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乘鹤已去,空余黄鹤楼!日暮乡关究竟在何处?

更新:05-0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然乘黄鹤离去,此地仅余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着汉阳,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芳草,这片芳草是碧绿的 。

天色已经晚了,向远方眺望,故乡究竟在哪里呢?眼前只看到一片雾霭笼罩着江面,这给人带来了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的故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它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被火烧毁了,于1985年进行了重建,有传说 。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子安,他曾驾鹤经过黄鹤山,黄鹤山又名蛇山,于是人们便建造了这座楼 。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是一个地名,它位于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并且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任江夏太守时,曾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 (你提供的内容不完整,这里根据已有内容进行了续写,你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完整)

此地曾有鹦鹉栖息,所以被称作鹦鹉洲。它在唐朝时位于汉阳西南的长江之中,后来渐渐被江水冲蚀淹没 。

14.乡关:故乡。

这首诗先写景,接着抒情,前后连贯,自然融合,就连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禁佩服并连连赞叹,认为自己还是暂且停笔为妙,为此,李白还遗憾地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位于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有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此地,此记载于《齐谐志》;又有说法称费文伟登仙后驾鹤于此,此记载于《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这首诗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展开构思,借助传说落笔,之后再进行生发拓展。仙人跨鹤这种事,本就是虚无缥缈的,现在把不存在的当作存在来写,说它“一去不复返”,就会让人产生岁月不再、古人无法相见的遗憾;仙人离去,楼中空空,只剩下天边的白云,悠悠飘荡千年,正好能够体现世事茫茫的感慨 。诗人用几笔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这种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这样的说法,这首诗的前四句看起来像是随口说出的,它一气旋转,顺势而下,完全没有半点阻碍。“黄鹤”这两个字再三出现,然而因为其气势奔腾直下,使得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没有时间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在律诗格律上是大忌,诗人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都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都出自“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并且也不顾及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还没有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已经有了,崔颢自己也曾经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不一定。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看来还是知道了却不顾及,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讲的那样,“要是真有了奇妙的诗句,就算平仄虚实不对也是可以的”。在这里,崔颢是依照诗以立意为关键和“不因词而妨害意思表达”的原则来开展实践的,所以才创作出这样在七律中少见的气势磅礴的诗句。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认为其“意得象先”,还认为其“神行语外”,且说它是“纵笔写去”,所以才拥有了“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中就是这个意思 。

这首诗前半首运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则整饬归正,实实在在地描写了楼中所见所感,描绘了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还由此引发了乡愁,这是先放开后收敛。倘若只放开不收敛,一味不遵循常规,不回归到格律上,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会成为七古了。这首诗前后看似形成两截,实际上文势是从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而已。这种看似断开实则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方面来看,是最具章法的。元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论述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讲道:“此联要承接破题(首联),要像骊龙颔下的宝珠一样,抱住而不脱落。”

此诗的前四句就是这样,讲述仙人乘鹤的传说,颔联与破题相互衔接融合,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杨载又论述颈联的“转”说:“要与前联的意思避开,要有变化,就像疾雷劈开山峦,让观者感到惊愕。”用疾雷作比喻,意思是在章法上到五、六句应该有突然的变化,出乎人的意料。此诗的转折之处,格调上从变化回归正常,境界上与前联截然不同,正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往昔传说中仙人乘黄鹤已然远去,给人一种渺远不可知晓的感觉,忽然间景象一变,成了阳光照耀下的平川上的草木,清晰分明地呈现在眼前,满眼是茂盛的芳草铺满江岸的景象,这两者形成对比,不仅能够烘托出登楼远望之人的愁绪,还使得文章的气势因此有了起伏波澜,让诗意重新回归到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做能够呼应前文,如同豹尾能够环绕额头的“合”,也是非常符合律诗的规则的。

正因为这首诗在艺术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它被人们推崇,被视为题黄鹤楼的绝唱,这是可以理解的 。

后来李白登楼,诗兴大发,他在楼中发现崔颢的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四句“打油诗”抒发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不写了。有个叫丁十八的少年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的。”李白又作诗辩解,称自己确实捶碎了黄鹤楼,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向玉帝哭诉,黄鹤楼才得以重修,黄鹤仙人也能重归楼上,其说法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了一亭,名为李白搁笔亭,用以记载此事。该亭为重檐复道,成为人们宴游之所。实际上,李白对黄鹤楼热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优秀作品。诗人登上古迹黄鹤楼,广泛浏览眼前景色,因景产生情感,诗兴大发,随口说出,气势流畅。既自然宏大壮丽,又富有风骨。这首诗虽然不符合音律规范,但音节清晰响亮且不拗口。真的是随手写成,一口气完成,成为历代都推崇的珍贵作品。传说李白登上这座楼,看到这首诗,非常佩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还说,唐人七言律诗中,这首应排第一。由此可见,诗崇尚自然,即便格律诗也是这样。历代有许多写黄鹤楼的诗,然而崔颢的这首七律,被认为是最好的,那他是如何写的呢:昔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黄鹤楼。黄鹤一旦飞走就不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飘荡。阳光照耀下的平川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故乡在哪里呢?江上烟雾迷茫,让人增添愁绪。

这首诗营造出的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美如画卷,情感真挚恳切。它淳朴生动,好似口语一般,实在让人赞叹不已。这首诗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还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某一个人,更不是我刻意给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将崔颢的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这首诗十分看重。元人辛文房所著《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上黄鹤楼原本想要赋诗,因为看到崔颢的这首作品,便缩手不敢写了,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这种说法或许是后人附会而来,不一定真有这件事。但我认为也绝不是完全虚构的,我手头就有两首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一首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还有一首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然都和黄鹤楼有关系,然而都另有寄托,并不是完全描写景色。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和崔诗的句法非常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也是这样,都有明显模仿崔诗格调的迹象 。所以,即便“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两句不是李白所说的,承认崔诗非常好,对于李白而言还是能够认定的 。《沧浪诗话》(严羽所著)中说 :“唐人七言律诗,应当把崔颢的《黄鹤楼》列为第一 。”虽然存在争议,比如胡应麟将杜甫的《登高》称作古今七律之冠,不过这确实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话语,如此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变得更大了。

以丰富想象力把读者引入远古,之后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与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谁能不感到它凄婉苍凉,这首诗向来被人们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

传说李白在壮年时期,喜欢四处游山玩水,他在各地都留下了诗作。当李白登上黄鹤楼时,楼上楼下的美景让他诗兴大发。就在他想要题诗留念的时候,突然抬头,看到了楼上崔颢的题诗 。

人们怀着对黄鹤楼的美好向往慕名而来,然而仙人驾鹤离去,踪迹不见,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眼前所见不过是一座常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向往与常见江楼之间的落差,在诗人心中添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这两句诗是诗中的颔联,描绘出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白云的衬托让这画面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感染,诗人心境渐渐开朗,胸中情思也随之插上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可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呢,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

诗中“黄鹤”所指很明确,除了实体“仙鹤”外,其指向应是“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莫测 ,寄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让人看到空间的广袤 ,那么“千载”则让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与空间相互组合,由此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产生了空间的开阔感,进而更加催生了乡愁。

两句笔锋发生转变,不再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以及黄鹤楼,而是转而描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时所看到的景象,从虚幻的传说转变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在晴空之中,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有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有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出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太阳落山,黑夜降临,鸟儿要归巢,船只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呢 ,江上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询问故乡却没有回应,思念故乡却不见故乡踪影 ,面对此情此景,谁能不产生乡愁呢 。诗作以“愁”收篇,精准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还与开篇暗喻相照应,用起伏辗转的文笔展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昔人乘鹤已去,空余黄鹤楼!日暮乡关究竟在何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地位飙升!深圳秦汉胡同国学书院凭啥这么牛? 下一篇:美国本科学医条件大揭秘?想留学学医的你一定要知道