恍恍惚而来。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忘其五脏,损其形骸;不用学就能懂,不用看就能见,不用做就能成,不用管就能治。他受感触才反应,受逼迫才行动,不得已才前往,如光之闪耀,像影仿物形。他以道为准绳,依凭“道体”才有如此表现。他抱守这天道根本而不放纵,因而外物无法扰乱他的心神。他开阔虚空,清静安宁而无思无虑。所以大泽焚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气,河水冰冻而不能使他感到寒冷,雷炸山峰而不能使他受惊,天昏地暗的狂风也不能使他受伤害。因此,他视珍宝珠玉如石块,看至尊帝王像过客,视毛嫱西施似丑女。他将死生视为一种变化,将万物看作同一物类,将精神统合于天道根本而遨游在恍惚无际的区域里。他有精气而不使用,有神功而不显示,与浑然质朴大道融合一体而立足于清静太虚之境地。所以真人是睡时不做梦,智巧不萌生,陰魄不抑制,陽魂不腾升。他周而复始,不知开端和终结。他尽管安睡于漫漫的长夜之中,却能明察到光明世界的一切;他能够在没有边涯的区域里休息,在没有形状的界域里遨游。他居处时没有具体的形貌,住下时没有具体的居所;他形动不留痕迹,静止不见形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他能出入于没有间隙的地方,也能役使魔鬼天神;他既能进入于不可测度的地方,也能处身于没有空间的地方。真人就是这样以不同的形态幻化着,从开始到结束像圆环转圈,无法弄清这其中的道理。这就是真人精神能够通达于“道”的奥秘所在。以上这些就是真人的行为表现。

吹嘘呼吸,吐出污秽之气吸入新鲜空气,像熊悬吊、像鸟伸颈,如鸭浮水、如猿跳跃,像鹰环视、像虎回顾,做些动作的人只是想保养自己的身体,而真人却不必为这些导引之术烦恼。因为真人他即使精神飞扬激荡也不会丧失充实的精气,昼夜变化也不会伤害他,与万物一样有青春活力,这是在于他的品性合于道体,内心有着感应四时变化的能力。有的人形体变化了,但内在心神却无损,有的人生命结束了,但精神无损且永存;这就像生癞疮的人虽然形体受损但精神却无损、志趣也不变。反过来说,有些癫狂患者虽然看上去外形完好,但他的精神却已远离其身躯,谁有闲功夫去弄清他干了些什么!所以,如果有人形体尽管受磨损而精神未曾变化,那么这样的人就能以不变去应对变化;就是外物千变万化而变得没有结果,他还是能对应自如。所以能变化的形体最终要复归于无形,而精神不死倒能与天地同存。树木死后,其绿色的颜色也随之消失。能让树木生存下来的哪里就是树木本身?这就像使形体充实的不是形体本身一样。因此,产生生命的东西是不死的,而它所产生的生命则会死去;化育万物的东西是不变的,而它所化育的万物则会变化。所以,看轻天下,你的精神就不会劳累;看小万物,你的心神就不会惑乱;将生死看得相同,那你就会无所畏惧;将变化看成没变化,那你的眼睛就不会昏花。平庸之辈或许认为我讲的都是虚狂的话,但我会举出这类事例来说明的。

人之所以热衷于做天子君主,是因为天子君主可以穷极耳目的欲望,并能让身体舒舒服服。那些高耸的楼台层叠的榭房,一般人都认为是壮丽的,但是尧帝住房却用不加砍削加工的树木做椽木,梁柱的端头也不加雕饰,更没有斗拱之类的复杂结构;还有那些珍奇的食品,一般人都认为是味道佳美的,但是尧帝却吃粗糙的饭菜,喝用野菜熬成的汤羹;再有那些绣有纹彩的锦衣和纯白狐皮裘衣,一般人都喜爱的,但是尧帝却用麻布遮裹身体,用鹿皮御寒保暖。尧帝的养生条件并不比一般人来得优厚,却有着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繁重事务所带来的忧虑,所以尧就将天下禅让给舜,就像卸下了重担一样,这实在不是出于一种谦让美德的名声,而是君主王位在尧看来不值什么,实在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这便是“轻天下”的具体事例。夏禹到南方巡视,渡过长江时,一条黄龙游出水面并将夏禹他们所乘坐的船托起,船上的人都吓得神色大变,可禹却恬然地笑着说:“我受命于天,竭尽全力为百姓操劳。我活着是寄寓天地之间,死后是回归自然大地。哪里值得我为生死而来搅乱平静的心境!”在夏禹的眼里,这黄龙就像一条小小的蜥蜴,所以神色不变,而那黄龙最终耷拉着耳朵、掉转尾巴逃走了。这便是“细万物”的具体事例。郑国的神巫给壶子林看相,看到了壶子林脸上显示的凶兆,并将此事告诉了列子。列子哭着前去报告老师壶子。谁知壶子却向列子谈起人之生命起源于天地复归于自然的道理来;在这种人生哲学下“名利”根本不可能被放在心里,死亡之箭突然射来,害怕也没用。这就是壶子“齐死生”的具体事例。子求已有五十四岁了,得了伛偻病,脊椎骨高于头顶,胸前骨头贴近腮帮,大腿向上,下陰朝天;子求爬到井边照视自己的模样,然后说道:“伟大啊!造化者怎么将我变成这么奇妙的弯曲之形?”这就是子求“同变化”的具体事例。所以,看看尧让帝位,就可知道天子君位的轻微;看看禹的志向,就可知道万物的细小;推断壶子的言论,就可知道生死的相同;看了子求的行为,就可知道变与不变是一样的。

至人倚靠着不可动摇的柱子,走在没有关隘的路上;受用着取之不尽的宝库,从学于长生不老的老师;所以是无论往哪里都顺利,不管到哪里都通畅;不为生存而烦恼,不为死亡而伤神;屈、伸,俯、仰,持守天命而自然变化;祸、福,利、害,不管怎样千变万化,都不能使他伤神患心!像这样的人,拥抱纯素持守精神,如同蝉脱壳蛇蜕皮那样,从世俗中解脱而遨游于太清天道之中,轻飘飘逸、独来独往,恍惚间进入那幽深冥暗处。凤凰也不能和他媲美,更何况那平庸的小鸟?权势地位、爵号利禄哪值得他牵绕心头。

齐国的晏子和崔杼在祖庙盟誓,晏子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不改变他不屈从弑君贼臣而忠于社稷的正义气节。杞梁和华周替齐国攻打莒国,被包围而身陷绝境,莒国君主念他们勇武,出重金想收买他们以便停止战斗,但他们两位至死都不改变效忠齐国的行为。所以,对晏子这样的人可以用“仁”来规劝,但不可以兵器武力来胁迫;对杞梁和华周这样的人可以用“义”来制约,但不可以财物来引诱。君子为义而死,是不能用富贵利禄来诱使他们偷生;为“义”而行动的人,是无法用死亡来恐吓他们的。这些为“义”而行动的人都尚且不受物欲的制约拘束,更何况那些什么都不为的人呢!尧不以占有天下为显贵,所以把君位禅让给舜;吴国公子季札不以拥有国家为尊贵,所以坚辞不受长兄让给他的王位;子罕不以拥有宝玉为富有,所以不接受别人送他的宝玉;务光不想用活命贪生而损害忠义,所以情愿自投深渊淹死。由此看来,最高的尊贵获得不是靠爵位来完成的,最大的财富占有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的。天下够大的了,但尧却将天下让给他人;身躯生命够珍贵的了,但务光却将自身生命投入深渊。除了天下和生命,还有什么比它们更珍贵而值得留恋的,而尧和务光却不惜舍弃这些,真正做到不为物累。因为不为物累,所以他们也就不把天下看得无上珍贵的了。由此来考察上述真人或至人的那些理论,深入探究道德旨意,并将这种理论和旨意作标准来考察衡量尘世间世俗的很多行为,就会为这些世俗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所以如果通晓许由让天下的思想,那么像《金縢》《豹韬》之类的谋取天下的书籍就可以废弃;相比延陵季子不肯接受吴国君位,那些为夺得封余土地而争讼的人就该感到惭愧;同样,相比子罕不贪宝玉,那些争夺权契的人就显得很低级丑陋;想到务光不愿受到世俗玷污的气节,那些贪生图利的人就会感到不安。所以那些不懂持守伟大气节的人,也就不知道苟且偷生是不值得贪求的;那些从来没有接受过崇高思想、言论的人,也就不知道天下也是不值得留恋的。如今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祭祀社神,当地人敲盆击瓶而奏乐,相和而歌,自娱自乐。反过来,如果为这些人敲起大鼓、撞击大钟,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而茫然万分,并会认为自己所敲击的盆瓶是如此微不足道、丢人现眼。那些尽管藏有《诗》《书》,修行文学理论,却不懂大道宏旨的人,就跟这些敲盆击瓶者差不多。

而那些不以天下为尊为贵者,就像这些敲鼓撞钟的人。尊贵的权势和丰厚的利禄,是一般人所贪求的;假若让某人左手掌握着代表他所占有的天下版图,而右手却拿着刀来刎颈自杀,那么即使是最愚蠢者也是不肯这么做的。由此可见,生命还是要比占据天下来得重要。所以圣人进食只求维持生命,衣着只求遮蔽身体,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求多余的东西。天下对他来说,不占有也不会亏损他的天性,占有也不会扰乱他的平和本性,真的是占有天下和不占有天下对圣人来说是一样的。假如现在赐给某人一座粮仓、一条大河,使他能在饿时去吃、渴时能喝,但是这吃进肚中、喝入腹内的,只不过是一竹筒饭和一瓢勺水,粮仓和河水也不因他吃饱喝足而减少涸竭。所以有无粮仓、河水与他的饥饱没有关系;有了粮仓河水,他也不会硬撑、死灌,没了粮仓河水,他也不会挨饿、受竭,有无粮仓、水井对他来说是一样的。怒就会破坏陰气、大喜就会损伤陽气、大忧就会摧残内脏、惊恐就会使人发狂。要想消除上述这些精神忧虑和负担,最好的方法是不偏离“道”体这个根本,如能做到这点,就称作为彻底的“通达”。所以,要使双眼明亮就最好是别看五光十色、要使耳朵清静就最好是别听靡婬之音、紧闭嘴巴最好是别多嘴多舌、要使心体坦荡就最好是别滋生忧虑邪念。抛弃聪明智巧而返朴到清洁纯素的境界,休养精神而摒弃智诈。醒着如同梦中、活着就像死去,最终返回到自然初始阶段,使人和造化者融为一体。因为生与死原本就相随相依不可分。

那些服劳役的人,高举?头铁锹挖土,背着笼筐运土,做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喉咙生烟干痛。这个时候,能够在树荫下歇息片刻,他就会感到舒服而高兴。而要是能在洞穴里休息,那种快乐舒坦就不只是在树荫下休息的那点了。一个腹部长肿瘤的病人,痛得捧心按腹、弓身头膝相碰、卷曲着身子呼号呻吟、通宵达旦不能入睡。这种时候,如能畅快地安睡下来,那么他的父母兄弟就会欢天喜地。而要是能够彻夜安宁,侍候他的父母兄弟的欢乐轻松就不是那么一点儿了。所以,知晓宇宙之广大的人,是不能用生死来胁迫他的;知道以中和之气来养生的人,是不能拿天下权势利禄来引诱他的;懂得未降生时的快乐的人,是不能以死亡来吓唬他的;明白许由比虞舜高贵的人,是不会贪图物质享受的。墙竖立着不若倒塌了为好,更何况压根儿就没有墙呢!凝结了的冰不若融化了为好,更何况根本就没有冰呢!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种生死有无的转化没有穷尽,没有人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不通晓“内外”的人,怎能做到无爱憎呢?没有外界边缘的外界区域,是无限大的;没有内部极限的内部微妙,是珍贵的。如果能知晓这无限大和无限细微,还有什么不能遂心如意的!

近世道德衰败,人们趋附那些舍本逐末的学说,不懂得推究天性、返朴根本,只是刻意雕琢、掩饰违逆人的本性,以此来与世俗交往。所以,他们眼睛本想观看五颜六色,却因为有法度禁止而不能不敢;内心虽然有所爱好,却因为有礼节制约而不敢不能;使人们只能左右趋附、上下周旋,卑躬屈膝。肉凝冻了不敢食、酒沉淀了不敢喝。束缚了正常的行为举止,捆束了内在的德性,钳制陰陽二气的调和、压抑生命的真情,所以最终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而通达道体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理顺自己的性情,整理修治好自己的心术;用平和之气来保养心性,以闲适安宁来持守本性。他们乐于道而忘其贱,安于德而忘其贫;他们生性无欲,因而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他们本心不追求快乐,因而没有什么不快乐;那些无益于本性的事他不拿来累及德性,那些不适宜纯洁天性的事他也不拿来扰乱内心的平和。所以通达道性的人是放松身体、舒缓意念,这种修养身性的法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示范。

今天的儒家就是这样不探究人们产生欲望的原因而只是一味禁止人们的欲望,不探寻人们追求享乐的由来而只是一味阻止人们的享乐。这种做法就像挖开了江河的源头,而且又用手掌去阻挡江流一样。同样,管理百姓如同畜养禽兽,不好好地去堵塞苑囿围墙的缺口,让禽兽产生了逃走的野心,然后却去羁绊这些禽兽的腿脚不让逃跑,这样还想使他们修身养性得以长寿,哪能行呢?所以,尽管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都是孔子的高足,通晓学问的弟子,可是颜回早死、子路在卫国被砍成肉酱、子夏丧子悲哭导致失明、冉伯牛得了恶疾,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逼迫本性违逆性情而损伤了中和之气。因此子夏见曾子,一时瘦一时胖,曾子感到奇怪问子夏什么原因,子夏回答说:“我外出见富贵能带来很多快乐,所以也想富贵快乐;回家后学习先王之道,又喜欢上了先王之道。这二者在内心世界经常交锋,所以被折腾得瘦削不堪;最后是先王之道取得胜利,所以又胖了。”推究一下子夏的话的意思,就可知道子夏并不是不贪图富贵、不喜欢侈糜享受,只是在压抑自己的情感、封闭自己的欲望,用“义”来防范自我。这样心情忧闷压抑、人体本性扭曲畸形,就是这样还是不停强制压抑自我,所以不能享尽天年。而通达道体的至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是根据饭量来进食,衡量体形来穿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遗弃天下而不贪得、抛弃万物而不求利,身处空旷无垠的天宇、遨游无边无际的区域,登上太空、凭藉天道,玩天地于手掌之中,哪里还会为贫富而伤神得一会儿瘦一会儿胖!所以儒家是不能使人没有欲念,而只会禁止人的欲念;不能使人没有享乐的念头,而只会禁止人的享乐。这种让天下人只是因畏惧刑罚才不敢偷盗的做法,哪比得上使人从根本上不萌生偷盗念头的做法。

越人得到一条大蛇,会当成一顿上等的佳肴,而中原人得到一条大蛇,会因无吃蛇的习惯而将其扔弃掉。所以,如果知道一种东西没有用处的话,即使是一位相当贪婪的人也会推辞不要的;如果不知道一种东西没有用处的话,即使是一位相当廉洁的人也不能辞让给他人。有些国君之所以弄到国破家亡、毁掉社稷、身死于他人之手、被人耻笑的地步,没有不是因为过分追求非分的欲望而造成的。仇由贪得大钟的贿赂而亡了自己的国家;虞国国君贪得垂棘之弊而被晋军俘虏;晋献公贪恋骊姬的美貌而导致晋国四世动乱;齐桓公贪食易牙奉献的美味佳肴而死后尸体腐烂不能按时下葬;胡王沉溺于女乐之娱而丢失了大批上好的土地。假如这五位君主都能安适自己的本性,辞弃那些非分的欲望,以自己正常的本性需求为限度,不随外界物质的诱惑而动贪心,哪会造成这样大的祸害?所以说,射击没有箭就射不中目标,但学射箭者的根本不在于制箭;驾御没有辔就驾不了御,但学驾御者的根本不在于制辔。懂得扇子在冬天、皮衣在夏天对自己没有用处的道理,那么没有用的万物在你看来也变得像尘埃一样渺小,微不足道。所以舀汤来制止水沸,水是仍然会沸腾不止的;而只有懂得“根本”这词的含意,才能使水停止沸腾,那就是只需撤去炉膛里的火,即抽去火源,这水沸就停止了。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汉字:剖析“痞”和“氓”的不同,探究“孬人”的本质

据大致统计,目前记载的汉字总数约10个左右,在这茫茫字海中,形形的汉字包罗万象。它们的不同组合,变幻出丰富多彩的句子。可以说汉字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基本的“细胞”。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背景。本文分析两个汉字“痞”和“氓”,看一看我们口中的“孬人”是什么样的?

汉字的世界,奇妙无比。

口语中的“痞子”和“流氓”,它们是怎么样的存在?

可能很少有人研究,我们日常口语中说的“痞子”和“流氓”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一般我们都用“小混混”来形容它们。在大部分人的脑海里“痞子”和“流氓”是一群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喜爱挑拨是非,欺男霸女的一群人。如果这样理解也没错,我们今天从汉字的角度来剖析“痞”和“氓”汉字背后的本质。

这是“孬人”的印象吗?

汉字“痞”:本意是一种病,借指那些无赖的人。

痞,半包围结构,外面是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否。这个字本意是一种病:中医上是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畅的一种自觉症状。就是心中发闷,长了气块叫痞块。通过这个字也借指那些心中有怨气的恶棍,渣男、无赖的人。这种人整天流里流气的,没有工作到处惹是生非。大家可以看,这个汉字既然有个“病字框”,本质上来说不正常,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推理到人的思想上,可以理解为思想不健康的人。

日常中对“痞子”的评价:

老话形容一个人言谈举止不好,往往会说他痞里痞气,吊儿郎当的样子。由于少部分人没有受过良好的行为,导致其行为不正经,没有一个良好的作派。例如:我们在批评一个人行为不端正时,偶尔也会来上那么一句:你别痞,小心我找人过来收拾你。通常我们说的痞呢,指的是地痞,就是地方上的“坏分子”。

网络新词:雅痞风格的文学。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汉字“氓”:本意指本地外流的人口。

当看到这个“氓”字,相信很多人脑子立马想到了“流氓”这个词,总认为流氓就是男人欺负女人的行为,如果这样理解就有点狭隘了,这个汉字的本意可不是这样的。“氓”是个多音字,两个读音,一个读méng,古时多指百姓。比如词语群氓,意思就是古代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蔑称。

群氓,古代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蔑称。

“氓”当读máng时,常常说的词语:流氓。

氓,左右结构。左边一个亡,右边一个民。亡表示丧失,没有。民,指的就是本地居住的人。所以词语流氓分开来解释:流,表示人口流动。氓,表示原来的本地居民。所以词语流氓原来的本意是:本地外流的人口称为“流氓”。这群人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土地,没有工作。后来用这个词语借指那些指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也指那些对他人不尊重、对他人有语言攻击或行为攻击的人。

口语中“地痞”和“流氓”本质相同吗?

那么日常口语中的“地痞”和“流氓”是一回事吗?咱们有时说话时经常会把它们并列来说,它们都是贬义词但还是稍稍不同的:

第一:“痞子”一般形容一个人的思想放荡不羁,无所事事。 比如汉高祖刘邦,有人说他天生带着一股痞子气。而“流氓”更多的是通过恶劣的手段给别人带来伤害。

第二:“痞子”更多的是那种耍小聪明,自以为是的人。而流氓则是不顾脸面,行为上更猥亵的人。严格地说,痞子不应属于流氓范畴之内,这是两种从思想到行事截然不同的人,不可混为一谈。

结束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汉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汉字的不同特色,才能构架出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点击加入汉字文化圈,免费收看汉字类的文化知识。

【放荡不羁的意思是什么—放荡不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放荡不羁的反义词-放荡不羁反义的词语 下一篇:放虎归山(放虎归山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