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此景何能不让人动容?

更新:05-0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词句注释

武判官,名字不详,应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是官职名,在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以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这样的幕僚被称作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梨花在春天开放,其花呈现白色,这里将雪花堆积在树枝上的景象比喻成像梨花开了一样 。

珠帘是用珍珠串成或者饰有珍珠的帘子,用来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是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用来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描述的是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是美化的说法。

狐裘指的是狐皮制成的袍子,锦衾是用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意思是丝绸的被子因寒冷而显得单薄,用来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角弓是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也被称作“雕弓” ,不得控意思是因为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表示拉开 。

都护是镇守边镇的长官,这里是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指铠甲 ,难着一作“犹着” ,着亦写作“著” 。

瀚海指的是沙漠,这句描述的是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表示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指的是主将或者指挥部,古时军队分中、左、右三军,中军是主帅的营帐,饮归客是宴饮归京的人,这里指武判官,饮是动词,意思是宴饮 。

胡琴、琵琶、羌笛,胡琴等皆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此句表明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是羌族的管乐器 。

辕门是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时用车环围,出入处将两车车辕相向竖立,形状如同门,这里指的是帅衙署的外门。

红旗因为雪而冻结,风都无法吹动它了 ,有一种被风吹往一个方向的感觉 ,给人冻住的感受 ,“掣”的意思是拉、扯 。

唐轮台在如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它与汉轮台并非同一个地方 。天山又被称作祁连山,它横亘于新疆东西,长度达六千多里 。

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白话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创作背景

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际抵达北庭,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向东返回,这首诗应创作于这段时期。当时西北边疆战事不断,岑参怀揣着到塞外建立功业的志向,两次出塞,长期在军队幕府中任职,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所以对征战生活中的鞍马风尘以及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了长期的观察和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他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是节度使的僚属,武判官是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也就是唐代都城长安,在此情况下写下了此诗。

作品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此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那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都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凭借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以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还描绘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展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也展现了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作为线索,记叙了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它共分三个部分 。

友人即将踏上归京之路,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眼中变为一夜盛开的梨花,与美丽的春天一同降临。前面四句着重描绘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生动、精准地展现了早晨起来忽见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全然一新。风停了,雪不大,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上写的是寒冷,实际上是借助冷来衬托将士内心的热,并且更能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此句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此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主帅的中军设置筵席,将各种乐器全部搬来,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尽情饮酒作乐,这场宴会一直延续到暮色降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于此爆发并宣泄而出,抵达了欢乐的极致。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即便雪愈发大了,送行之人仍千叮万嘱,不愿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平淡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情感,字字皆传神,含蓄且隽永。这一部分描绘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还体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凭借奇丽多变的雪景,运用纵横矫健的笔力,构建开阖自如的结构,搭配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营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但写得声色相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和,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作者简介

岑参是唐代诗人,出生于715年,逝世于770年。他是河南南阳人。他在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时间为742年至756年。他曾跟随高仙芝前往安西、武威,后来又在北庭、轮台之间往来。他官至嘉州刺史,嘉州就是现在的四川乐山,因此世人称他为岑嘉州。他在成都去世。他的诗擅长七言歌行。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他与高适齐名,两人并称“高岑”,他们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他有《岑嘉州诗集》。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此景何能不让人动容?】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世界上最惨烈的十场战役,伤亡数字惊人!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人生岂能只图碎银几两?快来探寻古人诗意中的淡然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