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是什么意思【曲水流觞】

更新:09-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上巳节——被淡忘了的节日

□郑学富

民间流传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诞辰日。三月三古称“上巳节”,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由此衍生出来的祭祀高禖、衅浴祓禊、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动。

远古时期的农历三月三,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于郊外,又称“郊禖”。“禖”通“媒”,有牵线搭桥、成人之美的意思,因此上巳节又是求偶节、求育节。所以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人节。农历三月三由于正值桃花盛开,又称为“桃花节”,古代汉族少女到了15岁,要于此日举行,即“笄礼”,所以三月三也被称为“女儿节”。

诗经》中的《郑风·溱洧》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民歌以欢快、清新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三月三的风俗画,我们仿佛看到了阳春三月,溱河、洧河清澈见底,碧水涓涓而流。河畔,一群青年男女身穿春天靓丽的服饰,手持散发着芳香的兰草,兴高采烈地跳着、唱着,互相追逐嬉戏。这就是《诗经》中描写的我国古代最早的情人节的欢快情景。

周礼》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即使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一到上巳节,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青年男女踏青春游的故事流传甚多。公元前139年春三月上巳日,风华正茂的汉武帝刘彻在霸上祭祀先祖回宫的路上,顺道去看望平阳公主,巧遇端庄秀丽、风姿绰约的歌女卫子夫。卫子夫秋波盈盈,含情脉脉,汉武帝一见钟情,遂将其带入宫中,二人相爱陪伴50年。

唐代诗人崔护进士及第后,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前后独自一人春游都城南,因口渴找水喝邂逅绛娘。崔护见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便用话引逗她,绛娘嫣然一笑、低头不语。崔护见天色已晚,只好怅然而归。回来后的崔护日夜备受思念煎熬,第二年上巳节,他直奔城南去找她。没想到大门已上锁,崔护非常失望,懊恼地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日,崔护又前往城南寻访,遇到绛娘的父亲,方知道绛娘自去年与自己相见,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前几日读到门上这首诗,更是一病不起,茶饭不进而昏迷不醒。崔护闻听后连忙来到绛娘床前哭诉,句句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绛娘竟当场苏醒过来。

远在周代,还有三月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周礼》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祓除指三月三到水边戒浴,以除不祥;衅浴是用芳香的草药涂身(或熏身)并以和汤沐浴洁身。《论语》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结伴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鲁国求雨的地方)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

到了汉朝,三月三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汉书·礼仪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洁)。”

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载:“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这也是为了祈福免灾、欢庆娱乐。由此而派生出流传千古的习俗,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

历史上最有名的曲水流觞当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在兰亭举办的那次。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会稽内史、右王羲之偕同亲家、东晋著名家谢安和高官名士、家族子弟共42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清溪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又“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饮酒作诗,其乐融融。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酒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记述了上巳节曲水流觞一事,并抒发由此而引起的内心感慨。宋代诗人洪适有《满江红》词曰:“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节风俗渐渐衰微,但是曲水流觞风俗仍然流传下来。明清时期,京城北京建有流杯亭多座。乾隆帝有诗曰:“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三月三日上巳之辰……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唐朝时,上巳节非常热闹繁盛,长安城内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来到曲江畔宴饮、郊游踏青。达官显贵则樽壶酒浆,彩幄翠帱,匝於堤岸。笙歌画船,宴乐江上,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晚唐诗人许棠在《曲江三月三日》诗中描绘了满城士庶倾城而出、争先恐后的景象:“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杜甫《丽人行》也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唐玄宗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蓬莱山、凉堂等建筑,并建了从大明宫途经兴庆宫直达芙蓉园的夹城。皇帝这天于曲江池赐宴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还在彩霞亭、紫云阁、承天门等楼阁殿台摆开“金钱会”,宫女抛撒金钱,士庶百官争相抢拾,嬉笑哄闹,气氛热烈。白居易的《三月三日谢恩赐曲江宴会状》详细描绘了曲江池皇家宴会群臣的盛况。王维的诗《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则说:“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清明、上巳二节相邻太近,有时日期甚至重合。宋代由于尊崇理学,之后的文献不见上巳节男欢女爱的记载,踏青春游等习俗并入了清明节,上巳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西南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男女相会的习俗,如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男女对歌、抛绣球、谈情说爱等活动。

你知道曲水流觞是怎么来的吗?

又到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巳节。这天古人们会来到城郊的河水边举办祭祀仪式,并且跳入水中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这个仪式叫做祓禊,读作fú xì。

仪式之后大家就会坐在河边,在上流放置酒杯,让水杯顺流而下,酒杯在谁面前打转,谁就举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南朝的《续齐谐记》就有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当然这个时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曲水流觞,只能算是节日仪式的一部分,而且选择的是自然弯曲的河流,还没有和文人雅集相联系。

最早把流杯池引入园林的并不是文人而是皇帝。我们知道从在秦汉时代,皇帝建造园林更像是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圈地,然后再点缀亭台楼阁。所以在当时就有很多皇家园林把一些自然的水系纳入其中改造为自我享乐的空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诗中的二川指的就是渭水和樊川。

流杯池最早的记载见于曹魏时期洛阳的华林园。据《宋书·礼志》记载:“魏明帝于天渊池南设流杯沟,燕群臣”。在景阳山的西南侧就有弯曲的水渠作为流杯池来使用。据《洛阳伽蓝记中说,流杯池中的水和园林外的自然水体相通,可以使曲水长流不竭,并能自如地调节水位,保持园林水体清洁。为了营造在山谷幽静之感,专门把曲水放置在了姮娥峰和景阳山之间,为了便于使用还控制了溪水的宽度和深度。可见当时的流杯池已是自然和人工结合的景观了。

让流觞活动真正具备文人气息的当属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了,不过在讲雅集之前我们得明白,为何是魏晋时期呢?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将近400年的动乱时期,先是南北分裂,又是五胡乱华,整个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多场混乱之后,变得满目疮痍。

阶级矛盾,矛盾错综复杂,在这些矛盾纷争之下,整个社会被一片黑暗笼罩。士人阶级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卷争,丢了身家性命。在这个年代,读书人不再以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隐士”他们把自己从的纷争当中抽离出来,转而追求万物之美。

所以看似表面风流不羁的魏晋名士其实是时代的悲剧,他们面对现实没得选择,归隐山林拥抱自然是他们对于时代无声的控诉。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量的名士投入到了文化事业上,让魏晋的文化异常繁荣。而这时的文人也把目光投到了延续千年的上巳节的祭祀活动上。

永和九年(353年),癸丑暮春(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江南名流雅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修禊之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之后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此次聚会把文人雅集和祓禊结合在一起,让诗人们临流赋诗,兴物感怀更具仪式感。

据说酒杯在谁的面前停留就要即兴作诗,若不能及时作诗便要罚酒三斗,可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有趣的是在集会气氛正浓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大家都推选王羲之来作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挥毫写就了《兰亭集序》。这篇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你还能再帖子上找到很多错字和涂抹的痕迹,足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这次雅集也让曲水流觞这四个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历代的文人都相继来到兰亭雅集,刘禹锡、苏东坡都办过集会活动。

从此描绘这次雅集活动的《兰亭修禊图》也成为了文人画中的一个经典题材,透过这些作品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曲水流觞的欢乐气氛。

南宋赵伯驹《兰亭修禊图》

明代文征明《兰亭修禊图》

明代钱毂《兰亭修禊图》

很多人透过这些画来了解曲水流觞,也闹出过不少笑话,比如在钱毂的画中,酒杯是通过一个碟子或者荷叶状的东西飘在水上的,但很多人在试验之后都无法成功。其实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早就考证过,永和九年岁在暮春,这时候的荷叶还没有长大,根本拖不住酒杯;而碟子在小溪中漂流很容易不稳而下沉。

曲水流觞的觞并不是普通的酒杯,在文献中叫做“羽觞”,就是在酒杯两旁有两个耳朵,像是小鸟的两只翅膀一样。有了这两个耳朵,酒杯才能在起伏颠簸中保持平衡。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一般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器是陪葬用的冥器。

随着时间迈入了隋唐,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社会,此时举办曲水流觞就显得太奢侈了,你不仅需要一块自然的山水环境,还需要有一堆没有政务缠身的文人朋友。所以曲水流觞这种活动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开始改变了形式。

这种变化有两个:

1、这时的曲水流觞的位置从自然山林慢慢赚转移到了城市的园林中,规模极具缩小。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园都把曲水流觞作为园林中非常重要的造景手段。

2、曲水流觞越来越人工化,一般和休闲的建筑比如亭子、桌子结合在一起,让曲水流觞以更世俗化的方式和园林中的娱乐宴饮、鼓瑟笙歌结合。

我们先来看看皇家园林,一般来说宫苑只仿曲水其形,把这种弯曲的水系和宫殿楼阁结合起来。比如在隋炀帝的宫苑隋西苑中就在十六个建筑院落见建造了溪流曲水,隋炀帝的十六个夫人每人各主一个院落,为了让西苑四季都有景可观,除了栽植各种名画异草,茂林修竹之外,在冬季还会用剪彩缀绫作成各种植物的样子来模仿春夏植物丰茂的景象。

参加曲水之宴的人不在河边“列坐其次”,而是坐殿临流,还配有鼓瑟笙歌。在之后的唐朝禁苑中也有记载“景龙四年,三月早寅,(中宗)幸临渭亭,修禊饮”(《旧唐书·中宗本纪》)。可见皇家园林的曲水流觞已经完全人工化,并且世俗化了。

在隋唐同一时期的韩国就有现存最早的石水渠,庆州鲍石亭遗址,当时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却留了下形如鲍鱼的石水渠,长约10m。据说以前曾将南山溪谷流出的水导入鲍石亭后再通过石龟喷出。但现在石龟已不复存在了。

而私家园林则继承了把酒赋诗的文人活动,但形式上大大简化和缩小。我们能从唐朝李德裕的诗《流杯亭》中找到线索,其中第二句的颔联这样写道:“回环疑古篆,诘曲如萦带”。意思是回环的水系犹如古代的篆书,曲折地犹如一条旋曲的带子。

结合诗名《流杯亭》可以推测这时的曲水的规模已经缩小至一个亭子的大小。而且水系也有自然的池渠变为了小型石刻水道了,人们坐在亭子中就可以享受曲水之乐。

到此曲水流觞也完成了它从一项节日活动到文人雅集再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这和私家园林讲究“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理念是一致的。

之后北宋的《营造法式》对这种经典曲水样式确定了统一格式,还附有图样,规定了所谓“国字流杯渠”和“风字流杯渠”做法气。这种定尺度、定图形的做法既推动了“曲水流觞”景观在园林中的普及。

不过形制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曲水流觞的发展,让这样一个既好玩又有文化的活动走向了定型。宋朝文人园林全面统治园林,之后明清很多皇家园林也把这种流杯亭建在皇宫御园之中。

我们今天还能在很多地方见到流杯亭,北京是最为集中的,现存明清两代的四座流杯亭和两座遗址。

第一座叫做流水音,位于中南海的南岸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流杯亭,据说亭后有假山瀑布,水通过流杯亭之后排入湖中,亭中还有乾隆皇帝的题额“曲涧浮花”和楹联“积素坠枝全作雨,悬流落涧半成冰。”

第二座在故宫宁寿宫花园中,名为“禊赏亭”,渠长27m,曲廻盘折,号称是“九曲弯”。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之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主题。

第三座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内,名为“猗玕亭”,这里环境清幽,为潭柘寺十景之六,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玕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此亭的妙趣在于曲水的形状从南看为龙头形,从北看为虎头形。

第四座在北京恭王府内,名为“沁秋亭”,这是90年代在遗址上复建的。亭后有一井,使用时将井水注入水渠,水渠从东西看像“水”字,从南北看像“寿”字,有“水常流,寿常有”之意。

另外,北京还有两座流杯亭遗址。一座是圆明园的坐石临流遗址,其上半部分保存在中山公园,即兰亭八柱亭。另一座在海淀区醇亲王墓的阳宅,现存基址。

我个人觉得曲水流觞也许更合适桌面的餐宴,在李子柒的视频里就出现过这样的美好场景。

而且在明朝的《环翠堂园景图》里就有描绘流觞席。

回顾曲水流觞的历史你会发现文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流杯亭更多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符号,让我们能够回想当年的临水沐浴和临流赋诗。

这期就到这里,更多有趣的园林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觞觥觚斛怎么读,是什么意思?那些酒桌上的风雅词,你能读对几个

在酒桌这一社交舞台上,在古代,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少不了一番文雅。比如,在酒桌上的飞花令和曲水流觞。

由此而产生了不少名句,比如:苏东坡的:觚觥交错杯杯尽,门前石狮口水流。

还有李白的: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特别是唐代,简直就是以酒入诗,关于酒的诗句很多很多。

也能看出,关于酒的风雅诗词,少不了“角“字旁的”觞觥觚斛“这4个字。

”角(jué)“本身是一种酒器。比如《水浒传》里的杨志在丢了生辰冈后,去店里吃饭,要了”二角酒和一些米饭“。

一角酒,等于现在的二两,二角酒就是4两酒了。

那“角“字旁的”觞觥觚斛“这4个字应该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表示多少酒呢?

在古代,这些酒器同时也是礼器的组成重要部分。觞觥觚都是金属制器,只有贵族才用得起。

1、觞shāng

这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形如椭圆,底浅而平,两边有像耳朵一样的把柄。

因为这两个把柄向两侧伸展,仿佛鸟儿展翅,所以人们也叫它“羽觞”或者“耳杯”。

古人喜欢用这种酒器来举行流觞曲水的游戏,就是把酒杯放到弯曲的流水中漂浮,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喝了这一杯,并且要吟诗一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有描写这样的场合。

2、觥gōng

也是一种古代的酒器,通常都是青铜制成的。

它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另一种是整个酒器作兽形,比如牛、羊、虎等,并附有小勺。

这种酒器比一般的酒杯要大,约有5斗至7斗之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醒酒壶或者分酒器。

古人先是把酒倒在这个觥里面,然后再从觥里面取酒分成小杯。

觥的复杂,也显示着它的地位。代表它出现的场合规格高,出席人的身份地位也比较高。

3、觚gū

同样也是一种古代的酒器,通常也是青铜制成的。

它长这样,看下图,这应该是我们在影视剧或者博物馆经常看到的一种酒杯。

这种酒器长得又高又细,但是开口很大,看上去像一个喇叭。据说可以装两到三升的容量。它的作用大致和觥差不多。

4、斛hú

角字加一斗,在古代既是一种容量单位,也是一种容器。

作为容量单位,一斛本来是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作为容器,它不是用来装酒的,而是用来当瓢使用,比如用来舀水或者撮取谷物。

通常都是用兽角、木头、或者葫芦制成。

另外,还有一种著名的药草,叫“铁皮石斛”,所以这个斛字大家当然也不会陌生。

学习理解这觞觥觚斛这4种容器,下次去博物馆,也能对号入座了。

觞觥觚斛这4个字到现在也是在使用着的,饮酒百觚,别写成踩箱喝的百斛,觥筹交错,也别弄错成觞。

来源:微信公众号“搜古论今”

作者:绵柔

编辑:伍希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曲水流觞是什么意思【曲水流觞】】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曲折的拼音,曲径通幽的拼音 下一篇:曲突徙薪-曲突徙薪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