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国学经典对比:王阳明“良知”与弗洛伊德“超我”的异同探讨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人类,东方和西方,很多学问研究到一定程度,其实都指向共同的方向。
而老子很早就预言了这个现象。
“道可以是道,但不是道;名可以命名,但不能命名。”
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离不开“道”。法律渊源只有一种,但名目不同。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确实需要多学习国学,国学中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一旦建立了民族自信,还怕失去个人自信吗?
光是“道”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就有各种奇怪的名字。
这里不再重复,因为很多时候都过不了审。汗。
最近,我在深入学习杨明老师的教诲。
“致良知”可以说是心学的主旨,“致”是方法,从 《大学》 的“格物致知”中演变而来,简单说就是从对事物的研究中提升认知;“良知”是目的。阳明老师将“致知”进一步升华,认为学习,不仅仅在于认识客观世界,更在于认识自身的心性。阳明老师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良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心,而且良心的本质是清白无染的。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都有独特的良知。
人的一生中,应该通过端正自己的行为、行善除恶来达到恢复良心本性的目的。
我想起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概念。事实上,这两个几乎是非常相似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以“至善”为原则。阳明和弗洛伊德都想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我道德约束、行善的动机。
但不同的是,阳明老师认为,良知是先天的,与生俱来,虽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的素质不同,但本体并没有分别;和弗罗因德认为的良心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准则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下形成。
您更喜欢哪种说法?
我是东三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点赞、分享、收藏。谢谢。
更精彩:
用户评论
一直觉得王阳明讲的是理,弗洛伊德讲的是心里的挣扎,感觉不太一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很多哲理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家思想体系挺不同的,但都强调了内心的力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没有人能简单解释一下王阳明说的良知是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弗洛伊德的超我讲的是道德观念,这两者关联确实值得思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国学和西方的思想总是让我觉得很有趣,连接点很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没读过书,但感觉王阳明想表达的爱与佛家说的慈悲感很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话题挺深奥的,我需要好好学习一下才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两者的核心还是指向心灵自由吧, 一个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一个是克服潜意识冲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比较总是让人产生新的思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良知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可能涉及到个人发展历程?
【国学经典对比:王阳明“良知”与弗洛伊德“超我”的异同探讨】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