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黄花”、“昨日黄花”要分清,苏轼牢骚委屈在其中
在写文章和日常交流中,大家都喜欢引用成语,一来可以显示“咱也是个文化人”;二来成语是古汉语的精华,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形象性、概括性,用于文章和口语之中,确实能显得文采斐然,意味深长。
成语词典
使用成语一定要详细辨别词义,了解其内涵,如果不懂,一定要去查词典,万万不能“跟着感觉走”,随意乱用,甚至自己换字,否则会闹出笑话,不成反被打脸。成语错用的现象在网络小说、自媒体中极为常见,甚至也不能幸免,比如前几天中国足协发布的关于国足兵败引发里皮辞职的微博,错用了“差强人意”,引发了网络群嘲。
菊花
在众多被误读的成语之中,“明日黄花”绝对是最多的一个,甚至衍生出“昨日黄花”来代替“明日黄花”大行其道。昨日黄花,昨天(过时)的黄花,代指过时的事物和人,通俗易懂;明日黄花,怎么解释?明天(未来)的黄花吗?
千书万卷 小学生关联词语成语熟语修辞手法用法学练大全作文训练 ¥49.8 购买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明日黄花”是由北宋文豪苏轼创造的,出自《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雕像
公元年,大家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开始变法。因为政见不同,苏轼强烈反对新法,隔三岔五向宋神宗上书抨击新法,王安石很生气,让御史谢景弹劾苏轼。苏轼一看京城呆不下去了,就怀着一肚子委屈和牢骚到地方上任职。
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这一年的七月黄河决口,八月大水围困了徐州城。苏轼带领全城军民抗洪抢险四十五天,大水终于退去。苏轼就给朝廷上表,想修一道石堤,防止洪水再次来袭,但因造价太高,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没有批准。苏轼退而求其次,修建了一条木堤,并在徐州城墙东门建了一座高百尺的楼阁,外墙用黄土粉刷,取五行中“土克水”之意,所以这座楼就被命名为“黄楼”。
王安石雕像
黄楼建成之后,苏轼很得意,就经常呼朋引伴,在楼上饮酒赋诗,自得其乐。1078年九月,苏轼的好友王巩来到了徐州。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苏轼带着王巩登上黄楼吹笛饮酒,观赏菊花。两个人都玩得很开心,苏轼感叹道:“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王巩却表示,出来浪太久了,要回去上班了,不然要扣工资了。苏轼一听就急了,即席吟诗一首来挽留王巩。这首诗名叫《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我们好不容易相逢了,就不要急着离开,过了重阳阳节之后菊花就会慢慢凋谢,蝴蝶也会因此而忧愁。
徐州风景
由此可见,“明日”并非通常所说的“明天”,而是指重阳节之后,“黄花”指的就是菊花。“明日黄花蝶也愁”的第一层意思是挽留王巩留下多玩几天,菊花谢后,就没什么可观赏的了;第二层意思就是苏轼在诗中夹带的“私货”了,我苏轼空有兼济天下之志,可叹却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太守,在皇帝和王安石眼里,我就如同这明日黄花一般,也是过时之物了。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这小编是过度解读,有什么直接证据表明苏轼是发牢骚呢?别急,当然有证据。
徐州黄楼
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公元1082年重阳节这一天,黄州知州徐君猷请苏轼喝酒。苏轼又喝多了,管不住自己的破嘴,又作了一首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其中有这么几句:“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来,同为宋代的学者胡继宗编辑了一本记载文坛典故、知识的《书言故事》,在“花木类”中明确指出:“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所以,“昨日黄花”这种谬误可以休矣。
为什么只有“明日黄花”,而不该用“昨日黄花”?
昨天偶见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有读者好心留言,“昨日黄花”使用错误,应该是“明日黄花”,该读者虽然没有责难,但是也是殷切希望作为文化领域的创作者,尽量精益求精。沽酒客诚惶诚恐,赶紧查询自己知识的盲区,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本身来说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读者的意见到底是不是我用错了呢?虽然我不是咬文嚼字的高手,也希望能把内容做的尽量没有瑕疵,因为文字洁癖和文化洁癖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在很多习惯的用语和书写上,因为民间讹传以后,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思,或者另外一个跟原文看起来相差不大,又说的特别顺口的词语和成语就难免习惯性的失误,而形成大众惯性。
那么“明日黄花”有没有?它出自哪里呢?黄花是什么花。沽酒客自己抱着求知欲望,找了一些典籍,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成果。
“黄花”就是陶渊明先生喜欢的菊花。古代大概菊花颜色虽然不单一,但是依然黄色的比较多,所以一般代表菊花。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
而“明日”:指重阳节后;那么连着的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或颂菊花的佳作,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城东寺菊》等,都是。此外,史称“三苏”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曾写下过相应诗篇,其中之一就是《九日次韵王巩》。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向朋友表示: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
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这,就是人们熟知苏大学士的所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之名句。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成语),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
本来汉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但不知从何日起又冒出一个“昨日黄花”来了。当然才疏学浅的沽酒客,也是水平不够,以讹传讹,造成了之前某篇文章的笑话,实在是汗颜,但是知错能改,以后再用就不会再犯了。
虽然无法得知为什么出现这两个成语竟有了“竞争”之势,不过在查询中,发现甚至有人提出依“从众”原则,立“昨日黄花”,废“明日黄花”之建议。这就不免引起一番讨论。
今天看来这个讨论实在没有必要,纠正就好,因为“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来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笔下。苏东坡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并不是说苏东坡就改不得。
而是因为此诗写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中国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据说,过了重阳菊花即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因此,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今天,有些写作者(比如沽酒客)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以为“昨日”才是过去时,“昨日黄花”必然是比喻过了时的事物。这是因为不了解这“明日”“昨日”划定的标准—— “今日”何所指。才有此笑话出来。
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赏花的正经日子。过了今日才是明日,花当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鲜艳了(这里“明日”宜作宽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说成“昨日黄花”就缺乏理据了。细想,“昨日”菊花也许尚未盛开,也许尚在含苞待放,怎么会成为“过了时的东西”呢? 由此可见,用“昨日黄花”来比喻过时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语的原意,也有悖于逻辑,实在不可取。
今天,因为这件事,给自己上了一堂文学兼历史课,沽酒客感到非常高兴,或许以后的日子我还会出现许多纰漏,但是请放心,在文字上我是认真的人,也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明日黄花的意思(明日黄花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