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的《春思》?
《春思》是一首古体诗,更具体一点来说是一首新题乐府。诗歌和音乐本来就是共生体,中国古典诗词都是用来唱的,直到进入格律体才真正成为吟诵体,文本体。
而在李白的时代,词牌还是“曲子词”这种相对低级的形态,无法动摇乐府诗的正统地位。我们知道王之涣、王昌龄的《凉州词》都是乐府诗,只是在格律上合了规则,我们才把它们看作律绝。
所以,这些形态的最初功用和最早的《诗经》一样,都是拿来唱的。乐府诗的写作和搜集是文人,而交给最终演唱的一般都是专业的演唱者,大家如李延年之类的,但是大部分场合下是由歌女演唱。
而歌女演唱最开始是所有风格都有,如《凉州词》之类的豪迈刚健,但是也有很多闺怨之作,而这些作品也都是由诗人创作,那么这些作品的创作诗人就要有细腻委婉的心思,写出来的诗歌才能正确地表现女子心态。
高端的诗家论雄豪可以“托身白刃里,红尘中”,论细腻可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而李白是高端中的王者。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初盛唐的这些诗人在创作女子代言体的时候,虽然也能细腻地把握女子心理,但是言辞古朴,直追先秦。但是到了中晚唐,社会风气开始颓靡,对这种女子的心理、身体的描写就逐渐进入一个极端委婉细致的境地。伴随着诗风日艳,乐府诗逐渐被更适合演唱、更暧昧、婉转、言情、艳情的词牌所代替了。
直到进入宋朝,词牌和诗彻底分野。诗言志,词调情。
我们看李白的这首《春思》,了解了上面这些诗风变换的知识,就能正确理解他的写法,体会到他工而不艳,淳朴质感的男女相思之情。
《春思》为五言,六句。就是一个小唱段: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我们在前面一篇讲“赋比兴”的文章中讲到过《诗经》的三种修辞方式。《春思》的开头两句就是非常明显的写景起兴。但是李白的这个开头起得非常有意思,他起笔写的并非就是女子所眼见的景色。
“燕草如碧丝”。燕地在当时是苦寒之地,也是男丁徭役之地。所以这里写的是咱家男人啊,看到燕地的草绿了起来。这里面是有典故的,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里化用了楚辞句子,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取的就是见春草而思归之意。实际上写的是我的夫君,看见燕地的,是不是也思归了呢?
“秦桑低绿枝”。因为燕地在北,所以秦地的春来得要更早。燕地的草刚初发,而我居住的这里,桑叶早已茂密青翠得压低了树枝。一句一地,两相对照。用碧草的“思”刚刚出现来凸显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如“秦桑”更盛。
三四句就自然而然地接上了,这两句仍然是一人一句,对比着写的。进一步表明心意,这也是首联起兴要达到的目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你刚刚想家的时候,我已经想你想到愁肠百结了。
根据普遍文法,前面通过写景表达了相思,就要进入转结了。而诗仙的这两句转结,是真正的神来之笔。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这两句看是转开,好像和前面所说的与夫君两地相思的事情没有关系,其实不但合回了前面首联,用春风回应春草,秦桑绿,同时用这种看上去荡开一笔的方式,说明了女子的愁绪从何而来。正是春风入室,吹动罗帏这一瞬间的动态,撩拨了女子的心思,激起了她对远在燕地未归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
而这种与春风对话,将春风拟人的艺术手法,也十分新奇,春风会不会应答?当然不会。这种多情诉与无情听的落差,正是女子细腻心理感触的完美再现,虽然没什么道理,却是真实可信的。
这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特征——无理之妙。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但是这种妙处需要诗人极强的心理感知能力,即使表达出来,也需要读者共情,能够容身入境,真切感受到诗人表达的女子心理状态,才会明白妙处所在,对李白的这种艺术手法叹为观止。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白的闺怨诗和后来的闺阁之词、莺莺燕燕之类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春思》的诗风毫无疑问取法《诗经》——热烈却淡泊,纯正不妖冶。
是以萧士赟赞说:
燕草如丝,兴征夫怀归;秦桑低枝,兴思妇断肠。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不淫不诽的相思闺怨,可谓难得。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李白一首经典小诗《春思》,环环相扣,句句可见相思之深
如果有人问,春日里最美的事物是什么?我想,思念,一定是会出现的答案之一。
它是杜甫笔下的遥远之思:“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它是李商隐笔下的朦胧之思:“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它是白居易笔下的送别之思:“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它也是李白笔下思妇对征夫的断肠之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天,是属于思念的季节。微雨燕儿双飞,沙暖鸳鸯成对,何不教人生出满怀相思?随着那绵延不绝、刬尽还生的,随着那徐徐春风、沥沥春雨,春思在诗人笔下绽放,或哀愁或甜蜜,或缥缈或浓重。
今天,就来读一首李白的《春思》,短短六句,将少妇春思写进诗中,写出思妇面对眼前郁郁春景,而生出的对征夫的浓浓思念。自古而今,“春”既指春天,也指男女之间的感情。此诗可谓环环相扣,句句可见相思之深。
见景而生情,无物不含情。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从燕地与秦地的景物写起,征夫在燕地,思妇在秦地,二人相隔两地,所能见到的是不同的风物。诗开篇用两地景起兴:燕地青刚刚抽出碧玉般的绿丝,而我所在的秦地桑树已经绿叶满枝。秦地冒出新芽,桑叶满枝,是思妇想象中的景与眼前实景的交织,呈现出满目新绿、春意盎然的景象。
次两句可以说是“急转直下”,写分隔两地之人见景而生出的心思,绿意中所洋溢着的生机也瞬间转为忧郁愁绪。她说,远方芳草萋萋,当你由此而生起乡思盼归之时,已是我思念你到断肠之时了啊。照理说,当远方人生出想要归家心思时,盼归之人应当感到欣喜才对,她却为何感到“肠断”呢?
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对此加以评注,如果联系上二句便可知,燕地春晚,征夫之思如当地之草方方才生,而思妇之思早就已如秦地之桑叶压低绿枝。一地春草生,一地绿满枝,是两人遥相对望的刻骨深情,而盼归之人早已望眼欲穿。思念至深,足以断肠。
末尾两句是思妇对春风无理的“斥问”,她说:春风啊,我与你素未相识,你又何苦跑到我的罗帐之中撩起我的愁思呢?这一问问得实在无理,任谁都知,人愁何怪春风撩?
诗僧道潜曾写过两句诗,他说:“思君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是因为人愁绪满怀,所以看明月也仿佛含着愁苦。可明月于千年前如此,于千年后亦如此。春雨,春花,春风,莫不如此。
春风本无意,可在诗人眼中,它能知别离苦,所以“不遣柳条青”; 在思妇眼中,它探入罗帏之中,撩起心中愁思。
而这,又关春风何事呢?只是人愁,却终于只能“”怪春风。
是的,思念本就无理,思君使人愁,思君还令人老,思君……又哪有什么道理可讲呢?
【春思(春思维导图 简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