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怎么读?什么意思?歃血为盟的成语意思是什么?
朋友们好,今天来学习一下汉字→歃血为盟的“歃”怎么读?什么意思?歃血为盟的成语意思是什么?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吧!
一、“歃”字的读音
歃,读作歃(shà),汉语二级字。
形声字;从欠,杀声。从“欠”表示与口、出气有关。
歃的同音字:shà 霎 厦
二、“歃”字基本信息
中文:歃
拼音:shà
部首:欠
五笔:TFVW
结构:左右
笔画:13
笔顺:ノ 一 丨 ノ 丨 一 一 一 ノ 乛 ノ ㇏
笔顺写法:撇 横 竖 撇 竖 横 横折 横 横 撇 横撇/横钩 撇 捺
三、“歃”字的含义是什么?
本义:饮,微吸。
①用嘴吸取。
②〔歃血〕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如:歃血为盟
四、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五、字源字形
歃血为盟的成语意思是什么?
歃血为盟拼音:shà xuè wéi méng。
出自:《孟子·告子》。
意思是:古代诸侯或首领结盟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要共同遵守盟约,否则就要受到天神的惩罚。后用“歃血为盟”比喻誓同生死,共图大事。
例句:三国鼎立,各诸侯国为了共同对抗强敌,常常会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以示团结一心。
正一读春秋(三):“歃血为盟”的标准操作
以史为皮,以今为骨,让历史照进现实。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我们一起来趣读春秋战国。
我们之前也说了,春秋啊,其实就是鲁国的太史氏,也就是史官记录的鲁国史。那春秋记录的第一件事,就是“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意思很简单,就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份,我们鲁国的国君鲁隐公和邾国元首“仪父”,在“蔑”这个地方进行了会面,双方进行了友好而亲切的对话,充分交换了意见,会谈是有建设性的,并签署了两国友好协议。
第一件事,就是会盟。
会盟在春秋时期,是非常普遍而且重要的活动,不完全统计,春秋时期会盟数量至少有二百次,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或大或小的会盟。其中以齐桓公的葵丘会盟、晋文公的践土会盟、吴王夫差的黄池会盟、越王勾践的徐州会盟最为著名,被合称为春秋四大会盟,这中间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以后再一起学习。
那么,什么是会盟?会盟干什么呢?
会盟和我们现代的国与国之间元首进行约定的互访差不多,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时代,一些弱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的侵略,联合作战,那大家一商量怎么办呢,找个地方,坐一下,聊一聊,喝两杯酒,唉,抱团了,以后谁打我们,我们一起打谁,互保平安;
一些较大的国家呢,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我比较强大,但是对面有个国家也很强大,那我就要拉几个小弟跟我一起,才能打得过他,所以也找个地儿,坐下来,喝杯酒聊一聊,像郭德纲的相声《我是》里面说的一样:好,以后你就跟着我了,咱们一起去欺负谁。
这些都称会盟。
会盟最初啊,是为了尊王攘夷、以礼仪治理天下,就是哪个地方内部不听话了,哪个地方的蛮夷又侵略我们了,周天子会组织一下,来来来,大家来坐一下,把不听话的教训一下,把来侵略的赶走,维护周天子的威严和礼法的权威。后来周天子越来越弱,各个诸侯势力越来越强,会盟的目的就变成了争夺霸主以武力治理天下,所以,会盟也是周王朝从兴盛的礼仪之邦,发展到权势旁落的一个傀儡政权的写照。
春秋会盟,一般都是歃血为盟。唐朝的孔颖达认为,结盟就是“杀牲歃血,誓于神也”。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在地上挖一个方形的坑,以牛、羊、或马为用的祭品,在坑中杀掉,割下左耳,放在珠盘里,再取祭品的血盛在玉敦里,蘸写盟书。
会盟开始后,盟主及同盟者要一起站在高台上,先由司盟,也就使我们现在的司仪,宣读盟书,昭告皇天后土,然后由盟主开始按照尊卑顺序一一饮血,用以表示矢志不渝,这就叫做“歃血”。“歃”字本来是“微吸”的意思,有时候会盟者也不必饮血,只是口含牲血或口涂牲血就可以了。歃血之后,要取一份盟书放在杀掉的祭祀牲口上,一起埋到方坑里。
同盟者则各取一份盟书备份保存。盟书的内容就是会盟者需要共同遵行的原则。
可能您要问了,为啥非要喝生血呢?那玩意儿多腥啊。这主要体现了古人对“血”的敬畏,古人认为血之所系,性命相关,所以,用“歃血”的方式来体现严肃性。
不过,多少都会觉得有点的感觉。
好了,歃血为盟,您了解了吗?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正一天授”,同时欢迎在下方留言、点赞和转发,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体验现实。
11人歃血为盟,80年前的这份金兰契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和故事……
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别人结为异姓兄弟要歃血为盟,但其实这是一种契约行为,这种契约叫金兰契。在闵行区档案馆,也存着一份,它是由时期11位志士缔结的金兰契。
这份金兰契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兄弟情谊,还承载着他们的理想。20年前,11位志士之一、同时也是金兰契的保管者,原上海县检察院检察长潘昶将这份保存了60年的金兰契交由区档案局(馆)保管,同时捐献出来的,还有一份潘昶手写的斗争纪实回忆录。
闵行区档案馆藏着一份金兰契
11位志士
关庙乡结成联盟
大家较多关心的是这份金兰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在潘昶的斗争纪实中写道,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在日本侵略者逐步蚕食我国各个地区和拉锯式之时,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力量,当时,有李世傅为首的11人自发商定结成联盟(也叫拜把子),以合法的身份进行相互联系。“时隔不久,我们就充分发动群众,开展镇反活动,促使社会趋于稳定,我们这些人,多数投入去了,分布在5个省市,名单则由我负责保管,到现在已有80年了”。
结盟的地方则是潘昶的家乡——关庙乡,位于泗阳县最东北角,靠近沭阳县。
1940年,关庙乡从统治下解放,到了1942年,又遭遇的大举进攻。敌人在沭阳胡集建筑碉堡,并贯通于沭淮公路,该地处于两县交界的关庙乡,敌我双方斗争比较复杂,也比较艰苦。关庙乡始终坚持毛的指示,就地坚持开展敌后游击。在敌人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关庙乡虽然遭到人、财、物的损失,但动摇不了大家的意志,始终把仇恨化为力量,坚持到1945年8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其中也有金兰契中志士的一份功劳。
清除敌人
助长正气打击邪气
1940年,关庙乡从统治下解放出来,当时“一无地下组织;二无斗争基础;三处边缘地区”,党立即派遣管伯涛等3人工作组积极指导工作。当时由于政局不稳定,时刻想死灰复燃,因此,关庙乡的条件控制很严,到1941年,全乡总共有20余人,潘昶也是其中一位。“我们建立了支部,开展工作,有些党员担任一定的职务,有的没有职务的党员与群众交朋友,以便公开交往进行工作。”潘昶回忆道。
关庙乡在1940年解放后,土匪、地痞、顽固派、反动头子互相勾结,大肆进行活动,唯恐天下不乱,当时为了合作共同,委派了管伯涛和原时任乡长的庄德齐一起工作,但庄德齐本性不改,视管伯涛为敌人。一天晚上,他集中了一部分自卫队进行包剿要管伯涛,所幸,管伯涛已先得消息,免受其害。还有一个小学教师赵某,是个潜伏的敌人,伺机谋害区干部,在一晚竟搞突然袭击,将一户军属全家,引起了社会不稳。当时,乡负责人管伯涛带领队伍,将原乡长以及危害的土匪、反动头子处理了一批,群众反应强烈,拍手称快。此事助长了正气打击了邪气,对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相当有利,使敌人不敢轻易下乡活动。
金兰契
11位志士名录
11位志士名录
武装斗争
保护生命财产
在关庙乡的群众口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白天站岗晚放哨,田里生产敌大炮。
手里端碗望敌人,发现鬼子拔腿逃。
民兵专打麻雀站,战场设在交通壕。
敌人少时我就打,敌人多时我干扰。
直到敌人缩回营,我才小心原地跑。
1942年,敌人发动大举进攻,关庙乡的乡亲又过着逃难动荡的生活。有一次驻扎在胡集的敌人下乡扫荡,放火烧房子,民兵在战壕里看见火光冲天,眼看几十户房屋就要烧毁,当时,干部组织本乡和外乡的民兵向敌人猛烈开火,结果,日伪军不敢前进,只得悄悄逃回去,保护了的财产。
之后敌人多次下乡扫荡,大家又发动群众,争锋相对,做好反扫荡工作,狠狠地给敌人回击。其中一项就是破路挖沟,组织发动群众挖沟宽6尺,深3尺,即可隐蔽进行活动,又可给敌人设立障碍,汽车、骑兵、炮兵都不能通行。从1941年至1944年,大家坚持挖沟4年多,基本上路路都有沟,沟沟相通,庄庄相连,群众对打鬼子积极性很高。
而为了做好统战,把赞成的人士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大家又想方设法团结了一批有影响的人、当过伪军、干过土匪的现已洗手不干的人,凡是愿意靠拢组织的人,经过审查,均可以吸收到联防队和民兵的队伍中来,参加“武装斗争”,发挥他们的作用。
记者:李逸
编辑:李逸
视频:汪嘉麒
栏目统筹:姚炯
【歃血为盟—歃血为盟的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