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
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原文】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人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道解】
阳子居拜见老聃,说:“倘若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迅疾敏捷、强干果决,对待事物洞察准确、了解透彻,学"道’专心勤奋从不厌怠。象这样的人,可以跟圣哲之王相比而并列吗?”老聃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只不过就像是聪明的小吏供职办事时为技能所拘系,劳苦身躯担惊受怕的情况。况且虎豹因为毛色美丽而招来众多猎人的围捕,猕猴因为跳跃敏捷、狗因为捕物迅猛而招致绳索的拘缚。象这样的动物,也可以拿来跟圣哲之王相比而并列吗?”阳子居听了这番话脸色顿改,不安地说:“冒昧地请教圣哲之王怎么治理天下。”老聃说:“圣哲之王治理天下,功绩普盖天下却又像什么也不曾出自自己的努力,教化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有所依赖;功德无量没有什么办法称述赞美,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立足于高深莫测的神妙之境,而生活在什么也不存在的世界里。
和陶渊明一样归园田居(之五:欣然自得)
组诗的第三篇写的是诗人劳作的场景,这一篇写的就是他耕作完毕回家后,回家路上以及回家之后的一些活动,也是在乡村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写照。
延展阅读:
归园田居•其五
【东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这四句描绘的是诗人归家的情形。
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他为什么要“怅恨”呢?可能是因为辛苦劳作一天,孤身无伴还要独自回家,难免怅然生恨。也可能是因为《归园田居•其四》提到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种感慨还一直在心中。很快,这里的“怅恨”之感就消失了。
延展阅读:
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也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更是道出了归隐之志坚持不改的意思。
后面的六句,叙述的就是归家后的一些活动了。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这样惬意的场景,真是快慰无比。归居田园之后的陶渊明,不需要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只要有自己酿的熟酒,自家饲养的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就足够了。没有什么比呼朋唤友来热闹一番更能驱逐内心的“怅恨”之感了。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日落西山,室内逐渐了暗了下来,点把柴薪来照明吧,正好代替了明烛。这也是乡间和城里的区别吧,做官时,肯定是用的“烛火”,现在,用的是“柴火”,这一对比看似更寒酸,但是也能体会到潇洒自如、自得其乐之感。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乐的时候总是怨恨夜间太短,不知不觉中有看到了旭日。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还没有尽兴,一晚上又过完了。五柳先生还真是一个随性的人,开心起来一整晚不睡觉不觉得困还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不过,人生在世,潇洒自如,按照本心去生活本就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乡下的日子,无拘无束,毕竟第二天也没有人要求你上班打卡,就更是可以随性一些。
到这里,我们拉通看前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也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更多最新文章更新在同名公众号:诗中寻乐,从诗词中寻找乐趣。
胜战之下康熙签订了清朝第一份割地条约,还欣然自得?大揭秘
说起清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至今日,我们依旧痛心疾首,从我们印象中最初的《南京条约》至后来的《辛丑条约》,它们无不是包含着各种不平等的内容,如割地、赔款、通商等等,使我华夏的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其中以《南京条约》为例,也正是它的签订,开创了清割地赔款的先河,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清朝签订的第一份割地条约并不是《南京条约》,也不是在晚清时所签订的任何一份条约,而且在康熙时期所签订的另一份条约。而且这个条约是在清朝打了胜仗的情况下签订的,康熙帝对此还十分的高兴。
这个条约便是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的大致内容为划分清朝与沙俄两国的边界,虽说这其中并没有任何割地的条文在里面。但如果我们了解当时的状况,就知道该条约实际上是一个割地条约。
虽说那是一片清朝早已遗弃的“荒地”,只是后来俄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尼布楚、雅克萨两城,再到后来清军打了过来,也就是著名的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中俄军伤亡惨重要谈判。清朝以胜利国的姿态与俄国进行谈判,确定了边界,尼布楚划给了俄国,只有雅克萨地区收回中国。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向来逐水草而居,黑龙江流域与其支流有我们的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女真人等民族居住,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便开始经营过此地,只是后来清军入关,居住在极北之地的民族也开始慢慢南迁,黑龙江以北地区才开始人烟稀少。
但是,极北之地么民族南迁,并不代表这便成了无主之地!
17世纪30年代,一直在远东寻找出海口的俄国人发现了黑龙江,这个贯穿千里沃野并最后注入太平洋的黑龙江,对俄国人来说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于是俄国人在勘探与驱赶原本生活在这里的民族后,于1650年建立了雅克萨城,之后又在1657年建立尼布楚城,并沿河修筑城堡,准备将黑龙江流域一步步蚕食干净。
顺治时曾多次派兵围剿俄国人,但俄国人也是狡猾,一般都是被打跑了然后又在跑回来,加之此时清朝刚刚入关,最为迫切的便是稳定国内的局势,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与台湾之后,才于1685年正式发动了对俄的北征,也就是雅克萨之战。
1685年,康熙派朋春领兵三千人直抵雅克萨,6月23日致书俄军劝退被拒。6月26日攻入雅克萨,俄军头目阿列克谢·托尔布津投降,不过清军撤军后俄军再一次卷土重来。1686年,萨布素、郎谈、班达尔善、马喇等率兵2400人再攻雅克萨并围城。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俄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这迫使俄国不得不请求停火谈判。
1688年5月,清朝以索额图、佟国纲、阿喇尼、马齐、马喇、张鹏翮、陈世安等人组成的代表团与俄国谈判。一开始康熙的要求是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其流域皆为中国之地,且俄国必须遣返将叛逃的达斡尔族首领根特布尔。不过由于准噶尔叛乱的爆发,康熙为了解决叛乱,不愿在俄国的事情上浪费太多时间,随即降低了自己的标准。变成了额尔古纳河为界。
从康熙的态度的转变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已经准备割让大量土地给俄国,换取一定时间的和平,好让自己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准噶尔的叛乱。最终《尼布楚条约》确定了“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
这些土地本来都是清朝的,如今却全都白白送给了俄国。毕竟对于当时的康熙而言,这都不重要,因为西北的准噶尔叛乱了,他要的是换取与俄国之间的和平,让自己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就这样,这一大片的土地落入了俄国人的口袋中。
【欣然自得,欣然自得的欣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