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故事20个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当中,大家都接触过颇为经典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有着固定的结构形式,还有固定的说法,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小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小故事 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楚国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里,他经过一片山林,忽然看见前面不远处躺着一只老虎,他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拉弓搭箭,对准老虎就射,然而,那只老虎既不动也不吼 。
熊渠子觉得很奇怪,于是壮起胆子走过去查看,发现原来是一块形状如同老虎的大石头,他又仔细看了看,看到自己射出的那支箭竟然整个儿都钻进石头里面去了。
熊渠子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心里想,我力气再怎么大,也没办法射穿石头啊!
他向后退了几步,接着拿起一支箭,朝着石头射去。只听见“啪”的一声,箭被弹了回来。熊渠子又连续射了几回,情况都是如此。他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于是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继续赶路去了。
这件事迅速传播开来 。人们纷纷议论 ,熊渠子之所以能够射开石头 ,是由于他当时心志专注 ,精力极为集中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谚语是由上面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人们常用它来说明只要专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达到目的。有时也用它来比喻诚心待人,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语小故事 2
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如同九鼎那么重,这用来比喻说话的力量很大,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形容人说话时信誉极高,非常重视承诺,往往一言半语就能起到决定作用。在古代,豪门贵族吃饭的时候要演奏音乐、敲击编钟,用鼎盛放各种珍贵的食品,所以就用“钟鸣鼎食”来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在旧时它还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形势极其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遣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计划带领20名门客去完成此项任务,已经挑选了19名,还差1个确定不下来。此时,毛遂主动站出来表示自己要去,平原君对此将信将疑,最终勉强带着他一同前往楚国 。平原君抵达楚国后,马上和楚王谈论“援赵”这件事,谈了许久都没有成效。此时,毛遂对楚王讲,我们今日来请您派遣援兵,您却一声不吭,可您要知道,楚国尽管兵多且地域广阔,然而却接连吃败仗,甚至连国都都丢失了,在我看来,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毛遂这番话让楚王心悦诚服,当即应允出兵援助赵国。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道,毛先生一到楚国,就让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重要 。“一言九鼎”与“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 。平原君夸赞毛遂“一言九鼎”,本意是突出他口才好 ,演变到现代,意思就成了信守诺言 !
成语小故事 3
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和女友约定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很长时间都没见到女友。后来桥下的水涨起来了,男子抱住桥柱不离开桥下,最终被淹死了。后人觉得男子的愚昧很可悲,但是信守承诺值得赞颂。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出处】
《庄子盗跖》记载,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下面相见,女子没有来,河水来了他也不离开,抱住桥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诚信如同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下面相见,女子没有来,河水来了他也不离开,抱住桥柱而死。唐代李白《长干行》诗中写道,常常怀着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的信念,怎么会登上望夫台呢。
成语小故事 4
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为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还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这么容易的事能得如此高赏赐,所以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有勇敢的人站了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给他五十金。商鞅的这一行为,在百姓心里树立起了威信。商鞅接下来进行变法,很快就在秦国推广开来。新的法令让秦国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法令已经完备,但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百姓,给予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予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商鞅立即给予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会欺骗百姓。最终商鞅颁布了法令。
成语小故事 5
出尔反尔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释义】
尔的意思是你,反通“返”,表示回的意思。原意是你怎样去做,就会收获怎样的结果。现在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违背诺言,贪图私利,变化不定,经常改变主意,反复无常,说话随意,没有信用,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
【反义词】
一言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终如一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年邹国和鲁国爆发了战争。邹国打了败仗,众多将士伤亡。邹穆公非常不悦,询问孟子说,在这次战争里,自己手下的官吏有三十三个被杀害,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为他们拼命,他们眼睁睁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去救援,实在可恨至极。要是杀掉这些人,人数太多杀不完;要是不杀,又实在可恨 。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大王的粮仓却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大王,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疾苦,还残害百姓 。
孟子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之后,接着说道,您还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要是施行仁政,您的百姓便会爱戴他们的长官,而且甘愿为长官献出生命。”
孟子讲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意思差不多是“一报还一报”,近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们依据这句话引申出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 。
成语小故事 6
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记载在《汉书.梅福传》中,春秋时代的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他原名孙阳,善于识别千里马,还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大蟾蜍,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道他儿子愚笨,于是转怒为笑,说道,这匹马喜好跳跃,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成语小故事 7
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在《吕氏春秋.召类》中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简子打算进攻卫国,他命令部下史默前往卫国打探情况,还规定史默要在一个月内返回。然而,史默一直过了六个月才回来。赵简子询问史默,你前往卫国,为何耗费了如此久的时间 ,史默回应,想要获取利益,却会招致祸害,你难道尚未察觉吗 ,如今卫国有蘧伯玉担任相国,史鳅予以辅佐,孔子也在那里作客,子贡又在国君面前筹划大事,国君很愿意听取他们的建议,由此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大多是颇具才能的人 。赵简之听到这话后,打消了进攻卫国的想法,随后下达命令,让部队在原地等待命令。
现在通常用这个典故表明,在军事方面,因为某些缘由,所以不采取进攻或者抵抗的行动。它还被用来比喻,对眼前的事物持有观望的态度,却拿不出解决办法。
成语小故事 8
对牛弹琴
【成语释义】原本的意思是对牛弹琴,牛只是一味低头吃草,不晓得欣赏优雅的琴声。就像说话的时候不考虑对象,对不懂行的人说内行话,或者对不明白道理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
东汉末年 有个研究佛经的学者叫牟融 他每次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 总是用《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 儒家学者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牟融解释 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 对佛经很陌生 如果我用佛经给你们做解释 你们不是很难听懂吗
接着,牟融给大家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在音乐方面造诣颇高。一天,他看到一头牛,顿时心血来潮,为牛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然而,那头牛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他。于是,公明仪又弹奏了一曲通俗的曲调,那乐曲好似小牛的叫声。随后,那牛便竖起耳朵,专心听公明仪弹琴。
牟融讲完故事后接着说道,他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正是这个道理,儒家学者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近义成语】白费口舌、对牛鼓簧
【反义成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进行成语接龙,第一个成语是对牛弹琴,接着是琴瑟之好,再接着是好梦不长,然后是长治久安,之后是安常守分,再之后是分文不名,接着是名落孙山,然后是山高水长,再然后是长吁短叹,最后是叹为观止
说话办事要先看对象,要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不然的话,就算你说出深刻的道理,可对方对此一窍不通,那也是白搭。
成语小故事 9
出人头地
指比一般人高出一等,超越了普通人,形容品德和才能超出众人或者取得的成就非常突出。
北宋嘉佑二年(1057 年)举行了科举考试,欧阳修是此次考试的主考。阅卷时,他被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觉得这篇文章应列为第一名。他把文章传给同僚看,同僚们都赞赏不已。然而,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像他的朋友曾巩的,为了避嫌,他将其指定为第二名。
放榜之后,依照礼节,考中的学生需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前来的,并非曾巩,而是年轻学子苏轼。欧阳修在知晓此事之前产生了误会。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他给朋友梅尧臣写信表示:“读苏轼的文章,不禁令我汗颜。实在痛快!我应当给苏轼让路,让他高出我一头。”
【近义成语】高人一等、崭露头角
【反义成语】相形见绌、庸庸碌碌
【成语接龙】出人头地,地动山摇,摇旗呐喊,喊冤叫屈,屈打成招,招兵买马,马到成功,功成名就,就事论事,事与愿违
一个人若想要有突出成就,就得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还得付出超出常人的艰辛,如此这般才能成功。
成语小故事 10
乘人之危
【成语释义】指趁着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去侵害或要挟。
东汉时期,盖勋与梁鹄是好友,盖勋担任郡太守长史,凉州刺史梁鹄管辖盖勋所在的郡,当时,武威太守行事蛮横,作恶多端,老百姓对他极为痛恨 。
梁鹄有个属官叫苏正和,他为人正直,依法查办了武威太守。梁鹄得知此事后焦虑不安,担心会牵扯到高层权贵,进而连累自己。于是,他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这件事。
【近义成语】乘虚而入、落井下石
【反义成语】舍己为人,雪中送炭
【成语接龙】趁人危难之际,说些耸人听闻的话,听到了却当作没听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十个指头与心脏相连,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一个字价值千金,高贵的女子,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像龙和马一样精神旺盛
【道理升华】做人应胸怀坦荡,不要趁别人为难之时落井下石。
成语小故事 11
乘风破浪
乘的意思是趁着,破的意思是冲开,原指趁着顺风冲开浪头,形容船行速度很快,也比喻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前进。
南北朝时期,有个名为宗悫的年轻人,他自幼跟随父亲与叔叔习武练剑,年纪尚轻时,便练就了一身出色的功夫。
宗悫哥哥结婚当日,十几个盗贼冒充客人混入。人们举杯庆贺时,这十几个盗贼潜入宗家库房准备偷盗。恰好宗家家仆发现了他们。宗悫没说二话,拔出佩剑,径直奔向库房。
宾客们都夸赞宗悫机智且勇敢。有个人询问宗悫,长大后打算做什么,宗悫表示:“愿凭借长风冲破万里巨浪,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没过几年,林邑王侵扰边境,皇上派遣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去讨伐,宗悫主动提出请求参战,皇上答应了,还任命他担任振武将军 。
后来,宗悫在国家事务中多次立下战功,因此被封为洮阳侯,达成了他少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
【近义成语】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反义成语】裹足不前、垂头丧气
进行成语接龙,从“乘风破浪”开始,接着是“浪子回头”,然后是“头破血流”,再接着是“流芳千古”,之后是“古道热肠”,再之后是“肠肥脑满”,再之后是“满不在意”,接着是“意得志满”,再接着是“满城风雨”,最后是“雨打风吹” 。
不要因为前方存在困难就停滞不前,越是面临困难,越要有奋勇向前的决心,越要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
成语小故事 12
半途而废
途的意思是道路,废的意思是停止,原指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行,比喻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最后。
东汉时期,有个名为乐羊子的人。某一天,他在道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回到家后,他将金子交给了妻子。妻子说道,我听闻有志向的人不饮用盗泉的水,原因是其名字让人厌恶。并且,他们也不吃别人以轻视的方式呼唤过来才吃的食物,宁愿饿死。更何况是拾取别人丢失的东西呢,如此会使品行受到玷污 。乐羊子听了妻子所说的话,内心十分惭愧,于是将那块金子扔到了野外,随后前往远方去寻找老师学习知识。
一年后 乐羊子回来了 妻子跪着问他为什么回家 乐羊子说 出门久了想家 没别的原因 妻子听后 拿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 这机上织的绢帛从蚕茧产出 在织机上制成 一根丝一根丝一寸一寸积累起来 才有一丈甚至一匹 今天如果我割断它 就会前功尽弃 以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要每天获取新的知识,持续提升自己。要是半途而废,这跟割断织丝有什么不同呢?”
乐羊子被妻子所说的话深深打动,因此他又接着去完成学业,他连续七年都没有回家。
【近义成语】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功亏一篑
【反义成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进行成语接龙,第一个成语是半途而废,第二个成语由第一个成语接龙而来是废寝忘食,第三个成语由第二个成语接龙而来是食必方丈,第四个成语由第三个成语接龙而来是丈二和尚,第五个成语由第四个成语接龙而来是尚虚中馈,第六个成语由第五个成语接龙而来是馈贫之粮,第七个成语由第六个成语接龙而来是粮多草广,第八个成语由第七个成语接龙而来是广开言路,第九个成语由第八个成语接龙而来是路绝人稀,第十个成语由第九个成语接龙而来是稀世之宝
成语小故事 13
得意忘形
成语的意思是,形指形态,用来描述人由于高兴而忘掉了应有的举止,从而失去了正常的状态 。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著名诗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幼的阮籍刻苦勤奋,最终成为有学问的文人。阮籍心存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极为不满,却不敢明确表明主张,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要么闭门读书,要么登山临水,要么酣醉不醒,要么缄口不言。
当时著名文学家嵇康是他的好友,他对当时的统治者极为不满,他们二人思想抱负相同,所以关系非常密切。
阮籍有一些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其中包括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他自己的侄子阮咸,这七个人常常聚在一处,进行闲谈,尽情狂饮,创作诗歌,弹奏琴弦,他们被人们称作“竹林七贤” 。
阮籍在七人当中,大概是哭笑最为无常的,所以《晋书》记载他“当得其意时,会忽然忘却自身形骸” 。
【近义成语】神采奕奕、忘乎所以
【反义成语】垂头丧气、心灰意冷
得意忘形,进而形影相随,接着随遇而安,然后安贫乐道,再是道听途说,之后说三道四,随后四大皆空,再之后空前绝后,最后后来居上,继而上行下效。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因为一时的兴奋,而失去常态,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丑相百出。
成语小故事 14
不耻下问
它的意思是,不把向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当作耻辱,也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更不把向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春秋时代,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有一回,孔子前往鲁国国君的祖庙去参加祭祖典礼,期间他不停地向旁人询问各种事情,这时有人在他背后进行嘲笑,说他不懂得礼仪,无论什么都要去问。孔子听闻了这些议论之后说道:“对于不了解的事情,问得清清楚楚,这恰恰是我知晓礼仪的体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他去世后,人们授予他“文”的谥号,因此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心里有些不服气,他觉得孔圉存在不足之处,于是便去询问孔子,说:“老师,孔文子为什么能够被谥为‘文’呢?”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且勤学,他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也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
【近义成语】礼贤下士、不矜不伐
【反义成语】居功自傲、好为人师
进行成语接龙,首先是不耻下问,接着是问心无愧,然后是愧不敢当,再是当局者迷,随后是迷途知返,之后是返璞归真,再之后是真相大白,接着是白手起家,然后是家徒四壁,最后是壁垒森严
正如孔子所说“每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因此,虚心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是可耻之事,虚心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不是可耻之事,这种精神是我们真正值得学习的。
成语小故事 15
爱屋及乌
成语释义中,“及”的意思是达到,以及。“乌”指乌鸦。其原意是因为爱一处房子,所以连带爱那屋上停留的乌鸦。它比喻爱某人或某物时,会连带喜爱与其相关的人或物。
周武王带领军队攻下商都朝歌,进而建立了周朝。对于如何处理商王朝遗留下来的大臣以及将士这一问题,武王感到难以做出决策,于是召集大臣来进行商讨。
军师姜子牙说道,要是爱一个人,那会连带着喜爱他屋上的乌鸦,要是恨一个人,同时也会憎恶他的亲眷随从,纣王荒淫无道,他身边的人助纣为虐,大王最好将他们全部杀掉,以此斩草除根。
大臣周公觉得姜子牙的说法不合适,于是进谏道,纣王的罪过应该由他自己来承担,当下纣王已经自焚而死,得到了应有的结局,就不要再牵连其他人,滥杀无辜了,周朝刚刚建立不久,大王为何不施行仁政,放他们一条生路,来安抚人心呢?
武王仔细考量各种利弊因素,觉得周公的主张对于稳固统治更为有利,于是便下达旨意,释放了那些曾追随过商纣王的人。
【近义成语】屋乌之爱
【反义成语】殃及池鱼
进行成语接龙,从“爱屋及乌”开始,“乌”字接“乌合之众”,“众”字接“众寡悬殊”,“殊”字接“殊途同归”,“归”字接“归心似箭”,“箭”字接“箭在弦上”,“上”字接“上天入地”,“地”字接“地覆天翻”,“翻”字接“翻云覆雨”,“雨”字接“雨过天晴”
我们常常会把和美好事物有关联的东西想象成美好的,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不可以主观臆断,而应该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它,还要去认识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成语小故事 16
大器晚成
大器指宝贵的器物,用来比喻卓越的人才,原指成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时间磨练,成名往往比较晚,也常常被用于对怀才不遇者的一种宽慰。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他先后成为袁绍和曹操的门客。崔琰在袁绍处做门客时,袁绍的士兵极其残暴,常常掘开坟墓让尸骨暴露在外。崔琰劝袁绍别这么做,免得引发民愤。袁绍觉得他说得有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崔琰任尚书时,曹操欲立曹植为嗣子,崔琰表示反对,称自古以来规矩是立长子,不能立曹植。曹植乃崔琰侄女婿,即便为亲戚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对其公正十分佩服。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他年轻时既没有取得成就,也没有什么名望,亲戚朋友都轻视他,然而崔琰却十分看重他,崔琰常常对人讲,才能出众的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成才,崔林将来必定会有大作为,后来,崔林果真像崔琰说的那样,获得了朝廷的重要任用。
【近义成语】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成语】年轻有为、少年得志
大器晚成,之后是成败得失,再之后是失魂落魄,接着是魄散魂飞,然后是飞蛾扑火,再然后是火上浇油,接着是油然而生,随后是生龙活虎,再随后是虎虎生威,最后是威风凛凛。
成语小故事 17
按图索骥
成语的意思是,索就是寻找,骥指的是良马,原本的意思是照着画像去寻找良马,它用来比喻做事时死守教条,不懂得变通,还用来比喻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
春秋时秦国人孙阳,相传他是我国古代极为著名的相马专家,所以人们称他为伯乐 。
据说,孙阳想要让更多人学会识马,他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了一本《相马经》,还在书中配上了各种千里马的插图,以此作为人们识马的参考。
孙阳的儿子看到父亲的《相马经》,上面记载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撂起来的酒曲块,于是他拿着书,想到外面去寻找好马,想要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一段距离后,他瞧见一只大癞蛤蟆,这大癞蛤蟆和书中所描绘的千里马极为相像,随后他不禁感叹道:“这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啊。”他赶忙回去告知自己的父亲,说道:“我寻得了一匹好马,它和你那本《相马经》里讲的大致相同,只是蹄子稍微差了一些。”
孙阳看了之后,不由自主地感到好笑,同时又觉得生气,于是便用幽默的语气说道:“这‘马’爱跳,可没法骑呀!”
【近义成语】照本宣科
【反义成语】不落窠臼
按图索骥,骥服盐车,车水马龙,龙争虎斗,斗志昂扬,扬眉吐气,气象万千,千变万化,化腐朽为神奇,奇花异草
辨别事物的好坏,这是我们进一步处理事情的基础。对于好的事物,我们要加以利用,让其发扬光大。对于不好的事物,我们要彻底摒弃,以此来杜绝后患。
成语小故事 18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轻信了谗言,杀害了太子申生,还派人去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逃离了晋国,在外面流亡了十几年 。
重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楚国。楚成王觉得重耳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于是便用对待国君的礼节去迎接他,还把他当作上宾一样款待 。
一天,楚王设宴款待重耳,二人饮酒交谈,氛围极为融洽。突然,楚王询问重耳:“倘若有一日你返回晋国成为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微思考后说道:“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拥有众多,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所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之物能献给大王呢?”楚王回应道:“公子太过谦虚了。”话虽是这样讲,可总归得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 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 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 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 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一舍等于三十里 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 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之后,重耳果真返回晋国,成为了国君,他便是历史上声名远扬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之下,日渐强盛。
公元前633年,楚国军队与晋国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实现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用以比喻不与人发生争执 ,或者主动做出让步 。
成语小故事 19
乐此不疲
刘秀在新朝统治时起兵反抗,意图恢复汉室江山,因而获得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 。公元25年,他最终实现汉室中兴,登上皇位,史称汉光武帝 。之后,他镇压了赤眉起义军,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
长期的军旅生活让他对战争感到厌倦,他亲眼看到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痛苦,所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努力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定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人民的生活因此逐步得到改善,汉朝又强盛起来。
他长期领兵作战,所以对军事生活感到厌倦。天下实现统一后,他不再谈论自己熟悉的军事,而是对经史义理方面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仅自己专心研究,还时常召集公卿郎将等人一起进行讨论。有时,光武帝一直研究到深夜,仍觉得兴致未尽。
太子见光武帝对研究学问如此上心,生怕他用功过度,致使身体受损,于是好心劝谏道:“陛下具备大禹、商汤那般的贤明,却缺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期望您日后能够颐养精神,过上悠闲的日子,安享晚年。”刘秀听完后摇摇头说:“我喜爱研究学问,并不觉得疲劳。”
成语释义
形容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故事出处
有人趁着空闲劝谏说,陛下有像禹汤那样的贤明,却失去了黄老之学中修养身心的福分,希望陛下保养爱护精神,悠闲自得,宁静安适。光武帝说,我自己喜欢这样,不觉得疲惫。
出处译文
太子向皇帝进谏,说陛下有大禹、商汤那般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希望陛下以后能颐养精神,过悠闲日子,安度晚年。皇帝回答,自己喜欢这样,并不感到疲劳。
成语小故事 20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个和尚,号国泽,他对佛学造诣高深,和朋友李源善关系很好,一天,二人一起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到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妇人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三年了,在等他去投胎做她儿子,可他一直躲避着,如今看到她,没办法再躲开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顺利生产,到那时请你前往她家探视,倘若婴孩对你展露笑容,那便是我。就以这一笑作为凭据吧!待到第十三年中秋月夜,我于杭州天竺寺等你,届时我们再相逢。”他们分别后,就在这天夜里圆潭真的离世了,与此同时那个孕妇诞下了一个男孩 。第三天,如果李源善按照圆泽所说的去做,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望,婴儿真的对着他笑了一下 。
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按照约定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唱歌,牧童唱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要是有特殊的缘分,或者朋友在偶然的时机里、特别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还能帮助自己,就会用“三生有幸”来称赞 。
【你知道吗?这些成语小故事竟藏着人生大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