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中的26个成语和10个名句,您知道多少呢
您知道吗?虽然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奇文,文章里面描写的景色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实际上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这是怎么回事呢?
滕宗谅,字子京,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5岁的滕宗谅喜中进士,由此结识了年长一岁的同科进士范仲淹。出于对范仲淹人品、才华的佩服,滕宗谅视范仲淹为兄长,范仲淹对这位小弟也一直是呵护有加、关爱备至。
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宗谅出任岳州知州,他劳心费力重修了岳阳楼,作为岳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之写一篇序是理所当然的,作为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滕宗谅何尝不知道这也是一次千载留名的好机会呢?但是,滕宗谅想起了对自己始终照顾有加的大哥,他要把这个机会留给范仲淹。
于是,滕宗谅请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又亲笔写了一封信,向范仲淹详细汇报了自己在岳阳的工作情况,并提出请他做一篇岳阳楼的序。
此时,范仲淹在河南的邓州担任知州,他看了滕宗谅的信和画后,很是欣慰,这个小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任一方,造福一方”,确实没让他看走眼。经过细致的思考、酝酿,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提笔写出了名闻天下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为杰出的家,范仲淹的胸襟、见识、思想远不是文艺青年王勃所能比拟的,在这篇《岳阳楼记》里,范仲淹换了一个新的角度,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表达了对滕宗谅的慰勉之心和规箴之意,更抒发了他的仁人之心和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文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一代代的爱国志士。
这篇文章的文采也非常突出,全篇总共368个字,分为6个自然段,范仲淹精心锤炼,名句接二连三,成语层出不穷,如夜空中的繁星般灿烂夺目。
为了便于好友们的了解,笔者精心选取了《岳阳楼记》中的26个成语和10个名句,做了简单的介绍,好友,您知道其中的多少呢?
一、文中的26个成语,笔者按照出现的顺序排列了这26个成语,请大家赏析:
1、政通人和:意思是,国家开明通达,百姓安乐和睦。出自于“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
2、百废具兴:也作“百废俱兴”,意思是,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出自于“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
3、浩浩汤汤:也作“浩浩荡荡”,意思是,水势壮阔盛大的样子。出自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句。
4、横无际涯:意思是,辽阔浩渺而没有边际。出自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句。
5、朝晖夕阴:意思是,早上阳光灿烂,傍晚阴云密布。形容气候或景色变化多端。出自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
6、气象万千:意思是,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富有变化。出自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
7、迁客骚人:意思是,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出自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一句。
8、霪雨霏霏:意思是,连绵的雨下个不断。出自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句。
9、薄暮冥冥:意思是,傍晚时天色昏暗。出自于“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句。
10、去国怀乡:意思是,离开国都,思念家乡。出自 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一句。
11、忧谗畏讥:意思是,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出自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一句。
12、春和景明:意思是,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出自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句。
13、波澜不惊:意思是,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出自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句。
14、一碧万顷:意思是,形容青绿无际。出自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句。
15、岸芷汀兰:意思是,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形容人像芳兰一样品德高尚,谦让有礼。出自于“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
16、郁郁青青:意思是,香气浓郁,颜色青葱,形容香味浓烈,生气勃勃的样子。出自于“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
17、皓月千里:意思是,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出自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一句。
18、浮光跃金:意思是,月光照在浮动的水面上,金光跳跃。出自于:“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一句。
19、静影沉璧:意思是,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出自于:“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一句。
20、心旷神怡:意思是,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出自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句。
21、宠辱皆忘:意思是,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出自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句。
2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会因为外物的优劣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达了传统儒家士大夫讲究豁达淡然的胸襟与心态。出自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
23、忧国忧民:意思是,为国家的前途和的命运而担忧。出自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
24、先忧后乐、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出自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
26、吾谁与归:意思是,我同谁一起相处呢?比喻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求。出自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
二、文中的10个名句,笔者按照出现的顺序排列了这十个精彩名句,请大家欣赏: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意思是:到了第二年,政事通顺,百姓安乐,很多废弛的事都兴办起来。
这一句赞美了滕子京在被贬的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地方政事的胸襟和政绩。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意思是: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一句极富气势,精练的展现出登“岳阳楼大观”洞庭湖的全景“胜状”。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意思是:被贬黜流放的官吏和多愁善感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到自然景物而引发的情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这一句起到了过渡作用,由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巧妙地引出下文的“以物之喜”、“以己之悲”。
4、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意思是:阴雨连绵不断,整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
这一句描绘了恶劣天气下洞庭湖的景象,为这一段的“感极而悲者矣”作了铺垫。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意思是: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的没有一点惊涛骇浪,天色与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垠;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这一句描绘了春季洞庭湖优美的晴天景象,为这一段的“其喜洋洋者矣”作了铺垫。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意思是: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浮动着月光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是沉在水中的玉璧。这一句描绘了春季洞庭湖优美的夜间月色。
7、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意思是: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恩宠和屈辱一并忘却了,端起酒杯,迎风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这一句展示了“以物之喜”的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一句展示了范仲淹豁达宽广的胸襟。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意思是:在朝廷做高官,就应当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那就应当为国君忧虑。
这一句展示了范仲淹刻进骨子里的忠君爱民的高尚节操和境界。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这一句是本文的主旨,抒发了范仲淹远大崇高的抱负,成为后人世代传颂和仰望的精神坐标。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的《岳阳楼记》中的26个成语和10个名句,好友们,您知道其中的多少呢?
91个小学阶段文言文常见实词一词多义
1、把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②把酒临风
a动词:端,持
b动词:端起、端着
2、白
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往来无白丁
a动词:使露出白色
b形容词:白色
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3、悲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余悲之
a动词:悲伤
b动词:同情
4、备
①众妙毕备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a动词:具备
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
c动词:准备
d动词:防备
5、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比肩继踵而在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a动词:靠,挨着
b动词:比较,比起
c动词:等到
6、鄙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a名词:边远地区
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
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7、毕
①此印者才毕
②众妙毕备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
a副词:全部、都
b动词:完成、完
8、兵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轻兵锐卒
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⑥田忌欲引兵之赵
⑦世传其兵法
a名词:士兵
b名词:兵器
c名词:
d名词:军事
9、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a动词:驱使,鞭打
b名词:马鞭
10、病
①病入膏肓
②寡人反取病焉
③未果,寻病终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动词:生病
b名词:疾病
c形容词:困苦不堪
d名词:耻辱
11、薄
①薄如钱唇
②薄暮冥冥
a动词:迫近
b形容词:与“厚”相对
12、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
②不以千里称也
a动词:著称
b动词:称赞
13、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a副词:音chóng,重新、再次
b形容词:音zhòng,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14、处
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名词:处所、地方
b动词:存在、置身
15、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②齐之习辞者也
a动词:告别、离开
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16、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
②策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a动词:赏赐
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17、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
a动词:听从
b动词:跟随
18、当
①当世无双
②当春乃发生
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
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
b介词:对着,面对
c副词:一定,必定
d动词:应当
e动词:音dàng,两者相抵,对、当
19、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
20、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
②卒得五千金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
a.动词:得到
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
21、点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沙场秋点兵
a.动词:征。
b.检阅。
22、毒
①若毒之乎
②呼嘘毒疠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动词:怨恨
b名词:毒物,有毒的
c名词:危害、毒害
23、度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孙子度其行
a动词:度过、越过
b动词:音dúo,估计
24、法
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
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
b名词:谋略、策略
25、方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今方来,吾欲辱之
a名词:方圆
b副词:正(好)、正要
26、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④更若役,复若赋
a副词:再、又
b动词:恢复
27、赋
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岁赋其二
③更若役,复若赋
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动词:抒发
b动词:征收、敛取
c名词:赋税
28、负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
②负其异与众也
a动词:背、以背载物
b动词:依仗
29、更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鸣
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④更若役,复若赋
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a动词:改变,更换
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
c副词:音gèng,更加
30、顾
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a动词:回头看
b动词:拜访,探望
c副词:难道,反而
31、故
①鸠曰:“何故?”
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问其故
⑤故自号曰醉翁
⑥故为之说
⑥彼竭我盈,故克之
⑦故逐之
⑧西出阳关无故人
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a名词:缘故,原因
b形容词:老、旧
c连词:所以,因此
32、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a动词:看
b名词:景观,景色
c动词:考察
33、归
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②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a动词:回,返回
b动词:归依
34、规
①圆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a名词:原形
b动词:计划
35、国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a名词:都城、京城
b名词:诸侯国
36、果
①魏果去邯郸
②未果,寻病终
a副词:果然、果真
b动词:实现
c名词:果实
37、号
①故自号曰醉翁
②阴风怒号
③齐号为怯
a动词:取别号
b动词:呼啸
c动词:称
38、和
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
③ 若春和景明
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a动词:伴着
b形容词:安乐、和睦
c形容词:和暖
d动词:音huò,拌和,混合
39、会
①会宾客大宴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a动词:回合、聚会
b动词:适逢,正赶上
40、火
①持就火炀之
②火烧令坚
③再火令药熔
a名词:火
b用作状语:译为“用火”
c用作动词时:译为“用火烤”
41、及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鞭长莫及
③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a动词:到、至
b动词:接触到
c动词:比得上
d连词:和
42、疾
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③讳疾忌医
④风疾知劲草
a名词:病
b动词:通“嫉”,妒忌
c形容词:快速
43、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翩翩两骑来
a名词:骑兵
b名词:骑着马的人
c动词:跨
44、间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a名词:两个事物的当中
b动词:音jiàn,夹杂
45、见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见楚王,王曰:“……”
③曹刿请见 孙膑以刑徒阴见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a动词:拜见、谒见
b动词:通“现”,显露
c动词:看见
46、将
①子将安之
②晏子将使楚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④公将鼓之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威王欲将孙膑
⑧齐使田忌将而往
⑨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a名词:将领、
b动词:率领
c动词:使……做将领
d动词:持、扶
e副词:将要、快要、打算
47、进
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齐王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a动词:推荐
b动词:到朝廷做官
48、景
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a名词:景物、景致
b名词:日光
49、就
①瞬息可就
②持就火炀之
a动词:靠近
b动词:完成
50、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面山而居
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a动词:居住
b动词:处,在某一地位或地方
51、具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具答之
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a动词:齐备、准备好
b副词:通“俱”,全、都
52、绝
①以为妙
②群响毕绝
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a动词:完全没有
b动词:断绝
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
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53、君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
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
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
54、空
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a副词:白白地
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
55、乐
①此乐何极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形容词:快乐
b作动词用
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
56、疠
①呼嘘毒疠
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a名词:瘟疫、疫气
b名词:恶疮
57、临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渐近临之
③把酒临风
a动词:面对、面临
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
58、虏
①壮志饥餐胡虏肉
②虏太子申以归
a动词:俘获
b名词:俘虏
59、旅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
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
60、履
①直堕其履圯下
②父曰:“履我!”
③因长跪履之
④良业为取履
⑤下取履
a名词:鞋子
b动词:替……穿鞋
61、妙
①众妙毕绝
②以为妙绝
a形容词:奇妙
b名词:妙处
62、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③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④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a名词:名字、名称
b动词:说出
c动词:命名
d名词:名声
63、命
①其命使各有所主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
a名词:命令、指示
b名词:命运
c动词:派遣
64、能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先帝称之曰能
a形容词:能干,有才能
b动词:能够
65、年
①年且九十
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a名词:十二个月为一年
b名词:年纪、岁数
66、平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a动词:铲平、削平
b形容词:平坦
67、行
①必能使行阵和睦
②行者休于树
③性行淑均
a动词:行走
b名词:行列
c名词:品德
68、期
①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②与老人期,后,何也
③暮见火举而俱发
a动词:约会、约定
b期限
69、轻
①素悍勇而轻齐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轻兵锐卒
④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a形容词:重量小、轻便
b动词:轻视
c名词:轻装的
70、穷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④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a动词:到尽头
b形容词:完、尽、穷尽
c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
d形容词:贫困
71、去
①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③去死肌,益三虫
④父以足受,笑而去
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⑥挈妻子而去之走
⑦魏果去邯郸
⑧攧不可去
a动词:离开
b动词:距,距离
c动词:表示动作趋向
d动词:除掉、去掉
72、却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动词:退,退回
b动词:完成
73、攘
①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动词:偷、窃
b动词:排斥、排除
74、日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名词:每天
b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75、乳
①儿含乳啼
②妇抚儿乳
a动词:喂奶
b名词:
76、辱
①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②今方来,吾欲辱之
a动词:侮辱
b名词:耻辱
77、色
①富者有惭色
②满面尘灰烟火色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a名词:脸色
b名词:色彩,色泽
78、善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④京中有善口技者
⑤田忌善而客待之
a动词:善于、擅长
b动词:赏识
c名词:善事、善言
79、身
①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②身上衣裳口中食
a名词:身体
b名词:自己
c动词:宛曲地说“死”
80、请
①曹刿请见
②战则请从
a动词:请让,请允许
b动词:请求
81、然
①则弛然而卧
②若听茶声然
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满座寂然
⑤康肃忿然曰
a连词:但是,可是
b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的样子
c代词:这样
d动词:认为……对、认为……正确、对,正确
82、甚
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闻崖上有声甚厉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
a形容词:厉害
b副词:很、极
83、胜
①高处不胜寒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a动词:胜过、超过
b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
c形容词:优美的
d形容词:胜利
84、生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③赢得生前身后名
④可怜白发生
a名词:生活
b动词:活、活着、生存
c动词:生长
d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
85、师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
a名词:师傅
b名词:
c动词:学习、效法
86、实
①名存实亡
②其实味不同
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a名词:果实
b形容词:诚实
c副词:实际
87、时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学而时习之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
a名词:时间
b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
c副词:按时、到时候
88、食
①此率兽而食人也
②身上衣裳口中食
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a名词:食物
b动词:吃
c动词:通“饲”,喂养
89、使
①晏子使楚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
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
⑤齐命使各有所主
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a动词:派、派遣
b动词:出使
c名词:使者
d动词:让、使(表使令)
e动词:命令
90、始
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副词:才,刚
b副词:最初
91、市
①东市买骏马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一人去为市
④昨日入城市
⑤若所市于人者
a名词:集市、市场
b动词:交易、做买卖
c动词:买
d动词:卖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政”通人和
政通人和,意思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安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政”最早出现于商代甲骨文,字形为从正从攴。
我们已经解读过“正”字(见系列第34字——正),从囗(wéi,同围)从止,两根会意,以向着目标前进,表示征伐他人村邑之意,最初的含义同“征”。征伐他人村邑与游走打猎不同,是直接向着目标前行,因此,引申出不偏斜的含义。
甲骨文“正”
理解了“正”字,再来看“政”就一目了然了。 政就是带领部众或族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期间还必须用棒击打(象征惩罚)方向错误的人,使之得到纠正。 同时,政与正的发声也是一样的:
甲骨文“政”
引申后,“政”又指按正确的方向来治理国事。古人以牧人养畜来比喻人君或官吏管理民众。比如,《管子·牧民》: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一个国君治理国事,应该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充足)。 《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况且身为国君,应该治理民众并能纠正那些走错方向的人)。 从古时候人君牧民的角度看,“政”字的构形是非常贴切的。
牧羊人和羊群
金文“政”,亦从正从攴,不过将正的上端表示村邑之囗改成短横指事符号来表示目的地。含义不变:
金文“政”
睡虎地秦简中的“政”:
秦简“政”(睡虎地秦简)
小篆“政”也是从正从攴:
小篆“政”
隶变时,变成从正从攵。攵与攴意义完全相同,古文字里也并不区分,只是在隶楷中有所分别:
隶书“政”
楷书“政”
综上所述,可知“政”的本义:带领族人向正确的方向前行,并纠正方向错误的人。引申为按正确的方向治理国事。
为政以德的理念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古代的,孔子认为分三个阶段:最理想的是德治,其次是礼治,不得已时才用法治……孔子心中的理想,当然还是德治和礼治,但社会发展到后来只好用法治,这是趋势所致,也是不得已的。 (摘自《人能弘道》,傅佩荣著)
、 、 、 、 、 、 、 、 、 、 、 、 、 、 、 ......
【政通人和的意意—政通人和的意意成y】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