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7日,计划去游览庐山附近的几个名胜。第一站是西琳寺。苏轼那首闻名天下的《题西林壁》,写于此处 。
西琳寺门
西林寺在东林寺西边,二者相距不过几百米。它是庐山最早的寺院之一。东晋太元二年(377 年)由慧远的兄长慧永所建,比东林寺建得早。宋太宗赐给该寺“太平兴国乾明禅寺”的匾额。从此,西林寺成为禅寺的起始。
寺后有一座古塔,它是用砖石垒砌而成的,有七层,呈六角形,这就是著名的唐代千佛塔,它也被称作西林寺塔或慧永塔,是由唐玄宗下令建造的,明代时王鸣玉进行了重修。在清道光年间,也就是公元1821年到1850年期间,塔顶曾经裂开,到了咸丰年间,即公元1851年到1861年时,又自行愈合了。这座塔高七层,呈六角形,每一面都有佛龛。它外观高大雄伟,高耸峭立,是西林寺的标志。
西琳寺塔
慧永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与慧远一同跟随高僧道安学习佛法,后来因为北方战乱,他先南下到江州,原本他与慧远约定在罗浮山建造屋宇,时任江州刺史的陶范一直仰慕慧永精深的佛学造诣以及形性相忘的清散之风,多次挽留他在庐山建造屋宇讲学,弘扬佛道,慧永被其诚意所感动,觉得盛情难却,又喜欢庐山清雅幽丽,适合修身养性,于是便答应留下来 。陶范欣喜万分,在北香炉峰下,他“指景瞻星”,又“鸠徒揆日”,还“剃草开林”,接着“增卑架献”,随后“夷峻筑台”,再“疏峦抗殿”,为慧永建造了一座寺院,这座寺院“长廊绕涧,斜砌环池”,名为西林寺,用来供慧永安禅弘法 。慧永住持西林寺后,用心精心修禅,苦心经营。数年之后,他把西林寺拓置成了宏大寺院,殿阁、台室、庑厨一应俱全。西林寺一跃成为继归宗寺后庐山的又一名刹,受到僧俗注目,为后继者效仿。他在西林寺居住了36年,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终年身着布衣,粗茶淡饭,清心克己,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开创了一代禅风。慧远南下到了这里,有人认定慧远“使道流东国”,此人觉得慧远名气必定在自己之上,便毫无芥蒂地鼎力相助,他凭借自己的声望去晋见当时的江州刺史桓伊,请求桓伊帮忙,要在西林寺东风景佳丽的地方建一座东林寺,目的是让慧远能在此宣扬佛法 。
西琳寺一瞥
西林寺创建之后,因为朝代不断更迭,它曾多次陷入沉沦状态,寺宇破败不堪,景象满目疮痍 。在南朝宋齐时期,它逐渐走向衰落 ;元末发生战乱,寺宇毁于战火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至1795年),寺庙再次坍塌,被榛棘埋没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又遭到太平军的摧毁 。然而历史就是如此,兴衰交替出现,繁盛与破败相互依存 。在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林寺也有过几次兴盛的时候 。南朝梁天监三年,即公元504年,僧思憩止西林,他“妙康律仪,尤精数论”,使得西林寺“增桴重棼,分霞耸极”,面貌焕然一新;隋朝时,智锴、慧达二僧在此殚精竭虑、大力整饬,还扩置了7幢极度壮丽的楼阁;西林寺因此出现“逶迤飞阁,秀出千霄,延袤层轩,府视无地”的景象,呈现出“炉香与峰云齐郁,钟声与幽谷合响”的兴盛局面 。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对西林寺进行了复建。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继续拓置。清顺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僧人古嶷在西林寺开法,西林寺俨然成为庐山著名丛林之一,再度受到世人瞩目。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麓松住持西林寺,重修殿宇,新塑佛像,使丛林再度复兴。
西琳寺在宋代开始声名远扬,这是因为当年苏轼曾在这座寺院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诗作《题西林壁》 。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这首诗作传颂千古,使得西林寺声名远播。
题西林壁诗
原先有名的“西林寺”,现在改名为“西琳寺” 。据说西林寺是有名的尼姑庙 ,还是女众休息的地方 ,所以改名为“西琳寺” 。这好像在情理之中 。但是西林寺更名后 ,真正的西林寺已经不存在了 ,只有西林塔千年屹立 ,见证着西林寺的变化……
西琳寺一角
【庐山附近的西琳寺,竟藏着这些秘密?你知道多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