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描绘绝美风光,诗人心境你真的懂吗?

更新:05-0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王维《山居秋暝》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是山水方面的著名篇章。它描绘了秋雨刚停、天色渐晚时山村的美好风光。还展现了山居村民的质朴风尚。体现了诗人将情感寄托于山水田园。以及对隐居生活感到愉悦、满足的心情。小编带来王维《山居秋暝》的翻译及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

这首诗是山水方面的著名篇章,它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里,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也寄托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可诗人为何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 ,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 ,所以“峡里谁知有人来 ,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二字表明此地仿若世外桃源,山雨刚刚停歇,世间万物都焕然一新,此时正值初秋傍晚,空气十分清新,景色极为美妙,这些都可想而知 。

天色已经昏暗,可是明月高悬天空,众多花卉已经凋谢,然而青松像伞盖一样。山泉清澈寒冷,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如同一条洁白没有瑕疵的白色绢带,在月光下闪耀光芒,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呀!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士的高尚品德,说他们“休息在树荫下没有不好的树木,喝水一定找清澈的源头” 。诗人自身也是心志高洁之人,他曾言:“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那月下的青松,那石上的清泉,难道不正是他所追寻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描绘景色如同画卷,随性洒脱,毫不费力。这般动人且自然的写景,在艺术上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并非普通人能够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阵阵歌声笑语,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颜开地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掀翻了无数如珍珠般晶莹的水珠,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且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出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这两句的写作颇具技巧,用笔时不露痕迹,让人察觉不到其中的巧妙。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由于浣女隐匿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挡,一开始并未见到,直到听到竹林传来喧声,看到莲叶纷纷披散,才发现了浣女和莲舟。如此写更具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样是写景,不过各有侧重点。颔联着重写物,凭借物的芬芳来表明志向高洁;颈联着重写人,依据人的和谐来期望政治清明。与此同时,二者相互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映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衬托。

诗人是如此高洁,他在貌似“空山”之处寻得一个称心意的世外桃源,于是情不自禁地说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本,《楚辞·招隐士》有言:“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截然相反,他认为“山中”胜过“朝中”,那里洁净纯朴,能够远离官场从而洁身自好,所以便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有一个重要艺术手法,那就是以自然美展现诗人的人格美,以及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从表面看,这首诗仅用“赋”的方法描绘山水,对景物进行细致且感人的刻画。但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借对山水的描绘来寄托感慨、表达志向,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薄暮之景,山雨刚刚停歇,展现出幽静闲适、清新宜人的氛围。这是诗人以大手笔勾勒出的雨后山村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仿佛就在眼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的美感。诗人隐居于此十分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的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明月松间照”描绘的正是这般景象 ;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 ;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 ;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清泉石上流”恰似此般情景 。“照”与“流”,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静态之中蕴含着动态,动态之中又有静态,好像能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在这个时候,诗人似乎也觉得自己被洗净了,自然的美和心境的美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如同水月镜般难以捉摸的纯美诗境 。这种禅意只有隐居者才具备 。苏轼称赞此联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秀句 。

接下来诗人的描写从景转向了人。在这幅山水画作里,山村的自然美与村民们的生活美融合得极为紧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都是在描绘人——“浣女”和“渔夫”的活动场景。诗人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确实如此,因为是夜间,又有竹林阻挡,所以根本看不到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呀!然而,竹海之中传来声响,是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了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声,还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许多。这些细节都传达出,诗人喜爱这儿景色优美,诗人更喜爱这里的人心灵美,这自然地为结句作了有力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 ,春光已逝 ,但秋景更佳 ,诗人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 ,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反其义而用之 ,意思是春天的芳华虽歇 ,秋景也佳 ,隐者自可久留 ,正如诗人在《青溪》中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如画般的山水,展现出清新宁静的氛围,在诗情画意里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山居的景色,是雨后黄昏的景致,它应当是王维在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创作的。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王维创作的,王维是唐代诗人。这首诗描绘了山村的旖旎风光,是在秋雨初晴后的傍晚时分。它还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田园,有着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通过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把空山雨后的秋凉融合在一起,把松间明月的光照融合在一起,把石上清泉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融合在一起,把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融合在一起,且融合得和谐完美,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山居秋暝描绘绝美风光,诗人心境你真的懂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为何突然挑起战争?背后真相令人 下一篇:庆城县启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三抓三促行动下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