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跟康爸学古诗》朗诵视频
视频加载中...
原文: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先,简要地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其次,注释部分词语。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朝。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4.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现在的河北北部地区,原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5.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与黄河以北地区,不是指现在的河南与河北两省。
6.裳:读cháng,指古人穿的下裙。
7.却:再。
8.妻子:妻子和孩子。
9.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
10.青春:指美好的春天,不是指年青时候。
11.巴峡:巴县(古县名,在今重庆境内)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的统称。
12.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在湖北省。
13.襄阳:今属湖北。
14.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最后,赏析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组成;凡律诗都要求颔联与颈联两两对仗(即对偶),即三、四两句对仗,五、六两句对仗。这首诗思路清晰,用语通俗,所以不去逐句分析,只想就其写作艺术方面,试着作一些探讨。
一.全诗字字句句都贯穿着诗人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心情。
读者也许觉得这句话用在颔联与颈联上还有点说服力,如果用在首联与尾联身上,恐怕就有些牵强。现在我们就共同来看看。
1.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中的“忽”字表示突然,突然就是没想到。那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七年多,而诗人在此期间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正不知道这战乱何时到头。他连做梦也没想到,这天能够听到官军收复了蓟北的消息,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诗中一个“忽”字,写出了诗人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状态与心情。还有“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满”字。我们在古诗中常常看到形容眼泪多的词语,涉及到穿着时,“衣”与“裳”二字总是单独出现,而不是同时出现的。如“泪沾裳”“泪湿罗衣”。白居易倒是写过“湿衣裳”的句子,但那是形容“白露”的,而且也只是“湿”了一下而已。而杜甫却让“衣”与“裳”合在一起出现。在古代,“衣”指的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裙。在“衣裳”之前加上一个“满”字,请想象一下,那眼泪多到何种程度!一个“满”字,就使这眼泪变成两股悲与喜融合在一起的山洪,一下子倾泻下来。
2.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单从字面来看,这两句好像只是写诗人在想象“还乡”的路程;但,我们稍加探讨,就可以感受到诗人恨不得立刻“还乡”的那种迫不及待的感情。“即”,在这里不当“就”讲,是立即的意思;“便”同“即”,也是立即的意思。再加上“从”“穿”“下”“向”这些表示连续动作的字,读者会觉得诗人已经兴奋激动到忘乎所以的程度。你看,他简直把想象当做现实了!
如果说“即从巴峡穿巫峡”表示诗人“还乡”的兴奋,那么,“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表示诗人“还乡”的激动了。
二.诗人善于运用对比、衬托,以及情景交融多种手法,把一切写得栩栩如生。
1.先说对比与衬托。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有的专家说,“却”字当回头讲,“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笔者觉得这种分析不妥。诗人听到好消息时应该立刻告诉妻子才对呀,为什么要回头看呢?难道他们是背对背坐着或背对背站着吗?查《汉语大词典》,“却”字有当“再”讲的义项,而无当“回头”讲的内容。而这首诗里的“却”只能当“再”讲。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就当再讲,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的“却”,也当“再”或“又”讲。这首诗中的“却”当然只能当“再”讲。“却看”就是再看。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看到妻子,进入眼睛的总是满脸愁容;而今天再看,那愁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了。这一对比,不仅表现妻子的高兴与激动,而且又从侧面突出了诗人更加欢快的心情。妻子高兴的样子,又迅速传染给诗人,于是就有了“漫卷诗书”的动作与“喜欲狂”的疯癫。请看,这岂不是对比兼衬托的艺术?
2.再说情景交融。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颈联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读者如果把两联连在一块思索,就不仅会欣赏到“白日”与“青春”等艳阳高照和春风拂面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而且会从“放歌”与“纵酒”这些似乎失去理智的狂欢中,从“作伴”这种自作多情的痴迷中,从“还乡”这个超前的想象中,体会到诗人杜甫亦悲亦喜、忽悲忽喜、悲喜交集的那种极其复杂的心情。这岂不是绝妙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三.独一无二的对仗艺术。这首诗除首联外,其他三联都是对仗联。这里不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联的自由与舒放,单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的对仗特点。我们知道,律诗的首联与尾联是不要求对仗的,可这首诗的尾联却不仅对仗,而且对得十分奇妙。
1.四个地名两两相对。“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而且是“峡”对“峡”,“阳”对“阳”。
2.两个副词相对。“即”对“便”。
3.四个表示动态的词语两两相对。“从”对“下”,“穿”对“向”。
4.既是正对,又是流水对。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主要有三种:正对、反对与流水对。正对也叫工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互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反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流水对也叫串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这首诗的尾联是正对,因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意思相近,都是写“还乡”的路线;说它又是流水对,是因为上句与下句之间在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是承接关系:“即从巴峡穿巫峡”在前,“便下襄阳向洛阳”在后。
所以,笔者认为,对仗的艺术能够运用到如此程度的,恐怕只有杜甫一人。
杜甫真是“诗圣”。
“更上一层楼”表达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蕴含哲理
诗歌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 注释:“白日”指太阳,“依”是依傍,“尽”为消失。“欲”指想要,“穷”是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即眼界宽阔.
•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 意境雄浑壮阔: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诗人登楼所见,描绘出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白日西沉,黄河奔腾,一静一动,景象壮观,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雄浑与伟大.
• 富有哲理启示: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景及理,表达了诗人无止境的探索欲望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 写作手法精湛:全诗对仗工整,前两句中“白日”与“黄河”、“白”与“黄”、“依”与“入”等词相对,后两句同样对仗,形式完美,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同时,诗歌语言朴素浅显,用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地展现出万里河山的壮丽,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