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实力,然后再把他捉住。中消灭敌人,夺取地盘,得到最大的利益,才是最终的目的。欲擒故纵:欲,指想要;擒,指捕捉;故,指故意;纵,指放开。“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其意义是说要想控制别人,在形势还不许可的情况下,先满足对方的欲望,让其盲目自大,减少对自己的防备,使自己有可乘的机会。能用这种计谋的人,必定目光远大,忍耐力极强。那些斤斤计较、容易被眼前蝇头小利诱惑的人,永远都用不了此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实现了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免除了蜀国后患。这也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深远。另外,此计也不是用在任何人身上都起作用的。如果对方老奸巨猾,或者文武兼备,此计就容易被识破,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智者。一些商家常用此计,开始往往会给你一些甜头尝,让你割舍不掉,然后再下手达到目的。
典籍故事:诸葛亮降服孟获
蜀汉建兴三年,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侵犯蜀国边境,侵掠蜀国财物。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川兵五十万对付孟获。蛮王孟获,听到诸葛亮率兵来了,急忙邀齐三洞元帅商议。不料刚开战,诸葛亮便捉住了三洞元帅。孟获只好亲自出马,迎战蜀军。诸葛亮用诱敌深入的方法打败了孟获,孟获逃跑的路上又被诸葛亮埋伏的士兵抓住,跟随的人都投降了蜀军。诸葛亮命军士一边杀牛宰羊,在寨中设宴,一边展示十分严整的军威。他对被抓住的蛮兵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抓做士兵,才受到今天这样的惊吓。我想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这会儿正盼着你们回去。他们如果听到你们这次败了,一定担心你们的生死。我今天把你们都放回去,让他们安心。”说完,让士兵招待俘虏吃饭,感动得蛮兵泣拜而去。诸葛亮对跪在帐下的孟获说:“先帝对你还不错,你为什么要背叛呢?”孟获回答说:“这个地方是你们的主公依靠武力占领的。我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是你们来侵犯我们的土地,怎么能说是反叛呢?”“我今天把你捉住,你服气吗?”“山路太狭窄了,我的手脚还没施展开,就被你捉住了,不服气。”“你既然不服气,我放你回去再打,怎样?”“好,你放我回去,我会再整顿兵马来与你决战,到时被抓了我认输。”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众将上前问诸葛亮说:“孟获是南蛮首领,今天我们有幸抓住他,说明南方已经平定了,丞相为什么要放他走呢?”孔明笑着说:“我军抓住这种人,就好比是在自己荷包中拿东西一样,很容易。若是能使他真心降服,那南方的叛乱就平定了。”众将听了,还是对诸葛亮这样做不是很理解。孟获回去后,传令说:“我已经知道怎样对付诸葛亮,不战就不会上他的当了。他们川兵远道而来,很是辛苦,况且天气热,他们待不了多久的。我们就凭泸水天险据守,他诸葛亮就拿我们没有办法。”孟获以为这是万全之策,坦然不忧。谁知,诸葛亮这时已命马岱秘密渡过泸水,专截孟获的军粮。洞主董荼那迎战被马岱打跑。孟获听说董荼那败回来,非常生气,命令军士打了他一百军棍。董荼那怀恨在心,便和部下商议,把孟获抓了,献给诸葛亮。诸葛亮令刀斧手推孟获进帐,笑着说:“你上次说了,再被我捉住,你就肯降服于我。今天又怎样想的呢?”孟获说:“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的手下背信弃义才弄成这样的,我怎么能服气呢?”诸葛亮说:“好。那我再放你回去怎样?”孟获有点不相信,说:“我虽然是蛮人,但熟读兵法。如果丞相肯放我回洞中,我一定会率兵再决胜负。到那时再把我抓住,我便真心归降。”诸葛亮说:“下次抓住,如果不服,绝不轻易饶恕你的。”诸葛亮留孟获喝完酒后,让孟获和他一起观看蜀军营寨所屯粮草、所积军器,劝孟获说:“我蜀国有这么多精兵猛将、粮草兵器,你怎能赢得了我?你还是趁早归降我蜀国吧,一定会让你世代做南蛮的大王的。你看怎样?”孟获说:“我是想投降,可是我的族人不同意,要不丞相放我回去招安本部人马,他们如果愿意投降,我就来降。”诸葛亮亲自把孟获送至泸水边。孟获来到本寨,杀了董荼那等人,然后和兄弟孟优计划诈降,抓住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识破,将计就计,又把孟获抓住了。诸葛亮指着孟获笑着说:“已经三次了,服不服?”孟获低头无语。“我再放你回去。”诸葛亮说。“如果再被我抓住,必定不会轻饶你的。你可要小心在意,多看看讲解兵法的书籍,用好你的兵士,研究好计谋,免得后悔。”孟获等拜谢去了。此时蜀兵已渡泸水。孟获等过了泸水,只见岸口陈兵列将,旗帜纷纷。孟获到营前,马岱坐在高处,用剑指着孟获说:“再被我抓住,不会这么轻易放跑你的!”孟获回去时,赵云早已占了他的寨子,布列兵马。赵云坐在大旗下,手按剑柄说:“丞相如此相待,不要忘记大恩!”孟获诺诺连声而去。在出界口山坡,魏延引一千精兵摆在坡上,勒马厉声说:“我这次已经击破巢穴,夺取了你的关卡,你还这么执迷不悟,抗拒我蜀汉大军!下次把你抓住,碎尸万段,决不轻饶!”孟获他们吓得抱头鼠窜。孟获回洞又引数十万蛮兵,又恨又怒地杀过来,又被诸葛亮击败,孟获也掉进了陷马坑,被蜀军抓住。诸葛亮招安蛮兵,以酒肉相待,以好言抚慰,尽令放回。蛮兵皆感叹而去。孟获见了诸葛亮说:“我这次误中你的诡计,死不瞑目!”诸葛亮叫武士将他推出去斩了。孟获一点都不害怕,他回头对诸葛亮说:“你如果敢再放我回去,我定会洗雪你抓我四次的耻辱!”诸葛亮大笑,令左右给孟获松绑,赐酒压惊。诸葛亮问孟获:“我四次以礼相待,你还是不服,这是什么原因?”孟获说:“我是蛮人,崇尚武力,不像丞相专门用诡计取胜,你叫我怎么服你?”诸葛亮哈哈一笑,送孟获回去,孟获欣然拜谢而去。这时蜀军中有人建议诸葛亮撤军,说:“孟获四次遭擒,已经丧胆了,不敢再出来和我军对抗了。现在天气炎热,军马疲乏,待在这里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将撤回去。”诸葛亮不同意,说:“如果这样,就正中孟获的计了。我军一退,他必定会乘势追杀。现在好不容易打到此处,怎么能回去呢?”孟获这次躲在朵思大王的秃龙洞内,垒断道路,利用暑热和瘴气困扰蜀兵,想让蜀兵知难而退。不料却被诸葛亮感化的杨锋父子抓住,把他献给了诸葛亮。可是这次孟获还是不服气,诸葛亮就又把他给放了。孟获回到洞中,聚集宗党千余人商议,在银坑洞内抗拒蜀军。兵败后,诈降被诸葛亮识破,又被擒。诸葛亮问孟获服不服,孟获说:“这是我们自己来送死,不是你的能力。我心里不服。”诸葛亮说:“我六次抓住你,你还不服,那你还想等到什么时候?”孟获说:“你第七次抓住我,我就服了。”诸葛亮就再次把他放了。于是,孟获投奔乌戈国,请乌戈国主兀突骨,引三万藤甲军帮助迎战蜀军,却被诸葛亮设计全部烧死,孟获的一家老小都被活捉。诸葛亮令人押来孟获,见孟获跪于帐下,就命令给他们松绑,并叫他们到别的帐中吃饭压惊。孟获和他的随从在帐中饮酒,忽然一人入帐对孟获说:“丞相已经不好意思与你见面了,特令我来放你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一胜负,你们赶快走吧。”孟获流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以来不曾有过。我们虽然是蛮人,但也知道礼义,再不归顺我就没道理了。”于是同兄弟、妻子、宗党等人都跪在帐下,向诸葛亮承认错误,并发誓不再反叛。
这就是欲擒故纵的故事了。关注我下回继续分享三十六计的故事。
成语故事:欲擒故纵的由来
成语故事:欲擒故纵。
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
1.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而爆发了一场。当时晋军驻扎在黄河岸边,楚军则驻扎在河南岸。楚军统帅子玉十分忌惮晋文公手下的大将先轸,于是就命令士兵们说:“如果看见了先一定要活捉他。”可是晋文公却对先轸说了另外一番话:敌人想用你的名声诱惑我们,你千万不要上当,要坚守阵地。
2. 战斗开始后双方激战了好几个回合,眼看天色已晚,子玉见一时半会儿打不赢晋军,就想撤退,然后等第二天再战。可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一名士兵跑过来报告说:“先阵亡了!”子玉一听高兴极了,立刻下令渡过黄河,乘胜追击。
3. 没想到子玉刚过了河就看到先轸骑着马出现在战场上,并且还指挥着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猛烈的进攻。原来先轸早就看透了子玉的心思,故意让士兵谎报自己的死讯,从而诱使敌军渡过黄河以便一举消灭他们。这就是成语“欲擒故纵”的来历。
它的意思是想要捕捉一只狐狸,却故意放开它让它逃跑,等到它疲惫不堪时再去捕捉。比喻在尚未完全制服对方之前,故意放松对他的控制,使其活动自由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寻找战机达到最终的目的。这就是欲擒故纵的由来。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采用故意麻痹对方的手法来实现自己的真正目的。
关注我下期更精彩!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是一句成语,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这段话的意思是:逼迫敌人无路可走,他就会反扑;让他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他,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他,就可以避免流血。简单地说就是你想擒住他,但却故意放他走,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再擒住他;放走是手段,擒住才是目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就是典型事例;当时,孟获恃其地远山险,不服蜀汉,屡屡反叛。诸葛亮带兵讨伐,七次擒住孟获,七次放走,就是按照“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原则。终于降服了孟获,从此南人不再反叛,据说云南当地现在仍然供奉诸葛亮的神位。
据《晋书·石勒》记载: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绘声绘色,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当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在外镇守一方,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与石勒联盟,派人和石勒联系,石勒却杀了游统派来的人,将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这年4月,石勒率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天子梦成了泡影。历史上有名的“欲擒故纵”的战例很多,《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也是采用欲擒故纵之计,从而铲除公叔段,留下流传千古的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后宫戏,后宫的佳丽个个美貌绝伦,但是争宠斗狠,却是你死我活。剧中甄嬛巧于心计,在冬天利用蝴蝶引起皇帝注意,重叙旧好;甄嬛巧用“欲擒故纵”之计,以身体不佳为由,两次拒绝皇上临幸,足足吊起皇上的胃口,达到重新受宠的目的。这也仅仅是故事而已,现实中的嫔妃,未必敢这样对待皇上。为争宠,女人巧用“欲擒故纵”之计的故事,莫过于蒲松龄《聊斋·恒娘》里的描写,《甄嬛传》的编剧大约也熟读《聊斋》,把《恒娘》中“易妻为妾”之法,熟练的运用在电视剧里。
《恒娘》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洪大业的妻子朱氏,姿色颇佳,俩人十分恩爱。后来洪把婢女宝带纳为妾,宝带的相貌远逊于朱氏,但洪却宠爱宝带。朱氏醋意大发,和洪大吵一通也无济于事。后来他们搬家与狄姓布商为邻,狄的妻子恒娘,年纪大约三十多岁,长相也就是中等,但说话却悦耳中听,朱氏对她十分喜欢。狄家也有小妾,年纪才二十多岁,长相十分娟好。他们相邻半年多,朱氏从没有听到狄家妻妾为争宠而争吵;狄独爱恒娘,妾的存在可有可无。在朱氏的意识里,丈夫都是喜欢妾的,对狄家的现象大惑不解,于是拜恒娘为师,请教其中奥秘。恒娘点拨朱氏:是你自己不明白,你整天在丈夫面前喋喋不休,是你自己把丈夫推给妾的。在恒娘的指点下,第一步:先拒绝和丈夫同房,不干涉丈夫和妾接触,而且妆扮妾,把丈夫推给妾,朱氏博得贤惠美名。第二步:穿带补丁的衣服,不化妆,蓬头垢面多操持家务,故意把自己弄得很邋遢,也不过问其他事情;洪感到怜悯,让妾也帮忙多做家务,都被朱氏拒绝;这些步骤是“纵”的开始。第三步:在踏青的清明时节,去掉破旧衣服,焕然一新,仔细化妆到“光可鉴影”;恒娘还把朱氏不合适宜的穿戴帮助修剪裁缝,使穿戴更加合体,显露身段。黄昏时朱氏盛装到丈夫面前略一露面,就回到自己房内关上门;丈夫眼前一亮,到朱氏房敲门也不给开门。这足足吊起洪的胃口,就抱怨朱氏;朱氏按照恒娘的教导,来三次才接纳他一次,“口索舌,手索足,皆吝之”;有道是久别胜新婚,“灭烛登床,如调新妇,绸缪甚欢。”恒娘还教朱氏怎样使眼色、怎样秋波送娇、怎样施展床第功夫。洪大业被搞得神魂颠倒,一步也离不开朱氏,推都推不走;这些步骤是展开了“擒”。洪对宝带视而不见,甚至厌恶,以至于宝带破罐子破摔;这样朱氏彻底打败了宝带,征服了丈夫,达到了“擒”的目的。
恒娘方法的道理是:人情喜新厌旧,轻易得到的就不会爱惜;丈夫之所以爱妾,是因为妻子从中作梗,和妾求欢一次并不容易。《红楼梦》有这样一句:“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一句话就把人强烈占有欲概括了,越是不容易到手的越是要想得到,也把男人偷情时寻求刺激的心理暴露无遗。平儿是贾琏的妾,自然长得“花容玉貌的”,但有凤姐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醋坛子,平儿根本不敢让贾琏靠身,以求自保。《红楼梦•二十一回》:“贾琏见他娇俏动情,便搂着求欢,被平儿夺手跑了,急的贾琏弯腰恨道:死促狭小淫妇!一定浪上人的火来,他又跑了。平儿在窗外笑道:我浪我的,谁叫你动火了?难道图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这个“他”就是凤姐,贾琏的正妻,这段描写就不难看出妾的处境。但如果丈夫天天和妾在一起厮磨,时间久了也会厌倦,就像山珍海味吃多了就腻了,更何况粗米糙饭。恒娘让朱氏先是蓬头垢面,后炫装而出,把自身的特有容姿展现出来,朱氏就像是脱胎换骨完全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令洪耳目一新,这是人为的制造一种“久别”现象,却又推三阻四,轻易不让洪得手,得一次手就像贫穷人好不容易吃一次红烧肉,宝带却成了无法下咽的糙米饭。这就叫“易妻为妾”之法。
《聊斋》中的恒娘,其实是一只狐精,但却人情练达,会用智慧处理矛盾;朱氏遇事不冲动,用理性的头脑思索人生,虚心好学、学以致用;宝带一味攀附男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不加强学习失去了自我。女人美不美是一回事,这是上帝先天造就,非人力可改变;但后天女性的魅力,却是自己揣摩领会。最初朱氏远比宝带漂亮,但却不能使丈夫倾心与她;恒娘没有小妾娟好,岁数也大,但却牢牢牵住丈夫的心。由此看男人喜欢的女人,并非单纯外表漂亮与否,也非岁数小一点定能胜过年龄大一点的。据说杨贵妃就长得胖,唐玄宗后宫佳丽无数,美女如云,可唐玄宗偏偏“三千宠爱在一身”。现实中,杨贵妃肯定具有众多女人所不具备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唐玄宗,使他欲罢不能《旧唐书•杨贵妃》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这是不是就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原因?《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杨贵妃骄横,屡次忤逆唐玄宗旨意,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回到私宅。唐玄宗身边没有了杨贵妃非常失落,有点后悔,派使者送去御膳,杨贵妃表示认错,哭着对使者说:“‘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乃剪发一缭而献之。”这一缕头发就能感动君王,杨贵妃又重被召回,宠待益深。另一个被女人吸引了的皇帝是唐高宗,充满人格魅力的武则天直接让唐高宗无法自拔,一刻也离不开武则天,直到后来无法收拾,武则天年龄实际比唐高宗大四岁。
《恒娘》文中欲擒故纵的描述,只是其中一段情节,这篇文章里的人情世故很富有哲理性,男人、女人都有必要读一读,领会其中道理,掌握其中诀窍,在生活中巧妙运用。文中恒娘有这样一句:“人情厌故而喜新,重难而轻易。”这句话不仅仅是说夫妻和家庭关系,而是说人性天生就是喜新厌旧,轻易得到就不会珍惜,把人性丑恶的一面揭露出来,这种人性除了表现在婚姻上,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家庭,夫妻不和、第三者插足之事屡见不鲜,这篇文章尤其值得女性一读,这对夫妻关系融洽、家庭和睦不无好处。作为妻子,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把丈夫吸引到身边,则靠自己的功夫,用现代话说是靠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女性万万不可仅仅依仗美貌。
“欲擒故纵”这条计谋,很多人都能熟练运用,我们去市场买东西,讨价还价,有时还把货物说得一无是处,老话说:贬货的是买主;要是价格压不下来,我们还佯装不要了,要走的样子,卖主往往屈服而达成交易。即便是大项目合同签订,“欲擒故纵”这条计策也是被经常用到的,只是可能运用得更巧妙而已。另一常用这种计策的是有恋爱关系的男女,一方看中了另一方,为达到早日让对方表态或就范,往往表现的好像对对方不十分在意、无所谓的样子,对方往往中计,从而达到掌控对方的目的。
这就是“欲擒故纵”之计。欲
【欲擒故纵是啥意思(欲擒故纵的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