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的故事(日月山与文成公主的故事)

更新:09-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神仙爱情!“当代文成公主”的故事,太好哭了

从长安出发,跨越山河,一路到了拉萨,灿烂的文明得以在高原播撒。这是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在雪域高原的故事。

近日,在《国家宝藏》节目的舞台上,“当代文成公主”张廷芳的故事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1972年,北京的汉族姑娘张廷芳沿着跟文成公主几乎一样的路线进藏,并在这里安家。教书、参与创建西藏大学,为西藏的教育倾注毕生心血。张廷芳说,这一切的起点,因为爱情,因为一位叫次旺俊美的藏族青年。

这段让人泪目的爱情故事,背后有信念、有感动,也有遗憾,张廷芳老人和总台记者讲述了不为人知的细节。

△张廷芳与次旺俊美

“我因为喜欢次旺俊美

才来的西藏”

时针拨回到1965年。这一年,藏族小伙子次旺俊美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录取,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个藏族本科学生。

△次旺俊美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姑娘张廷芳进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两年后,在学校的宣传队中,两个年轻人相识了。

△张廷芳与次旺俊美在北师大的合照

会吹笛子,会打扬琴,能唱会跳,普通话也说得好,特别阳光。如今,53年过去,向总台记者提到丈夫次旺俊美时,张廷芳的眼睛里仍掩盖不了少女般的欣赏和钦慕。“他又有才华,人也很正直、和善,所以我们就接触比较多。”

△前排左二为次旺俊美

1971年,次旺俊美向张廷芳表白。得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这位小伙子甚至觉得自己的表白过于自私。他对张廷芳透露了毕业后的想法:“我想我很可能要回西藏,毕竟西藏还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生。”

次旺俊美的单纯、善良和才华,让张廷芳决定和他成为携手一生的伴侣。1971年12月31日,在北师大的一间教室里,他们举办了热闹的婚礼。

△结婚后,张廷芳和次旺俊美在北师大的宿舍

结婚之后,他们主动写申请要求去西藏工作。两人也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献身西藏教育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张廷芳的父母尽管不舍,还是尊重了他们的决定。张廷芳说,“我觉得这个人是可信的,就觉得只要我们俩在一起,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所以我义无反顾,决定和他一起到西藏去。”

△临走前,在北师大校门口的合影

15天才进了藏,这一路比想象中难

尽管有着近乎莽撞的勇气,进藏这一路,还是让张廷芳受了不少罪。

文成公主从长安到拉萨,走了一年多的时间。1972年,26岁的张廷芳和次旺俊美从北京到拉萨,走了15天。

△张廷芳和次旺俊美进藏的路线

当时去西藏,远比今天艰难。从北京坐火车硬座,经过50多个小时,到达青海的省会西宁。此后的路只能坐汽车。

青藏公路平均海拔4500多米,加上路况不好,气候恶劣,高原反应让张廷芳的身体开始“抗议”。最困难的一段是从沱沱河到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一带。当时,张廷芳吃不下饭,甚至躺都没办法躺,“总觉得有一只猫在挠我的心,只能抱着心脏这么坐着,就不敢动。”

汽车终于快要到达拉萨。海拔下降到3000多米,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了。

司机让大家下车一块儿洗个脸,再干干净净进拉萨。张廷芳在一条小溪边,丈夫次旺俊美为她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苦尽甘来,年轻姑娘的眼里,满是期待。

“这个北京姑娘说话好听

但我们什么也不明白”

当年,文成公主快到拉萨时,吐蕃王的都城只是一片芳草萋萋的沼泽沙地。拉萨城的建设,更是文成公主进藏以后的事。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造纸、建筑、天文历算……她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各种先进技术。这位年轻公主,在历史的长河中,担起了一份属于她的任务。

对于张廷芳来说,来到西藏,也有属于她的任务。

到西藏后,她和丈夫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师范学校当老师,张廷芳在汉语教研组,次旺俊美在藏文教研组。

△备课中的张廷芳

张廷芳告诉总台记者,当时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藏族,普遍只懂藏语藏文,不懂汉语。一开始,学生说什么,她不懂;她去上课,学生也听不懂她在讲什么。

上了一个礼拜的课以后,教研室去征求意见,有学生反映说:“这个北京姑娘说话挺好听的,我们就像听台广播一样,听着好听,但我们什么也不明白。”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高原的讲台上,一来就摔了一个跟头。打退堂鼓吗?

张廷芳和次旺俊美商量起了解决对策。次旺俊美把生词翻译成藏文,张廷芳上课时再让学生抄在黑板上;他们还编写出了一套汉语拼音、汉文、藏文三对照的《汉语文》教材。

时间验证了这些努力的价值,学生的汉语水平终于慢慢提高了上去。其他学校知道了,也来要了这本教材。

△次旺俊美给学生做毕业实习总结

丈夫被调到咸阳

而这次她没有跟着一起去

1983年,张廷芳和次旺俊美迎来了新的任务:参与筹建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大学:西藏大学。

当时,次旺俊美担任筹备组的副组长兼办公室。没有经费,校舍不够,师资量少质弱,教学设施也远达不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处处都是困难。次旺俊美整天废寝忘食地工作,1米79的个子,体重掉到了不足110斤,“我的体重都比他重,”回想到当时的艰辛,张廷芳的心疼浮现在脸上。

△西藏大学建校劳动中的次旺俊美

1985年,西藏大学成立,当时40岁的次旺俊美担任了第一任校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张廷芳担任语文系主持工作的系副。

“这是建在西藏本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它向世界宣告了这里可以办大学。学校具有突出的高原特色,藏汉翻译、藏英汉翻译、藏语新闻、旅游管理、高原生态学……学科专业都是根据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置的。”提到这所学校,张廷芳的自豪溢于言表。

△1988年,张廷芳与次旺俊美在西藏大学宿舍外的合照

1992年,次旺俊美又被调到西族学院担任院长,学校是异地办学,在陕西咸阳。这一次,张廷芳没有跟着他走。这一分开,就是6年。

△次旺俊美在西族学院工作

“次旺调到西院的时候,70岁的老母亲很接受不了。我就想,您的长子走了,儿媳留下来。我来给老人一点安慰。”张廷芳说,“我到西藏工作,不能给父母尽孝,但是我不能两边都不管不顾,所以我决心留在拉萨。而且我觉得,我留在拉萨,次旺就一定能回来。如果我跟着他到了咸阳,我们就可能永远地离开他的家和家乡。”

△1983年,张廷芳夫妇与两个儿子

一次别离,留下一生遗憾

步履不停围着学生转悠,一转眼,到了2006年,当年的小伙儿和姑娘到了退休的年纪。

不过,这并没有使他们停下忙碌的脚步。退休后,张廷芳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评估上忙活了好一阵。次旺俊美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西藏贝叶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历经7年多,编纂贝叶经总目录、影印大全,参与制定相关保护法律法规,申报成立贝叶经研究所,提出贝叶经保护研究工作方案……次旺俊美也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西藏贝叶经的掌门人”。

△次旺俊美在贝叶经考察工作途中

回想青藏铁路通车后,他们曾约定,等退休了,坐着火车重新走一次当年进藏的路线。

他们还有好些愿望:一起好好看遍北京城,一起去上海看望当年的援藏教师,一起去一次海南……

只是,这些愿望最终变成了遗憾。

2013年10月,有关贝叶经的工作完成,次旺俊美和张廷芳终于有了属于两个人的时间。没想到的是,2014年初,次旺俊美被查出癌症晚期。这年的12月5日,他便离开了人世。

这对张廷芳是莫大的打击,“他的身体比我好,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走在我的前面。”

在医院,次旺俊美最后和主管大夫说的话,让张廷芳觉得,那个话是说给大夫,也是说给她听的。“我这个人啊,事业也好,家庭也好,都非常圆满,我没有任何遗憾。你就放心地给我治。不要有顾虑,不要有压力。”病床上的次旺俊美尽管虚弱,却头脑清醒。

离开病房,医生掉泪了:“我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的病人,他现在已是垂危之际了,却还在替我考虑,让我不要有压力。”

次旺俊美弥留之际,张廷芳让医生停了药,亲手给他摘下氧气面罩。这些维持人生命的冰冷器材,把次旺俊美的脸上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张廷芳拿湿巾,细细地给丈夫把脸、耳朵和手全擦得干干净净。“一边是我,一边是我儿子,我们就拉着他的手。三点,他呼吸停止了。”

次旺俊美去世后,张廷芳一直下不了决心坐火车重走进藏路。今年9月,她与《国家宝藏》摄制组一起,从西宁出发,坐上火车去拉萨,了却尘封已久的心愿。

列车在高原上飞驰,而当年的伴侣却早已长眠于大地。在火车上,张廷芳的泪再一次冲破设防。“我是一个人在走这条线,”她说,“我心里头想的都是当年的事情,想的是我们两个人进藏时的情景。”

如今,张廷芳的微信头像,是一把勿忘我和白玫瑰。这是次旺俊美去世100天时,她为他摆的花束。花朵不言不语,却道尽一切深情。

后悔吗?当然不

如果没有跟次旺俊美在一起,没有来西藏,那自己会过着一种怎么样的人生?张廷芳对总台记者说,自己几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对于张廷芳来说,西藏这些年的变化和进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无数人怀着修建长城一样的决心,让这里脱胎换骨。

“文成公主是很值得敬佩的,她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我只不过做了一个老师,在学校里工作了几十年。”张廷芳说,自己觉得没有哪一个汉族姑娘可以和文成公主相提并论,“我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当代的文成公主,但是从一个侧面,人们这样说你的时候,至少是对你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认可。”

△张廷芳夫妇与两个儿子。这张照片如今摆放在张廷芳的床边

如今的西藏,以各种魅力吸引着人们踏足这片土地。在将近半个世纪前,一位年轻姑娘翻山越岭,为的是爱情。1300多年前,另一位年轻女子长途跋涉,为的是民族大义。或许缘由迥异,但又殊途同归。这片纯净的雪域高原,如今都打上了她们独特的烙印。而在这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工作者,默默为这片土地倾注着自己的热血。

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张廷芳受邀成为法王洞文成公主像的守护者。“守护历史,守护血脉深情”,舞台上的她,目光犹如当年那样坚定。

来源: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文成公主:大家只知她入藏和亲,功劳巨大,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金枝玉叶的公主,若是她们生不逢时,遇到战乱,很有可能被送去和亲,唐朝的文成公主就是一个例子。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一名女子从长安出发,接受使命远赴西藏嫁给松赞干布,这名女子就是后世著名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之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设备,各种书籍文化,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中原和边疆的和平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日子,过得真的幸福吗?

唐太宗一开始同吐蕃交流的时候,只是通过使者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可是一来二去,松赞干布不满足于这样的形式,便提出娶一位公主,来帮助自己发展。

可唐太宗怎么可能答应?

且不说吐蕃穷山恶水,而且吐蕃也没有给任何好处,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女儿送过去受苦?便一口回绝了。

松赞干布看他拒绝,面子上肯定过不去啊,他立马做出回击,放出消息称,如果唐太宗不答应,他就要挥师攻打大唐。

其实他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了解,彼时大唐可是处于鼎盛时期,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毫无悬念的碾压。

所以这场的结果是可想而知了,松赞干布输得彻底,这下好了,面子没有了,里子也没有了,松赞干布只能灰溜溜地认输,再用无数黄金珍宝求唐太宗下嫁公主。

经过这么一闹腾,唐太宗也是不好再拒绝他了,不过松赞干布可没说,一定是嫡亲的公主,这不,唐太宗灵机一动,决定将一个宗室子女选去,赐给她一个封号,将她送去吐蕃和亲。

大选那天,宗族之中的姑娘都害怕极了,毕竟谁都不想离开父母,去那种偏僻蛮荒之地。

所以,她们就想方设法地把自己打扮得丑一点,好避开此事。

然而郡王李道宗的女儿没有像她们那般恐惧,反而是一脸坦然的面对,唐太宗在一群人之中看到了人才兼备的她,深感满意,立马将她册封为文成公主。

那时前来大唐请求和亲的还有天竺等国的使者,唐太宗为了公平起见,特意出了六道难题让使者们回答,结果只有吐蕃的使者脱颖而出。

“六试婚使”的故事,也是流传至今。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向吐蕃出发了。

其实,文成公主的婚姻只是一场联姻的,没有人问过她是否愿意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是否愿意离家这么远,然而她的意愿,在国家面前显的是那么微不足道。

一个少女,在离开家人之后,只能选择坚强。

初到吐蕃,她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松赞干布。

此人虽然算不上多么的英俊,可也算得上高大威猛。

这里虽然没有长安繁华的街道,可也有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

文成公主的心情逐渐明朗了起来,再加上松赞干布对公主也是有心,只要是文成公主喜欢的,他就尽力满足。

他先是将文成公主册封为了王后,为她制作中原特有的唐装,不仅如此,还为她建造布达拉宫,壁画上都记录了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甚至连后花园,都种满了文成公主喜欢的花花草草。

那几年,应该是文成公主过得最开心的日子了吧,文成公主也和松赞干布度过了九年相敬如宾的夫妻生活。

可是,一切都在松赞干布突然暴毙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他们生活的九年之中,文成公主一直都没有孩子,所以只能让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来继承皇位,而芒松芒赞实在是太过年幼,所以吐蕃的大权,基本上是有宰相禄东赞来掌握的。

到了这个时候,文成公主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她远离家人,唯一的丈夫已经去世,也没有子女,大家虽然不至于去针对她,可也不会对她多加关照。

可想而知,她在吐蕃的日子不止是平淡如水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是如同在冷宫一般寂寥可怜。

松赞干布已经去世,而新上任的掌权者,根本不看重与唐朝的交往,毕竟国家之间讲究的永远是利益,随着唐朝的日渐衰微,吐蕃却是日渐强大了起来,之前松赞干布惧怕的唐朝,他的后代已然不放在眼中。

宰相禄东赞是一个一心向外扩张的野心家,公元663年,他率领占领吐谷浑,将整个青藏高原收复,要知道,吐谷浑是唐朝的蕃属国,他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挑衅。

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而文成公主作为唐朝的公主,在这一时期,肯定是受尽了屈辱,不管是哪个国家占据上风,她的内心都是充满痛苦。

若是吐蕃赢,她对不起家人,若是唐朝赢,她对不起亡夫。

在一天又一天的磋磨之中,文成公主没有一点办法,她能做的,只是向苍天祈祷,不要发生。

然而,事与愿违,七年之后,唐高宗派薛仁贵攻打吐蕃,开始的时候,薛仁贵的确占据上风,可后期唐军的内部出现了内讧,敌军趁机截断唐军的粮草,这场,以唐朝退兵议和结束。

文成公主看着双方几乎是到了水火不容的状态,心中十分焦虑。

然而她什么都不能做,一个女子,身在异乡,没有权力,甚至不能为自己的家乡多说一句话。

最终,在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感染了天花,最后的时光,她仿佛是回到了自己最无忧无虑的日子之中,故去就在脚下,父母亦在身边,再次看向了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草原,不知文成公主是悔恨居多,还是无怨无悔?

这一切都无从得知,只留下大家对她悲惨一生的无穷猜测。

作为和亲公主,如果不是文成公主的出现,吐蕃不会有这么快的发展,她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多年。

这四十多年真可谓是丰富多彩,入藏之时文成公主随行的有铁匠、木匠、绣花的等技术人员。

这也就把中原特有的几项精巧技艺传到了吐蕃,后续还有造纸术等极尽精巧的技术,吐蕃人根本都没见过。

这种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美好情谊,将双方文化进行了传递。

可是作为女子,她的一生着实悲凉和无助,因为和亲,她放弃自己的幸福,换来了边疆十几年的安稳与和平,促进了两国友好交流。

时间走到了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促进国家友好的方式,不再以这种不公落后的形式展开。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之中,我们的海外贸易,沟通交流,都可以一帆风顺,各国友人,友好互助,经济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全球一家亲。

【文成公主的故事(日月山与文成公主的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文思泉涌 文思泉涌惊鬼神,抚民安邦定国针归元寺签文 下一篇:文搜丁甲、丁文甲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